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夏对河湟地区的经略
2022-03-17蒲章臻
蒲 章 臻
(安徽大学 历史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9)
河湟地区位于黄河与其支流湟水之间,西倚青藏高原,即现今青海一带。河湟地区水草丰茂且地理位置优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北宋年间,青唐吐蕃占据的河湟地区与北宋、西夏接壤,位于北宋之西、西夏之南,是北宋与西夏争夺的战略要地。现今有诸多著作论文涉及河湟地区,但研究的角度趋于相同,前辈学者多着眼于北宋在河湟地区的开边活动及其影响[1-2],或是河湟地区的蕃汉民族关系[3-5],而对西夏在河湟地区的活动少有论及。西夏亦十分重视河湟地区,并在河湟进行长期的经略活动。通过对西夏在河湟地区的经略进行分析,可以对西夏与北宋对河湟地区的争夺有更深入的了解,对西夏国力衰退与北宋河湟开边有更好的解读。
西夏自建国后便视河湟为必取之地,西夏若攻取河湟地区,则能“大掠秦、渭之间,牧马于兰、会,断古渭境,尽服南山生羌,西筑武胜,遣兵时掠洮、河”[6]10579,再次扩张其版图,因此西夏为攻取河湟地区而经略多年。西夏对河湟地区的经略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其间西夏对河湟地区的经略策略不断调整。即便如此,西夏最终仍未实现占据河湟的构想,而且无力阻止北宋占据河湟。
一、夏景宗、夏毅宗时期:积极攻取河湟地区
(一)大举进攻青唐吐蕃
西夏对河湟地区的窥视由来已久,一直期望将河湟地区纳入自己的版图。但河湟地区被青唐吐蕃所占据,且青唐吐蕃与北宋交好,因此为解除北宋、青唐吐蕃的威胁与攻占河湟,西夏只得对青唐吐蕃采取攻势。
青唐吐蕃与北宋交好对西夏造成极大困扰。河湟地区战略位置优越,与青唐吐蕃交好使北宋在与西夏对战中占据位置优势。王韶就曾言:“唃氏归,即河西李氏在吾股掌中矣。急之可以荡覆其巢穴,缓之可以胁制其心腹。”[7]676此外河湟地区是北宋战马供应地,北宋十分倚仗河湟的战马供应。如在与西夏交战期间,战乱使北宋自河湟买入战马困难,“国家自来于河东陕西沿边等处估买蕃马,近自西贼不庭已来。买马数少不足国用”[8]1383,致使北宋战马紧缺。因此大中祥符七年(1014),李立遵扶持唃厮啰建国青唐吐蕃,宋真宗便下诏“以渭州蕃族首领唃厮啰为殿直、充巡检使”[9]187,与青唐吐蕃建立良好的关系。此后青唐吐蕃与北宋多次联合与西夏作战,如康定元年(1040),唃厮啰子磨毡角出兵抵御西夏进攻,便请求北宋随军监护,“自请奋击夏虏,乞朝廷遣使监护”[10]246。面对北宋与青唐吐蕃间牢固的同盟,西夏为夺取河湟只得大举出兵。在建国西夏之前,党项族便已将目光投向河湟地区。李继迁有“西取秦界之群蕃,北掠回鹘之健马,长驱南牧”[11]83的战略企图,其与此后继位的李德明多次出兵进攻河湟地区,但皆未取得成功。而在夏景宗李元昊建国西夏后,西夏愈加积极地经略河湟地区。景礻右元年(1034),李元昊“举兵攻唃厮啰”[12]9195。其先派遣部将苏努儿攻打青唐吐蕃,但苏努儿被青唐吐蕃大败并遭生擒。后李元昊亲率大军征讨青唐吐蕃并用计攻取牦牛城,李元昊意图乘胜追击一举攻下青唐城,但唃厮啰坚守不出并用计大败西夏,使西夏军损失惨重,“兵溺宗哥河及饥死过半”[9]2765,李元昊经此一役未再出兵河湟。李元昊采取攻势未实现攻克青唐吐蕃的构想,反而使青唐吐蕃巩固了在河湟地区的统治,而且此后西夏进攻西凉府,“潘罗支旧部往往归厮啰,又得回纥种人数万”[6]14161,进一步增强了青唐吐蕃的实力。
庆历八年(1048),李元昊在西夏内乱中遭到杀害,次年其子李谅祚被拥立为帝,即夏毅宗。李谅祚即位时刚满周岁,此后西夏政权长期由没藏太后与没藏讹庞把持,其间西夏依旧多次出兵河湟。古渭城原属青唐吐蕃,西夏一直对其虎视眈眈并多次派兵攻取。皇祐五年(1053),占据古渭城的蕃部首领兰毡向北宋投诚,“籍土入献,冀得兵戍以御夏兵”[13]170。但北宋在招抚时操之过急引发蕃部叛乱,没藏讹庞得知后便向北宋提出请求,“古渭本我地,朝廷置州于彼,有违誓”[13]170,希望北宋将古渭给予西夏,但北宋未予理会。西夏求古渭而未得,便意图出兵攻取古渭,但因北宋有所防备而失败。嘉祐三年(1058),“摖罗部阿作等叛厮啰归谅诈,谅祚乘此引兵攻掠境上”[6]14162,但西夏军不久便被青唐吐蕃击败,青唐吐蕃“获酋豪六人,收橐驼战马颇众,因降陇逋、公立、马颇三大族”[6]14162。青唐吐蕃还欲乘胜追击,因辽国国主此时遣使送女嫁与唃厮啰子董毡,青唐吐蕃才罢兵而归。面对西夏攻势,青唐吐蕃并未一味防御,其亦多次主动出击,而且青唐吐蕃还曾与辽国相约共讨西夏。嘉祐四年(1059),辽国与青唐吐蕃结为姻亲并意图共讨西夏,但此后辽与青唐吐蕃相隔较远而未能合兵一处,共同出兵的计划才就此作罢。由于彼此间征战不断,西夏与青唐吐蕃的矛盾不断加剧,西夏为攻取青唐吐蕃甚至“思结中朝为援,使祖儒嵬名聿正入贡,请尚公主”[13]179,向交战多年的北宋寻求援助。嘉祐七年(1062),辽国与青唐吐蕃断绝往来,西夏随即出兵攻打青唐吐蕃,“引兵而西,战于青唐”[13]182,意图一举攻取青唐吐蕃,但交战不久便再次被青唐吐蕃击败。西夏在与青唐吐蕃的交战中鲜有胜绩,其不仅未实现攻取河湟的构想,反而十分忌惮青唐吐蕃反攻西夏。为避免青唐吐蕃出兵来袭,西夏还曾“筑堡于古渭州侧,以兵守之”[13]182,对青唐吐蕃采取守势。
西夏为攻占河湟多次出兵,但青唐吐蕃的强势使西夏鲜有胜绩,西夏攻克青唐吐蕃的构想破灭,且多次出兵反使青唐吐蕃在河湟的统治愈加稳固。西夏攻取青唐吐蕃进而占据河湟的意图未能实现,西夏不得不暂时放弃对河湟地区的经略。
(二)招降与分化青唐吐蕃
青唐吐蕃在建国后接连挫败西夏多次攻势,在河湟地区的统治亦趋于稳固,但其强盛的局势并未持续太久,内部出现的分裂状况使其国力衰退。而西夏经过短暂蛰伏后借机调整策略,采用招降与分化青唐吐蕃的策略来经略河湟。
青唐国主唃厮啰共有三子,长子瞎毡与次子磨毡角为李立遵之女李氏所生,幼子董毡为乔氏所生。唃厮啰与李立遵早有嫌隙,因此李氏与瞎毡等亦为唃厮啰所不喜。李立遵逝世后不久李氏便被迫削发为尼,瞎毡也遭到唃厮啰囚禁。后“磨毡角结母党李巴全窃载其母奔宗哥,厮啰不能制,磨毡角因抚有其众”[6]14163,磨毡角解救李氏离开青唐城并占据了宗哥城,而瞎毡则占据龛谷地区,二者皆不再受唃厮啰节制,青唐吐蕃内部分裂初步凸显。磨毡角与瞎毡自立后不久,磨毡角便因病去世,其部下拥立其子瞎撒欺丁为主,但李氏恐瞎撒欺丁无力守住宗哥,便“献皮帛,入库廪、文籍于厮啰”[14]2630,使瞎撒欺丁重归唃厮啰治下。瞎毡亦在占据龛谷后不久离世,此后其子“木征居河州,母弟瞎吴叱居银川”[14]2630,木征与瞎吴叱分别占据河州与银川,依旧不受唃厮啰节制。治平二年(1065),唃厮啰离世,倍受其器重的幼子董毡继位,青唐吐蕃的分裂进一步加剧。除却木征与瞎吴叱不受董毡节制外,诸多蕃部亦不听董毡调遣,此时“角氏地分为三,董毡居青唐,独有河北之地”[14]2630,董毡完全掌控的势力较唃厮啰在位时缩水严重。内部的分裂使青唐吐蕃不再强势,在河湟地区的统治不再稳固。
西夏在青唐吐蕃内乱后再次经略河湟,意图通过招降青唐蕃部来瓦解青唐吐蕃政权,进而占据河湟。李元昊在世时,“闻厮啰二子怨其父,因以重赂间之,且阴诱诸酋豪”[9]2814,便尝试招降青唐蕃部,温逋奇之子带领其部族投靠西夏,使青唐吐蕃备受打击,也使西夏坚定了招降分化青唐吐蕃的决心。治平二年(1065)夏,唃厮啰尚未离世,“羌邈奔及阿叔溪心以陇、珠、阿诺三城叛谅祚归厮啰”[6]14162,原归附西夏的阿叔溪心等率部投奔青唐吐蕃,但并未得到唃厮啰的重视。因此他们在西夏的蛊惑下再次投归西夏,且欲助西夏出兵夺取此前献与青唐吐蕃的地区,西夏随即“出万余骑随邈奔、溪心往取”[6]14162,但因青唐吐蕃有所防备,西夏不久便铩羽而归。青唐吐蕃内部分裂后,占据河州的木征企图攻占洮州,但因遭到北宋阻击而未能如愿。“复还河州地,与西使城近,谅祚阴诱之,遂与青唐等族并附”[13]185,河州与西夏属地相近,因此西夏趁机诱降木征,木征不久便归顺西夏,西夏分化青唐吐蕃的政策取得重要进展。
西夏的招降与分化策略虽颇有成效,但北宋的介入影响了西夏在河湟的布局。青唐吐蕃发生分裂后,北宋亦将目光对准河湟。治平四年(1067),西夏招降分化青唐吐蕃的策略初见成效,西夏趁青唐吐蕃内部分裂出兵河湟,意图“先取西蕃,然后兵扼要害,则陕右可举”[13]186。西夏接连攻克河湟诸多部族。其中青鸡川等地蕃部“苦谅祚侵掠,遣使诣秦州献地,请于南牟谷口置堡戍兵”[13]186,北宋接受诸蕃部投诚并将西夏击退。此后北宋开始出兵干涉河湟地区,北宋成为西夏攻占河湟的新阻碍。熙宁元年(1068),渭州知州蔡挺进驻河湟地区,“筑城定戎军,为熙宁等寨,开地二千余顷,募卒三千人为耕守计”[13]191,北宋招募当地蕃部的行为阻碍了西夏对河湟的经略,因此西夏随即派兵前往征讨,双方战于葫芦河,蔡挺出奇兵大败西夏。青唐吐蕃首领董毡与族弟董容不和,蕃僧结吴叱腊趁机拥立董容,“共立文法,图并诸羌”[13]194,造成青唐吐蕃进一步分裂。西夏意图招降董容,而董容亦希望依附西夏,因此董容“遣使至夏国请婚,梁氏将许之”[13]194,双方结为同盟。但此后北宋亦希望董容归附,面对北宋的招降,董容毅然废弃与西夏的婚约转而投靠北宋,给西夏造成极大打击。
青唐吐蕃内部出现分裂后,西夏调整了经略河湟的策略。西夏一改此前盲目出兵的策略,转而不断分化诱降青唐蕃部。此政策在最初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北宋的介入阻碍了西夏在河湟的进一步发展,并最终使西夏招降与分化青唐吐蕃的策略失败。西夏获取河湟的构想再次落空。
二、夏惠宗时期:遏制北宋攻取河湟
(一)与青唐吐蕃共御北宋
北宋治平四年(1067)宋英宗逝世,其子宋神宗继位。宋神宗继位后意图攻占河湟,不久便对河湟地区采取攻势。同年西夏亦完成了权力交接,年仅七岁的李秉常继位,即夏惠宗。此后西夏长期由梁太后与外戚梁乙埋掌权,面对北宋在河湟的攻势,西夏选择与青唐吐蕃结为同盟共御北宋。
西夏建国后便与北宋展开了长期争战,因“北宋中叶特别是仁宗朝的局势使北宋的用兵政策出现了变化与调整”[15]53,进而使北宋军队积弱,与西夏作战时鲜有胜绩。宋神宗继位后锐意进取,其改变此前对外消极防御的策略,转而主动出击以应对西夏的寻衅,“奋然将雪数世之耻”[6]314。宋神宗认为青唐吐蕃分裂后无力抵御西夏,为防止西夏占据河湟,其主动对青唐吐蕃采取攻势,意图攻占河湟后再一举攻克西夏。后宋神宗派王韶负责河湟地区的开边事宜,王韶首先对洮河以东地区进行经略。洮河以东与北宋边地古渭城相接且与秦州较近,招纳洮河周边蕃部可使北宋后方安定,为深入河湟做准备。在王韶的经略下,北宋“拓地千二百里,招附三千余万口”[16]2742,王韶还在秦州至古渭城一带募民营田并创建市易司,进一步稳固了北宋在古渭周边的统治。熙宁五年(1072),北宋“筑古渭为通远军,以韶知军事”[6]10580,正式开始攻取河湟地区。北宋此时的举措并未引起西夏重视,西夏未采取措施遏制北宋。
后方稳固后,北宋始出兵攻取河湟。王韶将洮河以西作为攻取的首要目标,盘踞在河州的木征是其最大阻碍。王韶先“举兵城渭源堡及乞神平,破蒙罗角、抹耳水巴等族”[17]691,其攻势使洮河诸部族震惊,亦使木征不敢轻举妄动。后王韶率军直逼瞎药占据的武胜军,此与西夏战略不谋而合。此时梁太后与梁乙埋采纳汉官景询的计策意图再度出兵河湟,其亦锁定了战略要地武胜军。在王韶进军武胜军前,“梁乙埋方遣兵攻城,吐蕃将瞎药城守将溃”[13]202。王韶在西夏即将破城之际率军赶到,击败西夏并占据了武胜军,“韶挥军进薄,夏兵出不意,仓卒迎战,大败”[13]202,这遏制了西夏在河湟地区的行动。同年北宋改武胜军为镇洮军,后又改为熙州,“熙宁五年,收复吐蕃之武胜军,置州”[18]213。虽然攻占武胜军的计划失败,但西夏并未放弃对武胜军的窥视,同年十一月梁乙埋与北宋通信,“奉领卢指挥王韶城武胜,招诱属蕃,乞赐还本国”[13]203,直言武胜军归其所有并希望北宋将其归还,但北宋并未理会。北宋在河湟的攻势使董毡恐慌,西夏借机与青唐吐蕃接触。梁乙埋“遣人请以爱女为蔺逋比妻”[13]200,将女儿嫁与董毡子蔺逋比,此后西夏与青唐吐蕃结为同盟,共同抵御北宋在河湟的攻势。熙宁六年(1073),王韶出兵河州征讨木征,“出马兰州,擒木征母弟瞎吴叱,破洮州,木征之弟巴毡角降”[19]851,其先将结吴叱与巴毡角击败致使木征孤立无援,后又进军河州并一举击败木征。北宋在拔除木征后又接连攻下洮州与岷州,“尽得河南熙、河、洮、岷、叠、宕六州之地,自临江寨至安乡城,东西一千余里,降蕃户三十余万帐。明年,瞎木征降,置熙河路”[19]851,北宋在河湟地区的开边取得初步成功。在王韶攻取河州期间,为阻碍北宋攻取河湟,西夏积极出兵援助木征。西夏“知沿边寡备,点集蕃众渡河,驻天都山及芦子川侧”[13]203,曾企图出兵与木征夹击王韶,但不想木征与宋军交战后一触即溃,西夏不及救援便只得撤军。为防北宋自河州等地出兵进攻,西夏还“修凉州城及旁近诸寨”[13]203以作防备。
北宋在河湟地区的开边虽取得初步成功,但在攻占地区的统治并不稳固,西夏与青唐吐蕃趁机反攻北宋。北宋河湟开边期间,诸多蕃部碍于北宋的武力威胁才选择臣服,在北宋暂缓武力压迫后,诸多蕃部出现反叛状况,而且“董毡将青宜结鬼章数扰河州属蕃,诱胁赵常杓家等三族”[9]6098,董毡的介入更加剧了这一状况。在这样混乱的状况下,西夏与青唐吐蕃多次出兵攻打熙河路。熙宁七年(1074),董毡部将鬼章与重新归附的木征侵扰熙河地区。其间鬼章大败宋将景思立并夺取踏白城,后又围攻河州数日,使熙河路局势动荡。西夏“梁乙埋先以七千人伏马衔山后,大队从结河川援之”[13]204,企图与青唐吐蕃一举攻取熙河路。但北宋在王韶的指挥下很快便扭转败局,大败鬼章并使木征归降,最终西夏只得撤军而归。北宋在经历蕃部叛乱后十分重视对请青唐诸部的安抚,不久宋神宗便下诏“木征已降,熙河边事渐就安帖,此去惟当推广恩惠,怀辑羌落,乃为经久保守之利”[9]6222,这使北宋在熙河路的统治得以稳固。即便如此,西夏亦未放弃对河湟的经略,其依旧在积极地遏制北宋攻取河湟。熙宁八年(1075),西夏“诱蕃僧李芭毡降”[13]205,意图通过诱降归降蕃部来瓦解北宋的招抚政策,但在北宋的防备下并未奏效。同年梁乙埋“点集人马,谋掠沿边熟户丁家等族”[13]205,但因蕃部禹藏花麻向北宋提供西夏军队动向,致使梁乙埋计划失败。熙宁十年(1077),董毡上书北宋朝廷求和,青唐吐蕃与北宋的关系得以恢复,而与西夏的同盟遭到瓦解,西夏在河湟地区更加被动。此后西夏的攻势皆以失败告终。如元丰三年(1080),西夏“以西蕃董毡复臣中国,受西平节度使职,遣众谋袭邈川”[13]210,但因青唐吐蕃已有防备而未能攻取邈川。同年七月西夏“筑撒逋宗城以窥河州”[13]210并派兵两万围攻熙河路当川堡,但不久便被宋军大败。
面对北宋在河湟地区的攻势,西夏对河湟的经略由主动转为被动。西夏经略河湟的目标由攻取河湟转为遏制北宋攻取河湟,为此西夏与青唐吐蕃结为同盟,意图遏制北宋的攻势。但由于北宋战略得当,其开边活动很快便取得成功并创建熙河路,西夏与青唐吐蕃的同盟并未对北宋造成大的阻碍,且西夏与青唐吐蕃的同盟不久便分崩离析。西夏对北宋开边活动的遏制以失败告终。
(二)收复兰州失地
北宋在创建熙河路后向西夏采取攻势。元丰年间北宋出兵五路讨伐西夏,北宋虽未实现攻取西夏的战略目标,但却攻占西夏战略要地兰州城,这使西夏在河湟地区更加被动,此后西夏经略河湟的首要目标转为收复兰州。
河州与西夏交界,“河州界黄河之南,洮河之西,与凉州接壤”[13]210。北宋攻占河州并创建熙河路,熙河路便成为北宋进攻西夏的重要据点。宋神宗元丰年间,逐步亲政的夏惠宗与梁太后、梁乙埋产生矛盾,梁太后囚禁夏惠宗进而引发西夏内乱。宋神宗趁机起五路大军征讨西夏,其中“命宣州宣庆使李宪为经制使出熙河”[13]212,李宪自熙河路出兵进攻西夏。李宪出兵后长驱直入,先后攻取西使城与龛谷城,后又攻占兰州城。其中兰州城为西夏战略要地,“距西使城约百五十余里,将至金城,有天涧五六重,仅通人马”[13]213,西夏对其十分重视。此后北宋虽因贻误战机、粮草供应不足而大败而归,但占据兰州城使北宋在河湟对西夏的威胁更进一步。因此在北宋占据兰州城后,西夏多次出兵攻取兰州,意图借此减弱北宋的威胁。元丰五年(1082),北宋重修定西城,“定西即夏国西使城,神宗赐名,属兰州”[13]219,西夏深恐北宋在兰州的统治得以稳固,随即出兵掠夺西使城,给北宋造成诸多困扰。元丰六年(1083)二月,西夏突袭兰州城,其先“突以数十万众攻陷东、西两关堡”[13]225,后聚兵数万围困兰州城。同年五月,西夏再度出兵兰州,“破西关堡,杀管勾右侍禁韦定,尽掳所雇于阗运粮人及橐驼等物,相持九日,城下死伤如积”[13]226,使北宋损失惨重。元丰七年(1084),西夏国主秉常亲率大军出征兰州,“以步骑八十万围兰州,督众急攻”[13]228,围攻兰州城十日而不能克,直至军粮耗尽才引兵而归。同年九月,秉常再次派兵骚扰兰州城,“遣兵入熙河界,围定西城,烧毁龛谷族帐”[13]230。元丰八年(1085),梁乙逋代替其父梁乙埋担任宰相,其掌权后即“遣兵三万屯兰州界上,将伺中国怠,袭之”[13]231。虽然西夏频繁出兵兰州,但由于北宋准备充分、西夏外战乏力,西夏的军事活动收效甚微,西夏最终未将兰州夺回。军事行动未达预期,西夏还多次传书乞求北宋返还兰州。如元丰七年(1084),“秉常自兰州挫锐之后,国中叛者日众,因遣使乞还二州壤土”[13]229。宋哲宗即位初,西夏亦多次请求返还兰州,这还引发了北宋朝廷内部的争论。北宋朝臣对此多持反对意见,如孙路言“自通远至熙州总通一径,熙之北已结夏境。今自北关辟土百八十里,濒大河,城兰州,然后可以捍蔽。若捐以与敌,则一道危矣”[13]213。穆衍言“兰州弃则熙州危,熙州危则关中震动”[13]213。因兰州战略位置重要,西夏收复兰州的请求最终遭到北宋拒绝。
西夏多次出兵兰州而未能如愿,便意图与青唐吐蕃再次结为同盟,欲借青唐吐蕃之力攻取兰州,使北宋退出河湟。虽经历了内部分裂与北宋的压制,但青唐吐蕃依旧是河湟地区的重要势力,在重新归附北宋后,青唐吐蕃多次出兵协助北宋征讨西夏,给西夏造成诸多困扰。元丰五年(1082),董毡趁西夏内部空虚,即派兵攻打西夏并攻占斫龙城等地,时西夏掌权的梁氏“见其势盛,欲与之通好,许割斫龙城以西地”[13]219,但遭到董毡拒绝。西夏在遭到拒绝后欲起兵攻打青唐吐蕃,但碍于北宋的军事威慑而被迫放弃。西夏此后还多次“邀辽国使者同至青唐说之”[13]220,期望在辽国的游说下与青唐吐蕃交好,但皆以失败告终。但西夏与青唐吐蕃的关系在董毡离世后迎来转机。董毡离世后,其养子阿里骨继位,阿里骨因无唃厮啰血统而未能服众,因此其意图通过对外征战转移政权内部矛盾,其将目光转向北宋占据的熙河路,而西夏则趁机与阿里骨结为同盟。元祐二年(1087),梁乙逋与阿里骨相约出兵攻打熙河路,“如得地,以熙、河、岷三州归西蕃,兰州定西城归夏国”[13]237。于是“阿里骨袭破洮州,乙逋率数万众出河州会之”[13]237,联军围攻南川寨并大肆劫掠,后攻打定西城并设伏使宋军大败,西夏与青唐吐蕃出其不意致使北宋接连败退,但北宋在有所准备后随即大败西夏与青唐吐蕃。元祐五年(1090),梁乙逋知青唐阿里骨同占据邈川的溪心结怨,梁乙逋意图夺取邈川城,便“遣使青唐,请为子结婚,互为应援”[13]241,阿里骨应允并相约同取邈川,但此事最终因故而未能成行。西夏与阿里骨的同盟并不稳固,在青唐吐蕃再次内乱时,西夏与阿里骨的同盟便发生破裂。阿里骨在位期间一直未能解决内部动乱,诸多部族因不满阿里骨而归附西夏。元祐六年(1091),阿里骨杀董毡妻心牟氏,这引发了诸多青唐部族的不满,“厮那等不平,与陇逋、心牟二族率众奔夏,乙逋纳之,共谋青唐”[13]248,西夏接纳厮那等部族并意图出兵攻打阿里骨,这使得西夏与阿里骨的同盟彻底破裂。同年十月,阿里骨阴谋拘禁温溪心,致使邈川城大乱。温溪心弟阿敏知西夏与阿里骨反目,其便“改名丹卓麻,率属投入夏国”[13]249,进一步加剧西夏与阿里骨的矛盾。
兰州被北宋攻取后,北宋在河湟地区的优势进一步扩大,而西夏在河湟地区完全处于被动,西夏经略河湟的首要目标转为收复兰州。西夏先是多次出兵夺取兰州,后西夏与阿里骨结为同盟共战北宋,但皆未将兰州收复。收复兰州失利后,西夏已无力遏制北宋在河湟的攻势,西夏在河湟地区的争夺中已显现颓势。
三、夏崇宗时期:阻碍北宋尽取河湟
北宋元祐元年(1086)宋哲宗亲政,其亲政后对外施行开边政策,北宋先后对西夏与青唐吐蕃开展攻势。同年夏惠宗逝世,继位的夏崇宗年仅三岁,西夏政权依旧被梁氏一族所把持。长期内乱与多年对外征战致使西夏国力逐步衰退,其已无力与北宋抗争。北宋再次在河湟地区开展开边活动,西夏的策略转为阻碍北宋完全占据河湟地区。
夏景宗李元昊去世后,西夏内部权力纷争不断,后党外戚干政现象严重。尤其在夏毅宗去世后,西夏政权长期被梁氏一族把持,夏惠宗并因此愤懑而终。夏惠宗去世后,西夏政权依旧由小梁太后与梁乙逋把持,这引发西夏内部诸多部族的叛乱。再加之西夏自建国后对外征战不断,常年与北宋、辽国与青唐吐蕃等势力交战给西夏军民造成极大苦难,而且给西夏财政造成极重负担。长期内乱与对外征战使西夏国力衰退,国内状况十分混乱。此时北宋趁机再次出兵,意图一举攻取西夏,在北宋发动的两次平夏之战中,西夏遭遇大败并损失惨重,后西夏不得不向北宋谢罪求和,最终才结束了此次征战。经此一役,西夏对北宋已无还手之力,“夏自平夏之败,不复能军,屡请命乞和。哲宗亦为之寝兵”[6]10590,在河湟地区更是无力与北宋争雄。
绍圣三年(1096),阿里骨离世后青唐吐蕃分裂加剧,北宋再次对青唐吐蕃采取攻势。西夏则只得援助青唐以防止北宋彻底攻占河湟。阿里骨之子瞎征性情残暴,其残暴统治使本就不稳固的政权彻底分裂。元符元年(1098年),青唐吐蕃内部一片混乱,“半有叛害瞎征之意,及邈川南山下首领皆言欲附汉,西攻瞎征”[9]11943。北宋对河湟地区窥视已久,见青唐吐蕃分崩离析便再次出兵开边。元符二年(1099),王赡率兵攻打青唐吐蕃,青唐军队在短暂的抵抗后随即溃败,宋军先后攻取宗哥与邈川并直逼青唐城,瞎征见大势已去,便离开青唐城归降北宋。瞎征归降后青唐吐蕃无主,大酋长心牟钦毡暂掌政权,其将董毡疏族溪巴温迎入青唐,并立溪巴温子陇拶为青唐国主。此时青唐吐蕃已无力抵御北宋攻势,拢拶便转而向西夏求援,西夏“遣兵五千余人攻南宗堡”[13]264,意图缓解北宋对青唐的攻势,但西夏亦无力抵御北宋,王赡仅派遣熙河路蕃兵便将西夏军击退。同年九月,拢拶亦选择内附北宋政权,北宋“以邈川为湟州,青唐为鄯州”[13]265,基本占据了河湟地区。瞎征与拢拶虽相继归降,但其他青唐部族未有归顺北宋之意,青唐诸部再次拥立溪巴温次子溪赊罗撒为青唐国主,开始与北宋进行长期周旋。如心牟钦氊等部族酋长一直伺机起兵反击北宋,北宋擒获由青唐前往西夏求兵者四人,“乃知心牟钦氊等与洗纳阿结家谋,欲使逐渐各遣质入城,于闰月九日,内外相应,复夺青唐”[9]12286。而西夏亦不愿北宋完全占据河湟地区,湟州与鄯州距西夏较近,“二城距兴、灵止二百里,南有讲珠、罗罗二城与湟州北阿讹城相接”[13]265,北宋占据湟州与鄯州会对西夏产生巨大的威胁,因此青唐吐蕃向西夏求援后,西夏欣然应允。期间心牟钦毡等聚兵围攻湟州,西夏国主乾顺派兵协助青唐吐蕃,“使保忠及达摩等三监军兵十万助之,先断炳灵寺桥,烧星章峡栈道,四面急攻。分兵破南宗堡”[13]265,但联军围困湟州城十六日而未能攻取,北宋援军赶至后将西夏与青唐吐蕃击退。后西夏无力继续出兵援助青唐吐蕃,只得任由青唐残部抵御北宋,但此后青唐吐蕃不断反扑使北宋疲于应对。面对青唐吐蕃的骚扰,北宋无法巩固其在湟州与鄯州的统治,最终只得自湟州与鄯州撤军,此次开边以失败告终。
此后北宋欲借陇拶之势实现对河湟地区的掌控。元符二年(1099),陇拶被授予河西军节度使,次年陇拶被赐名赵怀德并被派往河湟地区任职,“以河西军节度使赵怀德知湟州”[12]9930。西夏见赵怀德重回河湟,便遣使向赵怀德求亲,“重申姻好,许以宗室女妻怀德”[13]268,西夏与赵怀德重新建立了同盟关系。但此前赵怀德归降北宋,青唐诸族已迎立赵怀德弟溪赊罗撒为主,并皆受溪赊罗撒节制。赵怀德返还河湟欲再次领导青唐诸部,而溪赊罗撒则欲杀赵怀德获取正统称号,因此双方冲突不断。后溪赊罗撒举兵数万围困赵怀德,赵怀德自知不敌便向西夏请兵,“怀德遣使至夏国请兵,乾顺遣仁多保忠帅兵援之”[13]269,但西夏援兵未至赵怀德便已弃城逃窜。经此一役溪赊罗撒真正成为青唐之主,西夏与青唐吐蕃的同盟暂时中断。宋徽宗继位后欲再次对外扩张,恰逢此时溪赊罗撒谋求复国,这给了北宋出兵河湟的借口。宋徽宗派王厚与童贯出兵河湟,北宋与青唐吐蕃经过短暂的相持后随即开战,青唐吐蕃早已无力抵御北宋攻势,与宋军交战后一触即溃。崇宁三年(1104),王厚“与诸将将兵防于宗哥川,溪赊罗撒置陈倚北山,厚与战,败之”[17]1115,溪赊罗撒单骑出逃,鄯州的吐蕃酋长归降北宋。溪赊罗撒战败后走投西夏,西夏接纳溪赊罗撒并“合四监军兵数万攻宣威城”[13]271,期间知鄯州高永年还因归降吐蕃的反叛而被擒身亡,西夏出其不意致使北宋大败,但北宋在准备充分后便再次大败西夏。同年四月,西夏再次出兵湟州临宗堡,“围之数重,伏兵乳酪河西,邀截中国援兵”[13]272,但不久便再次被北宋击退。大观二年(1108),北宋收复湟州后乘胜追击再攻溪哥城,“溪哥城王子臧征扑哥降,复积石军”[16]4385,北宋尽收河湟之地。此时北宋军队距西夏盖龙垝不及百里,西夏十分惊恐,“乾顺恐被侵掠,以兵五千戍之”[13]274。正如西夏所料,北宋尽得河湟之地后继续向西夏采取攻势。政和五年(1115),北宋出兵夺取西夏卓罗监军地,其中“熙河经略使刘法将步骑十五万出湟州”[7]959,刘法直抵石骨龙并大败西夏。此后西夏只得被动抵御北宋攻势,再无力经略河湟。
北宋再度出兵河湟之际,青唐吐蕃与西夏已无力对北宋造成阻碍,只得被动抵御北宋攻势。西夏的目标转为阻止北宋尽取河湟之地,为此西夏多次出兵援助青唐吐蕃,但依旧未能减缓北宋尽取河湟的步伐,至此西夏对河湟地区的经略以彻底失败而告终。西夏在河湟地区的颓势是其外战疲弱、国力衰退的重要表现。
四、结语
西夏为攻取河湟地区而经略多年,期间河湟局势发生诸多变化,西夏的经略策略亦不断调整,但其攻占河湟的计划仍以失败告终。而西夏经略河湟的失败反映了西夏国力的衰退。西夏对河湟的经略分为三个时期,初期西夏主动采取攻势意图攻占河湟、中期西夏极力遏制北宋在河湟的攻势、后期西夏意图阻碍北宋尽取河湟,西夏在对河湟的争夺中逐步由强势主动转为弱势被动。此变化是西夏对外征战疲弱的缩影,亦是西夏国力衰退的表现。而长期对外征战与内部持续的动乱是西夏国力衰退的重要原因,西夏建国后对外征战不断,连年交战损耗了西夏大量财力物力,且西夏一直内乱不断,尤其是后党外戚干政夺权现象严重,这亦耗费西夏大量精力,造成了西夏国力的衰退。
西夏在河湟地区的长期经略还侧面印证了北宋河湟开边的战略影响。北宋在河湟地区的开边历经三朝,虽最终尽取河湟之地,但北宋国力耗费甚重且未实现攻取西夏的最终目标。因此北宋在河湟地区的开边遭到诸多诟病,此次开边的战略影响也一直存在争议。而自西夏在河湟地区的经略可见,西夏十分忌惮北宋在河湟地区的开边,为遏制北宋的开边活动,西夏不惜耗费诸多国力与北宋长期对抗。即便是在经略河湟的后期,西夏已无力在河湟地区对北宋形成威胁,但其依旧在竭力阻碍北宋完全占据河湟地区。可见北宋河湟开边对西夏的威胁,北宋虽最终未能攻克西夏,但开边确实给西夏造成诸多困扰。北宋河湟开边具有较高的战略影响。
总的来说,西夏十分重视河湟地区,为攻取河湟地区经略多年,但最终以失败收场。西夏对河湟地区的经略是一场失败的行动,西夏损耗诸多国力且并未攻取河湟,而且未能阻止北宋占据河湟。但西夏意图攻占河湟并对河湟长期经略是正确的战略,只是碍于多种原因,西夏未能击败北宋,实现其战略构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