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高校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以滁州学院为例

2022-04-21张守哲

池州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电商

张守哲,陈 明,钟 蔚

(滁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疫情后全球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下简称“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比重、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分析了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1 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地方本科高校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从总结国贸专业的存在问题出发、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般思路。赵晓俊、陈晓艳、何永达和庞红学、张武分别归纳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存在问题: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鸿沟明显,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缺乏紧密联系,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教学效果不佳等[1-4]。

以具体院校为例,分析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尹国君、罗双临、胡鹏、于翠萍分别以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商学院、池州学院、三江学院的国贸专业为例,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改革路径[5-8]。其中,尹国君认为应采取“学校理论学习-实习基地实践实习-回到课堂深化理论学习-重新回到工作岗位进行实践实习”的循环教学模式[5];罗双临认为应明确专业定位,积极构建开放式课程体系[6];胡鹏认为需要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7];于翠萍认为应按职业方向设置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式等[8]。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倒推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陶忠元、陈丽珍基于江苏大学国贸专业的办学实践,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总结了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尝试,并就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进行了若干探讨[9]。陈佳认为如何在形势需求下构建并积极实践完善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成为了国贸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10]。梁丽萍、陈晓琴主张建立“三融合”人才培养体系[11]。

以上文献归纳了国贸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一般性问题。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会遇到新的问题,针对这些,也需要提出新的对策。

2 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存在问题

2.1 人才培养理念过于偏重理论

作为地方本科高校的国贸专业,应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国际经济与商贸人才为目标,但目前仍受制于偏理论型的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过程整体仍以理论教学为主。

(1)人才培养实际与培养目标存在脱节:国贸专业的旧版人才培养方案(2009-2012-2014-2016版)实际普遍以理论型为主,与应用型的目标定位存在偏差;在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比重偏低,仍属于传统国贸专业。

(2)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存在差距: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国贸专业,其专业发展应服务于本地发展实际,但实际上联系仍然较弱,不能较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3)部分教研项目缺乏落实,形式大于内容:部分教研课题存在重研究轻应用的现象,教研成果的转化需要进一步加强;部分教研成果缺乏应用价值,或虽有应用价值但应用周期长、成效不易显现,教师不愿在教学中推广应用。

(4)应用型本科教材不足: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研究型高校的经典教材并不完全适合实际需要,但适合自身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教材建设尚显不足,自编应用型本科教材不仅数量相对偏少,而且质量参差不齐;由于老师投入教研和教材编写的动力不足,所以即便有研究的成果一般就是在自己的课堂上做一下讲授,较少通过编写教材和举办讲座的方式进行传播。

2.2 课程体系建设缺乏自身特色

课程体系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属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实现路径。这方面的存在问题主要有:

(1)专业辨识度不高、缺乏特色:国贸专业与其它经管专业的辨识度不高,且基本课程设置相似,导致国贸专业缺乏自身特色,尚未形成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

(2)教学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数字教学资源比较缺乏:除了优质课程和综合改革课程的教学大纲、课件、教案、教学视频等课程资料等上传到学校泛雅教学平台外,其他课程资源在网上都找不到;优质课程和综合改革课程网络资源更新速度缓慢,且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3)缺乏跨专业整合能力:国贸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的对外经贸人才,对外语要求较高,而与国贸专业存在较高相似度的是商务英语专业,两者非常适合跨专业整合,而实际上由于互不隶属,两专业的横向联系较弱,教师也缺乏跨专业整合的积极性。

2.3 实践教学比重偏低

实践能力培养是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有:

(1)受制于偏重理论型的教学模式,暑期小学期、跨境电商等实践教学时长偏少,且容易受外界干扰,有时不能顺利开展。

(2)教师实践资质偏低:部分专任教师“从校门到校门”,与企事业联系不够紧密,实践经验缺乏;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部分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未能及时更新,不能完全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3)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不足:校内实验资源不能完全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且分布不合理不利于维护和管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利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2.4 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离不开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方面的存在问题主要有:

(1)以大创竞赛为代表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仍处于初级阶段:部分赛事活动的举办不规范,存在举办方获奖比重偏高、参与者不能按时结题的现象。

(2)学生的科研意识较为缺乏:部分学生或是学术水平有限、或是由于毕业论文写作时间与学生找工作、研究生入学考试、各类资格考试相互重叠,迫于求职、考研和考证压力,经常对论文七拼八凑、应付了事。

(3)师生之间的创新互动不足,不能形成激励和引导作用:部分教师课题接纳学生参与的能力有限;专业课程考试内容侧重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考核不足,不能形成创新激励和引导效应。

(4)教师自身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创新:部分教师的专业水平或知识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部分教师的能力与应用型院校的需求存在差距;部分教师多年的教学习惯和传统教学方式依然根深蒂固,限于自身认知和知识体系,无法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创新。

3 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地方本科高校的主要职能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国贸专业应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特色,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公布2019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滁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入选安徽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同时,国贸专业通过制定新版暨2019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进一步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3.1 进一步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1)通过制定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理念:一是秉承学校服务地方的人才培养定位,根据地方经济建设与国际经贸活动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努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二是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从夯实贸易的基础理论出发,构建核心理论教学体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贸易实务为切入点,强化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三是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要求,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由“知识型”向三者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转变,通过“三阶段”(筑基础、强专业、多样发展)和“三模块”(通识、专业、综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分层分类培养的目标。

(2)根据地方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地进行修订(2009-2012-2014-2016-2019版):一是体现应用性,有效提升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比重;二是加强创新创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为创新创业教育设置专门课程和学分,设立“创新创业”课程模块。

(3)积极鼓励教师把教学研究的成果推广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教学活动中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实际,鼓励老师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采用课堂讲授、双师同堂、情景模拟、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完成学习内容。其中,特别鼓励“双师同堂”教学法的研究探索和应用,以期培育成具有品牌效应的教学方法。

(4)在教材方面,严把质量关,要求教师选用最新的经典教材,制定规划教材或公开出版教材的出版奖励政策,积极鼓励广大教师编写出版针对地方高校应用型专业的高水平教材。

3.2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1)多维度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按纵向时间序列分为:“筑牢基础”阶段(1-1.5学年)--“强化专业”阶段(1.5-2学年)-“-多样发展”阶段(1-1.5学年);按横向模块分为:通识模块(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综合模块(综合实践课包括基础实践、提高实践、素质拓展)。

(2)科学设置并优化基础课、专业课。与市场接轨,科学设置专业选修课,以目前我国职业资格考试构建专业选修课模块,增设“跨境电商”“Photoshop图形处理软件”等相关课程;为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增设“世界文化概论”“国际知识产权”“国际经济与合作”等课程。

(3)为增加学生社会适应性,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育。开设《创新创业思维》等相关课程;改变以往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分离状态,通过构建“岗、证、赛、课”体系(见图1)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理念。

图1 “岗、证、赛、课”体系

(4)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完善网络课程建设。加强对教师的线上-线下课程的教学培训;同时制定课程负责人制度,构建课程质量标准。

(5)加强双语课程建设,提高专业整合水平。开设《国际会计》《国际商务谈判》《贸易英语口语》《外贸英语函电》《贸易实务英语》《工商管理英语》《商务日语》《国际金融》等双语课程;加强与外国语学院的商务英语等专业的横向联系,提升跨专业整合力度。

3.3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1)着力构建“三层次四类别、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2)。其中,“三层次”是指通识实践层次、专业实践层次、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实践层次;“四类别”包括课程实验类(或课程实践类)、实验课程类(或实践课程类)、课外实践类、综合实践类。

图2 “三层次四类别”实践教学体系

同时,根据内容和组织形式,将实践教学划分成“三个课堂”(见表1)。大力推进教师指导、实践内容、实践场所等由第一课堂向第二、第三课堂延伸,努力做到“三个课堂一体”。

表1 “三个课堂一体”

另外,搭建“三个平台”,实现三个平台联动,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见表2)。

表2 “三个平台联动”

(2)积极开展“三段式”暑期小学期活动,循序渐进增强学生实践能力(见表3)。

表3 “三段式”暑期小学期

(3)建立跨境电商人才班,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近年来,跨境电商逐渐成为经济新常态下国际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很多中小企业对跨境电商人才需求缺口较大。在此背景下,滁州学院国贸专业申请并立项了安徽省教育厅“卓越国际商务人才”省级专业建设项目,着重突出对国贸专业国际商务人才以及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同时,先后与安徽轩昂公司和安徽甲方科技公司合作培养跨境电商人才,其中2017年与安徽甲方科技公司合作率先在全省成立了“滁州本土化”跨境电商人才班,即主要为滁州市外贸企业培养跨境电商人才,积极探索在“一带一路”和“互联网+”的经济发展背景下的跨境电商模式。通过近年发展,跨境电商班已成为国贸专业的重要特色并取得一定成果。

(4)加强实践教学的硬件建设,建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用情景实验室,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并将其贯穿至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近年来,滁州学院在实习基地建设上下足功夫,先后与滁州市滁菊研究所、安徽蓝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甲方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扬子空调有限公司、长丰扬子汽车有限公司、安徽德力日用玻璃股份公司等30家公司和单位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并已形成滁菊研究所、安徽甲方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扬子空调有限公司等稳定的实习基地。国贸专业充分使用实习基地,并将其贯穿至日常教学实践中。

(5)通过内培与外聘两种途径加强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通过挂职锻炼、考取经贸类资格证书和到企业交流等途径,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二是聘请具有丰富的管理和外贸经验的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另外,加强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继续选派教师赴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应用型水平。

3.4 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

(1)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制定相关的竞赛奖励办法和科研管理办法,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研立项、创新创业等活动,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形成“类别众多、层次清晰”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体系。

(2)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研兴趣,鼓励学生发表科研论文,探索学生发表论文抵扣毕业论文的制度;同时积极促进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或引导学生参与到科研中。

(3)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构建包括徽商文化、创业管理、ERP创业模拟实训和VBSE虚拟商业模拟实训等课程在内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4)积极开展产学研活动,重视“产学研结合”的教学之路,积极开展社会服务的教学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国贸专业积极承担了安徽省脱贫攻坚第三方监测评估工作。

(5)加强师生的科研互动,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积极申请企业横向课题;并强化将纵向课题、横向课题研究向教学转化,吸收更多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将研究成果融入教学、融入教材和讲义中、或通过讲座方式传播,惠及更多学生。

结语

通过分析现阶段地方本科高校的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以滁州学院国贸专业为例,针对性地从四大方面提出了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结合学校和专业定位、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理念,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科研和创新能力等。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体系电商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电商鄙视链中的拼多多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加快农村电商全覆盖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