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30年国内古代文学教学研究述论

2022-03-17邓心强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邓心强

一、导语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对培养学生深厚的知识底蕴建构牢固的专业基础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受到高校专业课教师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在教育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各高校对教学改革日益重视,很多古代文学教师纷纷参与教改,撰写教改论文。据笔者初步查阅中国知网,查询到近30年来的相关论文100余篇。大学教师纷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该课程教改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经验谈,这对推动当前古代文学课在各类高校(重点、省属、高职等)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虽然2011年已有学者对21世纪初十年来的古代文学教学进行过评析[1],但只侧重在教学方法这一维度,对其余方面则未涉及。况且,学术史需要不断地反思和审视才能不断前进。因此,本文拟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梳理古代文学教学研究。通观这些成果,大致形成四大范式,或者说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

二、对教学不足的反思

古代文学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无可撼动的基础性地位,教学周期最长,课时最多。“这门传统课程在现代教学中却正处于一种焦灼的瓶颈状态……传统教学方法的沿用、大量文学知识的灌输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2]众多学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深入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张昌红对当前部分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和梳理分析,指出古代文学教学在长期实践中存在若干误区,并就其成因和危害进行了详细分析。[3]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其一,以史为纲,忽视文学原典。危害表现在:舍本逐末,以偏概全;观点成就,非出己意;涉猎狭窄,忽视原典。其二,独学不用,教学目标得不到落实。危害为:只讲不练,忽视实践进行;隔绝古今,对古代文学敬而远之。其三,避重就轻,讲授内容存在片面性。[3]该学者结合教学实践就每一种误区带来的危害进行了深入分析,值得借鉴。该学者在反思后认为,当前应充分重视此门课程教学,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毕竟古代文学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具有的审美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对古代文学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该学者提出了四点建议:首先,要编出内容全面、雅俗比例得当、重点突出、应用性强、有针对性的文学史教材。其次,古代文学教师要有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与整体眼光。再次,要改革古代文学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课堂讲授的同时辅以背诵与模仿训练。最后,在学习古代文学时,应消除白话与古文、雅与俗的人为界线,消除贵古贱今、以今非古、重雅轻俗等错误观念。[3]

甘松等指出,许多古代文学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主要有:课程教学容量大与课时日益压缩之间的矛盾;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对教师授课积极性的挫伤;受功利实用思想的干扰,学生学习兴趣整体不高,教师自身也产生了对课程意义的质疑。[4]

张克锋撰文指出,目前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处于困境的最显著的表象是大学生对古代文学逐渐失去兴趣。他认为原因有:实利主义观念的盛行,图像阅读和娱乐化、低俗化文化思潮的影响,教学方法陈旧等。[5]

王早娟把当前古代文学教学模式的不足概括为三点:其一,教学以教师为主,强调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忽视了对培养对象的理解和关注,这无异于缘木求鱼。其二,课堂讲解内容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文学中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授。其三,课程考核以试卷成绩或论文成绩为主,未能全面考查学生的接受情况。[6]

李英然反观多年的古代文学传统教学,认为存在着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归纳起来大致有四:一是教学目标的界定缺乏现代含量,多满足于对文学史知识的介绍和文学现象生成的一种可知性追求,而与现代人的生存缺少必要的和有效的关联。二是教学资源的处理方面,重视“史”的梳理,轻视“作品”的个性化解读;重视文学知识的静态传授,忽视古与今的动态对接、知识与能力的意义建构、继承与创新的有效衔接。三是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凸显不出来,师生之间缺少有效交流。四是教学评价循规蹈矩、类型单一,缺少对学生多元化的综合考量。[7]

宋娟认为,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评价一直深陷评价功能的甄别化、评价目的功利化、评价主体的单一化的怪圈,轻忽教师评价乃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发展性功能等弊端。[8]此外,王双梅也对当前古代文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了反思与总结。[9]这些看法或基于多年教学实践而发,或充分观照当下语境而及时指出问题,把脉诊断,所论切中肯綮。

三、教学方法的尝试与探索

传统的古代文学学科在当前陷入了一种尴尬局面,这是由内、外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比如信息时代读图化的盛行、新时代的快节奏生活、商业社会带来功利性追逐、低俗文化的盛行与泛滥等。学界一致认为教师应从内因——教学的方式与手段,教师的素养与要求等——来寻找原因并做出改革,从根本上扭转现有的被动局面。

姚红等结合作品集中分析了启发式、情景式、研究式、演讲辩论、参与表演以及分类式共六种教学法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运用[10],极具启发性。过常宝教授借鉴叶嘉莹先生观点,将古代文学教学方式概括为“能感之”“能言之”两种,既重视体验和感悟,也重视理性话语的表达。[11]黄桂婵倡导讨论式教学法,将之分为随机讨论和专题讨论两种形式并分析了其优点。课堂随机讨论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而灵活安排讨论的一种形式,一般在讲课中穿插进行,也就是在讲课过程中,教师提出一些可以引发讨论的问题,让学生随堂讨论或留到课后讨论。专题讨论则是由任课教师在课前写出计划,拟好题目,列出讨论提纲,提供阅读书目,让学生事先准备,撰写发言稿或发言提纲,然后进行课堂讨论。专题讨论往往是就某个专题进行的讨论,如某种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学体裁、文学论争以及某个作家或某部作品产生、成败、风格、影响等。[12]李琨在教学过程中探索使用再创作式教学法。即将古代文学中矛盾冲突鲜明的叙事性作品改编为小说、剧本,将古代诗词作品改编为现代诗歌、现代散文,还可以对古代戏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舞台上的角色演绎,或者现场朗诵抒情性作品,通过回味作品去感受和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亲自参与和现场演绎来激发学生阅读作品的兴趣,锻炼、提升其综合能力。[13]应该说,这些探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刘伟提出在教学中应融入教师自己的研究成果、学术界前沿及有争议性话题。[14]李世忠等人提出了比较法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应用的三个方面:同时代作家、同题材(体裁)作品之间的比较,同一作家不同体裁作品的比较,不同时代作家作品比较。[15]曾大兴提出还原式教学法,即在解读作品时把作品的时代背景、个人背景,作品本身所包含的知识、内容和信息呈现出来。[16]另有学者总结出多媒体教学法、鉴赏式教学法、自学指导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等方法[1],均具有启发性,兹不赘述。

四、教学模式及理念的思考

教学模式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在一定教学理念指导下形成的较稳定的教学框架,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外化与体现。近30年来,随着教育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呼声日涨,一批学者对如何上好此课,怎样突破传统“填鸭式”教学进行了多元思考。

王早娟基于当前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不足,提出在此门课程中引入讨论式教学,其模式可分为:分组讨论汇报模式及课堂自由讨论模式。讨论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形成创建性结论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师生交流。其就分组讨论的步骤和实施要领,自由讨论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6]宋娟提出改革当前教学模式的三条途径:变学生课前盲视现状为定向准备式的积极蓄积;变教师课中主讲为导学感悟式的有效引领;变师生以下课为终点的教学状态为训练迁移式的深入拓展。[8]余丹从优化教学内容、丰富课堂组织形式、改革评价机制等方面分析了研讨式教学模式,认为它既可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学知识和文化素养,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并提出在此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需要以作品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注意凸显课程的特色。[17]涂承日主张引入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设自主学习的有效环境,改革现行的成绩评定方式,建立科学的自主学习评价体系等,推动古代文学课程教改,以解决单靠传统教学模式和思路无法解决的问题。[18]徐建芳认为,古代文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阅历经验等综合条件独自体悟出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能生搬硬套、机械模仿他人的教学方法。基于此,她通过超星学术视频平台借鉴、比较和吸收名家们关于此课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并适当进行加工和处理形成“知人论世”切入作品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问题意识,以提问的形式把各个要点提示出来。对于教学作品文字上的障碍,适当播放一些根据作品内容创制的动画、音乐、绘画等,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涵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全的人格心灵。[19]

张丽红认为,当前分段式教学模式(即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等每段由一位老师讲解一学期),存在缺失前后观照、难以清本溯源等弊端,呼唤建构一种打破时代界限、贯通古今以梳理文学创作发展脉络的教学模式。[20]张克锋认为,以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必须改革,具体路径是加强对学生自学的督促、检查和辅导。他认为应通过提问、讨论和诵读等方式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5]冯蔚宁提出了改进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建议:将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放到世界文学的视野中去,放到中华多民族文学的视野中,与中国旅游文化相结合,教学的时间纵向化改为纵横结合法,融合地下考古文学和历史文献成果,融入小学、经学和史学等其他学科内容。[21]这些研究都极具可取性,值得古代文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借鉴和运用。

五、其他教学问题的观照与审视

教学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远不止是教学模式和方法。学界对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改变现有学科教学的困境,如何彰显人文精神,如何摆脱困境——都有研究。康建强、郑小军撰文指出,在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日益专业化、工具化、功利化的大趋势下,古代文学正在被加速边缘化。他们从两方面探索突围困境的方法:其一,就古代文学教学观念的调整而言,要沟通古今,探索古今之变易及传承的各种精神和知识;融汇中西,努力发现中西传统文学之相通及相异之原因;道业相济,将塑造健全人格和传授专业知识相结合;体用结合,本位和特色的相互促进。其二,就教学方法而言,应重视传统手段和新媒体相结合的立体式教学方法,重视传承知识与再创作的结合。[22]张克锋则指出,突破当前古代文学教学困境的方法为:改变课程设置,以作品选讲为主,文学史为辅;必修课和选修课相互补充。[5]

亦有学者就古代文学教学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对策。甘松等指出,当前高校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面临严峻挑战,对此应该积极采取对策。总体思路是注重古代文学教学的当代性、人文性、实践性,具体方式主要有:通过对教学内容合理取舍,辅以现代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利用网络论坛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拓展学生的课外学习;转变教学思路,加强古代文学教学在提升人文素养、人格塑造以及培养实际工作能力方面的作用。[4]

张克锋认为,要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就必须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同时改变以科研为主导的教师评价体系,制定新的评价标准,从制度上给教学以切实的保证和有力的激励。也有学者就教学目标和体系的设定进行了思考。[1]李英然指出,应当重新审视古代文学在当下的意义,确立古代文学的教学目标,建构新的教学体系。这种新目标应以学生的现代人格能力为着眼点,以目标意识、问题意识、致用意识为课堂教学的具体追求,通过对教学资源的现代改造,建构起强迫式积累、个性化解读、文学化表达、观照式体验四级教学体系,逐步实现对学生现代人格能力的培养。[7]

喻芳指出,从两大方面可寻找古代文学与现实人生的契合点:一是承传文化传统,培养人文精神,建构起精神契合点;二是重视实用性较强的应用文,承传古代文学中的思想理念,从当下视角观照作品,或将其运用到文案写作、广告策划中,以寻求物质契合点。[23]对于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古代文学浓郁的人文精神,多注意和现实相结合,因势利导地进行审美教育,或利用现代意识来解读古代作品,刘伟等学者也持类似观点[14]。

潘定武就如何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认识文学史的多元性以及在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学与文化成分做出了思考,提出了思路。[24]宋娟从教材、辅助资料、文体发展规律、信息技术环节等方面分析了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8]江秀玲指出,古代文学教学应以史为纲,以作品为本,强化原典教学。[25]张丽红就古代文学教学中如何还原文本,提出了以下解读方式:重视作品的形式意义;揭示作品阐述的文化语境;采用跨文化阐述的介入策略。他们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和侧面给读者以思考。

张克锋认为,古代文学授课班级不宜过大;不宜过于认同科研而忽视教学,导致顾此失彼的局面;教师为推动教学改革必然进行大量教学尝试,无论是组织朗诵还是指导学生改编等,都需要付出大量心血,而其付出如何得到评价和认可,都需要重新探索。[5]李英然以诗歌为例,指出古代文学课堂教学的具体追求为目标意识、问题意识、致用意识;其四级教学模式为:强迫式积累、个性化解读、文学化表达、观照式体验。[7]此模式有利于逐步实现对学生现代人格能力的培养。孙雪霞则在古代文学教学语言的叙述中大胆进行创新,指出戏仿、援引、反讽、挪用、戏谑式议论、调侃式转译、现代称呼等,都是值得一试的技巧。通过这样的实践力求使古代文学教学去沉重化,使“80后”“90后”的本科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对古代文学的解读。[26]

此外,也有学者提出,在教学中应与文史相结合拓宽学生视野,以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以亲身实践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以流行音乐的方式开启学生的悟性来建构教学的“场效应”,就如何建立开放、互动的网络教学平台提出了方向和步骤。[14,27]这些教学方法的确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

六、反思与小结:古代文学教学的研究成就与问题并存

近30年来国内关于古代文学教学的研究,涌现出许多成果,广大教师都对如何上好这门课进行过思考,从各个角度和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宝贵看法。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总结如下。

第一,有些教学方法的操作性、教学理念的应用性不是很强。通观当前学界总结出的十余种教学方法以及多种教学提醒,其中有些想法对教师的备课还适用,但不宜纳入课堂教学中去实施。如有人提出把古代文学史教学放入到中华多民族的视野中去,甚至“有关港台澳文学以及各地古代地域文学的研究成果也要纳入新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在教学中可加入小学、经学、史学等其他学科内容”[21]。想法虽好,但基本不具备操作性。古代文学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课时一再压缩,由20世纪90年代的320~500节减为当下的240~260节,许多教师反映课时太紧张,根本上不过来,无暇顾及非汉族和港澳台文学,更遑论“小学”等内容了。我们不否认古代文学的发展与经学、史学的密切关联,不否认将汉族文学与其他地域和民族文学进行比照更能看出其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但无论是比较还是涉猎都必须以尽可能讲授教材主要内容、完成基本教学目标为前提。再者,如果过多涉猎教材以外的内容,无限扩大古代文学的范围,就必然使其没有边界而被泛化并消解了学科的存在。

第二,与古代文论的结合尚需进一步加强。在讲授古代文学时不能脱离与经学、与史学乃至古代文化之间的紧密关联,学界对此多有论及,而对其与古代文论之关联在目前教学研究中还少有切入。古代浩如烟海的作家作品,总会被同时代或后来朝代的文人所评析到。他们在欣赏阅读前代和同时代的作品时,都会生发出相应的理论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主张,有时虽只言片语但不乏真知灼见,而这些对带领学生充分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是大有裨益的。因此,讲解古代文学史时,不妨将之与古代文论相结合。比如在归纳作家作品的特征时,顺带阐发文论家的评析,对于老师是“接着说”,对于学生可加深印象。当然作家作品的讲解是重心,适当地将理论阐发和作品讲解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本品鉴力。

第三,在教师的素养要求以及运用教学方法时老师如何监督方面研究得还不够。教学方法的受惠对象当然是学生,而其实施主体无疑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的教师,且教学效果的取得完全由老师全程的教学活动所决定。学界当前对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的素养及要求研究得还很薄弱。从现有文献来看,笔者仅发现王为群、郭令原的一篇文章。该文认为:古典文学类课程的教师,应该具备比较完备的语言学知识,特别是古汉语知识,通过了解不同时代文学作品中语言变迁进行研究;必须有独特的文学感受能力、对作品审美性的把握及系统的文学理论知识;必须对作品产生的时代有深入的了解,对该时代的思想文化有全面的把握;通过系统知识和专门知识的积累,做到既成为专家又成为大家。[28]此外,教学方法如何有效实施,任课教师是否做好后续检查和督促工作,这些工作量之外的工作如何纳入现行考评体制之中,能否从及时的反馈中获得必要的调适和改进,等等,都必须予以考虑。否则方法再好,失去了约束、监督,也无异于一纸空文。

第四,介绍古代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和学界的影响还不够。当前学界都意识到古代文学教学不能只是走进博物馆去欣赏古人的展览,而必须活学活用、古为今用,和当下现实发生关联,而现有成果多从挖掘古代文学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出发,鲜有在课堂上介绍古代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多元影响的。当然,这对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情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适当介绍他人的研究成果,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前沿动态,总还是可以的。如何在教学中建构起古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之间的桥梁,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七、结语

以上散见权当抛砖引玉,不成熟处还请同行们批评斧正。只有勤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摸索、总结和探讨,才能把古代文学的教学研究不断推向前进。这既有助于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又能使更多学生真正受益。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问题意识”探究一一以《诗经》为例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简介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