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非师范类特岗教师专业素养之我见
2022-03-17黄胜华
黄胜华
(双峰县第一中学,湖南 娄底 417700)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特岗教师”),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这是逐步解决农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实施“特岗计划”,是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吸引高学历人才从事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改革,是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促进青年人才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也是巩固“两基”攻坚成果、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实施乡村振兴的有效措施[1]。如何在非师范类特岗教师的系统培训和跟踪管理过程中探索有效管理方式,迅速推动他们的专业成长,是值得教师培训机构和管理部门思考的重要问题。
1 非师范类特岗教师专业素养发展困境
1.1 心理准备不足
通过培训、跟踪和现场调查了解到,非师范类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在选择特岗教师这个职业时存在不同的心态。他们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和认同度不高,一部分是抱着试试看的好奇心态,一部分是把其当作“中转站”、等合适机会再选择就业,极少数是本人并不愿意、只因父母劝说而来,真正把教师作为自己的理想职业来选择的比例并不高。数据比对分析发现,非师范类特岗教师队伍结构组成较为复杂,专业素质良莠不齐,专业思想相对弱化。他们走上教师岗位后,第一感觉是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对教育教学帮助不大,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同其他青年教师一样,非师范类特岗教师的心理准备不足体现在思想认识上,表现在行为方式上,反映在价值追求上,具体表现为做事浮躁、盲目攀比、消极悲观、无所适从等。这些心理定位的失衡,必然会导致言行失范,进而影响教学,最终产生职业倦怠,限制专业发展[2]。因此,许多非师范类特岗教师的三年服务期就成了观望期、焦虑期、迷茫期。
1.2 敬业精神不强
特岗教师需要安排到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有一些“设岗”的农村学校处于相对偏远闭塞的位置,自然条件不太好,经济相对落后,各种信息相对不畅,当地村民受教育程度不高。这种相对落后的生活和相对封闭的思想又阻碍了当地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使得这些地方尊师重教的氛围欠缺,孩子读书的积极性不高。年轻的特岗教师来到这些地方,就会感觉到理想和现实相距太远,客观条件的限制也时常让这些有梦想的年轻人倍感无奈,即使他们有热情、想干事,也难以点燃孩子们求知的激情[3]。于是,一部分非师范类特岗教师看不到未来,身在曹营心在汉,努力给自己找“退路”,要么再下苦功去考研,要么参加其他单位的招聘,甚至有极少数一走了之。这些教师工作期间心态浮躁,敬业精神不强,静不下心来钻研业务,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班级管理等工作满足于过得去和不出问题。
1.3 专业知识不够
非师范类特岗教师虽然经过精心准备、通过严格程序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但是在上岗之前仅仅是为了考取教师资格证,临阵磨枪强化对教育学和心理学及相关学科教学方法的学习,一门心思只为过关,其教育理论功底并不扎实。尽管他们在上岗前接受了专业知识培训,但是培训时间有限,培训内容也不够系统;即便掌握、理解教材中的知识,还是无法把握授课的深浅,不知道怎么去教学生;加之还存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相对较少的准备时间之间的矛盾,无法更好地研究、把握教材。师范专业毕业生的特岗教师,在校学习期间都经历过规定学时的“见习”和“实习”,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基础,而非师范类特岗教师在这部分内容上是完全缺失的[4]。许多基层学校负责人反馈,在上岗之后,非师范类特岗教师的专业素养明显比不上师范类特岗教师。非师范类特岗教师专业知识相对匮乏、专业技能相对薄弱,教学方法的掌握与运用明显不够,靠模仿上学时老师的样子开展工作,教学工作进入了“瓶颈”,遭遇了极大困难,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1.4 沟通能力不强
通过跟踪管理发现,非师范类特岗教师在实践中难以处理的关系有三个方面。一是和学生的关系。非师范类特岗教师没有太多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知道怎样维持课堂纪律,也不知道如何落实日程管理,遇到特殊学生就束手无策,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师生关系不是很融洽。二是和同事的关系。非师范类特岗教师日常生活中不善于和同事交流沟通,不善于从同事身上学经验、学方法;有时过于自信,单打独斗做工作,花了时间和精力,但并没有取得好的成绩。三是和家长的关系。非师范类特岗教师不善于站在家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针对不同的家长,不知道用不同的方法去交流,有时会被家长的一句狠话气得一天不舒服、三天打不起精神。他们的沟通能力不强,特别是新思想新理念无力抵抗家长对“分数”的要求。教育教学工作走不出“应试教育”魔圈,他们感到压力很大,既辛苦更“心”苦。
2 非师范类特岗教师专业素养培育维度
基于新形势下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和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结合非师范类特岗教师专业成长存在的问题,应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提升其专业素养。
2.1 培养职业情怀
引导非师范类特岗教师联系当前教育实际和自身工作实际,深入理解“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内涵和要义,思考清楚自己“为什么而来”“该怎么去做”这两个基本问题,进一步提高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根据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结合中小学教育的性质、任务、地位和作用等,帮助非师范类特岗教师理解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意义,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责。培养非师范类特岗教师良好的心态,使其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世界,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产生热爱和崇敬之情,拒绝消极态度,在职业发展中体验幸福,拥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深厚情怀[5]。
引导非师范类特岗教师立足新时代,全面理解党的教育方针对基层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真心实意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承担起传播梦想、激发想象、培养能力、塑造品格的责任,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坚定非师范类特岗教师的职业理想,提升其师德修养,激发其工作热情,使其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价值,真正理解教师的工作既关乎家庭的希望又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从而树立爱岗敬业精神,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本职工作。
2.2 强化职业道德
师德素养是教师专业素养的灵魂。要引导非师范类特岗教师提高对师德素养的认识,使其知道,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首先要具有高尚的师德和完善的人格,必须以人格影响人格,以素质造就素质。春风化雨滋润人,潜移默化教化人,需要的是一份责任担当。要增强非师范类特岗教师的责任感,使其坚定理想信念,不忘教育初心,用爱心和责任把立德树人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日常工作中,指导他们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经常查摆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自觉在工作实践中修师德、铸师魂,做有德、敬业、勤勉、求实之师。
教育专家李希贵说:“学校管理的目的,是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要引领非师范类特岗教师践行职业道德,领悟制度文化的力量,增强自律意识,提高自控能力。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看得清方向、稳得住阵脚、管得住行为、守得住底线,成为自己的主人。要引导他们顾全学校大局,能正确处理自己和同事、学生、家长、学校四者之间的关系,做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要提高他们知变、思变、应变的能力,自觉与时俱进,勇于大胆探索,敢于直面难题和问题,坚持不懈做顺应时代的教师。
2.3 丰富专业知识
合理的教师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向学生传授的各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二是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
要丰富非师范类特岗教师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使其有更新知识的紧迫感。重点是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和所教学科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技能,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基本方法,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掌握所教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同时,还要了解中小学生在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认知特点,掌握针对具体学科内容实行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策略。在新课程背景下,还要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趋势,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相应的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方面的知识,具有适合教育内容、教学手段的信息技术知识,能较好地熟悉、理解、把握、运用教材,知道“教什么”。
要丰富非师范类特岗教师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引导他们理解教育的本质和教育内在的规律,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要进一步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了解中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及其教育方法,了解中小学生思维水平、创新水平和实践水平发展的过程与特点,掌握班级、共青团、少先队建设与管理的原则与方法,了解中小学生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在实践中自觉按教育规律办事,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
2.4 提高专业能力
非师范类特岗教师专业能力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基本技能明显不够。表现在教育基本技能方面,主要是不善于因材施教,不懂得学生心理,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学生身上。表现在教学基本技能方面,主要是课堂教学语言比较生硬,应变能力不强,知识讲得多,能力培养少。因此,要把提高非师范类特岗教师的教育技能放在首位,引导他们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管理策略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注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6]。还要引导非师范类特岗教师从实际出发,对班集体进行民主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打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要提高非师范类特岗教师的教学技能,关键是提高其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培养非师范类特岗教师在教学设计、技术应用、课堂组织、教学实施、课后辅导等方面的能力,充分理解消化教材内容,较好地选取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资源。要培养他们听课、研课、评课的能力,能够对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板书、课内练习等进行系统评价。要培养他们有效调控教学的能力,能够运用肢体语言、情景创设、问题设置与启发思考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3 非师范类特岗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路径
提升非师范类特岗教师专业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根据特岗教师“省招、县管、校聘”的有关要求,坚持县域统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乡镇中心学校、基层学校、非师范类特岗教师本人各司其职,上下联动,实行“分级负责、一体推进”的系统培训机制,坚持专题培训与系统培训相结合、脱产培训与岗位实践相结合、校本培训和个人研修相结合,培养非师范类特岗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3.1 落实县级统筹管理
县级教育主管部门要特别重视非师范类特岗教师群体,保障其合法权益。要制订《非师范类特岗教师三年服务期内专业成长培训实施方案》,建立非师范类特岗教师培训培养机制。要定期指导、协调、督促下属单位开展对非师范类特岗教师的培训,要求基层学校有班子、有方案、有制度、有经费落实此项工作,并纳入单位目标考核内容。要建立现代化的基础信息平台,对非师范类特岗教师进行跟踪管理,实时掌握其基本情况、师德表现、工作状况、专业发展等信息。要为每一位非师范类特岗教师建立一个专业成长档案袋,以利于及时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要落实为非师范类特岗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撑和服务的理念,建立激励机制,通过一定的奖励方式,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引领其树立专业化发展意识,提升专业发展水平,营造非师范类特岗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氛围。
3.2 抓实县级集中培训
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要根据县域非师范类特岗教师的实际,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和实施项目。要组织开展入职前的集中培训和一年一次的轮训,有计划地安排非师范类特岗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市培。要经常深入“设岗”学校,通过听课评课、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征求关于非师范类特岗教师培训的需求、意见和建议,不断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县级集中培训要把“三字一话一画”、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能的培训作为重点,千方百计补齐非师范类特岗教师的“短板”。要通过名师示范、骨干引领、专家讲座、课例示范、研课磨课等形式,使非师范类特岗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能力得到提高,并具备对课堂教学给予多维度、多视角、多方式评价的能力。要搭建县级平台,办好一年一次的全县非师范类特岗教师素养大赛、教学比武、教学论文评选等活动,通过以赛促训、以研促训、以学促训,实现研、学、训一体推进,使非师范类特岗教师在师德修养、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快成长。
3.3 构建乡镇学习共同体
要以乡镇中心学校为单位,构建一个上联县级培训机构、下联基层学校的非师范类特岗教师学习共同体或专业成长联盟。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指导非师范类特岗教师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材,主动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深刻理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涵与要求。在镇域范围内定期开展教学基本功比赛、读书分享会、研读教材会、同上一节课等活动,邀请本地名师或骨干教师参与,对非师范类特岗教师的教学过程和环节进行现场诊断,为其专业成长解惑释难、指点迷津,用身边典型引领其专业成长。乡镇层面还要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解决非师范类特岗教师在学习、工作、生活、婚恋等方面存在的困难,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引导非师范类特岗教师立足农村实际多学习、多思考、多交流,在教学实践中张扬个性、提高素养,做有底气的特岗教师。
3.4 扎实抓好校本培训
基层学校要请教育专家和骨干教师对校本培训进行指导和评价,组织非师范类特岗教师定期开展集体备课、研读教材、经验分享等活动,使其进一步了解所教课程的性质、体系、内容、基本理念、基本方法,能够把握教材的知识联系和逻辑联系[7]。基层学校要为每一名非师范类特岗教师配备一位师傅,用“师徒结对”的办法实现“传、帮、带”。要求非师范类特岗教师与师傅一起备课,听完师傅的课后,再上自己的课,增强驾驭教材和课堂的能力。同时,学校组织开展师徒互相听课、师徒共晒教案、师徒同课异构、师徒同写教学反思等活动,“逼迫”他们的专业成长。坚持目标导向,立足农村学校实际,鼓励非师范类特岗教师把教育理论、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其研究精神,增强“学习、反思、合作、行动、发展”的自我发展意识,并在实践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3.5 提高自我研修能力
陶行知说:“要想学生学得好,必须先生好学。只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非师范类特岗教师的自我教育,是专业化的自我构建,是非师范类特岗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8]。非师范类特岗教师要不断提高自我研修能力,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养成好的读书习惯,做到多读理论原著和经典文章,多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识性知识,多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多做读书笔记,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文化涵养和专业素养。非师范类特岗教师要坚持做到每节课后有教学反思,每天有一小时的读书学习时间,每周有教学工作小结,每月上好一节汇报课,每期读一本书,每年写一篇教学论文。特别是要培养自己的课后反思能力,学会把日常教学、管理中的所思、所见、所学、所得写成小反思、小体会、小故事、小叙事、小论文,让自己在写作的过程中修行,学会沉淀和冷静,发掘自己的潜能,锻造个人魅力,提升自身境界,提升专业素养。在此基础上,非师范类特岗教师要勇于自我革命,消除模糊认识,摒弃浮躁心态,融洽各方关系,争做学为人先、百折不挠、乐观向上、与时俱进的新时代教师。
应通过提高非师范类特岗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其立足县域教育现状和基层学校现实,在三年服务期内安心、静心、舒心工作,自觉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职业道德,拥有职业理想,享受职业幸福。我们热切期盼:年轻的特岗教师们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信心和决心,拥有初心,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为了农村教育和乡村振兴,“愿意来”“乐意教”“教得好”“留得住”,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有扎实学识”的“四有好教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