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阈下外语类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

2022-03-17今任金花

运城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外语思政专业

王 今任金花

(1a.忻州师范学院 外语系;1b.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忻州 034000;2.马来西亚世纪大学,吉隆坡 47810)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是时代的重要特征。语言作为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意识形态的载体[1]。由于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学科的特殊性,外语专业处在受西方思潮和意识形态冲击的前沿。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外语专业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亟待实现同课程思政和文化自信的耦合,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文化自信和课程思政的逻辑互动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深化开启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良性互动的新模式。外语尤其是英语,作为国际交流语言,处于中西方价值观交汇碰撞的前沿,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桥梁。外语专业教育不应止步于简单地传授语言基础知识和提升语言能力,更应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厚植其爱国主义情怀,赋予其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国声音的能力[2]。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目前国内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阐释文化自信的内涵,云杉的定义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3]。之后,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4]。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提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发展高度。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砥砺前行,是因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引领[5]。坚定文化自信,事关民族精神和国运兴衰,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巩固。对于外语教育来说,文化自信是对本土优秀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坚定信念。因此,探讨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问题是新形势下外语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

(二)课程思政的本质

“课程思政”建设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度探索[6]。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重大创新,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员之中,从而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彼此隔绝的“孤岛”效应。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通过“基因式”将价值观培育和塑造融入课程,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外语专业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实现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相得益彰,是新时代我国高校外语专业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既是专业和高校发展之需,也是国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

(三)外语专业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同根同源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入,语言互通成为“开路”的关键。外语人才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应当有能力向世界“解释中国”,提升全球话语能力。由于社会对融通型、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日渐提高,高校外语专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外语专业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这一特征决定了外语专业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7]。首先,外语专业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外语这门语言工具,更重要的是进行系统的人文通识教育。人文通识教育体系同课程思政教育密不可分,目的都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次,外语专业的课程体系涵盖了语言学、文学、西方文化、翻译等学科,多学科领域有助于“课程思政”主渠道的体系化建设和全面推进。诸如“跨文化交际”“报刊选读”等课程的开设能够引导学生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感受中西文化差异、领悟多元世界文明。外语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能够使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有更深切的体会和认同,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意识。

文化自信理论和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在价值引领和育人目标上有一致性[8]。外语专业文化自信教育能够提高课程思政改革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文化自信来源于底蕴丰厚、绵延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奋发进取、英勇无畏的革命文化,以及积极向上、科学创新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外语专业可以充分利用语言在育人方面的渗透性和嵌入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提升文化判断力和文化创新力,助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所以,外语专业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有利于课程思政的开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宣扬。

二、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分析

现以山西忻州师范学院外语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外语专业学生的文化自信现状。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外语专业学生对文化自信内涵的理解程度、对文化自信三大来源的自信程度以及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本次数据调查发放问卷280份,收回有效问卷272份。通过分析,外语专业学生文化自信的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文化自信内涵的理解程度

在调查学生对“文化自信内涵了解”程度时,有72.39%的学生表示对文化自信的内涵略有了解,11.66%的学生表示非常理解,12.88%的学生表示并不太了解文化自信,3.07%的学生竟然表示完全不了解。调查结果说明,多数外语专业学生对文化自信有一定了解,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一定程度上说明外语专业学生文化自觉和自信意识有待增强。

(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程度

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在祖国大地上繁衍生息、奋斗不止,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异彩纷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之一。在调查外语专业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时,有31.9%的学生选择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方面均有了解,60.12%的学生表示略有涉猎,4.29%的学生表示精通某一方面,另有3.68%的学生选择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本不了解。由此可见,外语专业学生缺乏深入学习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亟待提高。

(三)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程度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创造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是中国革命事业的精神遗产和文化传承,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练沉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深度融合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华。在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识”时,有6%的学生认为非常了解,69.5%的学生表示有一定了解,18.62%的学生提出不太了解,而另外5.88%的学生表示根本不了解。在“对革命精神认识”的调查中,有93%的学生了解长征精神,89.57%的学生了解五四精神,82.21%的学生了解抗震救灾精神,关于西柏坡精神仅有67.48%的学生知道。总体来看,外语专业学生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对其内涵和具体特征缺乏深入的了解,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情感态度有待增进。

(四)对西方文化的态度

近年来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外语专业学生在接受中国文化熏陶的同时也接受着西方文化的洗礼。在关于“西方思想和价值观是否会对你产生影响”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0.87%的学生认为会一定程度上受西方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16.37%的学生认为对自己的影响很大,有22.76%的学生则表示对自己没有任何影响。关于“倾向于看中国电影还是美国电影”的调查结果显示,21.47%的学生表示会看时下的流行情况,52.15%的学生则表示都会看。另外,61%的学生表示会有选择地庆祝西方节日。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学生能够以清醒的头脑和深刻的洞察力看待西方文化,然而不可否认西方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部分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应服务于国家战略,注重价值引领,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多层次复合型外语人才,着力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宏观层面而言,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应注重国家外语能力建设和提高文化软实力策略,服务文化强国建设,为中国文化的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撑。中观而言,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

(一)坚持课程思政,丰富外语课程教学资源

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背景下,如何实现课程思政和外语专业课的融合是一项时代赋予外语教育的重要课题。当前外语教育领域的课程思政正在广泛开展,然而微观层面的教学实践仍处在起步探索阶段,课程教学资源不充分的现象普遍存在。

部分高校的外语专业以教授目的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为主,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授经常被置于边缘化境地[9]。作为新时代文化传播的载体,外语专业教材的编写理应坚守主流文化阵地,选用西方原版教材的同时杜绝意识形态风险的出现,适当增加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风物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同时,建设的外语教材体系应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坚定学生的政治信仰,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由于教材单一载体形态的限制,外语专业教育应致力于构建课程思政大体系,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进行立体化建设,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探索语言传授和价值塑造的最佳契合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资源,以创建微信公众号和线上学习平台等方式丰富教学资源形式,增强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二)坚持以文化人,提升外语教师文化素养

外语专业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培养和提高外语专业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一环。外语专业教师的认知和文化素养水平对学生文化认同意识和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有很大影响。所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是外语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慎重考虑的问题。

外语专业教师要提高站位守初心,立足本职担使命。外语专业教师应具备清醒的双重文化身份自觉,意识到自己既是目的语文化的传递者,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10]。在全球化语境下,外语教育应以育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国家情怀、国际视野和文化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切实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时刻葆有家国情怀。外语专业教师应肩负将西方文化“请进来”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任,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鲜活素材和优秀案例,发挥自身的外语专业优势,用生动的叙事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三)坚持科学评价,增加文化性考核内容

作为外语教育教学的风向标,外语专业的评价应有一套新的体系。首先,重新修订外语专业教学大纲,将文化自信的考核内容列入人才培养方案,清晰规定学生需要具备的中华优秀文化素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调整,使外语专业教育在实现人才培养的同时,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其次,革除传统外语测评中价值判断和人文想象缺乏的弊端,从之前单纯侧重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评价转向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中西融通能力的考评。除了听、说、读、写、译几项基本技能,学生的国家情怀、思辨能力,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和全球治理能力也应成为考核的主要指标。总之,实现多元化综合性的测评方式,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线,增加中华优秀文化的考核内容,使其成为堪当时代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结语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是新时代高校外语专业的鲜明指向。在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的视阈下,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润物无声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要素和文化自信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让外语专业学生成为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的优秀的语言文化传播者。同时不断促进深化外语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外语教育事业的内涵式发展。

猜你喜欢

外语思政专业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