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洹水文化带建设与发展研究
2022-03-17郭言冰丁文恩张汀汀
郭言冰,丁文恩,张汀汀
(安阳工学院 会计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洹河,古称洹水,又名安阳河,发源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林滤山东麓,东流至内黄范阳口入卫河,全长约167 km。作为安阳500多万人的母亲河,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洹河孕育了灿烂的安阳文化,承载着厚重的古都历史和中华文明史,是一条贯穿安阳时空二维的文化飘带。在时间维度上,洹河从远古一路走来,从旧石器时期晚期的小南海文化,到以甲骨文青铜器为标志的殷商文化,再到清末民初的马氏庄园、袁林、纱厂等为代表的近代史缩影,绵延不绝。在空间维度上,洹河的源头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洹河中游融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水利工程于一体的千年古镇水冶、珍珠泉熠熠生辉;洹河下游则串起了殷墟、洹园、袁林、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可以说洹水史即安阳史,安阳文化即洹水文化,洹河对安阳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保护开发弘扬洹水文化,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有必要通过对安阳文化带自然与文化资源的调查,分析影响洹水文化带发展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促进洹水文化带建设与发展的建议,为“十四五”时期安阳市文旅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1 洹水文化资源
沿洹河文化资源丰富,可分为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两大类。
历史文化资源。古文化遗存有:位于安阳市西南30公里的北楼顶山东麓的小南海原始人洞穴遗址,磁山——裴李岗文化洪岩遗址,以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三叠层”著称的后冈遗址等[1]。殷墟与殷商文化有:由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甲骨窖穴等构成的世界文化遗产殷墟。宗教文化有:以小南海石窟、灵泉寺石窟为代表的佛教石窟文化和道教胜地南海古庙和长春观。水冶古城乃后魏时期高隆之在此引水鼓风、借水力冶铁之地,数百年来是晋、冀、豫重要的商品集散地。马氏庄园位于珠泉河与洹河交汇处的水冶镇西蒋村,为清末广东巡抚马丕瑶的故居,被誉为“中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封建官僚大型府第”。建于1916年的袁林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军事政治人物、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袁世凯的中西合璧风格的大型墓葬。
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州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在太行山腰修建的“人工天河”,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赵河风景区位于洹河中游赵家河村一带,为太行山余脉。洹河流经林州横水镇后河水大量渗入地下,到龙安区善应镇小南海以地下泉水的形式涌出,即为南海泉。南海泉风景区湖光山色,百泉泻流,与珍珠泉一起,构成了洹河的两个主要泉源。以南海泉为中心,与周边小南海文化遗址、灵泉寺、万佛沟、长春观、南海庙、北齐石窟等众多古迹和人文景观构成了小南海景区。珍珠泉为洹河支流珠泉河的源头,位于殷都区水冶镇,主要由马蹄泉、拔剑泉、卧龙泉等8泉组成。泉水出地,明若珠玑,喷珠似玉。中心亭前,小石桥后,一颗古柏树根出地一分为二,长到1.5 m高处,又合二为一,形似一门,故称柏门,其与珍珠泉群合称“柏门珠沼”,居安阳八景之首。2009年11月开馆的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洹河下游的安阳市区,是经国务院批准建设的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国家一级博物馆,是中华汉字文化的科普中心,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 洹水文化带建设发展目标、策略与路径
2018年9月,安阳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培育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精品钢及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四大千亿级产业的实施意见》,将文化旅游业确定为安阳市重点发展的千亿级产业。2021年10月,安阳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批准的《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在规划安阳市全面建成新时代区域中心强市目标时指出,要重点打造“三区五中心”,其中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为“三区”之一。可见,安阳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迎来重大政策利好。
2.1 整体目标
汇聚、整合和融合洹河流域远古文化、殷商文化、宗教文化、山水生态文化、工业文化、非物质文化等旅游、文化资源,结合漳邺文化,建设以殷墟大遗址公园、曹操高陵、安阳古城、青铜冶铁工业文化、豫北纱厂文化创意园、袁林、中国文字博物馆和汉字公园等构成的安阳核心历史文化圈,以及以红旗渠、林虑山、中游峡谷历史文化风光带、珠泉河(水冶古城)、马氏庄园、殷墟、袁林、安阳古城等构成的洹河流域大旅游经济圈,构建洹水文化带,实现洹水文化“一带两圈”的建设目标。
2.2 重点突破
红旗渠文化区。在洹河上游,把源头林虑山旅游资源、休闲生态旅游资源与红旗渠景观、太行大峡谷景区相融合,构建以红旗渠精神为核心的洹河源文化景观区。
山水历史文化旅游观光带和历史文化旅游名镇。在洹河中游,整合和开发赵河、小南海山水自然生态景观和历史宗教文化资源,实现交通一体化,建设洹河中游一体化山水与历史文化精品旅游文化观光带;整合开发珍珠泉、水冶古城和马氏庄园的自然生态景观、豫商文化和清末民初文化资源,以珠泉河为纽带,实现交通一体化,将水冶打造为在河南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名镇。
大殷邺文化圈。在洹河下游,整合殷墟、洹北商城、中国文字博物馆、曹操高陵等资源,深入挖掘殷商文化、邺都文化,进行一体化规划、建设,构建安阳核心历史文化圈和洹河流域大旅游经济圈重要一极。
2.3 实施路径
①实行洹水文化带一体化规划、建设和管理。第一,树立大洹水文化带一体化建设与发展的理念,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区域行政管理界限,确立以文化带为中心的建设机制,实施一体化规划和管理。第二,要善于规划,总结借鉴河流文化带建设的经验教训,运用先进的数字化规划设计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整体与点线面的细节规划。第三,洹水文化不仅限于历史文化、山水生态文化,其内涵包括远古文化、殷商文化、宗教文化、山水生态文化、工业文化、农业文化、非物质文化等。因此,还要在文化内容上进行一体化建设,特别强调工业文化、非物质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融合与协调发展,在融合中推进大洹水文化带的建设。
②加强文化创新,推进博物馆建设。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产物,现代文旅服务,就是要满足人们对文化的探求欲望和文化所带来的精神享受。所以,要从历史物质遗存挖掘其文化意蕴,进行文化创作与创新。如围绕殷墟,不能仅停留在对历史遗存的保护和展示上,还要推进诗词歌赋、戏剧歌舞、文学书画、雕塑与青铜技艺等的创作与创新,并开展书籍出版、书画展览、服饰设计、戏剧歌舞表演、故事会演唱会、诗词歌咏比赛、以青铜器为代表的现场器具制作技艺展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展示其文化内涵。另外,作为文化载体,博物(文化)馆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文化象征。所以,要集社会各种力量,结合具体项目建设,根据不同文化特征,进行多种形式、相应规模的博物馆建设,使这一文化载体布及应达之处,提升安阳市的文化品位和影响力。如水冶古城明清商业街的建设,需要挖掘整理再现水冶通达晋冀豫的明清及近现代商业历史与文化,结合东西街明清商业建筑群,建设与之呼应的商业博物馆。再比如,挖掘青铜、冶铁历史文化,对安钢工业景区作适当的改造和升级,建设安阳市洹水冶金文化博物馆,并适时举办冶金和工业文化节。
③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强化洹河生态综合治理。洹河生态对洹河景观、洹河文化、洹人生活和安阳市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进行洹河生态治理,一是不能仅局限于安阳城区殷墟段,而是应包括各支流、沟渠、排水系统的全流域综合治理。这就需要把洹河水系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甚至是安阳市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文旅、水利、环保、水务综合治理机制,全面落实河(渠)长制,开发和建设数字化生态管理系统,治污控污,确保洹河水质长期稳定达标。二是将洹河治理与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和调动乡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鼓励村民参与生态湿地和休闲风光带建设,开发洹河岸边闲散地发展水生经济动植物养殖,开展花卉草木生态农庄与观光旅游,真正把“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三是要把洹河生态建设与以殷墟遗址保护为代表的沿岸历史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实现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的完美协调与融合。四是以修复和保护原生态自然风貌为目的,尽量减少对河流、湖泊、湿地的人工痕迹,保持河道、水域、水岸、地形及其动植物的自然形态,避免造成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④重点突破工业文化建设,推动非物质和农业文化发展。要推进洹水文化的的薄弱环节——工业、农业、非物质文化的建设。一要强化对洹河工业文化、农业文化、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建设重要性的思想认识。洹河工农业文化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列入国家、省、市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87项,这是安阳洹水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安阳(洹水)非物质文化事业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发展与安阳三千多年的文明史和安阳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实不相配,还需要解决诸多问题: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着生存和传承的危机,急需抢救性保护;思想认识不到位,保护和传承意识不强;未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相关方面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积极性不高[2]。二是开展洹河流域工业文化遗(存)产、农业文化遗(存)产、非物质(民俗)文化遗产的资源普查,制作洹河流域相应的遗(存)产分布图。三是构建三类文化的保护和建设体制,建立相应的保护和建设组织机构,制定相应的保护和建设规划,吸纳社会力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职责分明的工作机制。四是开发和利用多种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保护文化遗(存)产。五是充分挖掘利用洹水青铜、冶铁文化资源。洹河以青铜、冶铁为代表的冶金文明,在中华和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清末洹河北岸纺织工业的开启,新中国成立后沿洹河工业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洹河南岸盘庚街轻工业街区的历史变迁,又为洹水工业文化续写了辉煌的近、现代篇章。把安钢工业景区纳入洹水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建设框架,以“豫北纱厂文化创意园”和“安阳市广益工业遗产(原豫北纱厂)保护利用项目”建设为契机,延伸至盘庚街轻工业街区的建设,构建洹水冶金文化和轻纺工业文化,率先实现洹水工业文化建设的重点突破,以此带动其他两文化的发展。
3 结语
洹水从远古奔来,诞生了灿烂的远古文化、殷商文化、宗教文化、山水生态文化、工业文化等自然、历史与人文文化,形成了一条自西向东横贯安阳的文化飘带,对安阳的历史发展和经济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针对洹水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要建立大洹水文化带的概念,以洹河为纽带,挖掘洹河流域地区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构建安阳核心历史文化圈和洹河流域大旅游经济圈。在实施策略方面,重点突破,分别在洹河上中下游,构建红旗渠文化旅游区、山水历史文化旅游观光带和历史文化旅游名镇、大殷邺文化圈,以重点项目建设来带动整个洹河流域的文化旅游建设;在实施路径上,实行一体化规划、建设;加强文化创新和博物馆建设;强化洹河生态综合治理;以工业文化建设,推动非物质和农业文化协调发展,促进安阳洹水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