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视域下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

2022-03-17朱娟娟叶三梅

池州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育人政治

朱娟娟,章 清,叶三梅

(池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爱国主义精神是激励人们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一面精神旗帜,是推动我国不断进步的精神动力,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保障。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渠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关系着整个民族的兴衰。青年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他们在积极响应和践行中国梦。当前,我国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影响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因素是也是多方面的,如何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时代课题和迫切任务。高校要抓住机遇,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变革,让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大学生青春的底色,使青年大学生成为新时代能担当、有作为、愿奉献的未来接班人;要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和实施,注重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感,增强青年大学生对国家、民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1 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中国梦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它是全体中华儿女最美好的夙愿,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殷切期待。以中国梦为视角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段很长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感召力,它是指教育者利用特定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以厚植受教育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受教育者的爱国情操,熏陶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践行他们的爱国主义行为[1]。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们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为重要内容,引导大学生弘扬和传承爱国主义精神,践行爱国主义行为,促使他们将爱国之情内化报国之志,外化为立身之本、成才之基。

以中国梦为视角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就是把青年大学生的最伟大梦想渗透到爱国主义教育中,使两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有目的的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增强青年大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引导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伟大的梦想而不懈努力[2]。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和个人梦的统一,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就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国精神。

立足于新时代、新方位,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紧密结合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主题,让爱国主义精神成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和动力之源,使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从历史发展的大视野来看,爱国主义精神孕育着中国梦的精神内涵,中国梦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孕育的空间;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国梦的理论宣传提供了新的渠道,中国梦依托爱国主义教育拓展了宣传渠道和范围,增强了宣传效果,两者的相互契合,能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

2 中国梦视域下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2.1 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维方式

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它感染力强,既凝心聚力,又鼓舞人心。以中国梦为引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思维。中国梦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它是对中华民族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是对中华民族百年奋斗目标和追求的高度概括,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认真学习历史,深入研究历史,分析问题根源,总结经验和方法,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实现中国道路、弘扬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主阵地作用。中国梦蕴含着辩证法思维,它的实现过程和实现路径都孕寓于唯物辩证法思想之中,处处彰显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内涵[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正确的唯物观,运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坚持创新引领,着眼未来,打破固有思维,探寻问题的突破口,提高工作创造性。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不懈的价值追求,实现这一价值目标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2.2 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

中国梦视域下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挑战,又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要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挖掘中国梦视角下爱国主义教育的育人新资源,这些资源又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国梦为视野的爱国主义教育将青年大学生宏伟的中国梦理想转化为自我的价值诉求,把国家的大梦和自我的小梦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明确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有力地促使他们投入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这也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国梦孕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它也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追求梦想、实现自我价值、个人成长等方面的内涵,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国梦是个人梦想、民族梦想、国家梦想三者的统一,它把个人梦与国家梦和民族的梦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青年大学生认清历史使命,明确学习目标,树立责任担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中国梦的视域下的爱国主义教育来开展,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开新思路,探寻新目标。

2.3 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

中国梦视域下爱国主义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实效。中国梦既强调个人发展的目标要服从国家梦和民族梦实现的目标,又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的实现,注重三者之间的有效融合。这种以共同梦想为基础,注重个人价值实现,是新时代社会价值观的重构,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内涵,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中国梦是一种崇高的价值追求,既立足现实又着眼来,这种以理想信念为追求动能的实现需要不断更新思想和行为,对大学生追求梦想和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中国梦源于思想政治工作,又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能有效帮助大学生明确目标,提高政治素养,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3 中国梦视域下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3.1 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高校要注重协同育人机制,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大思政”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高校可以从作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作为主阵地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作为重要平台的相关学科入手,抓好各要素之间的协同联动,构建“大思政”格局下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完善课程体系,推进课程全覆盖。不仅要把爱国主义教育理念融入到思政课程中,还要把其渗透到其他学科中,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结合的双重育人机制,发挥两者的协同育人作用。发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使学生更多地在课外主阵地中获得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和熏陶。打造“大思政”教育平台,共圆育人梦。高校要强化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把爱国主义教育理念融入课程培养计划中,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课和实践课学时,使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落地生根。注重网络宣传作用,发挥无形主战场的潜移默化作用。高校要以强化校园网站和“两微一端”等重要平台建设为重点,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战场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传播爱国主义教育正能量,让学生在网络的世界里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力量。

3.2 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打造高效课堂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政治素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保驾护航。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提高大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具有重要作用,高校要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开展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为例,思政课教师在讲授第九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章的过程中,要向学生讲明提出这个梦的背景及重大意义,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如何畅想中国梦;在讲授第十章文化时,要讲清楚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把这两节的内容有效结合起来,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中国梦视域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质,引导学生如何实现中梦想。除教师讲授之外,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

3.3 挖掘育人资源,发挥榜样作用

校园文化特有的育人环境是反映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优势资源。高校要充分挖掘和发挥爱国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让大学生在这片土地被熏陶感染。挖掘爱国人士的榜样示范作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爱国人物榜样作用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和国家繁荣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者要充分挖掘和发挥表率示范作用。通过树立身边人的典型事迹,大学生可以互相感同身受,认清自己的问题和不足,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进而明确未来的方向和目标,充分激发个人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以实现以身作则的目标。

3.4 营造校园文化,构建育人环境

校园是的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育教与学风建设中,充分挖掘隐藏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爱国主义元素,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爱国热情,增强民族优越感和使命感。浓郁的爱国主义主义校园环境、相得益彰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都对爱国主义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能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可以在校园文化宣传中融入爱国人士名人语录;校园环境设置中创设李四光、钱学森、华罗庚、詹天佑等科学界名人雕塑,孙中山、刘少奇、李大钊等革命先驱雕像;教室文化墙的营造中增添一些教育家和科学家或者英雄人物的事迹简介等等,这些重要的学风氛围都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学校还可以定期每年邀请一些爱国革命人士,组织举行先进事迹做报告会或增设爱国主义教育特色课程;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通过学校家风馆这个平台向大学生讲授爱国人士的先进事迹,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让学生领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树立学习信念,明确自我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4 结语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它是对我国历史、现实和未来的高度凝练和科学愿景。不仅凝心聚力,更立足现实,憧憬未来。立足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把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青年大学生认清历史使命,把握现实机遇,寻求未来之梦。因此,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主场地,一定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实现梦想的途径,努力使其养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