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体意识:高校辅导员构建师生关系的思想基石

2022-03-17夏斌文

滁州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共同体师生关系辅导员

夏斌文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1]这既是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角色的特殊定位,也凸显了辅导员与学生关系之于普通师生关系的亲密性和重要性。基于教育关系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位置,师生关系构建成为辅导员的核心技能而备受关注,对相关方法和途径的经验介绍和理论研究,也成为“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精准赋能”[2]的应有之义。如果没有科学的理论做支撑,仅凭经验总结很难认清师生关系的实质和主要矛盾,更谈不上引导师生关系的方向和未来发展。本文认为,共同体意识是助力辅导员理顺和构建师生关系的思想基石,这不仅是因为共同体意识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更本质的人际关系框架,也是辅导员因工作特性而做出的必然选择。

一、共同体意识解析

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以来,“共同体意识”就成为一个热词,不仅在国际政治和国家战略领域高频出现,也被广泛涉及于基层组织和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人们普遍认为,共同体意识是一种正向而有力量的思想理念,可以将人类引向更加美好的未来。然而这种不言而明的感觉,并不能揭示共同体意识的真谛,只有准确理解和把握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实质,才能进一步揭示其真理性和价值性。

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合成概念,由“共同体”和“意识”组合而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共同体”的释义有二:一是人们在共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二是由若干国家在某一方面组成的集体组织。[3]抛开国家战略层面的政治意蕴,普通老百姓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与他人交流和互动,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和集体组织,就处在一定的共同体中。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这明确的告诉我们两点:一是世界上并不存在单个的人,人天然生活在群体中,共同体是人的必然存在方式;二是共同体意识是人类共同体的内核和特征。天然的共同体并非人所特有,大象、羚羊、猴子甚至蜜蜂、蚂蚁等都是群居动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但群居动物仅因为生物遗传本能而决定了存在方式,唯有人不仅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而且能够根据自我意识来界定、判断、评价和作用于自身所处的群体以及群体中的成员,社会关系由此产生,这才是人之共同体的真谛所在。由此可见,共同体意识以个体所在的共同体现状为基础,从根本上说是对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定位和把握。

理解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于对“共同”一词的解读。从字面理解,“共同”至少包含了两种含义:一是对群体成员同质性的认同,因为在同一个群体中,所以天然的共生、共存、共享、共担,也因此更容易达成共识、产生共鸣。正因为如此多的同质因素,人与人之间才容易感同身受,彼此相互认同和接纳;二是人们处于“共在”的状态。“共”和“孤”相对,共同体之外的人是孤独的人,他们是单子式的存在,必须面对孤立、孤单、孤苦无依和与世隔绝的状态,而共同体之内的人,是与他人共在的人,人与人之间可以互联、互助、互相关爱、互相依靠。正是共同体使人紧密相连,“在一起”才能给予人无边的温暖和幸福,使人感到安全和自在,因此,共同体是四处飘零的人自我安放的家园,是符合人的需要和本性的必然选择。同质性和“共在”又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正因为认识到人与人的共同之处,才有了交流和互动的基础,才可能产生“共在”的状态。而共同体内人际“共在”的状态,又强化了人际间的连接和互动,更发现和扩大人与人的共同共通之处。无论是从同质性的相互认同来看,还是从共在的存在方式来看,都决定了人对于共同体的认可和追求,因此,共同体意识从感情色彩上讲是一种对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肯定性认识和评价。

共同体意识积极而美好,但并不唯一。同质性意义上的认同,其对立面是排斥。排斥的实质是将他人驱逐于共同体之外,是对他人的否定。当个体将自己作为正常人的标准时,倾向于将与已不同的人视为另类,另类不仅不能被列入共同体之内,而且还要遭受蔑视和敌视;“共在”意义上的人际关联,其对立面是陌生人,是共同体之外的和“我”缺乏交集、毫无关联的人。由于缺乏了共同体的粘合作用,陌生人于“我”是可有可无、毫无意义的存在。然而无论个体在共同体意识中囊括了哪些人,都有可能和共生于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碰撞。如缺少相互接纳的意识,人与人就极有可能因为利益、名誉、观念等异质因素而发生摩擦,产生冲突,引起矛盾。因此,陌生人也极有可能转化为敌人。在社会心态中,陌生和排斥是同向性的情感态度:正因为陌生,所以更容易排斥;正因为排斥,所以更加陌生。这种心理状态和情感倾向的恶性循环不仅禁锢了人们对共同体具体格局和状态的感知,还有可能瓦解共同体内部原有的联系,是共同体意识的天敌。

共同体意识是一种“我们”意识,即从“我”出发,对客观共生的人进行归类。凡归类为“自己人”的就是共同体,“自己人”之外的就是另类、陌生人甚至是敌人。常言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从人对自身所处共同体的感知而言则是心有多大,共同体就有多大。目前,最科学、最宽广的共同体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共同体意识和辅导员师生关系的契合性

作为一种关系架构,共同体意识为人们提供了一幅人际共同体图景。宽泛来说,任何人及其相互关系都可以放置于共同体的框架中予以审视。但较之于其他人际关系,辅导员师生关系与共同体意识有更高的匹配度和契合性,更需要具备共同体意识,这种需要是与辅导员工作的独特内涵、场域设定、实践经验和现实挑战密不可分的。

(一)共同体意识契合了辅导员工作的独特内涵

在教育部文件中,辅导员兼具高校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这就意味着辅导员既有高校教师的共性,又有自身的特殊之处。尽管共同体意识之于普通老师也有意义,但课程还是以具体的科学知识为支撑,即使师生关系疏离,老师也可以以权威而专业的知识予以弥补。而辅导员工作和学科教学工作有着显著的区别,它以凝聚学生、调动学生、发展学生、健全学生为目的,以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日常状态为抓手,以教育和管理糅合为手段,全力进行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与他人在利益上、思想上、情感上达成某种共识和默契,本身就是辅导员对学生的期待;与他人形成一个相互联系、有效互动、彼此支撑的有机整体,正是辅导员需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只有学生们能够自觉以共同体意识和包括老师在内的其他人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并在这种共同体关系中贡献价值、实现自我时,辅导员工作才可以说是成功的。对于辅导员来说,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方法论上的意义,它本身就是辅导员的教育内容和工作内容。

(二)共同体意识匹配于辅导员工作的特定场域

辅导员工作聚焦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这决定了辅导员与其他高校教师存在于不同的教育场域。即使是同属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也分属不同的赛道。思政课教师的主场是课堂“主渠道”,而辅导员要坚守的是日常“主阵地”;思政课教师以理论的科学性和深刻性见长,而辅导员则需要以工作的渗透性和细微性而取胜。辅导员工作的日常场域,给予了搭建师生共同体的有利条件。从形成过程来看,自然共同体来源于成员间的密切联系和紧密互动,这并非靠刻意的安排,而是出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现实需要来实现的。辅导员工作职责大多涉及学生最基本的生存发展需要,可以随时随地以多种形式和学生建立联系,这种便利条件是其他高校教师所不具备的。辅导员工作的日常场域,也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共同体意识。和“课堂”这一浓缩而高度集中的场域相比,“日常”是庞杂的、零碎的、无序的、散漫的。仅着眼于日常,则辅导员工作就是一盘毫无逻辑的散沙,无法聚合。辅导员必须利用共同体意识的粘合作用,在各项工作中渗透和学生内在联系的意识,才能够使各项工作共同服务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从而实现具体事务性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统一。

(三)共同体意识贯穿于辅导员工作的成功经验

自1953年清华大学设立辅导员制度以来,辅导员队伍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时光流转,尽管不同时代辅导员的工作境遇、教育对象和具体问题不尽相同,但纵览辅导员工作的成功经验,共同体意识是这个群体一以贯之的思想特征。在物质贫乏年代,优秀的辅导员尽管自身也不富裕,但仍然无私的给予家境贫困、基本生活无法保障或没钱看病吃药的学生经济援助,这种家人般的支持构建了师生间坚不可破的共同体;在物质丰裕年代,又有学生在心理健康、价值观念、人格健全、交往就业等方面出现问题,优秀的辅导员总是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疏导,不抛弃不放弃,不少学生正是因为辅导员的社会支持才被拉回了共同体之中。当学生遇到任何疑难困境向辅导员求助时,优秀的辅导员总是把学生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不遗余力的帮忙解决。正是无数辅导员的强共同体意识,不断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才使学生心悦诚服的认可和信服辅导员,愿意和辅导员交心、受辅导员的引导,把辅导员当成自己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辅导员爷爷曲建武、知心姐姐包涵、真理宣讲员徐川以及近年来涌现出的辅导员年度人物,总结他们的优秀事迹会发现:共同体意识有一种魔力,它会让学生主动走进辅导员,亲近辅导员,从而让辅导员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顺利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四)共同体意识迎合了时代对辅导员工作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断言当今时代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辅导员工作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我国已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培育时代新人是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无论是从时代新人的特质、还是从培养教育过程本身来看,共同体意识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辅导员工作在培养时代新人的一线,对时代新人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意识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唯有以共同体意识来培养和教育学生,才可能使学生具备正确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激发其为民族而奋斗的责任意识,发挥辅导员在时代新人培养中的作用。同时,面对这个物质丰裕、科技发达、加速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时代,辅导员所面对的学生在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上正发生深刻的变化,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面对逐渐增多的工作风险,辅导员需要更强大的战略定力;面对复杂多元的学生,辅导员需要有更加宽广的包容度;面对“佛系”“小确幸”“躺平”等消极安逸心态,辅导员需要有更加火热的情感;而面对棘手的心理问题和未知问题,辅导员要有更坚定的信心和勇气,这些所有辅导员需要的心理建设,都可以通过共同体意识得以完成。只有具备共同体意识,辅导员才能有效应对工作中的不确定,带领学生以坚固而有力的共同体关系来迎接时代给予的挑战。

三、共同体视域下辅导员和学生的关系困局

从现状而言,辅导员和大部分学生在大部分时候都保持着共同体的良好关系。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受职业成熟度和具体教育境遇的影响,辅导员也有丧失和模糊共同体意识的时候。一旦失去了共同体的前意识铺垫,辅导员就可能陷入某种师生关系困局中。通过对辅导员工作现状的审视,主要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角色困惑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5]在儒家传统观念中,“正名”是成事的逻辑起点,也就是说,明确角色定位是开展工作的第一步。然而和其他高校教师相比,辅导员是角色最为复杂的一种老师。仅教育部文件中就赋予了辅导员“人生导师”“知心朋友”“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等多重角色。坊间更有将辅导员戏称为“宿管员、消防员、办事员、勤杂工、保姆……”等,以此来调侃“辅导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尴尬处境。如此多的角色齐集于辅导员一身,尽管体现了辅导员的重要性,但也使一部分缺乏角色整合能力的辅导员陷入了角色困境。共同体是一个包含着“我”的集体,“我”作为共同体的成员之一,首先有着自身明确而同一的角色定位,才能在共同体中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和地位,和他人构成一定的人际关系。困惑于角色定位的辅导员不仅迷失了自我的坐标,也使得关系对象——学生无法获得准确的定位。如果辅导员的多重角色本身就存在冲突——比如心理咨询师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则会进一步造成角色的分裂。如辅导员不能实现多重角色的整合,就会在角色迷失中丧失自我同一性,从而彻底瓦解了共同体建设的基础。

(二)联结壁垒

联结性是共同体关系的核心。辅导员和学生共同生活在校园场域中并因生活需要而进行着较为频繁的互动,本应具有不少共同点和宽广的联结通道。但事实上,辅导员也面临着诸多联结壁垒,其中最凸显的就是代际差异。由于成长的时代背景不同,辅导员和学生在话语体系、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消费方式和表达方式等诸方面存在差异。比如00后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被称为“网络原住民”,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更具有网络化特征,习惯于网络生存空间。而年龄大一点的辅导员只是“网络的移民”,尽管他们也使用网络,但更多还是倾向于传统物理空间;当代大学生的语言更感性化、碎片化,新词新梗层出不穷。辅导员没有接触过很多来自于热门游戏或网络视频的新梗,根本“get不到学生的点”,更别谈沟通交流了。年轻辅导员刚工作时可能和学生还比较接近,但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代沟也会出现并逐渐加深。由于代际差异所导致的异质性,使得辅导员看不懂、听不懂学生,学生也很难接受辅导员的陈词滥调和传统观念,互动和联结均受到限制。

(三)情感淡化

如果说联结壁垒是阻碍辅导员和学生紧密联系的客观障碍,那么情感淡化就是辅导员疏远学生的主动选择。面对自己的教育对象,辅导员理应有热烈的情感,然而事务性思维等主观因素却浇灭了辅导员的热情,导致对学生的忽视和冷漠。如前所述,事务性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常态,将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在日常琐事上的年轻辅导员,很容易陷入事务性思维中。这种思维不仅将原本丰富而生动的师生关系压缩在事务性的扁平空间内,失去应有的生机和张力,而且也逐渐消磨了辅导员本身的工作激情和活力。学生之于辅导员不再是共同存在的鲜活个体,而仅具有了完成工作任务的意义。除了必要的事务性接触,辅导员并不关心学生的其他方面,也缺少交流互动的主动性,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师生感情就这样被浇灭了。在一些学生眼中,辅导员仅在班会等少量必要场合出席,成为名副其实“最熟悉的陌生人”,究其根源就是事务性思维造成的。如果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因代际差异而沟通受限,还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来消除障碍,但如果辅导员对学生失去了应有的情感态度,那学生也会以冷谈而报之,这种冰冷的氛围是对师生共同体极大的破坏。

(四)利益冲突

马克思曾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6]肯定了利益之于人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辅导员和学生作为共同体中的成员,有着共同的利益;但作为不同的角色,也必然有着自身特殊的利益。受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现代人倾向于无限的追求自身利益,在辅导员和大学生中都不乏“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以功利的目的定位人际关系,使得“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逐渐呈现狭隘化和庸俗化”[7]。共同体是一个资源相对恒定的群体,个体不断膨胀的利益需求必然会损害到其他成员的合理利益,从而引发彼此间的矛盾冲突。宽泛来说,个人的自我价值也是一种个人利益,因此,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由于不能相互接纳而引发的否定、排斥和贬低也是一种利益冲突,是一种精神利益的矛盾和冲突。追名和逐利都容易造成关系双方的敌视,成为共同体之外的相互对立的敌人,因此,利益冲突给予共同体的是毁灭性的打击。

四、共同体意识助力辅导员构建师生关系

共同体意识作为理念给与辅导员的是一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支持。拥有了这种主观优势,辅导员不仅可以有效克服关系障碍、突破关系困局,还可以积极的调整自我,以轻松自由的状态构建健康顺畅、鲜活生动的师生共同体关系。具体而言,共同体意识发挥了如下功能:

(一)助力辅导员精准自我定位

共同体是由具有共同之处的个体所构成的群体。个体之于自己所归属的共同体而言都平等的起到一个作为成员的作用。以共同体为视角,辅导员应将自己和学生均定义为师生共同体中平等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种简单的、朴素的自我理解也是最基础的、给与辅导员关系处理的根本性原则。辅导员承担着多重职业角色,当辅导员在这些具体角色中和学生连接时,均不能背离“共同体成员”这一基础性定位;甚至当辅导员卸下职业角色时,仍然需要以人际角色和学生保持“共同体成员”的关系。现实中,辅导员承担具体职业角色时和学生发生的具体联系,应该是“共同体成员”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展开,丰富着师生双方的具体连接。以“共同体成员”关系作为所有言行的根本性原则,辅导员不仅可以实现多重职业角色的整合,也可以实现自身人际角色和职业角色的统一。

(二)助力辅导员尊重守望学生

在论及师生关系时,“尊重”和“守望”是对教师常识性的要求。然而知其然并非能知其所以然,在一些问题学生、尤其是有阻抗情绪的学生面前,辅导员可能会不自觉的持否定、排斥和蔑视、贬低的态度,从而造成师生关系的破裂。如何始终如一的尊重学生,不离不弃的守望学生呢?这还是要从共同体意识中汲取力量。在共同体中,关系双方均为独立而健全的个体,对共同体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不尊重就是否定价值,否定了学生的价值就是对共同体利益的损伤,也是对同在共同体的辅导员自身的伤害。共同体意识更要求守望学生,因为不守望意味着放弃,放弃意味着共同体的缺失。不管学生的现状离辅导员的期待有多大差距,因为同为共同体成员,辅导员就要始终坚信学生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配得上共同体成员的位置。尊重和守望不断扫清因个体差异而造成的沟通障碍,扩充师生的连接通道。

(三)助力辅导员关心爱护学生

关爱学生,是师生关系中一种良好的情感体验。所谓关心,就是在意,是注意力的指向,愿意在关心对象上投入;所谓爱护,就是爱和保护,愿意给予并提供支持。曾经,关爱的前提是无私,因为社会普遍认为过度的关注自我必然忽视他人,只有忘我才能真正关爱他人。然而人各有私,一味要求无视自我甚至自我牺牲的关爱他人只会使人滑向虚伪,这也是教育场域中冷漠和麻木存在的原因。关心爱护的核心是爱,这是人类最美好最热烈的情感,爱的奇妙之处在于爱所给予的不是物质,而是人内心中有生命力的东西,它一方面丰富了被给予者,另一方面也激发、丰富了给予者自己。因此,爱是唯一可以增加他人,又不减损自己的东西。辅导员关心爱护学生,唤醒的是学生爱的意识和能力,收获的是学生的爱和作为教师的价值。“真正的教育,乃是帮助个人使其成熟、自由、绽放于爱与善良之中。”[8]辅导员在关爱学生的过程中,同时关爱了自己;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了自己。共同体意识要求关爱,关爱不仅拉近了辅导员和学生的距离,还在人格和情感上实现了双方利益的统一。

(四)助力辅导员承担构建责任

辅导员师生关系是辅导员和学生双方的事情。作为关系的一方,辅导员可能会主动承担起构建关系的责任,也可能会把不良关系的原因推拒给客观因素或学生一方。但关系是互动的,如果关系双方均没有互动的主动性,良好关系将无法构建。且辅导员本身处于师者地位,相对于学生属于主导一方,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共同体意识认为,共同体的每一位成员共同生存,共享利益,有共同的前途和命运。一荣俱荣,命运与共的关系要求每一位成员共同承担共同体建设的责任。作为个体,应勇敢担当起主动建设共同体的责任,这既是共同体成员的本分,也是自身价值、利益和命运的要求。

从共同体意识出发,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没有固定的姿态或方式,辅导员需要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强化对自己的要求和修炼,认真探索现实环境中搭建师生共同体的方法和途径,对师生关系质量精益求精,从而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猜你喜欢

共同体师生关系辅导员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