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价值意蕴、内在逻辑、实践路径探析

2022-03-17陈春宏何楚涵胡燕萍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思政课党史思政

陈春宏,王 军,何楚涵,胡燕萍

(成都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1]学历史,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一直以来,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就是党的优良传统。新时代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是党的理论建设的重大任务,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思政课作为大学生系统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要充分发挥凝心聚力、固本培元的作用,引导广大青年认清历史规律、理清历史脉络,进一步坚持党的领导、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一、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的价值意蕴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学子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未来,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后备力量。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青年的责任意识和思想觉悟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加强青年学子党史学习教育对其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把握未来形势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有助于大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2]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建党之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庄严承诺,在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中始终坚持将人民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深刻领悟共产党人在百年历史中所作出的伟大实践、所积累的宝贵经验,赓续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3]是青年牢记初心和担当使命的鲜活教材。党的历史上,无数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无数重大事件的历史意义都将给青年学子带来一次次精神的洗礼,使其深刻感悟到党的百年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进一步增强新时代青年肩负的重大责任与使命担当,提高其责任意识与思想觉悟。在课堂上,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党史的重要论述,讲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什么‘好’”,归根结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的深刻内涵[4]等重大问题;领会党如何团结带领人民征服一道道“娄山关”“腊子口”,实现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等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四个伟大成就”。教师要引导青年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主动肩负起时代使命,勇于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实践者。青年要不断练就过硬本领,主动将“小我”融入“大我”,充分绽放青春芳华、实现人生价值。

(二)有助于大学生坚定信念、砥砺前行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精神追求。百年来,党始终能破解难题、经受考验,度过一道道难关、化解一次次风险的精神依靠都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心。青年时期正是大学生的人生“拔节孕穗期”,也正是其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的关键期。处于这个时期的大学生价值取向未定型、思想情感不够成熟、心智不够健全,迫切需要来自多方的科学指引和悉心栽培,特别是肩负着德育重任的思政课教师。党的百年奋斗史是指引青年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的根本遵循。党史铭记着革命先烈的遗志,彰显着信仰之光和真理力量,是广大青年砥砺前行的信仰源泉、信念源泉、精神源泉。在课堂上,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了解历史中、尊重历史中建立对党的历史的高度自信,引领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谁”“中国共产党是为了谁”“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以及要到哪里去”等重大问题,深刻领悟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5]的科学内涵。这对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与坚定理想信念,主动肩负起时代担当,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之中,更加坚定地听党话、跟党走,成长为党和国家需要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三)有助于大学生认清形势、把握未来

党史深刻反映了党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基本规律,是指引大学生认清当前发展形势、把握未来发展局势的精神力量。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把握新征程的时代主题和社会发展规律,深刻领悟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等的核心内涵和科学决策,深刻认识到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论源泉和实践基础,进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决心和充足底气。青年时期正值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处于这个阶段大学生思维能力活跃、学习能力强,同时其意识形态也易受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影响,多种错误社会思潮冲击着他们的认知。意识形态问题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前途命运,我们必须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历史的缺口一旦打开,就面临着亡党亡国的危险,如在世界历史上曾出现过悲剧——苏联解体,其产生的根源就是从根本上否定共产党党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历史虚无主义对党史的娱乐化、戏剧化解读,对党史英雄人物的肆意污蔑和丑化,对党史重大事件的篡改和扭曲等,这些关乎大学生能否在复杂多元的思潮中保持理性,关乎高校、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在课堂上,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利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引导学生崇敬历史上为中国革命和建设艰苦奋斗甚至牺牲的爱国志士,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提高抵制错误社会思潮的思想自觉、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正确评判党的历史和科学评价历史人物。同时,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大学生认清形势、把握未来,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指引和理论辨析,铭记历史的悲剧,汲取前人的教训,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杜绝历史悲剧的重演。

二、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指出,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6]百年党史是党的立身之本,是我们教育全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引。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广大青年学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洗礼的关键阵地,党史学习教育蕴含着科学的真理力量、伟大的实践精神、核心凝聚力等,将持续强化思政课的育人功效。总体来说,思政课与党史学习教育具有思想相通、内容贯通、目标一致的特征,这是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的理论依据和逻辑所在。

(一)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思想相通

党史学习教育必须紧紧围绕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7]从性质来看,其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色。党史学习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我们要做到深刻把握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80多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多年、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来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经验总结和历史教训,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我们要将党的百年奋斗史中的红色文化资源、宏大的精神谱系、坚定的理想信仰等转化为大学生认识党的根本指导思想的动力,并从中汲取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力量。

思政课是高校筑牢意识形态工作的灵魂阵地,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引领性。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核心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效开展思政课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和铸魂育人,高效推进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实现思政课的教育效果入脑入心。讲好思政课中的中国精神,要以党的“不懈奋斗史”中应运而生的精神谱系为鲜活素材,引导大学生将伟大精神内化为其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源泉。因此,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的思想相通,都是以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二)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内容贯通

百年党史是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史、政治锻造史的精彩呈现。党史是我们党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历史,是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创造的历史,是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财富。

党史教育的内容与思政课课程体系是一脉相承的,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首先,两者的内容来源相同。如思政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本质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开天辟地史、改天换地史、翻天覆地史、惊天动地史,这与党的百年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史、政治锻造史具有一致性和共通性。其次,两者的内容相互论证。如党史学习教育中的“理论探索史”就是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论证了思政课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性、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真理性。最后,两者内容相互支撑。如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彰显着百年来党的“不懈奋斗史”中的红色基因、赓续着党的“初心使命史”中的精神血脉,这成为了思政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的资源支撑,为其内容的拓展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讲好思政课中的人生观问题、理想信念问题等要以党史中的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会议为基本立足点,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思政课程《形势与政策》主要关注党和国家最新的方针政策以及国内外形势,也要在党史的大背景下认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引导大学生在“两个大局”中深刻把握党和国家当前的发展态势。

(三)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目标一致

党史学习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学习和了解党的知识和历史,但更重要的是要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8]的目标。“学史明理”就是要科学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就是要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历史性飞跃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尤其是当代的新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内核。“学史增信”就是要从党史中追寻理论支撑和精神涵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信心。“学史崇德”就是要弘扬百年党史的优秀传统、传承百年党史的红色基因,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真正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9]“学史增信”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向党中央看齐,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党上下拧成一股绳,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地为人民服务。对青年学子来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其理论武装和思想引领,增强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引导其坚定“四个自信”,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

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是同向同行的,两者的整体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相同。一方面,两者的整体性目标一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思政课的整体性目标是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0]这与党史学习教育的目标要求“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相统一。另一方面,两者的阶段性目标一致。思政课的阶段性目标是引导广大青年争做合格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11]注重培养学生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意识和勇于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担当作为,引导学生身体力行,做到知行合一。这与党史学习教育培养担当时代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价值指向殊途同归。

三、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路径

党史学习教育是中国人民继续夺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胜利果实的重大决策,是我国顺利开启“十四五”规划新征程的必要之匙,是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一招。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主力军”,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无疑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力军”。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我们要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发挥红色资源的载体作用,发挥新媒体的主旋律作用,发挥重大纪念日的号召作用。

(一)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

党史中蕴含的丰厚人文底蕴和历史资源是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历史素养、思想自觉和政治自觉的重要来源。党史学习教育具有铸魂育人的作用,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来加强大学生的党史学习教育。一方面,完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课程教学的基础,是开展教学的关键环节。虽然思政课已囊括了党史学习教育,但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少,未充分重视到现实生活中的鲜活素材。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突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地位。目前,党史学习教育已进入课本、进入课堂,但更关键的是要推进其进入学生的头脑和思想,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目标。教师在课堂中要有意识地突出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红色精神系谱等。通过讲好党史英雄人物的事迹,讲清党的奋斗历程等,引导广大青年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四个自信”,树立远大理想。另一方面,完善教学方式。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取分层教学方式。要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样化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师将学习内容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结合进行讲解,播放经典视频、音频等素材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为小组设计讨论的主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增强党史教育的效果。

(二)发挥红色资源的载体作用

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12]红色资源是党史教育的灵魂支柱,是开展党史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实践教学活动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是一种高效的沉浸式学习方式。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走入历史现场,上一堂生动的党史课,深刻感悟中国的革命历史,深临其境地了解爱国仁人志士的事迹,在可触可感中追寻红色精神的踪迹,有效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从而加深对党史的感悟和理解。我们要依托红色实践基地,强化主体的参与力度,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吸收效果。如定期组织大学生去博物馆、纪念馆等开展义务劳动或展厅讲解工作,每个人都有成为讲解员的机会。大学生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结合展牌、文物等系统且全面地了解英雄的生平事迹和重大历史发生背景、原因、影响等,增强爱国之情。参观完红色遗址,教师可组织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分享自己的感悟,如现场分享、演讲比赛、主题宣讲等,让大家在思想的碰撞中互相促进对党史的领悟。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主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三)发挥新媒体的主旋律作用

新媒体是当代社会人们获取信息最快捷、最迅速的主要渠道之一,而当代大学生是网络媒体中的“主力军”,其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深受网络的影响。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为错误的社会思潮如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机会,为有效减少其对广大青年思想的侵蚀,思政课教师要利用好新媒体讲好党史,巩固育人阵地的建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思政课教师要利用高质量的媒体资源,打造精品思政课。课前,思政课教师要合理筛选网络资源,善于挑选优质信息,进行整合后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高校要创建网络平台开展党史教育。新媒体对大学生的覆盖率高和影响力大,所以我们要紧紧围绕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任务,有针对性地打造富有吸引力的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开展互动性强的网络宣传教育活动,如广泛宣传党史英雄人物事迹、重大党史事件、革命精神、党的优良传统等,使得党史教育嵌入大学生的碎片化时间。这既丰富了党史学习的教育形式,也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有效地传播了网络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科学的眼光看待历史虚无主义。

(四)发挥重大纪念日的号召作用

重大纪念节日往往是为了纪念一些党史上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如国庆节、五四青年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都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契机。重大纪念日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我们不忘历史的铁证。在特殊的纪念日,思政课教师要向学生讲清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讲好重要人物的历史事迹。可以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纪念节日的重要论述,开展主题式教育,从而厚植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认同感,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13]无论是历史事件的发生,还是历史人物的产生,都与时代背景和阶级基础有着密切的联系。评价时要以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为前提,提高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自觉、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主动避免历史虚无主义所主张的“重新评价”历史人物、扭曲历史等错误思想。我们要以史为鉴、以史为证,提高明辨是非的本领,增强抵御侵蚀的能力,坚定实现共产主义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14]党史教育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是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诉求,也是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路径。广大青年学子要认真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学习党史中的历史事实、经验教训、思想智慧,并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念、砥砺前行,认清形势、把握未来。

猜你喜欢

思政课党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党史上的今天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