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教融合背景下对游泳运动发展的探析

2022-03-17毛嵴家鲁明昊大连大学体育学院

体育风尚 2022年2期
关键词:体教后备游泳

毛嵴家 鲁明昊 大连大学体育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少年强中国强,体育强中国强”,促使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对于如何增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提出了政策部署与实施方案。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应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实现文明其精神、强壮其体魄,以各体育运动项目为载体促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为重要手段。长久以来体育与教育两大部门因追求的目标不同而各自为政,教育部门管制下的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与体育部门管制下的后备人才萎缩问题日益凸显,虽然体教结合的模式促进双方融合,从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融合,面临的问题依旧无法从根源上得到解决。此次体教融合的教育理念目标具有前瞻性,培养主体的统一性以及全面发展青少年的综合素养,从根源上可弥补体教结合培养过程中的缺陷,打破体育运动的四肢发达与教育思想文化之间的壁垒,使体育运动能与“德智美劳”等更紧密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其在培养过程中更为科学性。如何使游泳运动在众多体育运动项目中脱颖而出使其能够长久的、持续性发展是本文继续探讨的问题。众所周知,游泳运动项目最主要的特点是以水环境为主的非常态环境下进行的运动项目,掌握游泳运动技能相当于掌握一项必要的生存技能。另外,游泳运动作为其他水上运动的载体,若想拓展青少年对其他水上运动项目兴趣的支撑,就必须将游泳运动作为基础,在保证青少年能够掌握运动技能与自救能力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的兴趣学习。因此,在体教融合背景下对普及游泳运动与可持续性发展,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体育事业发展将成为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责任与行动。

一、游泳运动发展现状与现存问题

纵观我国游泳运动的发展,在教育与体育两个系统机制运行下分别侧重于文化知识学习与体育竞赛训练,各自所追求目标而导致青少年的片面发展。在教育系统的管制下以学校体育为主的“重文轻体”模式则侧重于青少年的思想文化教育,追求文化成绩与升学率。课外活动常以文化知识学习为主,场地设施与师资的不足更是影响了青少年对游泳运动的需求,阻滞了青少年对课外体育活动与课余体育锻炼的路径;以竞技体育为主的体育系统采用“重体轻文”的人才培养模式,侧重于追求竞技成绩的提高,通过大量时间不断强化运动员运动训练的效果,这种过早的职业化发展模式使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逐步脱离教育环境,弱化青少年文化教育。同时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导致大量的运动人才在三级训练体系中的各个环节被淘汰,发展质量不高等因素严重萎缩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流失、人才选拔困难等,牵制了游泳运动的可持续性发展;俱乐部等社会组织的开展虽有一定程度普及激发青少年积极参与游泳运动,但也仅限于让青少年能游、会游的学习阶段。大部分俱乐部的开班时间也仅限于寒暑假短期培训班,游泳教学同样仅限于教授初级游泳的阶段,对之后的水上救护与自我救生、高水平的训练等长训阶段置身事外,这种以青少年会游、能游为最终目标,只追求短期效益的开办模式阻碍了后备人才的继续培养与游泳运动的可持续性发展。另外,较少的继续教育培训,使得俱乐部教练员无法获得更深层次更扎实的运动技能学习;家庭环境也是导致游泳运动后备人才输送萎缩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家长侧重对青少年文化知识的获取进而选择性忽略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促进的意识,不能满足青少年对体育锻炼的需求也间接影响游泳运动的后备人才培养。

以上的现实问题与困境导致了青少年体质健康危机与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输送渠道阻滞、人才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影响游泳运动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束缚着青少年群体在体育锻炼中享受运动乐趣、提升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心理品质、锤炼意志等一系列体育育人功能,这无疑背离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理念。新时代体教融合要求打破其壁垒,向所有青少年开放,应积极探索互利共赢的方法,促进政策、学校、社会与家庭多元主体参与的体教融合制度是发展游泳运动的必然趋势。

二、体教融合下外驱动力的政策推进

(一)政策融合推进

在新时代体教融合体制构造下,行政力量是体教融合协调、组织、控制和监督的重要保障,也是平衡、制约各方利益群体的重要手段[3]。拓展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资源多元化渠道,要发挥其资源整合和协调能力,推进游泳场地设施共享政策,动员行政机构、社会组织和市场机构发挥其在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优势,解决最棘手的游泳场馆保障问题。以政府力量、学校力量和社会力量为外部驱动力,推动体教融合的分层实施[3]。由各级政府或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督促同级体育、教育等相关部门,构建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基层校内外体育机制,解决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因就读、升学困难带来的业余训练中断、终止等问题。理顺对口升学通道,使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真正享受训练、竞赛等培养路径上的优惠政策。随着社会背景的变化,在政策上的修订也要与时俱进。通过政策制约与政策激励使各要素优质资源合理配置,打通青少年健康发展和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化培养通道。在保障机制层面安置优秀运动员进入校园担任体育教师或教练员,为我国优秀游泳退役运动员转型提供职业规划与发展空间,同时极大缓解学校体育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最后通过政策的制约与规划,由多元主体参与设立理事会,成立监督机构、调整机构以及审评组。监督机构负责监督各个主体深度合作避免因利益不和产生分歧。审评组通过考核、网上匿评等方式对其内部状况进行考核与评价,并将联动机制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反馈给调整机构,由调整机构对产生的问题给予相应的政策调整与实施。

(二)体育融合推进

以竞技游泳为主的体育系统,片面地将赢得比赛、夺得冠军为最终所追求的目标,过早地让青年运动员职业化,所培养与服务的人群则是少数的单一群体。体育后备人才输送断层的问题在培养过程中的日渐凸显,同时对于运动员退役后的安置问题也是影响游泳运动发展的因素之一。面对以上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应当立即转换思路,将全体青少年作为培养游泳运动后备人才的群体,扩大培养主体的范围。与教育系统联合,增加游泳运动协会与学生体协之间的合作,增设更多丰富多元的游泳(冬)夏令营活动。逐渐统一赛事组别,破除行政和部门隔阂,放开参赛资格的限制,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青少年的参赛需求。通过专家组制定统一运动等级标准,并与“十三级”运动等级标准相衔接,确保青少年群体在运动等级与资格认证方面达到互通的状态。借助多样化传媒渠道,加大全国性游泳赛事的宣传力度,提升其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让更多青少年群体通过多种渠道关注与了解进而参与到竞赛中,感受游泳运动的魅力。此外,与教育部门的合作即能弥补教育系统对游泳师资的缺乏,又能够从根源上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安置问题,防止优秀人才流失。

竞技体育的育人本质就是教育功能的其中一种,游泳运动应当面向所有青少年群体,使每位青少年皆可拥有参加课外游泳活动、游泳运动训练以及游泳竞赛的机会,促使青少年在运动过程中均有机会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减轻外在功利目的对享受游泳运动乐趣的干扰,而非仅仅被成绩和结果所定义。这种理念与模式能够拓宽人才渠道,扩大游泳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的范围,对我国游泳运动的持续发展与后备人才队伍提供源源不断的主流力量。

(三)教育融合推进

教育系统应与体育系统多层面融合,从政策观念融合来说应以健康第一的理念夯实学校体育工作基础,强化学校体育政策保障。转换传统观念对游泳运动的看法停留在是一项单一的身体活动与技能习得的阶段,发现游泳运动中包含的是对青少年以体育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因素;构建分级分层的青少年游泳赛事体系,加强游泳赛事组织,扩大校内、校际游泳比赛的覆盖面和参与度,提升游泳竞赛水平等举措,为全体青少年提供更高水平的赛训条件;通过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形成学校体育工作特色,为特长生提供差异化教育、优质资源以及良好设施与升学通道,丰富与拓宽青少年成才路径;以多元治理理念协同组织的创新机制,促进社会体育组织能力的提升,联合各级各类体校打造游泳运动员而培养阵地;补充体育师资与教练型师资政策,学校体育教师和基层教练员是体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培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主导者,其在课内外体育活动和课外训练过程中承担培养体育兴趣、传授体育技能、提高身心健康、组织体育活动、发现体育人才等责任。

三、学校与多主体资源融合

在政策推进下大中小学可实施联动合作机制,开展“一体化”体系。以游泳运动进校园为引导,各校应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丰富课余体育锻炼、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训练以及课外体育竞赛的运动项目,开足开齐体育课程,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这种联动合作机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确保游泳运动项目始终与学校的教育贯穿一体,使得游泳运动的育人功能体现出“体育是教育的重要部分,而教育是体育的重要功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这种特色模式的开展不但长久的促进各校之间的联动关系,提高各校之间共同的利益,更为在校游泳特长生提供有效的升学路径与优惠政策。另外,游泳运动对场地的依赖度较大,占地面积及经费的不足对大中小学部分学校而言实施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为确保青少年对游泳运动的需求,校方与社会资源也可以同时展开联动合作机制。各校可与地方游泳体校或俱乐部产生校本课的合作(资源整合共享),既满足校方所缺乏的游泳运动场地与师资,又可以为地方游泳体校与俱乐部带来更多的利益。

随着校与校、校与社会资源的联合发展,在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同时扩大培养游泳运动后备人才的范围,通过校内、校际、跨区域以及全国大学生游泳比赛等,与体育院校或国家队联合培养优秀游泳运动员,满足游泳运动事业对竞技游泳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需求,避免优秀人才的流失。

四、社会资源融合共享

为弥补学校对游泳场馆与资金等物质不足的现实困境,学校应积极与社会资源进行联动合作。社会企业通过创新资源供给的方式进入校园,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知名度的同时加强学校财政资金的储备,切实保证体教融合的资源基础进而实现合作共赢的增效局面。通过社会资源与市场资源为学生提供精准的体育服务,提高和促进体育资源的利用率和有效率,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社会资源的根本需求以盈利为主,企业联合多元主体设立并定期举办不同层次游泳比赛。通过出售门票、媒体的转播、运动品牌赞助商和广告收益获得积极收益。提高游泳运动项目生产效益,促进游泳运动项目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其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体系中。通过完善制度的方式,优化社会体育资源的利用,建立健全学校体育保险政策,解除在体育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而带来的后顾之忧,保障教学秩序维护青少年安全。

五、家庭因素促使多元主体良性联动

以历史发展观的角度来看待社会是一种以螺旋式上升或前进的趋势持续发展,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都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体育担负着人类不同生命阶段的重要使命,强化并服务于人的各个阶段对体育的需求,对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其健康促进具有关键性、阶段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点。在学校、俱乐部及政府激励政策的扶持下,现如今参与游泳运动的青少年群体逐渐增多,家长作为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也是青少年人生路上的最佳引导者,也逐渐意识到体育在教育中所担任的角色是独树一帜的。在这个环节中,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促进青少年群体在选择游泳运动的动机时,真正实现对游泳运动项目的接纳与融合,形成良性互动。各个阶段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若想将游泳运动与终身体育的概念彻底融合于青少年每个阶段,就必须系统的做好每个阶段的职责和衔接。在学校、社会、家庭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和影响下,以科学的、系统的锻炼促进青少年主动参与游泳运动,对青少年进行健康“投资”有助于实现青少年积极性、长远性、前瞻性和终身性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全生命周期的游泳运动多维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六、结语

为使游泳运动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有效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使命与责任担当,在育人过程中多元主体的参与需要对青少年群体所呈现出的及时反应迅速并有效的共同应对,不断作出针对性的调整与革新。新时代以体教融合为突破口,冲破妨碍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与游泳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阻碍,形成多元主体联合同盟、共同协作的新格局,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从长远来看,青少年是大众游泳的主力人群、游泳产业主要消费群体、竞技游泳的后备力量,多元化主体必须充分协调好彼此之间联动关系与责任,扎实有效的推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体育事业的首要任务,同时也为游泳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主流力量。

猜你喜欢

体教后备游泳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
听说你要去游泳 “妆”一下吧!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游泳时小腿抽筋了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