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文化传播和融合的“经”与“纬”
——以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英国和北美地区的传播与接受为例

2022-03-17高稳

关键词:史诗印度

高稳

一、引语

20世纪以来,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多元文化价值观碰撞交融。文学作品的传播与接受是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文学作为人类文明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和文明成果,记录了人类认识世界和表述自我的心路历程。采取翻译、传播、接受的过程和态度,去继承、丰富和发展属于全人类的文明遗产,是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的重要路径,也是寻求多元文化价值观相互理解的方法。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是印度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印度各民族的精神信仰与文化记忆。这两部史诗在英国和北美地区的传播和研究起始于19世纪末的英国,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迅速展开,60年代后进入加拿大,近年来迅速升温。目前这两部史诗已经进入英、美国家一些高校文学课堂,也进入了如历史、宗教、艺术、社会、伦理等研究领域。以这两部史诗为基础的戏剧、电影和电视剧不断推出,为其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互联网上的文本以及导读助力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也超乎想象。本文以史料为基础,对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在英国和北美地区的翻译、传播和接受情况进行梳理,以期对我国文化对外传播交流提供借鉴。

二、《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在英国和北美地区的译介

语言文字的不同是文化传播与融合的阻碍。他族文化的本族语言化是他族文化在本地区传播、融合与接受的先决条件,因此他族文化的文本翻译是文化传播的先导,文本翻译的起始时间、翻译的质量与数量等因素都会影响文化传播。

《罗摩衍那》最早的英译本是英国印度裔学者拉尔夫·格里菲思(Ralph T.H.Griffith)在1870年翻译的诗歌版,目前已经再版7次。他的译本已经进入公共领域,可以在网络上阅读全文,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下载PDF版本。这部经典的《罗摩衍那》译本是一部完整、无任何删减的译本,是诗歌形式的诗篇译本。译者以其文采再现了印度古代圣歌的精神。该译本的诗句和附录中添加了大量注释,为作品的价值增添了很重的分量。

《摩诃婆罗多》第一部全文英译版(1)本文即引用这个译本。译本中文献原文均为英文,所有的引用部分皆由本文作者翻译为中文。是维多利亚时代的7卷本散文版本,由吉瑟里·莫汉·甘古利(Kisari Mohan Ganguli)在1883~1896年完成。出版商为印度著名的芒希拉姆·马诺哈拉尔出版社(Munshiram Manoharlal Publishers)和莫提拉·班那西达斯出版社(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这个英文翻译的完整文本已进入公共领域,可以在网络上免费获取。8卷本的完整版由印度翻译家曼塔莎·纳特·达特(Manmatha Nath Dutt)完成,于1960年和2001年再版发行。曾就职于英国剑桥大学的梵语教授约翰·达加维尔·史密斯(John Dargavel Smith)非常喜欢印度神话和叙事史诗。他于2009年出版了《摩诃婆罗多》企鹅经典编译版。改版有60多页的作品介绍,译本后附有“姓名和难词汇编解释”,“进一步阅读”建议,一张《摩诃婆罗多》时期的印度地图和五张简明“神明宗谱图表”,长达18页的专有名词索引。[1]他的这部译著可读性很强,迎来如潮好评。有评论者认为,这部译本是在“学术作品或学术译本和大众读者之间创建的完美折中版本”[2]。

美国的《摩诃婆罗多》最早译本由约翰尼斯·范·布依特南(Johannes van Buitenen)主编,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73年出版第一卷。加拿大至今尚无英译《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2016年11月,美国梵语学者罗伯特·P.戈德曼(Robert P.Goldman)完成了《罗摩衍那》评论版英译工作。[3]

完整版《摩诃婆罗多》的另一散文体英译本是依据整部史诗的另一个散文版本翻译的。1973年以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已经出版了《摩诃婆罗多》10卷中的4卷。这部10卷本的史诗英译工作由印度学家约翰尼斯·范·布依特南和詹姆斯·L.菲茨杰拉德(James L.Fitzgerald)等承担。布依特南去世之后,英译工作中断了20年。之后,德保罗大学的戴维·吉托默(David Gitomer),芝加哥大学的温迪·多尼格(Wendy Doniger)等继续完成翻译工作。目前,除了已经完成的译本,其他各卷仍在翻译中。1973~1978年期间,布依特南翻译出版了3卷《摩诃婆罗多》,并在1981年出版了《摩诃婆罗多》的《薄伽梵歌》(Bhagavadgita),这为《摩诃婆罗多》在美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布依特南的贡献还在于他培养了几位杰出的印度研究学者,如詹姆斯·L.菲茨杰拉德、沃尔特·卡贝尔(Walter O.Kaelber)、迈克尔·D.威利斯(Michael D.Willis)、布鲁斯·M.沙利文(Bruce M.Sullivan)、布鲁斯·林肯(Bruce Lincoln)等。[4]8这些学者对这两部印度史诗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5年,克雷梵语图书馆(Clay Sanskrit Library)发起《摩诃婆罗多》32卷本翻译项目,至今已经翻译了15卷,译文为散文体,由纽约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翻译项目的原文不是基于注解版本的《摩诃婆罗多》,而是基于注解者尼拉卡塔·查德哈拉(Neelakantha Chaturdhara)的散文体《摩诃婆罗多》译本。

美国作家威廉·本森·巴克(William Benson Buck)曾经把梵语版《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翻译成小说版本。出版商在2012重印巴克的这两部译本的序言中提到,巴克于1955年在内华达州卡森市(Carson City,Nevada)的一家州立图书馆阅读19世纪《薄伽梵歌》时深受启发,开始着手阅读两部史诗。后来,巴克说:“我在写《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部史诗的小说版本时采取直译方法,即从作品中提取故事,然后用一种能够保留原著精神和韵味且富有趣味的方式讲述故事。”[5]Publisher’s preface 5他了解到印度提议出版的11卷本的《摩诃婆罗多》缺乏资金时,出资支持,并学习梵文,亲自参与翻译。巴克的译本得到了纽约著名作家利维·阿什(Levi Asher)的高度评价:“这是一首伟大诗篇的小说化形式……是一位名叫威廉·巴克的美国年轻翻译家倾其一生的作品,其设计目的是让读者把冗长而复杂的史诗原著转换为通俗易懂、引起读者兴趣的文本。这两部深受读者喜爱的平装本改写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阅读体验。巴克抓住了原著宏大巨篇作品中的一些重要意义……其中人物形象逼真,故事丰富多彩,是一部充满智慧的长篇优美故事……作品似乎反映了一种新生的垮掉一代的情感。”[6]2012年,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威廉·巴克翻译35周年纪念版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第三版。

2016年11月,美国的《罗摩衍那》评注英译版由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几位教师共同完成,其中梵语教授罗伯特·D.戈德曼(Robert P.Goldman)是翻译项目总编辑。他曾负责翻译编辑第一卷,该卷于1985年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印度研究学者埃德温·杰罗(Edwin Gerow)称赞“戈德曼选择了一种简单、直接、非常接近文本的翻译风格。他避免了华丽和迂腐的双重陷阱。正如他提醒我们,‘《罗摩衍那》是一首诗,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几乎与这首诗毫无关联:而诗歌意在被听到,易于理解,以一种宽松和重复的方式、允许使用锦心绣口的韵律吟诵’。”[7]《罗摩衍那》第二、三卷由哥伦比亚大学梵语教授谢尔登·I.波洛克(Sheldon I.Pollock)负责翻译和介绍。他的译本中附有语言学、美学和文化等方面的评注。他的评注广泛借鉴了印度中世纪学者的众多评论,提供了这部诗歌的历史背景,探索了其文学和意识形态成分。在《〈罗摩衍那〉和印度的政治想象》一文中,波洛克教授以巴布里清真寺的毁灭及其引起的阿约迪亚的宗派暴力为背景,解释了《罗摩衍那》这部通常被视为“神圣存在的叙事”的文本在现实世界的影响和作用。他断言,《罗摩衍那》与政治象征学之间有着悠久的关系,主人公罗摩被描绘成“正义的首领”,而拉瓦那(Ravana)则被描绘成“让世界充满恐怖”的人。[8]

从上述《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在英国和北美地区的文本翻译情况看,美国在起始时间上落后于英国,但在文本翻译的数量、质量上处于优势。据此,可以说,重视翻译工作对更加有效地进行文化传播意义重大。

三、《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在英国和北美地区的传播

随着英美国家对《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翻译的深入,这两部史诗在文学、宗教、教育、伦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文化和艺术魅力以广泛的研究以及以电影、歌剧、戏剧的形式得以广泛地传播。

1919~1966年,印度浦那大学班达卡东方研究所(Bhandarkar Oriental Research Institute,Pune)的学者通过比较《摩诃婆罗多》这部来自印度和其他国家的史诗的各种手稿,撰写了《摩诃婆罗多评论版》(CriticalEditionoftheMahabharata)。该书是目前《摩诃婆罗多》研究的通用版本,也被称为“浦那”版本或者“波那”版本。《摩诃婆罗多》现存版本是在史诗基础上编订而成的,其中不但有长篇英雄史诗,而且穿插大量的传说故事,还有宗教哲学及法典性质的内容,因此篇幅很长。《摩诃婆罗多》总共大约80万字,约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总和的10倍,约是《罗摩衍那》的4倍[9]224,被描述为“史上最长的诗”[10]399。

在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杂志》(JournaloftheRoyalAsiaticSociety)和《美国东方学会杂志》(JournaloftheAmericanOrientalSociety)中已经出现研究介绍《罗摩衍那》的文章。可以说,英、美两个国家对《罗摩衍那》的研究几乎同时出现。20世纪30年代,美国和英国开始出现《摩诃婆罗多》的介绍性文章和研究性文章,但美国的研究性文章的数量远远多于英国。英美国家专注于研究这两部史诗的硕士、博士论文先后出现在20世纪80、90年代,而且从地域上看以美国的研究为主。加拿大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出现介绍《罗摩衍那》的文章,到21世纪才开始出现《摩诃婆罗多》相关研究文章,截止到目前,仅有硕士、博士论文四篇。据笔者可以查到的资料,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对《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译介和研究传播以美国为主,英国远远落后,而加拿大的研究更少。

在美国,詹姆斯·L.菲茨杰拉德主要研究印度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菲茨杰拉德已经翻译《摩诃婆罗多》第七卷,11书,12书的第一部分,并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7年,菲茨杰拉德任布朗大学古典系梵文教授。目前,他正在编辑和翻译12书的第二部分,该部分将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菲茨杰拉德还在布朗大学专门为《摩诃婆罗多》创建一个网站,并负责维护该网站。该网站宗旨是向不熟悉《摩诃婆罗多》的读者介绍这部文学奇迹,并为需要这种帮助的读者提供初步和基本的熟悉文本帮助。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网站上找到阅读指南,可以阅读关于《摩诃婆罗多》的文章,可以找到翻译文本,或者缩写版本,甚至梵文版本。 网站设置的栏目主题有《摩诃婆罗多》简介、故事梗概,阅读《摩诃婆罗多》的一些指导性文章和参考书列表,十多位梵文学者对这部史诗的或者部分涉及《摩诃婆罗多》的一些文献介绍,为读者提供有效的阅读指导。[11]对于初读者来说,该网站非常实用,阅读指导非常有效。其中第一篇文章就是菲茨杰拉德发表在《印度世界》的 《简介概述:〈摩诃婆罗多〉》一文。该文对这部史诗的基本叙事进行了较长的解释性叙述,并探讨了史诗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意义。[12]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菲茨杰拉德教授还从文学、宗教、历史等不同角度撰文三十余篇,评论、解读《摩诃婆罗多》中的哲学[13]、宗教修辞学[14]、佛法[15]等。可以肯定地说,菲茨杰拉德教授对于《摩诃婆罗多》在美国的传播和接受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英国的印度教学者兼作家奎师那·达摩(Krishna Dharma)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印度伟大史诗的小说版本的作者”[16]1,著有《罗摩衍那:印度的冒险、爱和智慧的不朽故事》[17]和《摩诃婆罗多: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精神史诗》[16]等。后者由奎师那·达摩改编自《摩诃婆罗多》(1999年第一版)。英国作家、记者詹姆斯·米克(James Meek)评论道:“这部小说版的作品把热烈的爱情场面,珠光宝殿,宏大而壮美的战斗场面,超级英雄人物,魔法武器和敌对家族等融为一体,很像一部20世纪的传奇故事和肥皂剧,集聚芭芭拉·泰勒·布拉德福德(Barbara Taylor Bradford)和亚瑟·黑利(Arthur Hailey)作品的共同畅销热点。……改变、挑战甚至翻译神圣经典作品可能是危险的。但这位英国印度教牧师期待的只有赞扬和畅销,他把长达10 000行的诗歌版《摩诃婆罗多》改编成了一部长达1 000页的风靡小说市场的畅销小说。”[16]2

两部史诗的媒体传播,起始于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的9小时剧作《摩诃婆罗多》史诗表演。该剧于1985年在阿维尼翁(Avignon)首演,并于1989年被拍成5小时的电影。彼得·布鲁克的《摩诃婆罗多》编剧以让·克劳德·卡瑞尔(Jean-Claude Carrière)的法译版为基础文本,对这部史诗情节进行了解释性再现。虽然剧本不是直接基于梵文文本(因为卡瑞尔和布鲁克都不是梵文专家),但是在主题表现方面比纳拉辛罕(Narasimhan)的压缩节略版本更加细致入微,更加突出,再现了原著中许多细微的、象征性情节,试图在表面叙述之外表现这部史诗的意义,是有趣而大胆的尝试。卡瑞尔认为史诗的中心主题是“威胁:我们生活在一个毁灭的时刻,一切都指向同一个方向。这种破坏可以避免吗?”[18]9彼得·布鲁克的剧本始终在指向该主题。

他族文化文本翻译后被在多个领域的研究以及不同文学体裁、不同文化形式改编以及再创作,是他族文化得以在传入地区广泛传播的路径。

四、《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在英国和北美地区的接受

通过译介和传播,《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在英国和北美地区得到广泛接受。在美国,从1978开始,在加州沃森维尔的圣母山学校(Mount Madonna School in Watsonville,California)每年都有巴巴·哈里·达斯(Baba Hari Dass)指导的《罗摩衍那》演出。这是这部史诗的西方版本中规模最大的演出。演出采用了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与传统的服装,有歌唱和对话,爵士摇滚配器和舞蹈。《罗摩衍那》的演出一般安排在6月,在加州圣何塞(San Jose,CA)的一个大型剧场进行。巴巴·哈里·达斯负责表演艺术、服装服饰设计、面具制作和舞蹈编排。在他的努力下,作品中一个个人物被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如斯利兰(Sri Ram)、西塔(Sita)、哈努曼(Hanuman)、拉克什曼( Lakshmana)、湿婆(Shiva)、帕尔瓦蒂(Parvati)、加塔俞(Jatayu),还有大批的猴子和恶魔。巴巴·哈里·达斯还培训加利福尼亚州沃森维尔的麦当娜山学校的学生,让他们在每年6月(1974年第一次演出)的年度音乐会上演出《罗摩衍那》。“该剧演出已经成为全校普遍期待的一年一度的学校活动。”[19]“虽然《罗摩衍那》比《星球大战》早了几千年,但它在故事情节和主题上都与乔治·卢卡斯(George Lukas)的电影有诸多相似之处。”[19]这种持续40多年的每年一度的演出,对于《罗摩衍那》这部史诗在美国的传播与接受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1995年美国拍摄的电影《小公主》(ALittlePrincess),改编自世界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F.H.伯内特夫人的经典名作《小公主》,但主人公莎拉(Sara)给女子寄宿学校其他女孩子们讲述的关于印度神罗摩(Rama)和西塔的故事贯穿在整个故事的情节中。由此可见,《罗摩衍那》这部史诗在美国的儿童中已经早有接受。

2001年,在美国开始发行影片《罗摩衍那:罗摩王子的传说》(Ramayana:TheLegendofPrinceRama)(1992年制作)。该片由日本与印度联合制作,以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为素材,由酒向雄豪(Yugo Sako)和拉姆·穆罕(Ram Mohan)联合导演。电影加入美国本土化的英语配音,由詹姆斯·厄尔·琼斯叙述,艾伦·霍华斯(Alan Howarth)配乐,取名为《光之王子:罗摩衍那的传奇》。该片上映以来受到观众广泛好评,美国《综艺》杂志记者罗伯特·柯赫尔(Robert Koehler)在其评论中对《光之王子:罗摩衍那的传奇》所采用的先进技术和故事梗概进行了介绍。他认为:“在短短的剧院演出之后,该片将会被制作成为视频录像,供那些正在为让孩子们了解世界文学而寻找材料的家长们使用。”[20]

此外,美国艺术家尼娜·佩利(Nina Paley)创作、导演、制作的动画电影《蓝调之歌》(SitaSingstheBlues)获得2008年法国昂西国际动画节(The French Annecy International Animation Festival)最佳动画长片,还获得美国独立电影(American independent films)第24届独立精神奖之提名(Nomination for the Independent Spirit Award)。该片把现代爱情戏与古老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结合在一起,用一种旁观者的口吻,剥开了古书上笼罩的神圣外衣,用同时代观点调侃了古人的爱情立场,给观众(尤其是西方观众)一个更容易接受且更为轻松比对的理解方式。剪纸拼贴卡通风全上阵,万花筒似的轮转影像,安妮特·汉肖(Annette Hanshaw)全程伴唱,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演绎成“红磨坊”。古老神话被讲成即兴脱口秀,印度皮影戏、极致的恶搞、动画、爵士歌手的音乐等所有可能的艺术形式贯穿其中。这部电影对《罗摩衍那》中的故事进行删减改编,保留了许多更细微的细节,同时采用了同情西塔的视角。用尼娜·佩利的话来说,这部电影是“一个关于真理、公平正义和女性要求平等待遇的故事”[21]。自发布以来,该片获得了持续不断的赞誉。譬如,《芝加哥太阳报》(ChicagoSun-Times)的影评人罗杰·埃伯特(Roger Ebert)高度赞扬说:“我被(该片)迷住了。我彻底震撼了。我从电影开始笑到结束。这是一部惊人的原创。它汇集了四个完全独立的元素,并将它们组合成一个伟大的异想天开的和弦。……拍任何电影都是奇迹。设想出这样的电影是一个更大的奇迹。”[22]《纽约时报》(TheNewYorkTimes)也称赞了这部电影的独创性,说 “它唤起了人们对绘画、拼贴、先锋派漫画书、孟买音乐剧等的兴趣”[23]。著名影评网站烂番茄 (Rotten Tomatoes)报道,100%的评论者给予电影积极正面的评价。截至2010年4月23日,这部电影在评论聚合网站“元批评”(Metacritic)上获得94分的好评。

2010年,印度玛雅数字媒体把《罗摩衍那》制作成动画片。该片由切坦·德赛(Chetan Desai)和凯坦·梅塔(Ketan Mehta)导演,由华纳兄弟公司(Warner Bros)取得发行权于2010年10月15日发行。这部片子重述了罗摩神(Lord Rama)的故事,展现了从他出生到在斯里兰卡和雷文(Ravan)的战斗场面。2011年年初,该片的北美版发行上映,立即引起很大反响。例如,乔希·乌尔塔多(Josh Hurtado)认为 :“虽然这个项目的动画在西方人看来可能看上去很粗糙,但它仍然远远超越了迄今为止所看到的印度创造的任何东西。”[24]

2012年10月,位于美国西雅图的ACT剧院上演了尤瑟夫·埃尔·金迪(Yussef El Guindi)和斯蒂芬妮·蒂姆(Stephanie Timm)合编的《罗摩衍那》,引起广泛好评。《西雅图时报》(SeattleTimes)剧评家米莎·伯森(Misha Berson)说:“ACT剧院投入了约50万美元的预算,通过为西雅图观众创作一部《罗摩衍那》新舞台剧,步入了精神文学的新领域。……由库尔特·比蒂(Kurt Beattie)和希拉·丹尼尔斯(Sheila Daniels)所编的这部舞台剧,语言质朴流畅,浅显易懂,而且趣味十足,抓住了这部史诗的精髓,彰显了它在南亚和东南亚文化中的重要性。”[25]谢丽尔·默芬(Cheryl Murfin)认为:“《罗摩衍那》是一部闹剧,也是一部文化瑰宝,一部令人难忘的经典作品。”[26]

珍娜·凯特·伊哈拉·格尔森(Jenna Kate Ihara Gerdsen)的硕士论文《美国西海岸的三个〈罗摩衍那〉:美国戏剧中的跨文化改编》(ThreeRamayanasontheWestCoastoftheUnitedStates:Cross-CulturalAdaptationinAmericanTheatre)探讨了在美国剧院越来越流行的全球化语境对《罗摩衍那》的跨文化改编现象。她认为:“美国的戏剧艺术家应该对文化上不熟悉的文本生产更多的跨文化适应改编——因为大多数美国人都没有接触过这些文本。如果美国戏剧艺术家以深入的研究、尊重和谦卑的态度来完成这些文本的改编,他们可以向美国民众介绍构成这个国家的不同种族的各种非白人文化。如果美国戏剧艺术家不以研究、尊重和谦卑的方式来表演这样的文本,就会产生严重的误解。”[27]5格尔森对美国所改编的《罗摩衍那》三种表演版本进行了深入比较,并指出,“文化不熟悉的文本的跨文化改编对教育学和社会学的影响非常深刻”[27]6。

英国翻译家约翰逊(W.J.Johnson)将《摩诃婆罗多》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性等同于《圣经》、莎士比亚的作品、荷马史诗、希腊戏剧和《古兰经》。[28]ix在印度,《摩诃婆罗多》有时被称为第五吠陀。《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是印度文化的基础,对印度文学、宗教的发展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泰国的文学作品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部分内容被认为是“印度教哲学的简明指南和实用的、自成一体的生活指南”[29]9。

2016年,美国学者琳达·埃格内斯(Linda Egenes)与库穆达·雷迪(Kumuda Reddy)合作完成《罗摩衍那:蚁垤,古代史诗全面完整新复述》[30](TheRamayana:ANewRetellingofValmiki’sAncientEpic-CompleteandComprehensive)。两位作者用散文体对这部古代史诗进行了富有吸引力的重述,给现代读者呈现了富有魅力的经典故事。该书词语华丽,故事采用诗歌体,描述采用对话形式,带领读者在穿越时空的永恒经典中充分了解印度教的精神历史。两位作者认为《罗摩衍那》这部作品所体现的精神的深度和力量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主题,而且该主题在美国当代文化中将继续产生共鸣。

五、结语

英国和美国对《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的译介和传播还不到一个世纪,但传播形式丰富,传播速度很快,传播范围很广。目前,在英国和美国都有一些梵语学者,他们不但进行史诗的翻译和研究工作,也为广大读者提供阅读这两部作品的网络平台。通过他们的译本以及介绍和评论,更多的读者对印度史诗产生了兴趣。《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不但进入了一些高校的文学课堂,也进入了历史、宗教、艺术、社会、伦理等研究领域。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为英国、美国以及加拿大等国家对《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的研究和传播提供了更加宽阔的平台。电影和电视剧的不断推出,尤其是美国上演的《罗摩衍那》各种版本的舞台剧为这部印度史诗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总体来说,英国对《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的介绍和研究起步早。这与英国曾是印度的宗主国、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不无关系。这种特殊的渊源为印度史诗的英译奠定了基础,也为其在英语国家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美国对《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的译介晚于英国,但在两部史诗研究方面是后起之秀、处于主导地位,在媒体传播方面也独树一帜。这与美国的多元文化政策以及学界对东方文化的研究兴趣是分不开的。加拿大对《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的研究和传播常常借助于美国和英国研究的吸引或者拉动,无论从研究的内容和范围,还是从媒体的传播以及民众接受情况来看,均相对滞后于英、美。由此可见,语言的翻译只是文化传播的一个因素,文化在目的国的传播融合与该国的宗教信仰、价值观的多元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猜你喜欢

史诗印度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如果可以去印度
一个屎壳郎的史诗
2013史诗之战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史诗表演
史诗
英雄史诗
长征 伟大的壮举 永远的史诗
山哈·印度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