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效性提升策略探究
2022-03-17毛小平石梦迪侯花蕾
毛小平,石梦迪,侯花蕾
(1.湘潭大学 碧泉书院,湖南 湘潭 411105;2.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3.湘潭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然而,信息时代赋予劳动及劳动教育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人们对劳动教育产生了误解与偏见。“一些大学生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2]。这就要求高校“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2]。可见,在信息时代,需要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对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效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这对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主持的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落实机制研究”(课题编号ND206407),对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效性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从而切实提升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1 信息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面临的挑战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3]。劳动过程既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自己、成就自己的过程。即“劳动创造了人本身”[4]。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使人成其为人,并创造一切社会财富[5]。劳动教育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6],“手脑并用的教育,才能培养创造的能力。唯独贯彻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才能造就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才能征服自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7]。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现实目标是养成劳动素养,培养劳动价值观,掌握一定的劳动技术知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劳动教育。建国初期,主要借鉴苏联劳动教育经验,注重开展包括生产劳动、家务劳动和实验实习等内容的劳动教育;改革开放后,劳动教育作为正式课程进入学校教育系统,但技术性、生产性劳动依然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进入新时代,劳动教育被纳入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确立了“五育并举”育人新格局。可以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劳动教育在提升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以及增强学校教育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生产劳动技能、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
然而在信息时代,由于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劳动形态发生了变化,知识的价值越来越显著,一些简单劳动已被机器替代。人们开始对劳动产生误解,认为劳动将让位于闲暇,将远离日常劳动而享受时代的乐趣视为一种“生命的高贵”,传统的辛勤劳动被认为是低层次的卑微困苦的象征。人们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发生了深刻改变,社会劳动价值观也出现多样化倾向。由此,高校劳动教育不可避免地要面临新的挑战。
1.1 人们对信息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作用和地位产生了质疑
有人认为,人工劳作是农业社会生产生活的主要力量,而在信息时代,人工智能使人类逐渐从体力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高校劳动教育的必要性何在?也有人认为,信息时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越来越专业化,体力劳动将主要由专业化的服务公司或组织承担,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读书,而读书本身就是脑力劳动,因而高校不需要再开展劳动教育了;还有人认为,信息时代的劳动特点是网络化,信息时代的劳动在本质上是知识劳动,因此,大学生只要学好知识就可以了,不要让劳动教育浪费大学生的学习时间,等等。诸如此类的质疑就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信息时代高校到底还需不需要劳动教育?之所以有这样的质疑,主要是由于高校劳动教育的定位出现了失误。在信息时代,生产劳动向互联网“工厂”迁移,“互联网+”催生了以智力劳动为主的数字劳动、知识劳动、共享劳动等新型劳动形态。然而,受传统劳动教育的影响,高校劳动教育仍主要定位于“通向劳动的教育”,突出强调使大学生从事生产劳动,从而获得各项劳动技能或劳动技术。这种劳动教育不是去促进大学生的身心融合,而是把劳动与闲暇、劳动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对立起来,割裂其辩证统一关系,这必然导致高校劳动教育与信息时代的格格不入。
1.2 人们认为信息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缺乏可行性和可能性
在信息时代,一方面,受智育至上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高校劳动教育形式化。信息时代是一个身体解放且闲暇的时代,身体劳动逐渐被工具技术所替代,人们从事劳动的必要性好像越来越低,闲暇也催生了消费享乐文化,从而淡化了人们的劳动观念,且受传统文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影响,高校劳动教育逐渐失去了市场,从而出现高校视劳动教育为日常教学中的技艺学习,甚至异化为娱乐活动等现象;另一方面,受传统“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影响,高校劳动教育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身”与“心”分离,甚至把劳动教育简单地等同于体力劳动,在劳动过程中未能充分开展德智体美的教育和引导,从而导致高校劳动教育的空洞化。
1.3 信息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与功能有所减弱
在信息时代,一方面人们将高校劳动教育窄化为培养劳动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在劳动过程中对开展劳动观念、劳动情感、劳动价值观的教育,高校劳动教育的真正价值和地位并未被社会真正认可,甚至只是将劳动教育作为惩戒手段,而不是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们认为劳动可全权交由技术工具完成,高校无须实施相应的劳动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人们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高校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与功能不断削弱,甚至遭到边缘化。
概而言之,信息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之所以出现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其实质是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减弱了。这一方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但更重要的是高校劳动教育没有与时俱进的结果。高校劳动教育只注重劳动这一行为,没有注重培养大学生深层次的与时代相符合的劳动素养和劳动精神。而大学生劳动素养和劳动精神的形成恰恰是高校劳动教育有效性的根本体现。劳动精神附着在劳动素养上,一个没有劳动素养的人、不会劳动的人,很难有劳动精神。劳动素养是“体”,劳动精神是“魂”,有“体”有“魂”的高校劳动教育才能有效,才能闪光。
2 信息时代高校更加呼唤劳动教育
信息时代下,高校劳动教育虽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有所减弱,但是并不意味着高校劳动教育只适用于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而不适用信息时代,更不是在信息时代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事实上,信息时代高校更加需要劳动教育。
2.1 信息时代高校呼唤身心融合的劳动教育
信息时代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时代,知识和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人类劳动方式和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劳动在本质上是知识劳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具体形式也是受生产力、科技水平、教育水平和劳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所制约的。这些条件变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具体形式必然随之变化”[8]。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人对身体的解放以及对技术理性的依赖,造成虚拟与现实、主体与对象、行为与价值的分离,致使传统劳动价值观的解构与传统劳动精神的消逝,以及人们劳动能力的逐步丧失和劳动观念的逐渐淡薄。因此,信息时代的高校劳动教育不只是对生活技能的单纯机械训练,培养大学生独立生活、智慧生活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而更重要的是高校通过劳动教育建立大学生与真实世界的连接,在劳动中唤起大学生对自身主体价值的觉知,在劳动中真实感知完整生活的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价值观,从而实现高校劳动教育立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的教育功能。
2.2 信息时代高校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1]。信息时代,人们对技术的依赖,使简单的可操作型劳动逐渐被取代,人们已从体力劳动以及一些常规性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新的高技能的劳动岗位不断涌现,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的复合型人才,更加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信息时代是科技革命的时代,需要大学生有知识和技术;信息时代是协作互助的时代,需要大学生有品德和胸怀;信息时代是数字劳动的时代,需要大学生有精力和体力;信息时代是享乐消费的时代,需要大学生能辨别美与丑;信息时代是创新的时代,需要大学生有创新精神。这就要求高校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开展创造性劳动,在劳动实践中唤起大学生对自身主体价值的觉知,使信息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且赋予其实现有意义和有尊严的生活能力是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诉求。
2.3 信息时代高校呼唤与之相适应的劳动教育体系
信息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被赋予新的使命、新的功能、新的内容、新的特色,为避免高校劳动教育的外在化、规训化、去身体化、去自然化,需要高校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信息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而且要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需要高校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中,贯通于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中,构建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劳动教育体系。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应包括“劳动的思想”“劳动与人生”“劳动与伦理”“劳动与经济”“劳动与管理”“劳动与法律”“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与安全”等内容[9],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劳动技能,提高动手能力,强化劳动教育的道德引领,塑造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真挚情感。
3 信息时代高校增强劳动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信息时代高校更加需要劳动教育,但必须要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这需要总结高校劳动教育的经验教训,在继承其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特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加强对大学生劳动素养和劳动精神的培养。
3.1 信息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要增强实效性必须首先厘清劳动教育的目的性
信息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形式发生了迅猛的变化,高校劳动教育面临着窄化、弱化、虚化和异化等突出问题,高校劳动教育呈现浅表化、体验化趋向,大学生存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如何处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关系,如何处理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的关系,如何精准切中一些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深层原因,都是高校劳动教育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课题。信息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改变那种无法让学生体验到因劳动而生的价值感和存在感的现状,就是要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2]。因此,信息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换言之,信息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主要培育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意识与能力,引导大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提升自己的劳动素养并实现自我的生命成长。
3.2 信息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迎来实现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和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10],从而使人们面临“充分就业、权利保护、意义世界建构”三大突出难题。可见,信息时代,劳动形态在不断变化,劳动内容在不断丰富,劳动技术在不断提高,劳动价值在不断升华,这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劳动者的能力更强、素质更高,人的发展更加全面。因此,信息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应“以劳树德”,更加注重“品德取向”,既要强化劳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又要强化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感态度等劳动素养的培养,也要引导大学生在劳动中追求幸福感、获得创新感以及培养社会责任感;信息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应“以劳增智”,更加突出“能力取向”,着力培养大学生习得和掌握智能机器所不具备的特殊能力,引导大学生在体力劳动中增强共情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反思批判能力[11],培养大学生有尊严的生活能力;信息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应“以劳健体”,更加强调“健康取向”,要以体力劳动为主,出力流汗,使大学生在劳动中改善身体机能、磨炼意志,在劳动中增强团队意识、养成健康心理与人格,在劳动中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信息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应“以劳育美”,更加要求“幸福取向”,要使大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到“劳动最美丽”“劳动最幸福”,在劳动中体会奉献之美、创造之美和奋斗之美,在劳动中发现美和传递美,在劳动中感受劳动的幸福与光荣;信息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应“以劳创新”,更加凸显“创造取向”,要使大学生不仅在劳动中学会技术,启发智慧,还要在劳动中能发明,会创新,这也是信息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必然要求。概言之,“以劳促全”是信息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目标指引和价值追求,只有使大学生积极投身劳动实践中去磨砺锻炼,才能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人才。
3.3 信息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方法必须创新
信息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方法必须不断创新。其一,信息时代突破了时空限定,塑造了数字劳动空间,促进了个体生活现代化,也带来了私人生活公共化、个体意义碎片化和人际关系陌生化。因此,信息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需要突破传统“割裂式”劳动教育模式[12],开展“融合式”劳动教育。这要求高校劳动教育既要注重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融合,也要建立大中小学互通的劳动教育网络数据库,实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衔接;既要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实现“五育融合”,也要打造线上劳动教育平台,实现线上数字劳动教育与线下劳动教育的融合[12];既要推进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也要促进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既要通过情境陶冶、榜样示范、价值辨析、实践淬炼、成果分享、劳动反思、文化浸润等方法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也要在高校、家庭、社区、社会实现劳动教育一体化与协同化。
其二,信息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要求高校劳动教育以学生为本,直面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将劳动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充分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自觉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适度的消费习惯,自觉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自觉承担集体生活中的劳动义务,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力。
其三,信息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需要整合劳动课程资源。这要求高校劳动教育整合教学课件、网上数据库、教学资源库、在线讨论平台等数字资源,同时也最大限度整合农田、林区、牧场、工厂、劳动教育基地、博物馆、文化馆等校外资源。
3.4 信息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形式必须创新
信息时代,尽管高校劳动教育内容始终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性劳动、非生产性劳动相结合为主线,但高校劳动教育的形式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信息时代的劳动发展为信息化的“既是游乐场又是工厂的互联网”的“数字劳动”,这种劳动过程既是生产过程又是消费过程。因此,信息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形式应提高科技含量,积极探索与之相适用的形式,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服务、云教育、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定制生产等互联网交互平台,建构“互联网+”时代的慕课、翻转课堂、微课堂、优课体系,搭建高校、家庭、社区、社会组织劳动实践教育培训供给网络,发展在线学习、智慧学习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数字劳动教育形式,从而增强高校劳动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
4 结语
信息时代,劳动和劳动教育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这给高校劳动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一方面信息时代使高校劳动教育的作用和地位、育人价值与功能等遭到质疑,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有所减弱;另一方面,信息化和智能化为高校改善劳动教育方式和方法,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新的可能。本课题研究认为,信息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需要厘清劳动教育目的,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时代劳动教育的新特点,在劳动教育方法与形式上不断创新,加强对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劳动精神的培养,从而切实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