APP下载

结合“健康中国”理念深入探讨体医融合发展路径

2022-03-17曹乃鑫汪楠姚小林姚璐哈尔滨体育学院研究生院国际交流学院

体育风尚 2022年5期
关键词:体医健康中国全民

曹乃鑫 汪楠 姚小林 姚璐 哈尔滨体育学院研究生院(国际交流学院)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国新时代社会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物质和文化需求基本已经得到满足,正在转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身体健康。结合“健康中国”理念,以体医融合为发展路径,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全面推进健康理念,形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促使体医融合在“健康中国”大背景下成为一项提升全民健康状况的科学举措。

一、“健康中国”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重心逐渐向人民身体健康转移,“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中国”战略是一项旨在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国家战略,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出台的促进全民健康中长期战略规划,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纲要》指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1],现阶段,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大范围蔓延,在《纲要》的指导下,应突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体医融合的作用,发现新的内在规律,建立新的科学知识体系,实现体医融合在“健康中国”理念下发挥最大效能。

二、体医融合开展的现状分析

(一)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形式

体医融合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自身目前还达不到在市场独立运营的状态,只能以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在此模式中,政府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大力提倡和扶持体医融合的开展,明确合作方针政策,规定体医融合的参与部门,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监督实施过程,为体医融合提供较为宽松的条件以及体制保障;市场在一定的场合和条件下,合理引导人才合作,整合已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对于结合型发展模式,政府进行相应的拨款扶持,与市场企业有机结合,这种形式在合肥庐阳区得到充分利用,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进了专业的第三方运营机构[2]。

(二)以医院为“中心”的体医融合

《纲要》中提到的“改变传统以治疗为中心”与“推行以预防为中心”分别指的是体医融合中的“医”和“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医”象征着传统的,被动、依赖型的干预健康的医疗方式,是自身受到疾病困扰后,通过药物治疗或手术使身体恢复健康的手段;而“体”则象征着现代的,主动、自主型的干预健康的体育健身方式,是身体有着慢性疾病或者在受疾病困扰前,通过有规律的体育运动减轻病症或提高免疫力抵御疾病的手段,使身体恢复健康。

因此,《纲要》中的“体医融合”是指“体”在前、“医”在后,强调身体在出现疾病之前,运用体育健身手段促进身心保持健康的状态,而药物治疗和手术医治也是在体育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对身体健康进行干预的被动措施,医治后还要进行体育运动康复手段,它贯穿身体健康状态的始终。虽然对促进身体健康的理念不断在发展更新,但是人们对促进健康手段的观念仍停留传统的医疗上,内心深处还是更相信药物的治疗,相比于长期体育运动的间接见效性,人们更愿意接受短暂的直接见效性。因此,体医融合的开展并没有有机的融合,还是以医院的医疗为“中心”,以体育运动治疗等措施为辅都尚未普及[3],只有在医生建议以及药疗不能起很大的情况下,人们才会采取体育措施,加强身体锻炼,重医轻体现象依然严重。

(三)基层政策法规不健全

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是引导、保障、规范各项组织活动开展的必要性文件,体医融合事业的开展也必须在政策的指导下进行。体医融合在我国近几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作为一项新兴领域是社会事业,其工作机制、组织活动的开展,体医融合综合型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保障制度体系的大力扶持;“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政府大力推进体医融合的发展,并陆续出台了许多有关体医融合的国家政策法规,且这些政策都对体医融合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顶层已具有较好的设计,但是基层体医融合政策法规相对来说不是很健全,各部门表现出碎片化、部门化、领域化及层次化的特点,在基层实践操作中,市场经营缺乏政策规范的引导,相关政策在部门落实不到位,造成“体不通医,医不通体”,业务互不相通,体育与医疗业务重叠部分较少,很难发挥出两者融合的全部功能及对促进健康的作用。

三、现阶段制约体医融合发展的因素

(一)观念意识普遍较低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为了迅速提高国际影响力,以竞技体育为突破口,实行举国体制,其弊端导致如今人们对体育健身的认识不足、不全面,导致人们的体医融合观念淡薄,普遍认同感较低。研究发现,体育与医疗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及健康促进等多个方面的互补作用已得以证实[4],但是“轻运动、重医疗”的被动健康理念依旧占据主导;部分群众还沉浸在做体力活也是体育锻炼的误区,更有自我感觉身体健康不用体育锻炼,甚至许多医生的诊断观念仍以“医学补救”为主,认为医学诊断与治疗更有效[5]。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大环境下,我国早已把“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体医融合在人们的观念中也有了新的定义,体医融合的意识也在逐渐觉醒。但略微尴尬的是,老年人因为自身疾病或潜在隐患,更加关注自身的安全,常去社区医务室或者地方医院,而年轻人却忽略身体健康管理,即便许多坚持健身的人,也对体医融合的认识存在着误区,体医融合的观念意识很难得到质的飞跃。

(二)体医融合人才培养不突出

体医融合主要是体育与医学两大产业融合的产物,它的自身特点也决定了其全面发展需要既懂体育又懂医学的复合型人才,而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一般都是各大高校的专业学院以及经过运动处方、运动康复等体育专业培训的医疗医护人员。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有运动医学的本科专业,开设体医融合专业的院校更是没有,学习运动处方、运动康复、人体科学的体育专业学生对医学了解较少,而学习护理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医学专业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也不是很多;各专业的开展,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实践训练机会少,学生素质与体医融合对体育学专业人才的要求有较大的距离,没有进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体医融合专业人才培养不够突出,造成人才极度匮乏。

(三)没有形成固定的发展模式

近几年体医融合在我国才有所发展,一直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健康中国”战略大背景下,体医融合的目的是缓解国家医疗压力,从“治己病”到“防未病”的转化,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但是体医融合的发展模式却是模糊不清,一直没有形成固定的发展模式。无论是体医融合人才培养发展模式,还是体医融合作为独立部门产业的发展模式,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政府的引导下,结合各区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各种各样的体医融合模式。多种模式发展虽然有利于创新,但失败的教训更多,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反而又因为失败的尝试使体医融合公信力下降,更不利于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苏州地区正在加快制定运动处方规范和标准,建立运动处方库以及运动处方师的培训及认证工作[6]。体医融合部门产业发展模式没有形成固定模式,人才培养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对于怎么去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怎样的发展模式服务,然后建立一套具有面向全国范围普遍试行的服务模式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四、“健康中国”理念与体医融合的契合点

(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为了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我国把“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体医融合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理念,这些创新理念多次出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中,预示着我国医疗卫生的工作重心将从关注疾病治疗和卫生防控转移到“大健康、大卫生”观的发展上,以“治己病”向“防未病”逐渐过渡,“健康中国”理念的提出完善了国家顶层设计,为提医融合提供了理论基础。目前,大众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生活中存在的慢性疾病有了初步的认知和判断,伴随着体医融合的深度开展,将“健康中国”由理论转化为实践,以“健康中国”理念为理论指导,以体医融合为开展实践的平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健康中国”理念强大的理论基础来支撑发展体医融合实践前沿,促进体医融合在市场机制下科学发展。

(二)整体与部分的有机融合

《纲要》分为8 大篇,总共29 章,按照服务的范围层次可分为4 大部分:第一,“健康中国”战略总体概括部分;第二,普及健康生活,树立健康行为基础部分;第三,深化医疗改革,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保障体系部分;第四,建设“大健康”,促进体育健康体制、产业、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部分;而在第六章第三节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中提出“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表明了体医融合作为“健康中国”的一部分,在“健康中国”整体战略布局中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健康中国”整体与体医融合部分有机融合、相互影响明确了未来健康领域规划的长远实施性和现实可操作性,“健康中国”整体布局对体医融合具有绝对的导向性功能,其决策的走向也将影响着体医融合的发展方向,而体医融合作为其部署的一个部分,发展也将影响“健康中国”整体的实施;因此,以体医融合为突破口,不断完善体医融合部分的体制机制及科学发展措施,以寻求能够影响甚至于决定“健康中国”整体进程的功能效应,在促进全民族身体健康伟大征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直接性和间接性的统一

“健康中国”理念与体医融合的实施都是以“促进人民健康”为中心,两者有着共同的目的,只是作用到全民身体健康的途径有所不同。“健康中国”理念对全民进行预防疾病意识的培养,加强全社会体育运动健身氛围,推行良好健康生活方式,间接作用到全民身体健康的全方位;而体医融合要融在根基和发展上,不仅要融合政策、融人才、融体制,还要融入管理及经济产业之中,为体医融合提供一定的物质保证的基础上直接作用到全民健身中。“健康中国”战略为全民健身指明了发展方向,以体医融合为实施媒介,具有间接性指导作用;体医融合则在“健康中国”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探索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所发挥的效应直接体现在人民身上。“健康中国”理念的间接性与体医融合的直接性相统一,都将作用在全民健身上,更好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五、体医融合在“健康中国”理念下的发展路径

(一)以高校人才培养为体医融合的突破口

现阶段,体医融合人才的短缺是制约其自身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以高校人才培养为突破口,加快体医融合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促进市场对体医融合人才的合理配置,是解决体医融合人才短缺的有效途径。对于高校来说,根据《纲要》与我国体育健身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传统的体育课程已不能满足现今社会对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体医融合培养模式的采用势在必行。对于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来说,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在于基础理论、技术环节,在于对运动强度、量度的精准控制,这些因素最好的效果就是体现在学生身上。无论是体育院校,还是医学院校,都应促进体医融合专业人才的培养,形成体育与医学相辅相成的教学理念,培养把体育运动技能技术和医学基础理论有机结合的现代化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固定”体医融合科学发展模式

如今体医融合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成效,各级体育与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开始尝试联手,各地区政府、医院、高校等相互联合,整合现有的各项资源,不断推动体医融合模式创新发展。如济南市全民健身中心和中医医院联合成立济南市全民中医健康管理中心,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7]。上述段落也说明了,体医融合的不断创新尝试,有成功也有失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以及体医融合自身公信力的下降,所以体医融合的发展一定要有“固定”的科学发展模式。所谓“固定”并不是一成不变、全盘照抄,而是在“健康中国”战略规划下,按照《纲要》指导性文件,符合当地政府的规定,从实际情况出发,以发展较好地区的体医融合模式作为推广,总结出成功经验,发现其内在规律开展良好的体医融合模式。

(三)加强体医融合的宣传力度

在“健康中国”大环境中,大部分群众都对“健康中国”理念或多或少会有不同程度的了解,而对于体医融合的核心理念却很少有人知道,只是简单地认为是“体育”与“医疗”的结合。鉴于此,体医融合的发展不应只体现在文件、资料、制度中,还要去“接地气”,在需要体医融合群体中加强理论知识的宣传。第一,利用互联网功能建立运动处方库,使健身者能够实时查看自己的健康数据,树立“防未病”的体医融合意识。第二,举办讲座,转变医护人员“重医轻体”的思想,在加强医护人员对体医融合知识学习的同时,也间接性的使患者逐渐了解体医融合及其产生的效应。第三,高校是培养体医融合人才的基地,更是解决体医融合人才短缺的重要途径,以高校为体医融合宣传阵地,向社会传输体医融合核心理念,不断加强体医融合的宣传力度。

六、结语

健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无论一个国家有多么发达,社会多么繁荣,都离不开人民健康发展。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预示着我国新阶段的任务就是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水平。体医融合作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有效途径,将体育预防和医疗康复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出“健康中国”理念与体医融合契合优势,提出人才培养、“固定”模式、加强宣传的发展路径,不断优化体医融合发展理念,实现全民参与、全民健康。在“健康中国”理念指导下,体医融合要融入大众生活,健全体医服务体系,旨在提高全民身体健康,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

猜你喜欢

体医健康中国全民
体医融合冷与热
全民·爱·阅读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可持续全民医保
共生理论对“体医结合”模式创建的启示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在社区实施:“体医结合”促进健康研究
全民环保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