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校《三国》文化教学实践探索
——以日本二松学舍大学为例
2022-03-17伊藤晋太郎
伊藤晋太郎
(日本二松学舍大学, 日本 东京 102-8336)
2018年,中国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播送了全6集的大型纪录片《三国的世界》。这部纪录片的第一集《大江东去意未销》涉及到三国文化对海外的影响,笔者的镜头就是在日本二松学舍大学的《三国》研究班上课的场景。该纪录片如此介绍这个研究班:日本二松学舍大学的中文系有专门学习《三国》的研究班,在研究班里从小痴迷《三国》的学生们专心研读中文原著而实现了他们儿时的一个梦想,另外,研究班有一个惯例,即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从众多三国人物当中给他们挑选一个恰当的名字。画面上笔者正在用学生的“三国名”点名。
播送后,该纪录片的导演段锦川先生告知:我上课的这部分,使第一集的内容增色不少,特别是从从事教育行业的观众以及《三国》研究的学者的反应来看,他们的感叹最为强烈,因为目前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开办研读《三国》的研究班。
因此,本文将通过介绍笔者把《三国》怎么应用于大学的教育来说明三国文化有助于使日本大学生对中国文学、历史和文化等更感兴趣。首先将介绍我校《三国》研究班的学习内容,然后将介绍笔者上其他课的时候怎么应用《三国》,最后从日本《三国》热潮与《三国》研究班的学生人数的关系来阐述把《三国》应用于中文系教育的必要性。笔者认为能把《三国》应用于日本的大学教育既是代表三国文化普遍渗透到日本社会的雄辩证据,又是代表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的一个表现。希望本文还能为在中国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士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一、《三国》研究班
我们二松学舍大学文学院三、四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中有研究班。学生升三年级前选择自己想进的研究班。中文系有中国文学、中国思想、中国语等的研究班,我们《三国》研究班是中国文学研究班之一。因为不是历史学的研究班(现在我们大学没有历史学专业,2022年将成立历史文化系),所以我们班主要研读的不是《三国志》而是《三国演义》。刚进来时有些学生对《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区别了解不够,因此我们精读《三国演义》的原著之前,先阅读金文京先生的名著《三国演义的世界》[1]。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有:《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区别、《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罗贯中的籍贯、《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花关索传》、《三国演义》的版本、《三国演义》的思想,以及《三国演义》在韩国和日本的传播,等等,内容非常丰富。学生不仅能获得有关《三国演义》的基本知识,也能了解很多有关《三国演义》的研究课题。第二年决定毕业论文题目的时候,这些知识可以作为参考。
其次,我们开始精读《三国演义》的原著。从《三国演义》的多种版本中我们选择嘉靖壬午本,其理由有二:第一,嘉靖壬午本有排印本[2],便于学生阅读;第二,《三国演义》的日文版均以毛本为底本,故学生阅读时不能参考日文译本,而应该自己翻译为日文。我们阅读的情节按照学生的希望决定,我们一般选择较多学生喜欢的情节或者较多学生喜欢的人物出现的情节。曾经读过的情节有:《孙策大战太史慈》《煮酒论英雄》《走马荐诸葛》《单骑救主》《草船借箭》《借东风》《华容放曹》《火烧连营》《七擒孟获》《失街亭》《死诸葛走生仲达》等。每年所选择的情节都反映了学生的个性和各年级的气氛。
第二年,班里研读的文献每年都不同。喜欢三国历史的学生较多的年级,常选择看史书,曾经读过卢弼《三国志集解·蜀书·张飞传》《资治通鉴》的赤壁之战部分等。我们二松学舍大学着力于培养中学语文教师,为了成为公立中学的教师,他们要通过地方政府进行的考试。有人说考试里经常出现《资治通鉴》,这是学生们希望研读《资治通鉴》的主要原因。此外,有些学生希望阅读中国学者发表的有关三国文化的论文来了解中国的研究潮流,以作为决定毕业论文题目的参考。部分学生对三国文化的传播有兴趣,有一年阅读过介绍日本接受三国文化情况的中国报纸的报道。当然有些学生希望继续精读《三国演义》的原著。
在研究班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完成毕业论文。完成不了就绝对不能毕业。我基本上让学生随意选题目,让他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因为,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毕业论文既是人生的第一篇论文,又是人生的最后一篇论文。我们研究班历届学生选择的毕业论文题目可分为以下几类:
1.《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
选择这类题目的学生最多。其原因有二:第一,《三国演义》中出现一千名以上的人物,他们都有个性,尤其是一些重要人物给读者的印象很深,只要读过《三国演义》就会有自己喜欢的人物、同情的人物;第二,写这类论文有一定的格式,先比较《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再从中探讨《三国演义》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就可以(有些学生为了比较,还会参考《三国志平话》和杂剧的三国戏),有一定的格式使学生感到一种安心。学生曾经选过的人物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魏延、马岱、姜维、曹操、荀彧、夏侯惇、夏侯渊、张辽、张郃、司马懿、孙权、鲁肃、吕蒙、陆逊、董卓、吕布、袁绍等。有的同学以貂蝉、周仓、关索等虚构人物为论文题目,有的同学研究过《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如上所述,我基本上让他们随意选题目,但也有例外。有时学生选择的人物由于缺乏资料不适合作为论文题目,我就让他改题目。
2.《三国演义》的情节
选择这类题目的学生虽然不多,但其中有一些论文的观点很独特。他们曾经选过的情节有官渡之战、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华容放曹等。突出关羽或诸葛亮形象的情节较多。
3.《三国演义》与有关作品
迄今两个学生研究过《世说新语》。一个学生研究《世说新语》对《三国演义》的影响;一个学生研究《世说新语》中的三国人物形象。另外一个学生研究《三国》电影(《赤壁》《铜雀台》等)中的曹操形象。这类题目也很有意思。
4.比较研究
将三国故事与中国的其他传说或西方的传说做比较研究,如貂蝉故事与嫦娥传说、关羽故事与查理曼传说。选择这些题目的学生能发现两者有所相似,可见选择这样题目的学生也有独特观点。
5.三国历史
如上所述,我们《三国》研究班是中国文学研究班之一。尽管如此,部分学生选择历史研究。他们的研究还是以人物为中心的比较多,如历史上的刘备、诸葛亮的政治体制、诸葛亮的法制、诸葛亮的“忠”、“君可自取”的意思、《诸葛亮集》、历史上的郭嘉、历史上的孙策、历史上的陆逊和荀彧、对袁绍和刘表的评价、蔡琰的人物和诗等。人物以外的研究有:三国时期的荆州、三国时期的西南夷、九品官人法、黄巾起义与岛原之乱、裴松之注等。有的写得很好,有的写得糟糕。论文的优劣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择什么样的题目。
6.建安文学
有些学生对东汉至三国时期的文学感兴趣。他们选择的题目如下:从文学看曹操的思想;曹丕的文学对后世的影响;曹植的诗歌;《三国志》中的曹植形象。
7.《三国》在日本的传播
因为很多学生通过漫画、动漫、电玩了解《三国》,所以他们开始就对于《三国》在日本的传播感兴趣。写毕业论文时选择这方面研究的学生比较多也是有道理的。他们的题目如下:日本《三国》受容史;日本人为什么喜欢《三国》;日本人怎么改编《三国》;日本次文化中的《三国》;漫画《苍天航路》对《三国》的看法;漫画《苍天航路》中的曹操形象;二次创作中的孙策形象;当代日本的庞统形象;当代日本的周瑜形象;当代日本的吕布形象等。看看这个方面的论文题目就能知道这些年日本三国文化的流行和倾向。
8.其他
其他方面的研究题目有三国时期的书法;三国正统论;关羽的神化;《三国志平话》中的诸葛亮形象;《三国演义》的成书;《三国演义》与儒家思想;《花关索传》;《三国》与马等。
毕业论文的写作计划非常重要,因为按照大学的规定毕业论文的字数至少两万,可是学生们从来没写过这么长的文章。论文的提出期限是每年12月10日,为了顺利地写完论文,我前一年(他们念三年级的时候)的夏天开始让他们做准备。三年级的暑假他们要做决定题目的练习,先自己随意选择题目,然后查一查有关研究论著来考虑自己选择的题目能不能作为毕业论文题目。第二年的春天正式决定论文题目,暑假在同学们面前介绍写作的中途情况,秋天以后个别接受我的指导,12月10日前写完论文。
在一系列的写作过程中暑假集训的作用很大。我们研究班的所有三、四年级学生要参加集训。我们都去郊外的宾馆住三天,不出去,整天都在会议室里进行研究发表会。三年级学生介绍自己在做决定毕业论文题目的练习中所得到的成果,四年级学生介绍写作论文的中途情况。每个人介绍后,同学们讨论很热烈,大家都能提高自己论文的质量。集训还有别的作用,就是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特别是三年级学生,他们刚进研究班的时候相互不认识,虽然每周上课可以渐渐融洽,但放暑假前还有点儿拘谨。参加集训一起度过了三天才能融洽无间。
最后,还是不能不提到我们研究班的所谓“三国名”。如上所述,“三国名”就是笔者按照每个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所取的三国人物的名字。比如,既有统帅力又仁厚德高的学生,叫作刘备。给他们挑选的名字,有著名人物的,也有不算著名的。著名三国人物的曾有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庞统、姜维、曹植、曹仁、夏侯渊、荀彧、郭嘉、张辽、司马懿、孙策、周瑜、鲁肃、吕蒙、孙尚香、小乔、吕布、袁绍等;不算著名的三国人物曾有祢衡、韩遂、毛玠、郭图、崔琰、陆绩、刘琦、崔州平、张松、魏讽、吕凯、高翔、夏侯霸、何晏、杜预等;甚至有刘禅、孟获、左慈、卑弥呼(三国时期的日本女王)。取名时毫无顾忌,性别无关,曾有女张飞。每年学生们盼望着我给他们取名的日子(一般是第一年年底),他们互相猜测自己的“三国名”。我取名后,他们各自查一查资料研究老师为什么给自己挑选这个名字。取“三国名”的日子有一种节日气氛,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更能互相理解,更能提高对研究班的归属意识。
其实,我也有“三国名”,即曹操,是学生们给我挑选的。他们为什么选这个名字呢?因为我对他们很凶。
二、其他课程
我们除研究班外还要上几门课。其中,部分专业课可以仅讲自己研究的内容,比如专门讲白话小说的课,我以《三国演义》为主要内容。但大部分课,特别是必修课和一、二年级学生的选修课要学习更广的内容,为了让学生们掌握上专业课和进研究班时所需的基础知识,学会相关技术,不能只讲《三国》。不过,这些课也有应用《三国》的空间。下面介绍两门课的例子。
(一)基础训读法
“基础训读法”这门课是学习日本独特“训读法”的课。“训读法”是日本人读古代汉语时在文章上加符号,按日文的语法读古代汉语的方法。我上课时用陈寿《三国志》来进行训读的实践练习,即让学生用训读法读《三国志》的原文。我们日本三国志学会曾编纂过适用于这门课的课本,叫《汉文讲读テキスト〈三国志〉(汉文讲读教科书〈三国志〉)》[3],很方便我们用来作实践练习。使用这本书,可以让素来就对《三国》有兴趣的学生更积极自主地学习。另外,我们中文系的部分学生本来对中国文学没有兴趣,但由于成绩的关系不得不进中文系。这些学生中也有喜欢看《三国》漫画的、喜欢玩《三国》电玩的,所以用《三国志》做训读练习就有可能使他们对学习训读的态度由消极变成积极。
(二)中国文学概论
“中国文学概论”这门课是针对中国文学的各个体裁(诗、赋、文、词、小说、讲唱文学、戏曲等)分别讲解其特色和变迁,并介绍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如果只是单独讲解每个体裁,很难找到它们的共通点,各个体裁的独立性较高。所以与其单独讲解,不如找出一个贯穿着整体的主题,从这个主题切入。作为这个主题,我采用了《三国》,因为中国文学的每个体裁都有跟《三国》有关的作品。诗有曹操《短歌行》、曹植《野田黄雀行》、阮籍《咏怀诗》、李白《赤壁歌送别》、杜甫《蜀相》、李贺《吕将军歌》、杜牧《赤壁》、胡曾《咏史诗》等;赋有曹植《洛神赋》、苏轼《赤壁赋》等;文有曹丕《典论·论文》、诸葛亮《出师表》、苏辙《三国论》等;词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搜神记》《拾遗记》《异苑》等志怪小说集及《语林》《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集收录的一些有关三国人物的故事,以及《三国志后传》《后三国石珠演义》等续书和民国周大荒《反三国演义》等再创作;讲唱文学有宋代“说三分”的提纲《三国志平话》,以及说唱词话《花关索传》、弹词《三国志玉玺传》等;戏曲有杂剧、传奇,以及京剧、川剧等地方戏的三国戏。以《三国》为主题看中国文学,不仅能更具体地感受到各个体裁,而且能系统地了解各个体裁之间的关系。通过有关《三国》的作品,使对中国文学不怎么有兴趣的学生关心上课内容是理所当然的。不仅如此,即使是本来就对中国文学有兴趣的学生也不熟悉赋、词、讲唱文学、戏曲等体裁,所以让他们从有关《三国》的作品开始学习这些体裁,可以使他们更顺利地加深理解①。
三、今后的展望
日本人自古都有汉学方面的修养。即使进入到明治时代后,这点也没有变。可是,明治之后日本人越来越不重视汉学,目前汉学在日本受到冷遇,令人痛心。日本有中文系的大学很少,研究的专家学者也有减无增。另外,不少学生由于考不上自己希望的学系只得选择中文系。
在这种对汉学不利的情况下,《三国》在日本还很有名。在日本,隔几年或十几年会掀起一次《三国》热潮。最近的具体情况如下:2008年电影《赤壁》公映时兴起了一个《三国》热潮,以后几年,笔者的《三国》研究班每年都有十几名学生进来。但热潮完全消失后,每年进来的学生减少了五名左右。2019年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了以三国史为主题的展览会,2020年日本电影《新解释·三国志》公映了,虽然两者说不上有重兴《三国》热潮的力量,但2021年进《三国》研究班的学生有11名,恢复到十年前的水平。此外,时有改作《三国》的漫画受到欢迎②,《三国》手机游戏断续推出。对日本人来说,接触《三国》的机会比接触其他中国文学作品多得多,可谓《三国》是复兴日本汉学的一线希望。
总之,把《三国》应用于中文系的教育能使学生们发现中国的文学、历史、文化很有亲近感,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需要继续努力找到更好的办法。另外,招生时我们也可以积极利用《三国》。比如,校园开放日让高中生听有关《三国》的课,或者让他们体验《三国》研究班的活动。这么做有可能引起他们对中国文学的兴趣。
本文仅供从事教育行业人士参考。笔者水平有限,意见难免有不妥之处,恭请各位批评指教。
注释:
① 其实,采用这个办法也有毛病。只提到有关《三国》的作品就不能涉及到汉代以前的作家和作品,也不能介绍陶渊明、白居易等没有有关《三国》作品的作家。这样的话就不能称为“中国文学概论”。因此,我只将《三国》作品作为提高学生对每个体裁兴趣的工具,说明每个体裁时都要提到中国文学中不可缺少的这些作家和作品。
② 比如《派对咖孔明》(原题为《パリピ孔明》,四叶夕ト原作、小川亮作画,日本:讲谈社,2020年-)在2020年“下一部漫画大赏2020”获得特别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