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党的两个历史决议论如何树立正确党史观

2022-03-17胡金旺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史观实事求是决议

胡金旺

(常熟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树立正确党史观,为我们学习党史、总结党史经验和探究党史规律提供了思想指导。在学习与研究党史过程中,我们发现党的两个历史决议对我们树立正确党史观具有重要意义。

这两个历史决议是《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第一个历史决议是1945年4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是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它们都是党在重要历史关头为了解决党面临的问题,通过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并系统总结党史经验,以便统一全党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而作出的重要决议,对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两个历史决议的重要成就主要来源于党坚持和运用了正确的党史观,通过学习和领会这两个重要的历史决议,我们能得到一些如何树立正确党史观的启示。

一、树立正确党史观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对于科学历史观的实质,有学者总结道:“科学历史观就是‘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历史决议》活的灵魂。”[2]科学历史观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的党史观当然也要遵循这个原则。

1945年3月31日,在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对决议草案作了说明,指出:“哪些政策或者其中的哪些部分是正确的或者不正确的,如果讲得合乎事实,在观念形态上再现了二十四年的历史,就对今后的斗争有利益,对今后党和人民有利益。”[3]282毛泽东强调决议要客观地反映历史,因为只有弄清历史事实,才有可能正视曾经犯下的错误,才有可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第一个历史决议的主要内容是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出现的三次严重“左”倾错误进行客观评价。毛泽东在肯定中央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指出党的失误在于没有及时对几次“左”倾错误政策进行清算。毛泽东的评价是在客观分析党史的基础上作出的,他坚持了一分为二、辩证分析的方法,评价既符合历史,又揭示了这段历史的核心问题。

实事求是的精神也贯彻在第二个历史决议形成的整个过程之中。邓小平提出:“对建国三十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做出公正的评价。”[4]292陈云也指出:“是成绩就写成绩,是错误就写错误;是大错误就写大错误,是小错误就写小错误”;要“反复推敲,反复斟酌,使它能够站得住,经得起历史的检验”。[5]283在这个决议起草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同志。对此,邓小平指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毛泽东同志是犯了错误的。在讲到毛泽东同志、毛泽东思想的时候,要对这一时期的错误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4]292另一方面,毛泽东同志在犯错误的同时也有正确的一面。如邓小平指出:“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尽管毛主席确实错误不小,但他的好多见解也是正确的。比如,在对外政策方面,他提出了三个世界的划分,反对霸权主义,确定中国永不称霸,确定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6]只有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之上,才能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

两个历史决议取得的成功告诉我们,坚持实事求是,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要坚持两点论方法,全面深入研究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抓住党史的主题和主线。

第一个历史决议对党史采取了一分为二、辩证分析的观点和方法,而非简单的否定或肯定,决议指出:“第三次‘左’倾路线统治时间特别长久,所以给党和革命带来的损失特别重大,但是这个时期的党,因为有广大的干部、党员群众和广大的军民群众在一起,进行了积极的工作和英勇的斗争,因而在许多地区和许多部门的实际工作中,仍然获得了很大的成绩(例如在战争中,在军事建设中,在战争动员中,在政权建设中,在白区工作中)。”[7]990第三次“左”倾路线给党带来了重大损失,但是这个时候党也取得了不少成绩。这种对党史唯物辩证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是客观真实的,避免了主观片面性。

对于第二个决议稿,陈云提出,为了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要全面讲讲党的历史,不仅要讲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更要讲讲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历史,这样才能让人们真正了解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创造的丰功伟绩,才能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就有了充分的根据。

根据陈云的意见,决议稿增加了“前言”部分,以“中国共产党自从1921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六十年的光辉战斗历程。为了总结党在建国以来三十二年的经验,有必要极简略地回顾一下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党和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进行的革命斗争”为开端,写了四段共二千余字。而最终的决议稿,又将“前言”改为“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回顾”。这种对党史的全面回顾,可以看出毛泽东同志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奋斗历程中所取得的卓越功绩,在此基础上,对毛泽东同志作出功劳是第一位的评价才有了令人信服的依据。

第二,充分发扬民主,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有效方式。

两个历史决议的起草和讨论都是在发动广大干部群众的基础上完成的,因而也是坚持群众路线和充分发扬民主的成果。这种讨论的方式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决议的客观性。

关于第一个历史决议,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曾说:“搞了一个历史决议案,三番五次,多少对眼睛看,单是中央委员会几十对眼睛看还不行,七看八看看不出许多问题来,而经过大家一看,一研究,就搞出许多问题来了。”[3]295他还说:“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经过三番四复的研究,现在还是基本通过,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之后,再拿去精雕细刻。”[3]296这就表明第一个历史决议的形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认识真理有一个过程,不仅因为主体认识需要深化,而且因为主体范围需要扩大。因为涉及面广,少数人可能受到自身视野的局限,难以看清全貌。在少数人完成决议的基础上,还有个扩大讨论的过程。第一次决议如此,第二次决议也是如此。

对于第二个历史决议,胡耀邦主张决议稿写出来后,要多听听老干部的意见。邓小平说:“这很对,我赞成。”[8]322根据中央领导人的这个意见,第二个历史决议的第三稿在全国进行了分组大讨论,共有四千名高级干部参加,同时还将讨论的结果以简报的形式进行交流。以这种动员大量人员参与的方式讨论党的历史,在中国悠久的修史传统上也是极为罕见的。两个历史决议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也是坚持和运用正确党史观的结果。

二、树立正确党史观要进行正确的价值评价

正确党史观要求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避免主观片面的错误。对党的历史与人物的正确评价不仅涉及客观的历史问题,也更多涉及主观的认识问题。邓小平提出处理历史问题要概括一些,“宜粗不宜细”[4]292,这主要是就对党史和党的领袖的评价问题而言的。对党史与党的领袖作出正确评价当然也是树立正确党史观的应有之义。两个历史决议的成功告诉我们,要作出正确的价值评价,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要分析错误的历史与思想根源,不能将责任完全归咎于个人的主观行为。

毛泽东说:“各次尤其是第三次统治全党的‘左’倾路线,不是偶然的产物,而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必须深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提高全党对于无产阶级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鉴别能力,并在党内发扬民主,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耐心说服和教育的工作,具体地分析错误的内容及其危害,说明错误之历史的和思想的根源及其改正的办法。”[7]996“左”倾路线不是偶然的产物,也不是党的某个领导人完全主观的行为,而是由于大家未能完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武装自己,未能自觉抵御小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而有了广泛的不良思想基础之后,就很容易产生错误的思想路线,这是其思想和历史根源。这也是党在成长的道路上因为思想上的不成熟而付出的必要代价。因此,我们不能将错误完全归咎于党的某个领导人,要从错误产生的思想与历史根源入手作出全面深刻的分析。

第一个历史决议着重分析了八七会议的局限性:“在反对右倾错误的时候,却为‘左’倾错误开辟了道路”,在政治上“容许了和助长了冒险主义和命令主义”,“在组织上开始了宗派主义的过火的党内斗争”。[7]957党的八七会议的局限性说明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面对国民党的屠杀采取了一些过激的做法,这导致了之后的革命挫折。这些错误与当时残酷的斗争形势以及党缺乏足够的斗争经验有关。因此,也不能将这些错误完全归因于当时党的领导人。基于这一原因,毛泽东指出,要始终以党和人民的大局为重,避免个人恩怨掺杂其中,要客观准确分析与评价党史,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党犯错误的主客观原因。他说:“研究党史上的错误,不应该只恨几个人。如果只恨几个人,那就是把历史看成是少数人创造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不是主观主义,应该找出历史事件的实质和它的客观原因。”[9]406-407正是由于毛泽东同志在剖析党的错误原因时能够超越于个人恩怨之上,不计较荣辱与得失,才形成了这样一个得到全党同志普遍赞同和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议。

第二个历史决议形成过程中,也强调不能只讲领导人的错误,而要注意造成错误的其他方面的因素。如邓小平主张要从国际国内环境和有待完善的制度分析领袖人物犯错的原因,不能将之看作完全是个人的原因造成的。邓小平指出:“毛泽东同志说了许多好话,但因为过去一些制度不好,把他推向了反面。”[4]297又说:“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我们现在正在研究避免重复这种现象,准备从改革制度着手。”[10]164-165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长期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专制主义的思想毒素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惯性,它并没有随着封建制度的土崩瓦解而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烟消云散。这种遗毒会对我们的民主政治制度与法律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产生破坏作用,容易引起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的滋生。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党的领袖犯错误就难以避免。可以说,残余的封建主义思想影响所形成的政治生态是党的主要领导人犯错误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将这种错误完全归咎于个人主观原因的做法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方法,是脱离开具体的历史文化环境所作的孤立的片面分析。

胡乔木也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些错误有很深的思想认识根源,他指出:“长期的阶级斗争在党内形成一种思想倾向,认为抓阶级斗争是党的最重要的工作。”[11]131新中国是在长期的血与火的革命战争之后建立的,这种激烈的阶级斗争经历的惯性作用导致了党形成了一种错误的斗争思维定式,以之来处理和平年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另外,共产国际的左倾路线对中国共产党的消极影响也是中国共产党历次犯下左倾错误的一个外部原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党的领袖和党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的问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存在过很长一段时间,给我们党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以上论述表明,党在历史上的一些错误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对这些错误产生的原因我们要作全面的分析,不能认为这些错误是主要领导人的主观原因乃至其人品问题造成的,这是将党的错误完全由领袖承担的主观片面的评价。

第二,价值评价要坚持人民利益的立场。

在价值评价问题上,立场不同的评价所得出的结果相去甚远,此正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原因所在。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说过:“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12]2可见,不同立场的人会对历史作出符合各自立场的诠释。

价值评价不仅要求我们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相一致,还包含我们对主体的需要有正确的认识。只有将对主体的需要与客体本质的认识都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才能作出正确的价值评价。主体的需要从党和人民的事业大的层面来讲,就是广大人民的需要,就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以人为本,人民利益至上,这是对党史和党的领袖作出正确的价值评价的标准。

两个历史决议正是遵循了人民立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作出了正确的价值评价。

对于第一个历史决议,毛泽东指出:“正确和错误的标准自然是马克思主义,但人民利益同样是标准。人民对于各党派的情形并不很了解,但懂得根据他们的政策来作判断。”[3]282

在第二个历史决议中,对毛泽东的评价也遵循了人民利益的立场。其中写道:“他(毛泽东同志)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1]68评价人物要考虑评价对象所作所为从主题和主流上讲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对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贡献。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的贡献远远大于他的过失,因而对他的评价从总体上讲就是肯定和褒扬的。

立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邓小平在谈到要特别重视毛泽东思想时指出:“决议稿中阐述毛泽东思想的这一部分不能不要。这不只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的很大的政治问题。如果不写或写不好这个部分,整个决议都不如不做。”[4]299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3]“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14]

因此,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只有站在人民立场上所作出的价值评价才可谓政治正确。

第三,价值评价要遵循适当规避的原则。

一些对党史和领袖人物的主题和主线评价有影响的细节要有所规避。细节说多了,就会影响对事件和人物的主题与主线的认识与评价。这也符合分析问题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的方法。次要矛盾就不要过多地渲染,有些影响对主要矛盾认识的细节要适当加以规避。这与实事求是地认识党史与党的领袖并不矛盾。我们正是在全面客观详细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对历史与人物有一个正确的总体的把握。在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主题和主线的总体认识与评价中,对有些细节作必要适当的规避,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有利于激发大家的革命热情,有利于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揭露和批判了党内存在的“左”倾错误,但对一些比较复杂和敏感的问题则只字不提,如共产国际的问题;有的虽然提了,也留有充分的余地。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决议草案中没有说百分之百,没有说品质,没有说非法,也没有说宗派。”[3]276总体评价中,有些细节提了会产生负面影响,则尽量不提,因而适当规避也是从有利于形势发展和人民利益的考虑来着眼的。

在第二个历史决议中,对于如何处理毛泽东同志的错误问题,邓小平指出:“对于毛泽东同志的错误,不能写过头。写过头,给毛泽东同志抹黑,也就是给我们党、我们国家抹黑。”[4]301-302毛泽东同志为党和国家作出的贡献是最大的,他的声誉与党和国家的声誉紧密相关,过多写他的错误,不仅会淹没他的丰功伟绩,无法对他作出正确的评价,而且会给党和国家抹黑;所以,对他的错误要概括地写,对某些细节要适当规避。

以上论述是从实事求是研究党史和正确作出价值评价两个方面讲如何树立正确党史观。研究党史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越详细越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接近历史的真相。所以要遵循两点论方法全面研究和掌握历史,发扬民主精神让大家畅所欲言地讨论历史。而在对党史和领袖人物作出价值评价的时候,则要抓住主题与主线,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场概括地论述,突出重点,对有些细节要适当加以规避,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就是“宜粗不宜细”[4]292。从上述分析可见,学习和研究党的两个历史决议对我们如何树立正确党史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史观实事求是决议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党的三个历史决议的经验启示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实事求是”定乾坤
我省干部群众坚决拥护全国两会各项决议决定
一个不容忽视的高考考察维度——比较史观
全球史观在初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和而不同 学以致用——近两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多元史观刍议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