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价值、挑战与路径

2022-03-17刘小源

红河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思维大学生教育

刘小源

(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南宁 530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1]高校的意识形态阵地,是新时代我国的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是凝聚我国民族精神的向心力,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后继接班人。新时代,大数据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等多个领域,给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同时,大数据背景下,多元化的意识形态让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难免会遇到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思想观念,给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带来史无前例的挑战,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陷入新的困境。这就要求在大数据视域下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新的发展形势,抓住大数据背景下的特征,适应时代的发展,根据新的形势结合当前主流价值观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做出新的调整。

一 大数据助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关联性思维:促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方法的科学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2]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关系祖国的前途命运。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针对当前高校使用的意识形态教育方法现状,促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方法的科学性迫在眉睫。在大数据背景下,大数据的关联性思维特点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从因果逻辑思维转变为关联性思维。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大数据系统成为可以进行精准化操作的科学系统,这一核心功能的改变,实现了对某一层面和领域的科学预测。大数据之所以被称为大数据,不仅因为其信息数量的庞大,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的技术分析,可以将看似毫不相关的数据关联起来,挖掘出其内在联系。这一优势,可助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一方面,对高校大学生浏览融媒体上内容的类型、在网上发表的言论等进行归纳整理进一步量化,掌握学生在线上的意识形态思想情况。另一方面,通过搜集大学生在图书馆借阅意识形态教育相关书籍的种类、参加意识形态教育班会活动次数等,了解学生线下意识形态思想。结合线上与线下搜集的信息,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运用大数据技术对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思想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针对不同大学生群体的意识形态思想情况,选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实现因材施教。大数据的诞生,其关联性思维特点,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定性和定量集成化成为可能,利用大数据的关联思维模式,促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向更加科学的趋势发展,开辟新的意识形态教育方法。

(二)兼容性思维:擢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意识形态是特定阶级经济和政治直接联系的观念、价值和思想的理论表达,集中反映所服务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表现出该社会特有的思想观念,自身蕴藏了特有的精神文化和价值观念引领,其内容具有的针对性也决定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亦具有针对性。当下的意识形态教育中,各高校主要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班会以及辅导员、班主任的访谈等教育方式为主,都是固化的教育步骤,教育主体将教育客体放入预先设计好的教育内容模式中,以此开始流水线般的教育,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横向拓展,但在纵向深入上缺乏针对性。在大数据兼容性思维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系统可以实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总体性与载体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弥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在纵向深入缺乏针对性的缺陷。在宏观层面,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通过分析学生在现实生活产生的与意识形态相关的数据,在整体上把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特点,可以有效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系统性。在微观层面,当个体的数据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情况下,就其个人的数据进行分析掌握思想的动态变化脉络,为高校意识形态个体教育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大数据的兼容性思维将宏观层面掌握群体意识形态教育与微观层面制定个体意识形态教育方案相融合。在大数据时代,以网络作为链接点,依托丰富多样、品质脱俗的资源优势,超脱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的课程内容,开启针对性意识形态教育的篇章。一方面,通过对教育个体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过滤和整理,为教育个体制定针对性的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另一方面,根据数据可视化分析的结果,搭建慕课、微课、云课堂等网络学习平台,激发教育客体的主体性,有的放矢的解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客体的意识形态思想矛盾与问题,实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从固有化走向针对性。

(三)智能性思维: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形式的实效性

信息化时代以来,高校传统自上而下线性思维的意识形态教育形式的实效性愈来愈低,已然不能解决当下各种不良思潮对高校意识形态的渗透问题。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的智能性思维打破了原有简单线性思维的瓶颈,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形式从单向的线性思维转向智能性思维。首先,一直以来,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始终将理论知识的传授放在首位,这种简单的教育方式是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形式,虽然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也会反作用于内容,不同的教育内容要与相适应的教育形式相结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数据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以大数据为支撑点进行智能性思维的算法分析,可优化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提高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其次,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教师教的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没有关联。在网络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新的问题出现,教育内容往往没有及时更新,导致学生感觉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空洞且晦涩难懂。海量动态的大数据库恰好弥补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滞后和超前的不足,利用大数据的监控,智能性思维预测,及时发现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是否出现超前和滞后的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以此增强教育内容的实效性。最后,“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3]理论说服人,需要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网络时代,人们获得信息的来源多种多样,通过大数据分析,显现出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内容还是厌恶的教育内容,利用大数据的记录可以提前对教育效果进行预判。了解大学生对哪些意识形态教育形式更有兴趣,在课堂上引入此部分的内容,激发大学生对意识形态理论学习的兴趣,发挥主体能动性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形式的实效性。

二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现实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加创新这个第一动力。”[4]大数据的诞生,其关联性思维、兼容性思维和智能性思维为创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建设焕发勃勃生机。但难以避免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人类思想从以往的僵化保守变得开放,人们对世界多元化的思想接受程度普遍提高,大数据在拓展人们意识形态视野、便利意识形态教育的同时也给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

(一)大数据隐私危机与个性化意识形态教育方式的角逐

大数据的出现好比一把“双刃剑”,给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带来新的突破点,利用大数据技术有利于高校进行个性化的意识形态教育,但同时也带来了大学生信息安全问题。大数据最强大的技术特征就是能够超强记忆存储、分析整理和精准预测。一方面大数据的分析整理和精准预测的特征给高校实现个性化的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实践路径,另一方面大数据强大的记忆储存功能加剧了大学生隐私泄露的可能。当大学生任何的浏览数据都被不断记忆储存,大数据技术通过与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融合,经过算法计算和分析,将表面毫无关联的意识形态数据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不止可以预测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思想变化,也能预测大学生的生活、行为等信息,这也就意味着大数据的使用可能会导致隐私空间遭到侵袭,爆发隐私危机等问题。受个性化教育思潮的影响,新时代教育既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又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也需发展个性化的意识形态教育,教育者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前洞悉受教育者的意识形态思想的动态变化,才能基于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和群体特征,精准开展意识形态教育。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战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场所,抓住高校这一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如何解决大数据背景下面临的隐私危机与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把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思想的动态变化实现个性化的意识形态教育的矛盾,是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遭遇的一大挑战,是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大数据茧房效应与多样性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争锋

凯斯·桑斯坦提出了“信息茧房”概念,他指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不同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不同,人们会按照自己的需求和喜好选择信息,长此以往,人们会被自己的兴趣逐渐引导,从而将自己像蚕一样桎梏在蚕茧之中。”[5]一方面,随着时代的进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开始沉溺于“信息茧房”中,大学生的信息需求日益呈现单一化的趋势,只愿意将时间花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阅读上,给自己筑起了一道与外界其它信息隔离的防火墙,不利于多样性的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传播。另一方面,网络信息无孔不入。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传播的便利,向国内高校大学生群体无形的输入西方的意识形态思想。而意识形态内容却是多样的,涉及宗教、思想、文化和民族等多方面,不少大学生由于桎梏在“信息茧房”之中,对于西方意识形态侵袭一无所知。在利益驱使下的一些媒体平台,为了追求流量的热点,在大数据和算法推荐的技术支撑下,固化他们的信息选择。“大量片面迎合用户喜好但意义缺失的信息内容充斥于网络空间,在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同时造成人的精神荒芜和价值紊乱”[6],使一部分大学生沉溺于崇尚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不良价值思潮中,导致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难以推进。因此,如何破茧大数据视域下产生的信息“茧房效应”,拓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多样化,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遇到新的时代挑战。

(三)大数据信息碎片与系统性意识形态教育知识的比力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的出现,碎片化阅读逐渐成为人们阅读模式的首选。碎片化信息获取模式,在节约学习时间、拓展意识形态思想视野的同时,也给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弊端,信息广而不系统,惰性思维的产生,甚至导致人们停止思考,无法理清逻辑,降低了获取相应意识形态教育知识的质量,失去了通过阅读获取系统性意识形态教育知识的价值。但意识形态是一种理论体系,是对特定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理论概括,这种系统理论主要是指意识形态是从整体上对社会存在各种思想观念、意识形式的概括反映,而不是对现实社会随意的、自发的和零碎的说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是对大学生从整体系统上进行各种意识形态思想观念进行教育和引导,培养符合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但在大数据视域下碎片化信息获取模式,使更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碎片化的走向,大学生逐渐养成浅阅读、不思考等信息读取方式,给“快餐式”的文化提供了暖床,不利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对高校系统化的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冲击。如何能够将大数据视域下信息和知识碎片化获取方式给高校系统化意识形态教育知识带来的弊端转化为助力,值得深思苦索。

(四)大数据虚假信息与真实性意识形态教育数据的角力

真实性是一切数据有价值的基础,但大数据更多呈现的是一种表象,这是大数据存在的先天不足。网络是收集大数据的重要载体,而网络因其虚拟性和匿名性,滋生了虚假信息产生的温床。一方面,由于网络是虚拟的空间,大多数情况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人们提供虚假的个人信息,导致网络中存在大量虚假数据。另一方面,有人为了金钱、名利或者发泄心中私欲,沦陷为黑粉、键盘侠、网络喷子等等,唯利或任人摆布在网上散布虚假信息。虽然大数据强大,但也无法辨别信息的真伪。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只有基于真实的数据才能够准确的反映出大学生们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变化,才可以做到因材施教。以高校当前推进意识形态教育的青年大学习为范例,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体验,大学生学习青年大学习都是迫于各种压力才选择学习,其中一部分同学把学习视频打开放在一边,还有一部分同学点开“青年大学习”有了数据直接关掉,根本没有认真学习其中的内容。后台有了学习数据,但这些反映大学生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的学习数据其真实性和质量就无从考究了。这样一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寻求的真实数据和客观真理很有可能被这些庞大冗杂的数据误导,甚至引入歧途。综合上述,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利用最先进的数据处理方法,也难以识别和修正虚假性信息,大数据信息的虚假性与高校需要的意识形态教育数据真实性的角力,无疑是高校利用大数据助力意识形态教育的又一大挑战。

三 大数据助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路径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指出:“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域链等技术迅猛发展,将深刻改变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智能环境不仅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而且已经开始深入影响到教育理念、文化和生态。”[7]要想在大学生中做好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无疑要了解大数据这一时代背景的特点,转变主体思维,利用大数据链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服务平台,建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分析模型,优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师资队伍,实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科学引领。

(一)转变主体思维方式,实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科学引领

大数据推动着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意识形态教育的大数据理念,呈现在固化思维模式到创新性思维模式的转变上,打破传统固有的思维方式,尝试接受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渠道,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者需要增强在工作中使用大数据的意识,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更加生动形象。基于此,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者需要全面理解和把握意识形态教育大数据系统的内涵和内容体系,充分认识大数据视域下带来的创造性,通过对数据之间关联性的把握,利用算法计算,精准预测,挖掘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潜在价值。同时,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者也要正视大数据所带来的缺陷,截长避短、取长补短,使大数据真正助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让大数据思维方式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将大数据思维转化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资源优势,实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科学引领。

(二)构建数据追踪系统,校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靶向定位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产生的海量数据给高校构建数据监测系统提供了基础,使校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靶向定位成为可能。首先,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把握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思想发展规律,跟踪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产生的数据,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并对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情况进行实时追踪,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思想的变化规律和大学生意识形态思想出现的问题。通过追踪到的规律和问题,分析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思想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以此作为后续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规律预测大学生意识形态思想的行为动态,将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校准,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权,实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靶向定位。其次,完善网络数据追踪系统,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进行数据的追踪、收集、存储和整理,全方位追踪数据的来源和去向,保护大学生产生的数据,避免隐私泄露的风险。实现在保护大学生产生的数据的同时对大学生全方位预警机制的构建和高校对学生意识形态的动态关注,预测高校意识形态思想的走向,校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靶向定位。

(三)利用数据智能技术,建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分析模型

传统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要依托课堂观察、个人访谈、调查问卷等方法来掌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把握意识状况,以此为依据分析大学生意识形态思想存在的问题。这类教育方式,只能对已经产生问题的思想起作用,而对于那些隐藏于受教育者背后的问题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发展趋势只能束手无策。大数据关联性和智能性思维特点,无疑给高校建立意识形态教育分析模型提供了可能和技术的支撑。首先,广泛收集大学生网上浏览的数据痕迹,利用大数据技术归纳提取、量化分析和类似比对,从芜杂的数据中寻找行为与思想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联性,建立意识形态教育的分析模型。大数据智能技术建立的高校意识形态分析模型,使用具象化的分析模型来描画意识观念的现状和未来可能发展的轨迹。其次,通过立体、实时的多维数据分析,在收集海量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典型案例数据模型。大数据视域下建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分析模型,使高校教育者更好的掌握大学生复杂多变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变化规律,选择更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和方式,真正做到把握当下,着眼未来发展趋向,做到预防为主、治理为辅,实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智能化发展。

(四)培养一专多能人才,优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师资队伍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着力点,归根结底还是人才,需优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师资专属团队,培养一专多能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人才。首先,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的大数据综合应用能力。在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意识的前提下,一方面,要了解大数据技术对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作用,并学习利用大数据如何做到个性化意识形态教育;另一方面,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要提高数据搜集、分析、处理和整合的能力,并真正运用到日常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学会利用云计算实现科学观察和舆情监控,分析大学生产生的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掌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动态情况,为大学生量身定制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其次,利用大数据建立意识形态教育联合培养队伍。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大数据来源广,且数量旁大冗杂,错综复杂的情况加大了数据处理的难度,面对这一难度需要专业技术为支撑。一方面,高校可以引进大数据方面的专业人才,通过专业技术去挖掘数据背后的思维逻辑,经过专业处理的数据,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数据进行合理的研判和决策。另一方面,培养复合型人才,在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队伍中,寻找对大数据技术有一定基础的人才,针对这部分人才进行强化训练,或者对学校的大数据专项人才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知识的基础教育,让其更好的明白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与大数据间的融合,利用大数据对意识形态教育进行针对性研发。

猜你喜欢

思维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