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汽车电气设备检修”课程为例
2022-03-17洪耀杰王坤张纪龙程心妍
■洪耀杰,王坤,张纪龙,程心妍
在国家倡导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塑造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高职院校也在积极探索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备安全规范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路径。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在新工科及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大背景下,对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将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同时,紧跟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引入汽车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从汽车检修岗位核心技能出发,采用学练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培育厚德强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
一、课堂实践教学策略分析
(一)设计“两转换+两对接”的课程模块
依据汽车检测与维修行业标准和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标准》及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和“汽车电气设备检修”课程标准,基于汽车机电维修岗位,把企业典型检修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把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使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形成“两转换+两对接”课程内容重构思路。深入分析汽车机电岗位需求,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将课程重构为五个模块。五个模块构成一个整体、每个模块下的项目并列存在、每个项目下的典型任务层层紧扣,体现由易入难、由单一到综合的递进关系。每个项目都注重劳动技能的提升、工匠精神的弘扬、职业素养的培养,进而达到“增智、强技、育人”的教学目标。
(二)基于“基础+能力+特点”的学情分析
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获取学生的学习成绩、行为数据等信息,从知识与技能基础、认知与实践能力、学习行为特点三方面开展学情分析。
1.知识与技能基础
授课对象为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第四学期学生,经过“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等课程的学习,为本课程奠定了知识与技能基础。经过本课程前三个模块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汽车电气设备检修的技能。学生在检修任务中积极性较高,动手能力较强,能主动汇报、协作探讨,较好地完成了增智、强技的目的,教学过程中生成性资源将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
2.认知与实践能力
通过前序课程和项目的学习,学生具备了查阅维修手册和较规范操作的能力,掌握了检修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实践动手能力逐步提升,完成任务过程中能主动动手、协作探讨,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仍有待提升。
3.学习与行为特点
学生对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认同度较高,并能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积极传承和弘扬。学生喜欢实践动手操作,乐于借助微课、动画、仿真软件等信息化手段进行学习。
通过上述分析,学生还存在操作过程规范意识不强、职业道德素养不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动手积极性较差、责任担当意识不够等不足。
(三)确立“技能型+素养型”的教学目标
基于汽车检测与维修行业标准和教育部高等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标准确立专业教学标准,基于专业教学目标确立课程教学目标,基于课程教学目标确立项目教学目标。
本任务着重培养学生“知现象、会分析、制方案、能检修”的职业技能和“讲规范、注安全、保质量、重服务”的职业素养。
(四)构建“六结合”的教学策略
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合混合式教学模式,以企业典型维修案例为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达到终身学习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前导学和课中研学相结合、岗位任务与项目教学内容相结合、仿真练习和实车练习相结合、理论探究和实践演练相结合、自我提升和团队知行相结合、课后拓学和能力创新相结合等方法,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解决教学痛点,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以达到“匠心铸魂、强技育人”的目标。
二、课堂实践教学实施过程
(一)“学练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本课程依托校企合作项目,以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遵循企业检修标准流程,根据学生认知规律进行优化,课程在分行并进的项目任务中,采用进阶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本课程依托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以企业典型检修案例为任务,基于企业岗位工作流程,采用“九环节”教学模式,设计了夯、引、析、定、仿、练、评、拓、固的教学过程,将培育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贯穿始终,落实“三全育人育才”使命,打造守初心、铸匠魂、强技能的高效课堂。下面以汽车大灯常见故障检修为例,说明教学过程。
1.平台预习,“夯”基础
课前1-2 天,教师在学习平台终端发布学习任务,学生查看、接受任务书,明确学习要求。在学习平台查看企业案例,借助微课、视频自主学习汽车大灯的结构、分类、控制电路及检修方法。师生通过平台交流讨论,答疑解惑。
2.企业案例,“引”任务
依据岗位实际工作流程,提取岗位工作中的工作项目,设计课程教学项目和任务。本任务以汽车大灯常见故障检修为例,创设任务情景,给予学生角色定位,明确学习任务。
3.你探我点,“析”原因
学生根据汽车大灯结构,结合实物,查阅维修手册,共同协作探究大灯不亮的故障原因。小组完成探究任务后,进行小组汇报,教师和学生共同点评进行探究结果分析,最终分析出大灯不亮的原因。
4.小组协商,“定”流程
在完成故障原因分析的任务后,须根据大灯结构、电路图、维修手册及故障原因制订检修方案。学生通过实物、查阅维修手册了解技术标准,小组协作确定大灯不亮的检修方案,通过排序游戏完成任务,针对学生疑问并结合流程剖析问题。
5.虚拟软件,“仿”真做
依据学情分析,增强人机交互,为强化学生对标准检修方案的理解,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借助虚拟仿真软件模拟实车检修。学生在仿真情境中反复练习直至熟练,达到规范操作的目的,为后面的实车演练增强信心、奠定基础。
6.实车演练,“练”技能
在实车检修前强调安全规范操作。轮值组分工协作按流程完成汽车大灯故障的检修并填写任务工单,全程信息平台展示;其他组同学观看投屏并将其失误记录在白板,为后面实操打好基础。
7.师生共评,“评”操作
本任务采用基于理论运用、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和劳动能力的四维度,以校内教师、学生和企业教师为主体,通过课前作业、小组汇报、环节测验、课后报告、随堂测验、实操能力、仿真规范性、方案完成度、课堂参与度九项可检测的评分指标,完成教学过程评价。
8.三新理念,“拓”应用
聚焦“专精特新”,加大企业对师资培训的力度,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库,对标企业标准、企业技术,瞄准教学定位与企业需求的衔接,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定向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本任务结合汽车灯光系统的最新技术进行拓展。
9.巩固提升,“固”成效
课后与企业对接并参加实践锻炼,巩固所学。鼓励学生关注学习资源,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二)基于”多元+多维”的过程性评价及持续改进过程
遵循“技能为先、以生为本、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实施前,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自身基础制订学习目标,明确需要取得的学习成果。对接行业企业标准制订考核标准,依据学生学习目标和需要取得的学习成果设置考核节点,组建校内教师、企业导师、学生等组成的多元评价主体,设计学生成果完成时间、精度、规范程度和情感态度等评价维度,构建“多元+多维”的全过程考核方式。
(三)课程思政“穿针引线”整体教学过程
课程思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中以工匠精神、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三个层面为主线进行价值引领,同时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等多途径协调育人平台,以汽车大灯常见故障的检修为例,弘扬工匠文化,培育工匠精神,课堂中学生严格遵守企业8S 标准无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技能练习对标新技术增强了学生的技能强国决心。
三、课堂实践教学实施成效
(一)教学成效
1.课堂教学实效提升
在模块考核中,成绩合格率达到95%,学生满意度为98%,课后测试正确率为97%。在近几年学生“1+X”汽车检测与维修考证中,学生考证过关率达到90%,教学实施成效显著。
2.师生职业能力提升
通过此教学模式的实施,展现了学生“知道—做到—做对—做好—做精—完善”的认知迁移过程。学生在岗位对接、知识积累、技能提升方面有明显改善,培养了热爱劳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团队信息素养得到提高,教学能力显著提升。
(二)特色创新
1.构建了“九环节.学练用”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
本课程依托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以企业典型检修案例为任务,基于企业岗位工作流程,采用“进阶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设计了“夯、引、析、定、仿、练、评、拓、固”双主体、三阶段、四维度、九环节的教学过程,构建了学练用一体的实训教学新模式。
2.课程思政“穿针引线”,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课程思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落实了“三全育人”的使命,打造了“守初心、铸匠魂、强技能”的高效课堂。
3.基于人才培养“双主体模式”下的技能和素养提升
本课程基于人才培养“双主体“模式,对应于专业方向课,通过学校和企业双主体的方式授课,学生在学校学习获得课程学分,在企业拓展获取素养学分,同时强化劳动技能。本项目技能对应于汽修“1+X”技能证书。通过该项目的学习,学生提升了技能与素养,实现了技能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充分融合。
四、课堂实践教学反思与改进
(一)反思
1.持续推进课程建设
基于校政行企合作中获取的资源,将企业、行业的职业培训课程嵌入课程体系,将职业资格标准嵌入课程标准,将先进技术嵌入课程内容,将职业素养嵌入课程教学实施和学生活动,实现了学生职业能力进阶式递进提升,使学生贴近行业、贴近企业和岗位,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2.深入优化校企合作
由于校内设备资源不足、标准实训设备尚未完备,校企合作尚不够深入,学生学习还不能全部与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通过与合作企业协商已达成共享实训设备的意向。
(二)改进
1.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
在学练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下,校企合作项目要更加体现职业标准,任务的设置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保证学生整体智能和素养呈稳步上升状态,达到增智、强技、育人的培养目的。
2.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进一步引企入校,强化校企在实习实训方面的深度融合,学徒教学环节要进一步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的无缝对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塑造新优势、迈上新台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及“新工科”大背景下展开的,落脚点在课程改革,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是核心。“学练用”教学模式不仅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整合教学内容,还需要对整个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梳理重构。对于课程改革,应以项目化教学或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试点为基础,逐步探索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和新思路。课程改革对于专业教师的业务知识能力水平要求更高,因此迫切需要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完善现有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教学考核标准,最终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