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社会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探析

2022-03-17张俊杰

池州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思政课社会化思政

张俊杰

(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人们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以及由此决定的政治行为模式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如何有效进行政治教育,使社会成员具备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明确政治取向,适应政治生活,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当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各类型各层次高校统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是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政治文化的主要渠道,是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政治态度和政治人格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环节。可见,思政课承担者政治社会化的职能。面对思政课教学现状中存在的诸多困难和挑战,以政治社会化为切入点,把握两者关系,探讨推进思政课建设,对提升思政课实效性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1 政治社会化与思政课的概述

1.1 政治社会化的本质

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政治社会化现象就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中。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就提出将政治融入教育,并通过教育的途径,塑造出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理想公民的观点。这可以说是最早从政治学角度对政治社会化现象的论述。现代政治学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加以系统化阐述,由美国政治学者戴维·伊斯顿在《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提出,童年政治社会化与社会稳定的发展关系密切,并将政治社会化定义为人们习得政治取向和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学界在学习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立足我国政治发展实际,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对政治社会化进行了有益探讨,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政治社会化理论研究。我国学者从个体、社会、目的和内容四个角度来阐释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内涵。从个体角度而言,政治社会化是“自然人”接受一定的政治知识、形成自己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模式成长为“政治人”过程。从社会角度而言,政治社会化是社会组织或者群体以一定的方式、渠道向社会成员传播政治文化的过程。就其目的而言,作为政治社会化主导者的统治阶级其目的在于维持政治体系正常运转,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发展。就内容来说,政治社会化所要输出的是统治阶级主导的政治文化,是符合其利益的意识形态。统而言之,政治社会化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政治文化传播和学习的过程。其实质是“政治体系与社会成员之间互动的过程,是政治体系进行社会教化与社会成员个体学习的辩证统一”[1]。

政治社会化贯穿人的一生,又以青年时期最为重要。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在政治社会化中,大学生是重点人群。就我国而言,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是指政治体系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使大学生掌握相应的政治知识与技能,积极参与相应政治活动,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政治敏感度,树立社会主义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拥护党的事业、支持党的基本路线,使自己成为合格的政治人的过程[2]。

1.2 思政课的内涵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就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直至2004年开始使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名称。思政课作为各层次、各科类大学生的必修课,目前开设有“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必修课。这几门课程既有侧重,又有联系,有机构成一个整体。思政课“专指我国高校直接以学科或者理论形态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3]。其内涵可从性质、定位和功能三个方面来把握,主要体现在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论性。其中,政治性是本质属性,规定了该课程的政治立场与方向;思想性是课程的内在灵魂,承载了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价值追求和现实关怀;理论性是精要所在,赋予课程立足经验现实而又洞察事物本质的深刻性。思政课的定位基于其性质,具体来说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主阵地,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功能是特定事物所具备的功用和效能的统称,是本质属性的外化,思政课的功能主要包括保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以及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四个方面。

1.3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与思政课的内在关系

分析和把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与思政课的内在关系体现在两者的本质、对象、目标和内容上具有显著的同构性。具体来说,一是本质上都有着鲜明的政治属性和阶级属性。任何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4]。二是对象上都将大学生作为重点对象。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大学时代恰好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确定的关键时期。作为国家希望与民族未来的大学生,其成长成才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理解本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如何看待现行社会政治制度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如何看待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等等不仅会影响他们一生,也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三是目标上都聚焦在“培养什么人”这个重大问题上。通过对人的塑造和培养,使社会成员具备与政治体系所倡导的、与社会体系相符合的政治理念和价值取向来参与政治活动、规范自身政治行为,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社会政治生活,构建和谐社会政治关系,最终保障政治体系的延续与发展。四是两者基础性内容都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德法治和中国近现代发展史等要素,都“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政治信息、政治观点、政治价值、政治行为、道德规范等”[5]。

2 当前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理念刻板僵化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巨大发展变化也深刻地影响到我国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相较以往,当今社会成员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权利意识、创新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说明居于政治文化核心层面的社会价值体系也发生了转变。目前社会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特别是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大学生缺乏一定的辨识能力,易受不良政治思想影响,甚至产生错误的政治认同。加之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生源规模不断扩大,专业门类不断增加,层次差异愈发明显,也使得思政课的受众群体变得日益复杂。虽然思政课的课程结构和教材体系,一直在修订更新,但由于思维理念上的惯性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定式面对新形势、新变化,缺乏对时代变化的回应,片面强调标准性、权威性、整体性和绝对性,过多强调理论宣教,缺少技能培养,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难以激发当前以“00后”为主体的学生学习兴趣。

2.2 教学内容存在缺陷

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主线,其内容虽然涉猎颇为广泛,涵盖了从道德到法律等多个层面的问题,但并不能满足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认知需求,大学生普遍面临政治知识总量及系统性不足的缺陷[6]。虽然本课程名称带有“政治”两字,通览四门课程的教科书,没有系统完整地向学生介绍当代政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知识。许多大学生虽然接受了思政课的教育,但是从他们的言行中表现出现代政治知识严重不足,不清楚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运行机制,不了解自己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也缺乏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深层次探讨,对重大政治问题的科学判断力不足,难以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2.3 教学方法依赖灌输

传统思政课教学在形式上以课堂讲授为主,侧重于对青年学生灌输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灌输虽然对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社会制度规范,培养分析现象能力,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升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过度依赖这种灌输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形成了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度模式,出现“三多三少”的尴尬局面——即在教学活动中单纯说教多,结合实际少;理论灌输多,引导启发少;被动接受多,主动探索少。这表明在教学上没有把握好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关系,没有及时有效回应学生对政治问题的疑惑和有关政治利益的诉求。思政课若无法满足学生在求知解惑方面的诉求,那么学生转而会寻找其他渠道,特别是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这些途径所传播的政治信息和知识纷繁复杂,甚至有的还是与主流价值不相符的观点,严重干扰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2.4 考核偏重知识记忆

考核作为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影响。思政课作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课程考核大多以试卷测评和课程论文的书面形式为主,其内容围绕教学大纲和教材展开,主要侧重考察学生知识记忆能力。这只能说明思政课教学就其承载的知识而言是完成了教学目标的,但却没有综合考虑是否实现了学生内化思想、外化行为的完整过程,同时也未考虑学生在课堂之外,从其他途径和群体当中所接受的有关政治信息,忽略这对大学生群体政治情感、政治信仰和政治态度所产生的影响,从而使得考核评价的结果不能全面真实反映其自身素质的现况。

3 基于政治社会化理论的思政课建设路径

思政课“固疾”的原因众多。究其一点在于未能把握好思政课建设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关系,忽视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实际情况,以致学生虽学习了有关课程,但无法理解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正确分析社会现象,继而产生思想困惑,使得思政课应有的价值无法得到彰显。因此,学习借鉴政治社会化相关理论和有效做法,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有效举措。

3.1 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意义。面对新时代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思政课教学理念必须紧跟时代潮流,积极更新教学理念。首先,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对“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进行科学阐释,把政治社会化的“政治人”目标有效融入其中,着重回答好“培养什么人”这一重大问题,以增强政治认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顶层设计的宏观目标落实到学生个体的微观层面,增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导向性和操作性。其次,把握好教育的规律性,既要立足国内和国际政治社会现状和趋势,把握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又要尊重大学生成长和认知的特点,遵循“自然人——社会人——公共人”这一个体政治社会化的螺旋上升的非线性逻辑,破除抽象理论、概念、观点的灌输式教育,寻找社会焦点为突破口,激励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和知识学习。再者,在抓好思政课育人主渠道的同时,按照“三全育人”的总要求,借鉴国外公民教育的成功经验与有效做法,高度重视隐性教育的作用,充分利用当前全国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契机,立足各学校办学实际,结合专业特点探索构建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育人合力。

3.2 完善教学内容

提高育人实效,增强学生的获得感,需要调整和完善思政课的相关内容。政治社会化化目标在于培养社会成员的“公共人格”,因此,思政课教学也不能离开公共生活而空谈理论。首先,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准确捕捉突破口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方法,突破口的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关乎课程建设的实践状况。[7]”突破口的选择是多样的,其要义在于把时代感强、反映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内容有效融入教学中去,让书本内容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把理论的亮点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增强教学内容现实性。其次,补齐思政课知识点在政治学领域的短板。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培养少不了政治学知识的学习,思政课内容完善环节应当将政治学大众化教育纳入其中,可以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或者以选修课形式,围绕政治学基本原理、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国际政治等内容,突出向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逻辑体系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运行逻辑,提升学生政治鉴别能力。再者,以提升政治技能为导向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在传统的实地参观、专题讲座、座谈联谊、读书观影等实践活动基础上,充分利用好学校内部召开学代会、职代会、基层人大代表选举等基层民主实践等时机开展实践教学,创新教学形式,让学生直观了解,从而深化他们的政治认识,提高他们的政治认同。

3.3 改进教学方式

改进教学方式,需要打破传统单向理论灌输模式,构建师生双方互动格局,应当从两点入手:一是正确把握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两主体间互动关系。政治社会化理论认为,公民的政治社会化路径是以教师的说教和外化为中心的[8]。思政课教师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是政治信息的发布者、政治文化的传播者、政治信仰的培育者,教师的基本政治态度与价值取向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因此,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在把握政治方向上发挥主导作用,确保政治立场上的正确;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政治社会化理论高度重视学习者的内化过程,这对思政课教学也同样适用。“只有调动起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才是成功的。[9]”大学生在接受思政课教育中,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而是能动地对所学内容进行加工和整理,从而内化成自我主体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及政治价值。发挥学生自主性需要教师加以帮助、引导和鼓励学生对价值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将原来课堂教学教师的“独奏曲”转变成师生共奏的“交响曲”。二是要充分运用好互联网工具,构建“互联网+课堂”的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地运用大学生慕课、超星平台、腾讯课堂、学习通、钉钉等平台开展线上教学,有效克服课堂教学的各种限制,增强交互性,调动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4 优化外部环境

思政课要提升育人效果,需要外部环境的优化。具体说来,应从家庭、社会、学校、网络四个方面入手。家庭教育是基础,现实中许多家长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仅把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忽略了价值观和品格教育。因此,家长在平时要注意家风建设,平等对待子女,尊重他们的意见,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子女。社会环境是导向,要围绕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为中心,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校园文化是有效补充,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校风、学风和教风等为代表,体现一个学校的整体气质和思想文化涵养,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道德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要以“一训三风”为抓手,发掘其中的育人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其熏陶和引导的作用。网络是关键,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自媒体等平台发展方兴未艾,其中传播的内容良莠不齐,其去中心化、即时性等特点给传统思政课教学带来巨大挑战。对此,政府有必要对互联网传播内容进行调控,及时准确地消除不健康信息,强化正面舆论导向。

4 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思政课要在坚持“守正”的同时,更要注重“创新”。借鉴政治社会化理论成果和有效做法,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更多的实践需要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以创新的思维、宽广的视野、开放的胸怀,立足自身实际来共同推动,唯有此才能提升思政课的育人实效性,满足新时代对思政课提出要求。

猜你喜欢

思政课社会化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