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理念下独立学院资助育人工作研究

2022-03-17可佳欣

林区教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入学资助

可佳欣

(山西晋中理工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资助工作是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将“三全育人”理念贯彻到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中,创新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学业成绩提高、价值观念树立、个人能力提升全方位扶持,为学生成长、成才和就业发展提供机会,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探究的课题[2]。

一、独立学院资助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可以概括为“奖”“助”“贷”“勤”“补”“减”六个部分。目前独立学院资助体系较为完善,资助范围实现了全覆盖,但实际的资助育人实效还未达到预期目标。主要问题如下:

1.政策宣传不充分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建立起覆盖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国家的资助政策存在认知误区。目前,在“助”方面,根据《学生资助资金管理办法》(财科教〔2019〕19号)要求,在进行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时,取消相关部门的证明,改为申请人承诺签字。但仍有很多学生误认为相关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是“必需品”。在“贷”方面,部分学生对每学年生源地助学贷款和毕业确认的流程以及注意事项知之甚少。在“奖”方面,学生一味地追求专业课成绩的突出,忽视思想道德品质、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导致很多学生在课余时间“足不出宿舍,步不踏操场”,德智体美劳不能得到全面发展。究其原因,是学校对资助政策的宣传不够充分,学生缺乏对资助政策的了解,使资助工作效果不尽如人意。

2.诚信教育不足

在新时代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认定贫困生时学校资助工作人员除依据全国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中比对出的建档立卡、城乡低保等五大类学生名单来认定贫困生外,还依据各学校自身制定的贫困生认定标准进行认定。因此,出现很多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所谓“贫困生”与真正贫困的学生争夺资助资源的问题。比如在认定过程中,对申请人承诺签字不够严谨,甚至出现认定时贫困,认定结束“改头换面”等情况,这些都是学校诚信教育缺失的表现。独立学院因其自身办学性质等原因,资助主要依靠国家的基本项目,学校资助资源有限。而学生的德育失范导致很多学生在评定过程中发生争抢,导致拉票、恶意举报等恶性竞争现象的出现,甚至在生源地贷款的还款环节中出现违约现象。

3.人文关怀不明显

当前国家的资助体系已逐步健全并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独立院校在国家政策和资助机制因素的影响下,大部分受资助学生只感受到了物质生活资助,但心理上得到的帮扶和关怀却不明显。“有些贫困生在需要得到物质上帮扶的同时,往往更需要能力、心理、精神上的救助和帮扶。”[3]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时,部分贫困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因不想让同学知道自己的实际情况而不进行申请认定。还有部分受资助学生在家庭、情感、学业等方面存在困难,而每学期学院进行资助时往往忽略了这些问题,使他们得不到人文关怀和救助,从而产生心理问题。

二、“三全育人”理念下独立学院资助育人工作思路

1.构建“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4]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4]。独立学院要针对部分学生在受资助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问题,探寻解决之策。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实地家访,细致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并以最直接的方式听取家长对学院资助育人工作的建议,向家长和学生介绍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和学校资助体系,同时将家长与学校联动起来,让家长关注学生在受助过程中的自卑情绪,及时关注引导。走访活动可以增进学校和家庭的联系,推动学校和家庭合作育人工作的开展;可以进一步完善、改进学院的资助育人体系,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精准的帮扶。

学校是资助政策的参与制定者和执行者,且具有集中式、系统化、持续性资助育人的优势。独立学院在执行国家资助政策的过程中,应不断完善适合自身的资助模式。在资助学生完成学业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社会对自己的期望。开展以“助学·筑梦·铸人”“立诚立德,树梦树人”等为主题的资助育人和诚信教育活动,如受资助学生可以征文、手绘、微视频等形式参与活动;利用校园宣传栏和校园宣传屏幕,对学生进行资助宣传的同时,也可以展示学生的青春风采,帮助学生树立励志奋发、诚信感恩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资助育人成为独立学院资助工作的日常内容,提高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

社会资助在资助育人中是不可或缺的参与主体。独立学院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自身育人优势。要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培养,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企业、社会爱心人士等开展更多的教育教学合作,挖掘企业、校友等资源,开拓社会性奖助学金来源渠道。每年可以举办校企合作见面交流会、企业导师进课堂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受到鼓舞,在潜移默化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品德修养。

对于受助学生个人而言,资助育人工作不仅要达到扶贫,更要达到扶志的效果。受助学生在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资助作为自我激励的动力。在学习、生活中将受助内化为助人,并带动其他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强化感恩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立志学好本领,回报社会。

2.实现资助载体多样化的全方位育人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全方位的资助育人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如奖学金评比、勤工助学和生源地贷款、心理站平台等,在对学生进行资助时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以达到资助工作的育人目的。

奖学金评比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在学生初入学时,学院要经常开展以优秀学生代表为主讲人的讲座、“传帮带”等主题学习活动,通过主讲人与新生分享学习心得,使其有所收获,对自己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就业方向有明确的认知与规划。同时,教师也要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实施教育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其在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下健康成长。此外,学院还要强化自律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要树立良好的学风、校风,让学生在感受获得奖学金所带来的荣誉感中建立学习自信心和荣誉感。

勤工助学与励志教育相结合。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关心、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爱好特长,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勤工岗位,发挥自身的优势,胜任岗位工作,感受工作带来的满足感和体验感,进而树立健康的劳动价值观。同时,让学生避免在勤工助学过程中产生负面情绪。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可以邀请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的企业代表进行励志演讲,帮助受助学生树立自强自立的思想观念,为之后的学习和择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贫困生认定、生源地贷款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对贫困生认定、申请助学贷款,应将诚信教育贯穿始终,并且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比如在填写“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申请表”时,要引导学生诚信承诺签字;在进行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贫困情况,通过民主评议,公平、公正地评议出贫困生,杜绝出现让学生“上台比惨”的现象发生;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立自强,享受国家资助的同时合理分配受助资金;引导学生毕业后在生源地助学贷款还款时,按时如期还款。学院还要充分利用各种展板和公众号,刊登有关诚信的人物事迹,树立诚信典型,用身边的榜样影响学生,使其形成诚信品质。同时开展主题班会、诚信比赛和讲座,营造充满诚信的校园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资助工作与学院心理站服务平台相结合。学院要联合心理站、各社区心理活动室、班级心理委员,制作心理健康自助手册,定期组织针对个人和团体的心理沙盘游戏活动,用专业人、专业资料,从专业角度对学生受助过程中表现出的自卑心理、不良竞争心理等问题进行疏导。同时,在学院社区和心理站有心理特殊案例备案,详细记录学生的具体信息。班主任和社区辅导员应重点关注特殊案例学生,对他们在资助过程中表现出的负面情绪,通过谈心谈话、沙盘游戏等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及时消除不良情绪。

3.建立长效全程育人机制

独立学院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长效育人机制,并贯穿于资助育人工作中,实现学生入学前、入学后和毕业后的全程育人,做到在扶智的同时扶志。

学生入学前,学院要完善校内的资助宣传平台,开通资助热线电话或网络平台,及时帮助学生解答资助政策的相关问题。提前邮寄相关资料,使学生入学前就知晓国家关于生源地贷款、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等方面的政策,并引导学生据实填写家庭经济情况信息,将诚信教育融入其中,为之后的工作开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入学报到时,在新生报到处发放《生源地贷款操作指南》宣传手册,鼓励在校受助学生自发为新生宣传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让政策宣传到位,切实帮助学生和家庭解决入学困难。同时,按照国家政策要求,为入学有困难的学生开通“绿色通道”,提前完成入学报到,使其入学时就能够感受到国家、学校的帮扶。通过这些细节性的资助工作,潜移默化地让他们受到教育,树立自立、自强、感恩、爱国的意识。

学生入学后,要以“助”帮“助”,以“学”教“学”。针对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除根据学校制定的资助考核标准进行激励之外,也要进行日常的宣传教育。如开展“学生资助宣传大使”的选聘工作,选聘应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且尽量为受助的优秀励志学生代表,让他们用自身的经历开展宣传育人工作,做资助政策的传播者,向学生宣讲国家资助政策资助范围的“三个全覆盖”:各个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资助政策上的“三不愁”:入学前不用愁、入学时不用愁、入学后不用愁。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中的感召力,做知恩感恩的践行者。“学生资助宣传大使”受益于国家资助,在同学需要帮助时理应为他们送上政策,传递关怀和温暖,为他们排忧解难,引导他们完成“自助—受助—助人”的转变。此外,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独立学院应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积极构建分阶段、有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在传授专业课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荣誉感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新生入学后,应把开设团课、党课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根据不同年级有针对性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如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与法制教育、诚信及学风教育、国防教育、成才意识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活动。此外,学院要借助国家提供的信息数据库平台,精准定位每一位需要资助的学生,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发挥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工作优势,第一时间了解学生信息和心理动态,并做到信息保密。受助学生可以通过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锻炼自己,并获得劳动报酬。在受助的过程中,完善学院资助工作的审核系统和心理辅导系统,借助每年假期的实地走访,动态掌握受助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变化。将扶志融入其中,定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健全人格特质,潜移默化中规范学生的申请行为,做到除物质帮扶外还要做到精神关怀,使学生在受助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学院的育人实效。

在学生毕业时,进行线上线下双渠道提醒助学贷款的学生按时还款:线上登录国家开发银行助学贷款系统进行毕业确认申请,线下学校可下发“助学贷款还款通知书”,内容清晰地告知学生还款流程,学生本人签字承诺并留存。同时关注还款情况,随时进行感恩教育,强化诚信意识,引导学生以理性心态正确面对困难,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和勇气。学生毕业后,可开展受助学生回访活动,通过挖掘典型案例进行校友演讲,激励受助学生自强自立,按时还款,进一步实现资助育人的价值。

结束语

资助育人是高校落实党和国家育人政策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育公平、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探索“三全育人”理念下独立学院资助育人的路径,做到扶贫和扶志相结合,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提高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资助育人效果,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入学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入学面试
入学第一天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