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团体”教学模式在高校啦啦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2-03-17张卫平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风尚 2022年5期
关键词:小团体体育教师动作

张卫平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在高等院校啦啦操教学的全过程中,怎样合理提升教学水准与品质,是每一个体育教师都需要慎重考虑的一个问题。而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课堂中,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五花八门,各有各的优势与不足。“小团体”教学模式也是高校体育啦啦操教学课堂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改善学生啦啦操学习表现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实际的教学场景中,高校体育教师怎样在课堂中应用这一教学模式,也对“小团体”模式优势发挥程度有所影响,值得高校体育教师坚持探索。

一、“小团体”教学模式优势分析

小团体,关键指的是有着一同兴趣、标准及目的的小型集体性集合,在团体内成员的互相激励与带动示范功效下,团队中的组员逐渐产生一种集体进步的心理状态,从而慢慢产生一种相应的互帮互助感、殊荣感及信任感。高等院校体育课堂啦啦操落实的全过程中,体育教师将学生区划成小团体开展教学工作,能够迅速完成对学生协作能力及其啦啦操具体水平的塑造,还会在此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教学启发。从实际体育教学中看,“小团体”模式在啦啦操教学中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更容易暴露学生短板

学生在学习啦啦操过程中,要实现个人技术的不断进步,完成对自身技术姿势的改善与调整。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啦啦操技术进行意见反馈这一阶段,是提高学生啦啦操技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过去的啦啦操教学方法中,意见反馈这一方法的关键在于,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主观评价与学生在镜子中的姿势镜像完成。在这类状况下,主观性观点占据更多的比重,学生得到的意见反馈信息内容、学生个人完成啦啦操的感受与客观事实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区别,学生对自己的技术短板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小团体”教学模式中,团队组员的具体总数相对较少,因而能够开展互相观察与改正,根据近距离观察及沟通交流,对相互之间的动作开展互相具体的指导与改正,进而持续提升对外界意见反馈信息内容的合理吸收。

(二)拉近师生授课距离

在“小团体”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过去传统式课堂教学中的完全主宰者,教师早应用“小团体”教学模式中,灵便地变化自身的定位,慢慢由课堂教学实施者变化为课堂教学引领者。而从学生视角而言,学生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翁,由专业知识的接受者变化为专业知识的寻找者,进而将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主体影响力充分运用出去。在开展“小团体”教学模式的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已经没有了传统师生关系的束缚,学生积极向教师学习专业知识,教师的正确引导功效及学生的主导作用也逐渐建立起来。从教学的预期效果看,“小团体”教学模式的应用带来更为积极主动的教学探寻与学习接受,师生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师生关系更为和谐融洽,这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效果提高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功效。

(三)增强学生合作能力

啦啦操是一项团队运动,在训练和演出全过程中要求学生为了达成同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能在整个啦啦操实践中间开展密切的协作,互相提供助力,一同发展提高。啦啦操在演出中绝大多数的姿势必须在协作中完成,例如,托起、金字塔式等技术的完成与展示,必须要求参与实践的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紧密合作才能成功。“小团体”教学模式的应用,在于提前在体育教学课堂中就为学生构建了更为逼真的实践情境,在给予学生更真实感受的同时,也为学生培养合作能力提供了契机。

二、高校体育教师实践“小团体”教学模式注意点

(一)注意落实新课标教育理念

当下,时代发展变化速度较快,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相关体育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也在不断完善,由过去的提升技术性慢慢转化成对兴趣爱好的塑造及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长远的习惯养成。在这一总体目标的完成过程中,突出对学生合理锻炼观念的塑造及对学生具体学习效果的提高等。在我国的体育教学中,重点已经变化为考虑学生真实学习状况,“小团体”教学模式是上述重点的体现。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落实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将其与“小团体”教学模式相结合,在教学全过程中,一直坚持将学生作为行为主体。同时,也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充分运用他们本身的积极主动性,使新课标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更快落实。

(二)指导学生的科学性

随着体育教学目标从专注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慢慢转化成对兴趣爱好的塑造及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长远的习惯养成。关心学生的健康、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一切从学生的具体考虑早已变成我国体育教学的关键。“小团体”教学模式是紧紧围绕着学生行为主体而开展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全过程中充分运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来完成教学任务。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小团体”教学模式下,教师发挥作用的余地受到了限制,不过,这也为体育教师改善教学指导方法提供了崭新思路。学生在体育课程上有充裕的时间,在“小团体”中接纳教师讲解的技术性和基础知识。而在上述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指导学生的方法,与“小团体”教学模式之间相互配合,促进学生更迅速地进步。

(三)实践活动的整体安排

高校体育教师在啦啦操课堂教学过程中,实践“小团体”教学模式,需要注意落实新课标教育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不断提高指导学生的科学性,将“小团体”教学模式其优势发挥得更加充分,达到对学生啦啦操水平的积极提升。在做好上述两点的同时,高校体育教师,更应该注意课堂教学中实践活动的整体安排。一方面,教师需要学生在“小团体”教学模式下分为不同团体,对练习题目积极排练。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为学生争取各种真实演出机会,使学生组成小团体参与到舞台实践中。通过这两种类型实践活动的合理安排,使学生在“小团体”教学模式下,在不同情境中有不同的实践收获,从而提高学生啦啦操的具体水平。

三、“小团体”教学模式在高校啦啦操教学中的落实途径

(一)从学生水平差异出发,划分具体“小团体”

高校体育教师在开展啦啦操教学的全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不同学生之间的水准差别,判断学生的啦啦操水平,抓牢学生的技术水准。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划分不同水平差距的“小团体”,帮助学生对自己的真实水平有更明显的认知。值得一提的是,还需要充分运用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在“小团体”教学模式落实中的正确功效。

高校体育教师根据团队融洽、团结协作的理念,从学生在啦啦操学习中的整体差异表现出发,将学生划分为水平不一的“小团体”,并且在每个小团体中也体现出水平的划分,达到“小团体”的和谐。当体育教师划分“小团体”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动作表现程度与学生的音乐理解与转化能力。啦啦操体育竞赛时,动作和音乐是十分关键的两个影响因子,二者不可缺少,这两个的每一部分具体结合实际的效果会影响学生在啦啦操表演中的实际效果。每一个音乐创作当中都有着与众不同的活力和感情,会对学生产生极强的感召力,当学生依据歌曲、节奏、节奏感在编辑全套动作的过程中,都必须全方位融入音乐创作的整体氛围中,沉浸在音乐世界里,动作和歌曲本身之间呈现较高的融洽度,那样才可以产生效果不错的艺术美。而这正是教师对学生划分“小团体”的依据。在“小团体”设置之后,教师可提出针对不一样层级的总体目标,对各个“小团体”的发展进行规划和引导。教学目标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指明灯,且有近远之分,在啦啦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不一样的教学环节、不一样的“小团体”行为主体等因素来明确不一样的目标,发挥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同时,精英队员是每一个“小团体”中不一样的角色,精英团队是不同“小团体”中不一样的角色。每一个组员与不同的“小团体”整体都应清晰自身在团队与班级中的水平与位置。在分组工作基础上,老师能够依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技术水平、身体素质与性格特点来划分精英队员与精英团队,由团队里技术实力相对较高的学生领着其他水平学生一同提升。充分运用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以提升学生的团队信任感。教师在划分“小团体”全过程中,更多考虑学习存在较多不足的学生,将他们平均分配到能够提升薄弱点原有水准的精英团队中,将精英团队的功效最多方面地显现出来,使每一个学生在“小团体”教学模式中获益。与此同时,“小团体”中需设定承担不同责任的角色,如选择心思细腻与观察敏锐的学生担任监督员,帮其他学生改正错误动作。

(二)从学生水平变化出发,动态调控“小团体”

高校体育教师要从学生水平差异出发,为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具体小团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小团体组成成员就此固定,而是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观察学生,掌握学生啦啦操水平变化的具体状况,进而从学生水平变化的具体状况出发,对学生的小团体进行动态调控。表现积极努力却水平有限的学生,同样可以进入到水平较高的团体中,而技术较好却在精英团队中消极怠工的学生,也会被放到水平稍差一些的团体中。另外,教师还能够选择多媒体系统专用工具,进行教学全过程的记录与回放,根据这种方法来完成学生啦啦操技术的拍摄与回看工作,提高对学生水平变化把握的精确性,并且为学生改正自身存在技术不足以及学习态度不足等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为动态调控小团体提供全面保障。

啦啦操演出是一项观赏性与技术要求兼备的体育竞赛健身运动,必须有较高表现力的演出成员作为前提条件和支撑点。啦啦操团体成员技术水准的差异,会影响到具体啦啦操演出中的艺术表现力。很多时候,体育教师划分“小团体”后,将学生之间排列组合的形式固定下来,看似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水平,提高了具体啦啦操演出中的效果。但这种固定不变的“小团体”却忽视了学生个体的提升与发展,不利于学生在啦啦操学习与实践中的实际收获。因此,体育教师在利用“小团体”教学模式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把握水平,以学生为管理中心、重视学生人性化要求。观察学生在歌曲、动作间的相互配合度及对接动作的技术性、动作编辑的创新能力及其每个动作的主要表现方法,对学生的啦啦操艺术效果进行综合判断,从而了解不同学生的变化,对“小团体”进行动态调控,保证“小团体”的高质量,真正发挥“小团体”教学模式的优势。

(三)重视学生基础,循序渐进拔高教学内容质量

“小团体”教学模式中,学生对啦啦操的自由探索比例提升,教师在教学中承担指导者的身份,为学生提供更具有针对性且科学的指导,使学生的合作效果不断改善。而团体中,啦啦操水平较高的学生领悟能力更强,承担着联系教师与其他学生的功能,增强教师指导意见的转化率,提高小团体啦啦操的具体水平。

高校体育教师在实践“小团体”教学模式过程中,需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技术基础,循序渐进提高教学内容的质量,既引导学生进步,又与学生自身的水平变化相适应,合理带动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积极汲取技术营养,促进学生不断进步。教师指导学生中,要规范学生的动作,刺激学生参与到不同部分的啦啦操运动能力锻炼中,优化个人动作与音乐之间的融洽水平。然而不同层次的啦啦操体育竞赛演出主题活动有不一样的具体要求,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高度自然并不相同。体育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运动发展水平,了解学生的动作准确度,定位学生的学习不足。体育教师只有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具体不足,是由于动作不到位还是对音乐理解出现偏差导致的演出效果不佳,才能够确定向学生提供怎样的具体教学内容,做到对学生的针对性引导,减少学生实际问题。高校啦啦操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动作准确性的提升,促使学生在运动阶段身体每个肌肉群中间维持着紧张与放松两种状态。而在后续教学中,更强调对学生艺术表现能力的重视与引导积极主动塑造学生的歌曲感受能力,让学生可以从歌曲中得到深入地了解和记忆点,感受到美的人生境界,让学生能够充足伸展本身的身体,以唯美的动作和姿势进行啦啦操的全套动作,从而能够推动学生演出效果的提高。教师从学生基础出发,循序渐进提高教学内容质量,能够为学生啦啦操整体学习效果提供长远保证。

(四)关注具体实践,给予学生积极学习成长环境

高校体育教师落实小团体教学模式,需要关注学生开展啦啦操的每一次具体实践,坚持从实践出发的原则,避免其他无关要素的干扰,为学生搭建更积极的学习空间,促使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更快进步。高校体育教师需要带动学生塑造独立探索的学习方法,在激起学生兴趣爱好的同时,塑造学生勇于开拓的学习习惯。教师运用“小团体”教学模式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水平的改善,增强学生具体表现。学生在团体活动中,他的训练水准会立即反映在动作品质上,当学生维持着长期性的实践锻炼,就会灵活运用啦啦操的各类动作,展示出精湛的技术性动作,应用唯美、伸展的动作,传递出感情,这是反映学生啦啦操水平的关键。教师认真观察学生在其中的表现,明确学生在“小团体”模式下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为学生构建更为积极有效的学习成长环境。

学生学习啦啦操技术的起点,来源于对教师姿势的模仿,而这也是学生啦啦操技术不断提升的重点。在这一实践环节,“小团体”教学模式的优点有更多地发挥余地。在这个全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下列方式出发,为学生搭建实践环境。第一,教师在教给技术动作时吸引学生参加;第二,增加学生在团体内外开展互相沟通交流,在学习观点的撞击下激发探索的兴趣,并且相互合作,对啦啦操动作等开展深入分析;第三,学生在接受团体意见反馈时,教师积极补充,弥补“小团体”中技术性及其他方面的漏洞。教师挑选一些有着扎实基本经验的学生,既进行示范也作为各个小团体的核心学生在确保学生专业技能把握的前提条件下,合理提升教学品质及其教学高效率。第二阶段实践中,教师在教学场地内巡场,观看小团体中每个学生的表现,给予学生改善姿势的意见,持续增加学生对啦啦操有关专业技能的全方位了解及其把握。高校体育教师关注学生在“小团体”中的具体实践,为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改善学生的进步情境,带动学生更快进步。

四、结语

高校体育啦啦操教学中,教师使用“小团体”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能够使高校体育教师以及课堂中的学生都发挥积极作用。高校体育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优化“小团体”教学模式,增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达到提高学生啦啦操水平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小团体体育教师动作
引领班级小团体健康发展的策略研究
动作描写要具体
要不要走进班级中的“小团体”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浅谈对班内特殊小团体的认识和管理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
以小见大 以点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