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城方言“照”的用法及其文化内涵

2022-03-17张嘉嘉

黄山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蒙城用法方言

张嘉嘉

(西藏民族大学 文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引 言

蒙城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淮北平原中部,隶属于安徽省毫州市。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 版)汉语方言的分区,蒙城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商阜片[1]。通过调查发现,蒙城方言“照”的用法丰富。“照”表示“可以”“行”时,在方言口语中较常使用,能独立运用,也可搭配构型。萨丕尔认为:“语言作为一种结构来看,它的内面是思维的模式。”[2]在通常情况下,有什么样的思维就会说什么样的话语。同一语言下的人们也会因其所处的地域不同,产生不同的方言地域文化。在蒙城方言背景下,“照”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一、蒙城方言“照”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用法

《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中“照”共有13 个释义,除带浓重书面语色彩的释义不在蒙城方言口语中使用外(如通知、知晓),其余10 个释义均使用。分别为:①照射;②对着镜子或其他反光的东西看自己的影子,有反光作用的东西把人或物的形象反映出来;③拍摄(相片);④相片;⑤执照,政府所发的凭证;⑥照料;⑦比照;⑧对着,向着;⑨依照,按照;⑩表示按原件或某种标准(做);其中①②③⑥⑦是动词,④⑤是名词,⑧⑨是介词,⑩是副词。[3]①②③④⑤⑨在现代汉语中较常使用,不再叙述。⑥在蒙城方言中,一般以“照乎”形式出现,“乎”读轻声,无具体词义。《汉语大词典》(第7卷)中收录了此词[4]。⑦比较对象的前者往往是坏、劣或者是说话人不满意的一方,如例(1)。

(1)你要是能照人家一绺子,我都不天天生气了。

⑧表示动作的方向,这种用法限于北方口语[5],如例(2)。

(2)照地上一扔就走了。

⑩副词“照”常常修饰动词“吃”“去”“赌”“赢”“输”等,如例(3)。

(3)他不还是照吃/去/赌/输/赢。

二、蒙城方言“照”的考辨及与其他方言的关系

王力《同源字典》中:“‘照、昭、炤’同属宵部照母,拟音相同,为[tjiô]。《说文》:‘照,明也。’‘昭,日明也。’《广雅·释训》:‘炤炤,明也。’”[6]《汉语大词典》:“‘昭’通‘照’,表示光、亮光。”[7]“‘炤’通‘照’,表照耀。《荀子·天论》中:‘列星随旋,日月递炤。’杨倞注:‘炤’与‘照’同。”[4]57“照”在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中:“形声兼会意字。金文左边象手持火把形,右边是召声。篆文改为从火,昭声,昭也。隶变后楷书写作照。”[8]

蒙城方言“照”表示“可以”“行”的这一含义在《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可见,具体释为:“〈形〉行;可以。①胶辽官话。山东牟平。1936 年《牟平县志》:‘~字系以人言为是之诺音。’②江淮官话。安徽合肥[tʂɔ³]、安庆[tʂɔ³]。安徽芜湖:‘你这事可干得了?’‘~!没问题!’卢跃刚《创世纪荒诞》:‘大事管不了,小事也不~。’”[9]“照”表示“可以”“行”这一含义除在以上《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列举的地区使用外,还在蒙城周边的淮北、淮南和六安使用,蚌埠、亳州也有这种用法。

根据调查发现,“照”在蒙城南部和蒙城周边以南的地区读音相同,为[tsɔ52],如淮南;在蒙城北部和蒙城周边以北的地区读音相同,为[tʂɔ52],如淮北。“照”在蒙城周边地区表示“可以”“行”这一方言意义的使用情况为:淮南使用“不照”表否定,意为“不行”;使用“可照”表询问,意为“行不行”;不使用“可能照”。蚌埠较少使用“照”,一般用“管”,表示“可以”“行”;“不照”不在疑问句中使用。亳州用“照”作为应答词,“照嗨”连用,“嗨”为句末语气词。

三、蒙城方言“照”的特殊用法

蒙城方言“照”有独特的方言含义,即表示“可以”“行”。这一方言含义在具体语境中所代表事物都是被社会推崇的、光明的;而“不照”所代表的事物都是消极的、黑暗的。“照”和“不照”表义界限分明,犹如光明和黑暗。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照’本义为光线射向物体,兼表明亮之意。”[8]这说明“照”的“明亮”义是伴随它的本义而产生的。另外,“照”和“明亮”相关也符合人们心理的一般认知。

(一)“照”单独使用

“照”被用来单独回答问题。

(4)这件衣服你看喜欢吗?——照。

(5)今天的菜咸不咸?——照。

(6)我给你买的衣服大不大?——照。

(7)你妈给你的钱够不够花?——照。

在以上几例中,“照”属于比较含蓄的回答。被询问者态度比较模糊,没有直接表达喜恶。人们根据“照”的语气轻重判别语义,当“照”读轻声且语速较快时,表示说话人满意;当“照”读音加重、语音拖长、声调有曲折感时,表示说话人本来不满意,出于礼貌勉强满意。

“照”在句中充当成分。

(8)谁说今年的玉米照?

(9)这个老母猪照吗?

(10)这个旋耕机照。

(11)都照,没有一个不照的。

(12)人照,家不照。

(13)你们都照,就我不行。

例(8)、例(9)、例(10)中,当“照”的主语为名词时,“照”有“好”的隐藏义。例(11)、例(12)“照”表示“行”,话语发出者语气诚恳,内心笃定。例(13)当“照”读降调时,话语发出者认同“你们都照”的事实;当“照”读曲折调时,话语发出者并不认可“你们都照”的事实。

“照”连用时,语气程度加深。

(14)你照,你照,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

(15)照照照,可以了。

例(14)“你照,你照”相当于“你行,你行”。当“照”的主语为代词且整个句法成分重复两次及以上时,表明话语发出者内心不满,语气中带反问、质疑和气愤。例(15)“照照照”相当于“行行行”,语气短促坚定时,表示肯定、认可;语气短促轻飘时,表示无奈、敷衍。

(二)“照”常用搭配类型

1.照+了

蒙城方言中“照了”表示“够了”“算了”“有能耐”等。

(16)你给我盛太多饭了,照了。

(17)说这么多,你照了吧!

(18)你照了吧,你能有啥本事?

(19)现在小孩都越来越照了。

例(16)“照了”是物质层面上的“够了”;例(17)“照了”是精神层面的“够了”,由物质上“够了”引申出精神上的“适可而止”;例(18)“照”读重音,表示强调,在“适可而止”的基础上引申为“算了”;例(19)“照”的含义比较丰富,根据“照”在实际交际中的语境来判断。当“照”表示“长大成人”时,包括“变强壮”“有力气”“能挣钱”等意义;当“照”表示“有本事”时,包括“升官发财”或者能处理一般人处理不了的事情等。

“照”还可以搭配“的”“过”,但词义比较单一。

(20)这家几兄弟都穷得很,没有一个照的。

(21)说自己多厉害,你照过吗?

例(20)“照”表示“有钱的”;例(21)“照”表示“有本事过”,即辉煌已经过去。

2.不+照

“不照”表示“不行”,在具体语境中含义不同。“不照”表示“不行”的具体原因。

(22)他俩在一块,我看不照。

(23)现在集上小麦啥价?——不照,没买。/不照,没卖。

从不同职业者体适能水平透视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必要 性 ……………… 杨菊生,沈 震,张 凯(75)

例(22)“不照”指不合适。例(23)“没买”,即嫌小麦价高,“不行”的原因是“价高”;“没卖”,即嫌小麦价格低,“不行”的原因是“价低”。

(24)我吃肉不照。

(25)我打牌不照。

(26)他干活不照。

(27)小瑞出门打工不照。

例(24)“不照”指客观上消化不了或主观上觉得油腻没有胃口;例(25)“不照”指打牌技能差;例(26)“不照”指干活偷懒、干活慢或力气小等;例(27)“不照”表示挣不到钱、没有出路、不被允许等。

(28)这件衣服太大了,我不照。

(29)这个衣服太红了,我不照。

例(28)指客观上衣服比“我”大,即我矮或骨架小等;例(29)指主观上认为红色不符合自己的年龄、气质等。

(30)小刘咋样了现在?——他早上就开始不照了。

(31)毛蛋这书包一背还真像个学生样儿。——不照,这孩子就知道玩,学不好味。

(32)从来没见过这么不照的人。

例(30)指人处于濒死状态中;例(31)指处于学不好、成绩差的状态,“味”是句末语气词,无实义;例(32)表示糟糕。

“不照”表示“不行”的结果。

(33)这盘马铃薯不照了。

(34)馍还不照,你再等几分钟。

例(33)表示馊了;例(34)表示不熟。

3.可+照

(35)今年小麦长得好!——可照?今年都没下雪能收到啥子。

(36)这窝猪留到年底能卖好价钱。——可照?今年猪肉这么便宜。

根据“可”在具体语境中的调型和“照”语音轻重判断句义。

(37)这些都给你可照来?

例(37)“照”轻读时,表询问,表示“行不行”,等同“照不照”;当“照”重读时,表示说话人不耐烦,语气中带责备,暗含“你满意了吧”的反讽。

4.能+照

“能照”用在陈述句中,表示“行”“厉害”。

(38)我自己去也能照。

(39)人家干啥都能照得很。

例(38)“能”的结果是“照”,即行;例(39)“能照”表示厉害、有本事。

“能照”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行”“可以”“胜任”等。

(40)让我自己去,我哪能照?

(41)我这个年纪穿成这样能照吗?(42)你让他去给你送东西,他这么小能照吗?

例(40)“哪能照”即“不行”;例(41)“能照”即“行”“可以”,表示合适;例(42)“能照”表示能胜任。

(三)“照”其他搭配类型

蒙城方言“照”除以上用法外,还存在“照不照”“照啥照”“照气”“照坦”用法。

蒙城方言“照不照”表示“行不行”,表询问。

(43)这件衣服给你200 块钱照不照,照你就说个话。

“照”重叠后用“啥”连接,表示“行什么行”,即“不行”。

(44)我照啥照,挣了点钱还不够买药的。

“照”和“很”搭配,语义程度加深,表示“行得很”。

(45)小刘干活不咋样,讲话照得很。

(46)相的这个还满意吗?——照得很。

“照”和“可能”搭配,表选择时,即“行不行”;表否定时,即“不行”;两者兼有时,根据话语发出者的情感趋向判别。

(47)我自己去可能照安?

(48)娶媳妇不花钱可能照?

(49)你可能照她说的做?

例(47)“可能”表选择,“可能照”相等于“照不照”,即“行不行”。“安”是句末语气词,无实义。例(48)“可能”表否定,“可能照”相当于“不照”,即“不行”,句意为娶媳妇不花钱不行。例(49)句意有两种,即“你不应该按她说的话去做事”“你应该按她的话去做事”。

“照”和无实义的后缀“气”搭配使用,等同于“照”。

(50)人家现在过得照气了。

(51)这丫头照气得很。

(52)这孩子一点都不照气。

例(50)“照气”作“过”的补语,表示好;例(51)“照气”表示有本事,包含敢讲敢说、独立性强等;例(52)“不照气”指人没有能力,性格懦弱、胆小、自私,也指事情做不好等。

(53)现在老了,不照气了,都开始嫌弃了。

(54)昨天一口气没上来,感觉自己就要不照气了。

(55)什么时候开始不照气的?——昨天夜里两点。

例(53)“不照气”指能力低下或丧失,引申为“没用处了”;例(54)、例(55)“不照气”指“咽气”,引申为“死了”。

“照坦”与“照”意义相同,“坦”为语气词,无实义,作后缀,起凑足音节作用。

(56)我刚才在忙,现在照坦了,你说吧。

(57)刚才在人窝里,现在照坦了,你说吧。

(58)你出门挣到过钱吗?你照坦吗?

(59)她的儿子不照坦,如果儿子照坦,肯定会养她的。

例(56)“照坦”指“有时间”;例(57)“照坦”指“方便”;例(58)“照坦”指有挣钱的能力,整句语气中带埋怨;例(59)“照坦”指过得好,“不照坦”则相反。

“照”除以上表示“可以”“行”的方言含义外,还表示“看”,做动词,如“你照照人家啥样?你啥样?”

四、蒙城方言“照”的文化内涵

方言文化是一个地域最深的文化印记,身处其中的人很难察觉到。方言口语的表达几乎是自然而然地产生,像穿衣吃饭一样直接。《语言哲学》的译者序中认为:“语言是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一把钥匙,是进入思想、进入人类概念系统从而了解世界本身的一个途径。”[11]“照”在方言口语中较常使用,这种带有强烈个人主观色彩的语言表达最能反映地域的文化面貌。根据“照”以上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归纳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文化表现。

(一)婉转表达的世界观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话语交际时,总希望用婉转的语言表达营造出和谐的话语,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如当人被赠予东西时,通常回答“照”。如果回答“不照”,会被认为不合时宜。

当人遭遇不顺,如亏损、家庭变故等,往往会说“他现在不照了”。如果刨根问底追问“不照”的原因,会被认为没有礼貌和教养,受到“你怎么这么不懂事,这你也要问”之类的埋怨。另外,可以用“不照”替代表示“死亡”的禁忌语,如例(30)、例(54)、例(55)。李军华认为“事实上,语言禁忌现象早已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在生活中总是希望听到吉利话,不希望听到不吉利的话。”[12]

(二)物化衡量的价值观

人本能地崇尚好的、善的,摒弃坏的、恶的,追求美的,厌烦丑的。拥有能力、知识、财富,做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被称为“照”;颓废、虚弱、贫穷是“不照”。在对人内在品格的评价上,敢讲敢说是“照”,懦弱胆小是“不照”;孝敬长辈是“照”,自私利己是“不照”。在对人的评价上,人长大了是“照”,人老了是“不照”;能吃是“照”,不能吃是“不照”。在对物的评价上,性能好、价格合适是“照”;性能差、价格高是“不照”。如粮食收成好是“照”,歉收是“不照”。人们根据社会物化标准,衡量人和物,好坏、优劣分明,体现了地域文化中物化衡量的价值观。

(三)道德礼仪约束

年纪大的、生病的人调侃自己“不照”“不照气”“不照坦”,一般是渴求获得他人关注和关心。加上社会推崇关爱老幼病残,通过这种自我调侃的方式可以对人起到警示和道德束缚的作用。另外,在“娶媳妇不花钱可能照”这句话中,“可”在方言中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表询问,一种是表否定。但在方言文化背景下,这句话只表否定,即:娶媳妇不花钱不行。

每一种文化中都有委婉曲折表达、物化衡量标准、道德礼仪约束的特点,但在特定文化下成长的人,从一出生就认为自己所处的“世界”就是世界本来的模样。在长期文化熏染下,自然地接受原生文化中蕴含的一切习俗和准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不管在表层意识还是潜意识中,都希望保持这种文化的“平衡”。格尔茨认为:“把他们置于他们的日常系统中,就会使他们变得可以理解。”[13]

环境虽对人有重要影响,但人又并非完全受制于它。在现代人类文明的冲击下,“照”还有“相片”“执照”等义。萨丕尔认为:“语言是一件看不见的外衣,被挂在我们的精神上,预先决定了精神的一切符号表达的形式。”[2]198只不过我们很少意识到,我们一切思想和语言表达都是被塑造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不能通过后天的改变接受其他文化的熏陶,完成另一文化对人的塑造。

结 语

蒙城方言“照”表示“可以”“行”时,语义多被泛化,因语境改变、读音轻重和调型变化而具有不同的意义侧重。这一方面说明蒙城方言“照”有其独特的用法;另一方面反映出方言中人们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用语匮乏,只能借助一些其他途径弥补“照”表义的缺失。另外,在众多口语语料的基础上,揭示出“照”所蕴含的文化,不仅利于异文化中的人们了解蒙城方言“照”的文化内涵,也利于生长在蒙城方言文化中的我们反观自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发掘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优秀文化。

猜你喜欢

蒙城用法方言
方严的方言
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方言
address的高级用法你知道吗?
安徽亳州至蒙城高速公路谯城至涡阳段施工图设计获批复
安徽蒙城:秸秆收储利用“四方共赢”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作”与“做”的用法
蒙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