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民族文化基因与多样化发展
2022-07-04刘小乐
刘小乐,赵 娜
(中国文字博物馆,河南 安阳 455000)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结晶,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化,汉字已不仅是一个语言符号,更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与智慧。本文通过梳理汉字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与现状,以期提高人们对汉字文明的了解和认知,更好地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
1 汉字的发展过程
汉字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一路走来,不断发展。
1.1 甲骨文的诞生与发展
现代考古发现,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成体系的古汉语文字,距今大约3 600多年的历史。商朝中期,盘庚迁殷,自此200年间,商朝政治稳定,军队强大,祭祀活动受到重视。作为鸟夷的九黎分支,商族在徽文和鸟夷九里部落图形符号的基础上,借鉴了多种占卜方法,创造了中国古代象形文字——甲骨文。华夏、卜文和鸟夷九黎人东夷卜骨的文字标记可以在甲骨文中找到,这使人们有理由相信甲骨文是在多个符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 500个,已识2 000余个。2003年,山东济南大辛庄遗址出土商代甲骨文,后来,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也有字甲骨出土。这表明,甲骨文是当时商朝的官方文件,为诸侯国所通用,这为以后汉字的传播打下了基础。
1.2 金文的诞生与发展
较甲骨文略晚出现的则是金文,指的是铸刻在铜器上的铭文。金文时代大致包括四个阶段,即殷金文(前1300年—前1046年);西周国金文(前1046年—前771年);东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秦汉金文(前221年—前219年)。商周时期,铜器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为鼎和钟。礼器以鼎为代表,音乐则以钟为典型代表,而“钟鼎”是当时铜制器的代称,所以,金文也被称作钟鼎文。金文所使用的单字比甲骨文多,尤其是形声字多,已充分体现出形声构字的原则。同时,金文笔画明显减少,书写比甲骨文简练、规范,也体现了汉字发展由繁到简的原则,这标志着汉字构型体系开始走向完善。
1.3 汉字形体结构定型发展
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动乱,诸侯国各自为政,这个时期的金文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后来学者们将这个时期的汉字分成了两大派:秦系文书与山东六国文书。秦系文书比山东六国文书要保守得多,大体上延续了西周国金文的优良传统。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由于汉字的差异给国家法令政策的实施造成了障碍,于是秦始皇接受李斯的意见统一文字,从而形成了秦篆,并大体上完成了全部汉字的符号化。但是,由于秦篆写字速度比较缓慢,所以人们在使用时,往往把小篆圆转的笔划变成方折平直的笔划,并分出几个偏旁部首,构成一个简单字形,被叫做“秦隶”。秦隶是文字发展的转折点,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方块字从此开始定型。到了汉代,出现了楷书,并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盛行,唐朝时形成了新的书法:草书与行书。到了宋代,由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宋体字随之产生,后来又有了仿宋体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提倡使用简化字。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和《简化字总表》开始在全国推行。
2 信息化时代对汉字书写的冲击
随着网络普及和 5G 等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全球目前已经构筑了以智能手机、电脑、物联为终端的现代化网络多模态交流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客观上使得人们对文字交流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以纸笔手写方式输出,而是悄然呈现出多元共存的特征,以微信、QQ等即时线上平台的键盘或语音输入成为中文日常交际主流[1]。于是,当人们拿起笔真正在要写的时候才突然发现,好多汉字虽曾相识,但已经不能写不会写了。
针对人们提笔忘字现象,我们应该认真地想一想,为何经历了数千年发展传承下来的汉字文明,如今成为这样?人们日常都离不开的语言和汉字,又为何被人们忽视至此?电子产品的大量问世,信息化技术的广泛普及,让汉字走向危机了吗?笔者认为,尽管电脑录入技术的问世确实使人类书写的机会减少了,但实际上真正导致人们轻视汉字的主要因素还是中国人缺乏对汉字应有的崇敬之心。2013年,中央电视台(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播了一档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充分唤起了人们关于汉字的记忆。节目以拯救遗失在键盘里的汉字为宗旨,针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书写时常常面临“提笔忘字”的尴尬局面,通过汉字背后的文化演绎,力图纠正现在网络环境下错字、别字、错读等问题,规范汉字的书写与读音,提醒中国人注意对汉字基本功的学习,从而重新认识和理解汉字文化,体现了新时期电视节目的文化担当[2]。
3 促进汉字传承的策略
3.1 提升汉字文化的传承意识
在已知的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体文字和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均已失传,只有中国甲骨文所代表的汉字体系经数千年的演变、发展,沿用至今。汉字既是一种书写符号,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并产生了汉字,反过来,汉字也继承并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正是因为有博大精深的汉字,我们才能穿过《诗经》,回到男耕女织的时代,体会古人的那份单纯与纯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仍在我们耳边回响;穿过《论语》,我们深深体会到先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慷慨和智慧;穿过《大学》,我们认识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意义和担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通过汉字来传承的。人们借助汉字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来了解祖先的的基本生存方法和价值观念,并从中汲取精华为今所用。
汉字有几千年的历史,每一个字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很长的演化传承。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符号,是中华文化存在的基础。中华文明能够持续发展,从未中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汉字文化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3]。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实施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积极推进以汉字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将其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地纳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去。因此,弘扬汉字文化,有利于为育人铸魂注入文化基因,为立德树人筑牢重要支撑,为民族复兴赋予精神血脉。
3.2 鼓励汉字文化的现代化应用
汉字是中国人的特有发明,不但有着交流沟通的意义,也有着美学艺术上的功能。这一部分笔者以甲骨文为例来论述汉字文化的现代化应用。
3.2.1 甲骨文在现代设计美学中的转化
甲骨文作为中国汉字的最早雏形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象形文字,甲骨文文字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美学价值和艺术表现力[4]。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甲骨文书画”教授陈楠多年致力于数字化甲骨文设计的研究与创作。他以甲骨文为基础,借助甲骨文的象形表意特征,通过基础组合、设色、故事化添加等手段,构建栅格地图和使用节点捕捉,将甲骨文之美转化为创新产品。图1是他以视觉平面图形作品“甲骨文字绘”演化的儿童用金属模版。该产品造型独特,功能齐全,造型新颖,呈现出简约时尚的视觉美。用户可以将模板与故事自由组合成图像,体验游戏中象形文字的美。图2是艺术家范德平的甲骨文生肖雕塑,他以甲骨文生肖的形状为基础,创造性地将二维汉字的形状转化为三维空间的三维形状,既保留了古代汉字的象形特征,又有强烈的现代感。甲骨文生肖雕塑作品展示了一些流行的、面向生活的特征,可以扩展并应用于文化礼品及城市园林雕塑。
图1和图2从不同视角把甲骨文的物质载体符号和审美属性应用到各种产品的造型设计中,实现了甲骨文文化元素的创新表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古代甲骨文艺术将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甲骨文是汉字最早的字体,这种接近于图的象形表意文字,具有远古人类纯真的视觉审美,用数学的方式加以秩序化设计会更加有趣,适合现代审美。”陈楠认为,汉字不是简单地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而是一直在摆脱这种唯一的角色,体现在衣食住行用中。汉字文化艺术是隐形的文化传播领域。汉字将是一种文化符号而不仅仅是文字符号。他希望用当下的设计语言和媒介,让祖先的智慧得以传承,让汉字承载的中华文化在年轻人的日常中刷屏、滚动、传递下去。这种传承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来源。
图1 甲骨文字绘(作者:陈楠)
图2 甲骨文生肖雕塑(作者:范德平)
3.2.2 甲骨文在书法艺术中的传承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众多的艺术门类之中,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比书法能够更直接、更深刻地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质和精髓。2016 年 11 月 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说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崭新生活内容和时代气息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去,是当代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5]十九大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说:“文化自信基于书法自信,书法应该成为每个人生活中的必修课。”中国书法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闪烁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审美志趣与人文情感。而作为中国书法渊源的甲骨文书法,最早体现了中国艺术之美。
甲骨文书法艺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刀代笔”,二是“以笔代刀”。总体风格特征是“刀笔味”。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毛笔甲骨文书法已成为当代书法家族中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多的书画家借鉴甲骨文特征自行创作出特色鲜明的的现代书法作品,他们将甲骨文视作一种灵感,在继承殷商甲骨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审美思考和创作实践,在自由挥舞的境界中展现展现着古代刀痕所赋予的书法魅力,如董作宾、罗振玉 等 的 甲 骨 文 书法等。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根,所以,书法自信对文化自信有着深远的影响。
4 结束语
著名学者饶宗颐指出:“汉字已是中国文化的肌理骨干,可以说是整个汉文化构成的因子,我们必需对汉文字有充分的理解,然后方可探骊得珠地掌握到对汉文化深层结构的认识。”汉字历史悠久,对我国历史文明的产生、维系与发扬作出了难以磨灭的伟大功绩。汉字有助于推动我国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和稳固;有助于推动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友好交往和协作;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这些都是关系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所以,应当加强汉字的创造和继承,以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同时也将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促进全球人类文明的传承和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