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回顾与启示

2022-03-17万志昂彭翛雅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杨 堂,万志昂,彭翛雅

(西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700)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在意识形态领域正经历着安全威胁,在新时代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决定着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立德树人任务以及发展方向等方面能否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因此,党积累了宝贵而又丰富的经验,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经验,总结并运用这些经验,对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中心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已经进行了一百年的时间。它其中的历史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地挖掘和研究。考察和研究共产党领导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演变过程,要注重表现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一阶段为新文化运动后,这一时期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之下,一是深入到高校中宣传革命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积极领导学生运动,建立学生进步社团组织。二是在宣传新思想的过程中,还积极同无政府主义者做斗争,使得一大批青年学子摆脱错误思想的影响,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三是成立高校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利用研究会组织学术研究,出版发行等。第二阶段为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在军校的工作,先后派遣大批党员、团员等到军校学习,并且周恩来出任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加强对军校学生纪律、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第三阶段是大革命失败后,这一时期国民党在全国形成白色恐怖氛围,但是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受到影响,被迫转入地下,党的六大以后,党组织开始恢复和重建已遭破坏的组织机构,加强思想建设和纪律建设。1933 年,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建立起了“中央苏区红军大学”,[1]标志着我党的革命斗争转入到了更为科学有效的阶段。随后又成立川陕苏区红军大学、红军大学、陕北苏区红军大学、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等。第四阶段是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抗日斗争,宣传动员青年学子投身救亡图存运动之中,到抗日根据地接受军事训练和革命教育。第五阶段是内战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适应战争需要,团结社会各阶级,动员高校中的共产党员参与到解放区的建设,并广泛开展群众运动。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和教育事业,为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党对高校教育事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在高校开展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活动,设置高校宣传职能部门,设置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主义、新民主主义论等课程,并同各种错误思想做坚决斗争。在对旧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时,坚持谨慎的政策,既稳定学校的思想,又同时坚持发扬学校的教育传承性。第二阶段为“三大改造”后,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纠正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批判学校社教运动把矛头指向学校党委和党政主要负责人以及全盘否定学校工作“左”的偏向。第三阶段为“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一时期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遭受严重影响,高校也不可避免成为受灾区,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受到严重影响。第四阶段为国民经济社会恢复时期,这一时期国家逐渐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走出来,高考制度恢复正常,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也正常开展。第五阶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确立之后,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党和政府更加重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全面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可以将这一时期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概括为:

一是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主战场,肩负着培养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和可靠的接班人的重大使命任务。因此,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强调“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2]全面部署了新时代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3]二是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高校党组织建设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有了长足的进步,各级党组织将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首位,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高校基层党组织创新了制度方式,改进了工作方式,焕发了工作面貌,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升明显。三是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强科研工作,培养和造就科研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人力、智力。高校的科研力量对国家的科学研究工作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此,党中央和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激励高校科研工作者奋力前行,求真务实,追求卓越,为高校促进科技事业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4]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以来,就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经过无数革命先驱不懈奋斗、艰苦探索,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革命斗争中、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和在社会主义改革中,领导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形成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内容,分别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重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立党之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5]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大学为列。在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创建和发展红军,建立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的重要性,从而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道路。在这一时期,红军大学应运而生,曾经被党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赞誉为“红埔军校”。红军大学为党的革命事业培养一批又一批军事指挥人才和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在红军大学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积极探索适应革命需要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重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观教育引导学员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理想信念。例如,在教学内容上,为促进红军在农村开展土地革命,红军大学重视对学员进行党性教育和阶级教育;在长征途中,专门设置课程,使红军学员正确认识战略转移方向和战略的正确性。在教学方法上,红军大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针对学员特点,采用了课堂讲授、讲座、理论研究等授课形式。

(二)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实践经验概括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6]等十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坚持敢于斗争”就包含了重视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无论是大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党在高校同敌人的意识形态斗争都是激烈和残酷的,但同时也取得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成就。以抗战时期的中共四川组织为例。抗日战争的爆发,国家大片领土沦陷,使得许多高校被迫西迁,其中武汉大学就迁入了四川乐山,在乐山党组织的领导下,学校的党组织日益发展壮大,建立了武汉大学党支部,在学校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和全国抗日救亡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武大党组织按照党的抗日方针,组织进步社团开展抗日救亡活动,通过动员很多有正义感的教授,如叶圣陶、冯沅君、朱光潜等和许多进步学生共同发布宣言,同校内国民党、三青团破坏统一战线、压制民主自由、开展党化教育等言行进行坚决斗争,有力的捍卫了党在武大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推动了乐山的抗日救亡运动。[7]

(三)重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的运用就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广大青年学生成了抗战救国的重要力量。九一八事变后,上海、北平、南京等城市的大学生纷纷走上街头,游行集会,向广大群众宣传抗日,发动群众组建抗日团体。一二·九运动后,北平学生联合会组织“南下宣传团”,南下深入群众之中,将抗日救国浪潮推向全国。这一时期的高校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发动群众,不仅仅停留在口头宣传,而是真正深入群众之中去。抗战全面爆发之后,大量青年学生投入到平津、淞沪会战中,运送物资、建筑工事,护送伤员,广北平就有数百名学生英勇牺牲。1937年12月31日,周恩来更是号召广大中国青年到军队中去,到农村去,到战场上去,要敢于深入群众,才能更好的组织和发动群众。据统计,1937年到1938年间,十万多知识分子加入到敌后抗战的历史洪流中。[8]正是因为这些党内知识分子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通过深入群众、变成他们的一份子,从而加强了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才真正让人民群众相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地跟党走,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三、对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启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国际国内环境正处于深刻变化之中,但在今后的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9]因此,高校如果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就必须做好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新时代我国所要面对的挑战和机遇并存,因此要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以史为鉴,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实践之中去挖掘历史经验和启示,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密切联系群众

中国共产党是经历了血与泪的洗礼而成长起来的,其能发展壮大的原因就是代表着中国最广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是将自己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当前部分高校的党建工作缺乏实践性,党建活动脱离群众,“不接地气”,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还在一些地方存在,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党的建设变得还不够有效,党员干部党性修养还有待提高。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在进行党建的过程中,应首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用实际行动去认真听取、了解人民群众所想所感,党员干部在与群众相处的过程中,应该抛弃“高高在上”的心态,平等地与群众进行交往,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党员干部自身应该勤加学习理论知识,不能空谈理论,而缺乏实践,也不能只做表面功夫,而应该解决实际问题。高校基层党组织只有在关心、爱护人民群众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建设好自身的组织,才能把人民群众这个源头活水利用好,而不至于将自己倾倒。

(二)坚持敢于斗争,抵制和纠正错误思想

这所谓的“错误思想”主要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过程中,妨碍党的事业正常发展的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如脱离群众思想、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盲动主义等。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我们都可以学到,“错误思想”就是阻挡共产党前进的绊脚石,比如党在大革命期间所犯的妥协退让思想;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思想;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的“左”倾盲动主义思想;在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后未能及时调整政策方向,犯了冒险主义和关门主义错误等等。这些“错误思想”严重破坏了党组织的健康发展,严重削弱了党组织的战斗力,阻碍了革命事业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日益世界各国联系紧密,一些错误思想开始在在高校蔓延,如极端民主思想、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所以高校要警惕那些影响高校师生价值观和破坏高校主流价值观的建设的“错误思想”。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批判地看待某些社会思潮,坚决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想”对高校的危害,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新媒体手段、思想政治教育课、主题日活动等,传播主流价值观,维护好党组织的机体健康。

(三)坚持理想信念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工作任务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永恒不变的课题,坚定理想信念是每位党员身上所要具备的品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10]理想信念就是新时代高校师生进行伟大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明亮灯塔。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应该首先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选拔教师人才的过程,一定要选择那些品学兼优,理想信念坚定,学术专业的人员作为专职教师,从而建设一支强有力的高校意识形态人才队伍。二是广泛引导高校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同时,要把落实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来抓。三是充分利用先进榜样的模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新形势下,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继续学先进赶先进,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鞭策自己,焕发劳动热情,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道德”。[11]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战场,而高校教师则是战场的指战员,肩负着教育学生,引领思想,规范学生言行的重任,所以高校教师应该首先让自己学习先进典型,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在日常教学中规范自己的言行,端正的自己的政治态度。而高校宣传部门应该加强宣传引领,让师生群体深切体会先进代表的优良品质,通过学习这些先进模范,从而带动师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