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庙会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以岩寺上九庙会为例

2022-03-17程兴茂朱梦姗

黄山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岩寺庙会徽州

程兴茂,朱梦姗,2

(1.安徽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安徽 合肥 230000)

庙会是以寺院和庙宇为依托,定期组织的集祭祀神灵、货物交易、文化娱乐、工艺展示等为一体的民间公共集会现象[1]。庙会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是一种文化与精神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微小缩影和典型代表[2]。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北方移民基础,保留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形式和精髓。庙会文化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目之繁、范围之广、文化之盛、参与之众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新时代更是在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精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打造地区文化名片、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彰显出无穷活力。

一、岩寺上九庙会的历史沿革

肇兴于南宋,兴盛于明清,延续至今的每年农历正月初九的岩寺上九庙会,是徽州地区存续时间较久、影响范围较广、颇具活力的传统庙会之一。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九都会举行纪念唐朝“安史之乱”中殉国忠烈名将张巡和许远的庙会,俗称“上九交流”。唐天宝十四年(755 年),胡人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背叛朝廷发动兵变。两年后,安禄山死,其子安庆绪派兵十余万人,围攻睢阳。时任朝廷御史中丞的张巡和睢阳太守许远婴城固守,最终城池陷落殉国。睢阳保卫战虽然失败了,但阻挡了安庆绪叛军南下,使包括古代徽州在内的江南等多地百姓的生命、财产免遭战乱。“安史之乱”后,朝廷下诏在睢阳为张、许二位立祠祭祀,以示不忘,后来这些祠堂和庙宇就被称双忠公庙、双忠庙、双烈庙等。

岩寺上九庙会发端于纪念唐将张巡、许远,此后延续了千余年,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木竹制品、苗木盆景、家具装饰和日用百货等的物资交流会。2009 年,岩寺上九庙会成功入选安徽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名录。

二、岩寺上九庙会的文化价值

上九庙会作为徽州地区的一项非遗,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地域民风的沿袭,是居民文化传统和宗族记忆的延续,拥有独特而深厚的文化价值。

(一)农耕文化

徽州庙会和大多数传统庙会一样,其起源和兴办多与节令和农事活动有关。

1.举办时间多为农闲时节

徽州地区习惯于种植双季稻,农历的九月至次年的二月为农闲时节。农闲时间集会可以交流农业生产经验,添置农业生产工具,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表达对粮食丰收的朴素愿望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多山的地理形势使得徽州地区人地矛盾突出。《康熙·徽州府志》记载,徽州地少而且地形复杂,连续数十日无雨则旱,抑或是山洪突发则庄稼无存,由于当时人们的抗灾能力较弱,则把希望寄托在庙里的“老爷”①身上,希望他们能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上九庙会以祭祀“张许二公”为中心开展一系列庆祝和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和家人平安。

3.以农具交易为主

除了民俗文化活动,民间的物资交流才是庙会的实质所在。几乎所有的徽州传统庙会都以农具为主要交易项目,还会有专门的牛会。上九时节即将春耕,耕牛要更新换代或调剂。交易中,牛市“经纪人”穿梭其中,帮助买卖双方评价牛相、牛性、牛品,最终达成公平合理的价格,避免无原则的大起大落。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岩寺周边的居民对这些农具的需求日渐减少,牛市更是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民间崇拜文化

徽州庙会的民间崇拜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对自然的敬畏。如休宁的“五猖会”②,其源发于人们认识自然能力有限,不能自行解释自然发生的一系列现象或出现的灾祸,因而对自然产生畏惧感,企图通过对自然的崇拜来祈福免灾。二是对神灵的崇拜。如歙县“观音会”、黟县“城隍会”。人们希望通过自己的真诚来感化神灵,寻求庇护。三是对英雄的怀念。通过对英雄人物的纪念,祈求这些英雄神灵能够抵御灾患。如岩寺“上九庙会”祭奠的“张许”二位忠烈、休宁临溪“重阳会”纪念“周王菩萨”周处③。四是对祖先的追思。如屯溪“黎阳庙会”、绩溪“花朝会”,祭祀唐初保捍乡里、纳土归唐、受封越国公的汪华,徽州各地称之为“汪王菩萨”。无论何种崇拜,其实质都是忠孝节义等传统儒家思想铭刻在徽州民众骨子里的记忆。

(三)民俗技艺文化

在以上九庙会为代表的徽州庙会中,人们往往以各种民俗技艺活动来表达自己对神灵的虔诚敬意,以期获得护佑。上九庙会一般正月初六就开始筹备,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初十以后。传统庙会初八晚抬阁,抬雷万春和南霁云二位菩萨上阁,此二人是张巡和许远手下的两员大将。众人高举纸扎的菩萨神像,一路放鞭炮、敲锣打鼓送到岩寺镇下街的大夫祠内过夜。初九一早开始游行,游行的队伍前头用金锣、铜钹和龙、凤、虎旗开道,中间有纸扎龙船随行,船舱中端坐张巡、许远二位将军的神像,雷、南两位菩萨持刀值于龙舟首尾;后面黄罗伞帐、杏黄旗、五彩刀旗等旗帜锦簇招展;一路上鸣铳放炮助威,群众随队缓行;晚上开始嬉灯活动,岩寺镇各村群众撑灯往广惠祠,祈求福寿康宁。初十庙会接近尾声开始送神,将纸扎龙舟神像等在文峰塔下焚化,庙会圆满结束[3]。

这一套完整的祈福活动包含了双王出巡、彩车巡游、柳翠娘、打莲湘、渔翁戏蚌、跑旱船、跑驴、板凳龙、白菜灯等非遗项目。另外,在与庙会相生相伴的物资交流会上,各种民间手工艺品琳琅满目。有竹编、木器家具、传统农具、歙砚、盆艺、根雕、竹刻等,既有工艺品的销售,又有现场制作技艺的展示。在会上还有机会品尝到灵山酒酿、徽州毛豆腐、潜口米糕等地道小吃。可以说,上九庙会俨然是一个徽州非遗的荟萃。

(四)商贸交流文化

徽州地区以丘陵为主,历史上各县各乡地理上相对隔绝,交通闭塞、交流不畅。自古就有“六邑之语不能相通”④的说法,村与村之间也是隔山不同音。而每个乡村因其坐拥的山场资源不同,各自生产和制作的农副产品相对单一,如果不能及时交换,很难满足日常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古代,为了互通有无就很有必要在一个约定俗成的时间开展物资交流,而庙会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民间自古有“七不出,八不归,上九办事”的俗语,可见上九采购办事已经深入人心。现在的上九庙会俨然是小商品的供销、展示平台,每逢庙会,不仅摊贩设点,一些大的商店、公司、工厂也搭台赶场,抢抓商机。大至地方精美的工艺品,小至生活日用品,以其低价、多样,伴随着热闹浓烈的氛围,不断刺激着群众的购买热情。上九庙会促进了商贸活动的开展,繁荣了民间市场[4]。

(五)娱乐调适文化

费孝通曾说,中国乡土群众活动的范围受地域上的限制,相互接触少,生活相对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5]。传统徽州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即使农闲时节,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古代的娱乐项目也是乏善可陈。庙会是人际沟通的绝佳机会。庙会不仅为辛勤劳作的人们提供了聚会的契机,还提供了让更多人参加的活动项目和场地。组织行为学上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当人们充分满足生理及安全等各种需求之后,必然就会产生对情感及其归属性的需求。在农事大忙到来前,联络亲友祭神灵、逛庙会、看游行、购物资,对人们来说是一场难得的聚会,更是一次难得的放松。而且也只有在庙会期间,不同乡、不同村的人才能聚集在一起,大家在组织或参与中加强了情感交流、扩大了交际圈、增长了见识,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徽州社会地缘和血缘的限制。

三、岩寺上九庙会举办中存在的问题

(一)庙会文化断层,传统气息渐淡

新中国成立以后徽州族群文化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宗族结构解散,宗族活动日渐减少。原岩寺镇上街九坦有“双烈庙”⑤,黛瓦粉墙,飞檐翘角,建筑威严森然,大门两侧立着木栅石栏,雕镂精致,现已片瓦无存。没有了庙宇作为依托,庙会也就失去了物质承载的标志和空间。虽然近年在离岩寺镇不远的唐模檀干园中又重建了一座“忠烈庙”,但完全是现代仿制的文化建筑,没有以往的内涵。随着民俗活动的中断、老辈人的故去,很多民间习俗、祭祀礼仪、民间舞蹈、服饰装扮也只剩残缺的回忆,许多蕴含浓郁徽州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曲艺、舞蹈等非遗逐渐失去了生存环境[6]。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庙会的形式和内容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逐渐融入当地的集市交易活动,日益商业化,丧失了传统韵味。久而久之,庙会期间的祭神祈祝以及娱乐活动逐渐居于次要地位,反而成了商家的展销平台和老百姓的购货市场。与其说是庙会,不如说更像一个展销会。

(二)庙会内容同质,缺乏地方特色

近几年来,上九庙会的内容与形式和其他地方的庙会大同小异,和黄山市以外的地方对比缺少徽州味道,和市内其他区县比也没有自己的特色。早几年的上九庙会几乎就是一个大型商品展销会,而销售的商品无外乎服装鞋帽、花卉盆景、竹木农具、小型游乐设施及各种打着各地字号的小吃,千篇一律,甚至各地庙会的展销商都是同一批人。主题不鲜明,特色未凸显,没有新鲜感,让人觉得味同嚼蜡。长此以往势必会人流减少,更不用说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了。

近几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岩寺上九庙会恢复了抬阁、游行,并融入了很多民间传统项目。但这些项目因为缺乏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表演形式和服装道具上没有徽州地方特色,更像是从北方的庙会嫁接来的文化项目,难免有依样画葫芦的“拿来主义”之嫌。

(三)庙会上传统技艺逐渐消失

在当地政府的主导和文旅等部门的协力保护和挖掘下,上九庙会的活动声势越来越大,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参与群众越来越多,同属徽州其他区县的群众纷至沓来。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庙会文化很难适应时代环境的变化,庙会文化逐渐失去生存的土壤,在传承中面临的困难自然也就与日俱增。一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让徽州人摆脱了传统观念中对自然、神灵的崇拜心理,失去了精神寄托的抬阁巡街更多成了一种表演形式,其在人们心中崇高的地位自然下降。二是社会娱乐形式多样化,人们有了更多休闲娱乐方式,庙会的传统元素丧失了原有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逛庙会可以说毫无兴趣,更不用说去学习和继承庙会上的传统技艺。三是在工业化产品的冲击下,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耗时、价格偏贵的劣势明显,很多手工艺品要么消失,要么主动改变工艺,如徽州农村冬季取暖最常见的“火囱”,原来都是陶瓦内胆、竹篾包裹浑然一体,现在只有外置的不锈钢内胆。

(四)庙会经营管理相对粗放

在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当下,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试图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对庙会进行保护和开发。在坚持专业的事情由专业的人去办的原则下,庙会由政府主办、会展公司承办。在政府和会展公司的携手推动下,上九庙会由传统的民间祈福集会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集节日出游、商品展销、民俗表演、文化体验、地区经济发展和文明建设成果展示于一体的现代化庙会。但不可否认上九庙会到目前为止仍然与全国大多数庙会一样,处于做项目阶段,缺乏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经营管理。如何充分挖掘上九庙会的文化传播价值和经济价值,把地方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经济资源优势,是摆在政府管理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

四、文旅融合发展形势下的保护与开发

(一)挖掘文化内涵,建立文化研究机制

上九庙会集音乐、戏剧、舞蹈、表演、道德教化为一体,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做好上九庙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应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突出当地特色,培育文化品牌,不断挖掘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

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要对上九庙会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可以成立专门的研究组织或由相关组织承担研究任务,还要将研究成果公之于众,通过新兴媒体手段加大宣传和推广,提高群众对上九庙会文化的认知度,进一步提升上九庙会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在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的同时紧跟时代步伐,将民俗文化与时代发展相结合[7]。

(二)包容学习,积极寻求文化创新

任何文化的固步自封都会使其传承与发展受到削弱。上九庙会要突破同质化的倾向,首先要向有庙会举办、宣传经验的其他地区学习。学习他们在庙会宣传上的经验、娱乐活动展现的形式以及庙会祈祝活动的呈现方式,通过不断向外界学习,促进自身发展。当然其他地区的庙会文化难免也有一些糟粕,上九庙会在保持自身特色和文化标识的前提下,对有活力的部分要进行继承和发扬。

此外,上九庙会目前这种走马观花式的体验还停留在视觉和听觉层次。当前市场越来越注重体验式的休闲娱乐,上九庙会也应该带给人们多元性的体验,增加传统技艺体验、抬阁巡游体验、民间工艺品制作体验、特色食品品鉴体验等互动项目,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参与需求。

(三)加强保护力度,催生传统技艺传承新动力

第一,庙会活动的开展和传统技艺的保护需要当地群众的参与,要开展广泛的宣传,在思想意识上摒弃对传统技艺的偏见,激发群众的保护意识,使群众自发地承担起传统技艺传承的责任。

第二,加强对传统技艺的扶持力度。将民间的传统技艺列入非遗名录只是保护的第一步,实用性是非遗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土壤。要充分挖掘非遗文化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才是对传统的最好保护。

第三,要激发年轻人学习兴趣。鼓励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激发他们对传统技艺的兴趣。可以开周末业余学习班,尽可能吸纳更多有兴趣的人参与,并聘用一些文化传承人为教师,传播非遗知识、传授非遗技艺,增强非遗体验。也可以尝试将一些民间传统技艺融入当地的基础教育中,向青少年普及一些入门知识。

(四)科学管理,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主办方要在经营模式上推陈出新,结合市场发展规律,进行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管理模式,科学经营管理[8]。要对庙会活动进行整体的策划,梳理出完整的流程,挖掘庙会文化,充实庙会的内容,最终实现市场化、产业化、常态化发展。在庙会的运营管理方面,可以与有丰富展会举办经验的大型企业合作,将营销文化与庙会文化融合到一起。在组织管理方面,主办方还可以引导成立专门的庙会民间组织,通过举办讲座和培训的方式给他们积极的引导,促使民间力量参与到庙会的组织管理中。

庙会主办方还应当致力于将非遗工艺品转化为能满足群众需求的文化产品,打造非遗衍生品和专项品牌,在满足大众文化消费需求的同时,扩大非遗的影响力,也为非遗传承人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9]。主办方还要善于从庙会众多的非遗文化资源中拣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元素,提炼出具有徽州特色的文化符号,并运用到城市文化品牌的建设中,通过媒体的大力宣传,用庙会文化讲好城市故事,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

结 语

传统庙会是众多非遗荟萃的大型综合文化载体。上九庙会传承千年一直保留了传统的庙会形式,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群众参与。当前正处于社会发展和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要在不断加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上九庙会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把弘扬徽州文化和旅游经济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城市品牌,展现出城市别样的文化魅力。

注释:

①徽州地区称呼庙宇内泥塑的偶像为“老爷”。

②休宁县庙会,每年农历五月初一举办。

③周处,年少时为恶乡里。后来经点拨改过自新,发奋读书,为民除害。事载《世说新语》《晋书·周处传》。

④明嘉靖《徽州府志》载:“六邑之语不能相通,非若吴人,其方言大抵相类也。”

⑤清佘华瑞《岩镇草志》载:“庙建于南宋迨明嘉靖间始造门楼,寻遭回禄万历乙亥重建。”

猜你喜欢

岩寺庙会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安徽省党员干部党史教育基地巡礼(十五)
徽州春雪
抗战岁月里的华岩寺
徽州绿荫
元宵节,逛庙会
中岩寺背影
不知道风从哪个方向吹来
回到“风”中——评《行好:乡土的逻辑与庙会》
传统庙会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以绍兴舜王庙会为个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