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比德观在舞蹈编创中的运用

2022-03-17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比德儒家舞蹈

连 玥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一直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儒家思想在艺术领域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比德观作为儒家重要的美学理论之一,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它强调自然事物与人格气质对应牵连、相互感召,强调“天人合一”思想,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亲近,让人触景生情,达到情景交融[1]。自然事物以其自身独特的风格韵律感染并影响着人们,反之,人将其德行言语赋予自然事物,以达成关联互通。由此,儒家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其中“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对艺术创造提供新的路径。

“观烟波浩渺而思其意境,仰崴嵬嵯峨而感其气势。”艺术在比德观的影响下,将艺术作品看作是大自然的产物,体现儒家哲学理念,艺术作品受到自然规律的启示,从天地自然中体现人的社会属性,不仅强调自然天地和谐,也蕴含着人世道德伦理。在比德观的指引下,日月风云雷雨、飞禽走兽虫鱼、天地山川草木,已成为艺术创作主题,将其赋予人格、化身人神、蕴含哲理,形成一种中华民族特色的伦理象征,人与自然达成高度和谐之态。同样是对生活体验、对哲学思考的舞蹈艺术,也可以在舞蹈编创中融入儒家比德观思想,将作品源于生活,引发观众的情感体验,营造联想空间,参与舞蹈作品的二次解读。比德观在舞蹈编创中起到纽带与桥梁作用,使人们感悟自然本质,达到天人合一。

一、儒家比德观内涵及起源

比,即比类取象。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以“象”为工具,以认识、领悟、模拟客体为目的的方法。取“象”是为了归类或比类,即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导在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似或类同[2]。取象范围不是局限于具体事物的物象、事象,而是在功能关系、动态属性相同的前提下可以无限地类推、类比。德,在这里是比的承受者。比德观是儒家重要的美学观点之一,借用具体可感的自然事物进行道德怙感和操守的比附,构成儒家比德观这一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自然物象与人格品质的联系。人们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等万物的审美,便不再局限于其自身价值,更加注重实证思辨后所比附的文化价值以及内涵和外延,从而形成朴素的自然审美观,也即《淮南子·精神训》中所云:“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的比类思想的宇宙观显现。

以时间为序对“比德”思想的发生及流变进行梳理,首先,对“比德”思想作出论述的是春秋时期的管子。他在一篇研究先秦学术文化思想的散文,即《管子·水地》中说:“故水一则人心正,水清则民心易。”将水的悠然淡泊与君子的履信思顺进行比较;不仅如此,《管子·小问》中桓公在放春时所问:“何物可比于君子之德乎?”更是明确出现“君子比德”字样,以自然之美类比君子之德,开启了后世审美的理性思考。其次,孔子时期是比德观的觉醒阶段,作为孔子哲学的重要内容,人们的审美意识纷纷得到解放,儒家比德观得以诞生。孔子曰:“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而后,孔子进一步突破自然美学观念,对比德观进行了论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感悟,加入人的主观情感的哲学思辨,使得审美理论走向神、气、韵、情深处。再次,从《诗经》香草美人的描述,屈原以香桔、蕙兰、芰荷自喻“信芳”的品德,到《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芙蓉花和薛宝钗的牡丹花,有花语寓意的赞赏也是人物结局悲剧的暗喻,均受到比德观影响。[3]时至今日,“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等说法经久不息,延续着传统儒家精神追求,文学领域也不断有人撰文探讨比德观这一美学理论,这些论著成果都对比德观做出了有益的梳理与探讨。从比德观的发展过程来看,从诞生伊始,它就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及感染力,对自然景致的生动描绘,对思想情感的精准把握,成为充满民族色彩的文化血脉和艺术瑰宝。

二、舞蹈编创中儒家比德观表现的特征

舞蹈是一种可视性的艺术,描述客观现实的生活原型,亦或展现舞蹈编导的审美感情、审美思想以及审美表达。在此审美过程中,舞蹈编创者将儒家比德观思想,在编创中淋漓尽致地运用,可以将舞蹈艺术审美从表象、肤浅的物质形态提升到内在、深入的精神层次,通过美学和文化维度深度剖析,把握主题主旨变化,营造舞蹈艺术深刻意境,就能激发舞蹈欣赏者与舞蹈编创者的思想共鸣,达到“尽美矣,又尽善也”的境界。

(一)取物引类

《毛诗序》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也,足之蹈也。”舞蹈运用肢体语言提升了人们的表达能力,突破了单一维度的视觉、听觉、动觉、感觉,取而代之的是综合表达多重功能。舞蹈编导进行编创的首要步骤便是捕捉舞蹈形象。在编创中,舞蹈长于“实的形”,拙于“虚的意”。而运用儒家比德观取材于自然物象,进行取物引类,遵循孔子自然论思想,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并借助对自然物德性的体悟,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发掘,运用其所具备的形象思维能力、创造力、表现力、深厚的文学艺术素养以及舞蹈艺术独有的技术理论知识,触发联想,诱发舞思,将所思所想和情感态度融入到舞蹈艺术所需要的意境中,将有助于创造性地构建传神达意的舞蹈作品,使舞蹈作品更加丰富而富有灵性,使作品的感情深入人心而引起共鸣。

(二)托物言志

中国古典文化中,文人墨客好将自身置于自然之中去感悟做人的真谛。这是一种精神的物化方式,如将春夏秋冬、花草树木、日月星辰这些物象赋予思想情感。舞蹈编创也一直以尊崇自然的艺术审美为原则,用舞蹈来表现高尚情操和思想意识,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儒家比德观编创手法的运用,使“托物言志”特征更加突显。汉代上层阶级中流行的礼仪性社交“以舞相属”便是对儒家比德观最好诠释,集宴邀舞,托物言志,用肢体舞动彰明所要表达的核心要义,其中包含着儒家比德观美学内涵,显示出中国舞蹈艺术“乐心又明道”的哲学范畴。

(三)借物寓意

儒家比德观是中国古代舞蹈创作中重要美学观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被舞蹈编导视为一种内心情感的寄托与挥洒,将人的自然性情与物的本质内涵相互比照,借物寓意,使得人的情感能通过舞蹈这一艺术载体得以传达,这也是人最高的精神境界,让人们在思想上得以拥有自由且开放的想象空间,将自然物象突破自然环境,转向内心升华,从而进入精神生活层面,人们借物开始思考自身的价值,这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学意识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元素。如《白纻舞》借助“轻飔宜白纻”的抒情柔美,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鸲鹆舞》通过舞蹈对鸲鹆进行描摹和诠释,展现出它的独特洒脱。

三、舞蹈编创中儒家比德观的典型呈现

舞蹈艺术以肢体语言为主,辅以舞美服饰道具,对情感进行诠释,儒家比德观对舞蹈虚实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强化舞蹈编创的根基,使舞蹈赋予哲学内涵,放大艺术效果,将人与物的和谐统一融会贯通,以此来表现舞蹈作品的丰富内容。从以下列举的几个成功作品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儒家比德观在舞蹈编创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祭祀图腾——《雀之灵》

图腾是远古人类将一种纹路符号或是飞禽走兽作为部族的神圣标记。模仿图腾行止坐卧、手舞足蹈的祭祀仪式,显示出与图腾合而为一的同化,沟通天地人神,凝聚氏族人心,将图腾赋予祥瑞之兆并满路瞻观,焚香礼拜,舞蹈与祭祀图腾从精神和物质中相互维系,体现着儒家比德观思想。

杨丽萍演绎的《雀之灵》明艳动人,清新俊逸。在对祭祀图腾崇拜的基础之上进行艺术表达,巧妙地运用头、颈、肩、上肢、躯干等部位的变幻莫测,创造性提出引颈昂首的孔雀形象,是舞蹈编创中儒家比德观的典型呈现。以图腾文化为依托,以舞蹈艺术为载体,通过肢体对孔雀图腾描摹刻画,借助服装、化妆与道具的精心配制,一饮一啄、一颦一笑、忽强忽弱,舞姿形态婀娜优美,情感表达曲尽其妙,将祭祀图腾——孔雀的吉祥、智慧的隐性文化意味包含其中,蕴含着积极向上、蓬勃发展的深厚底蕴,儒家比德观的加入使得舞蹈作品在舞台上细节和内涵更加深刻,编导对生活中体验及感受的提炼,使其作品立意达到新的高度。

(二)传统符号——《行草》

据《国史补》记载:“昔张旭善草书,出见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现有林怀明运用传统书法来创作舞剧《行草》,中国传统书法美学的行云流水用现代舞活态呈现,将张旭行草、苏东坡寒食帖、王羲之奉桔帖等书法名作生动形象地用肢体为笔、以灵魂为墨来展现,是儒家比德观在舞蹈编创中的典型呈现。书法创作与舞蹈编创的审美元素皆以线条为主,线条力度、路线调度,以及这两者之间的感知与体悟,营造出相融相生的韵味。舞蹈编导借用舞台为一副宽大的卷轴,舞者居于这一意象空间中,外有动作力度刚柔并济、内有气息提沉阴阳对比,既有抑扬顿挫、又有行云流水,时快时慢、忽急忽缓、一狂一敛、有虚有实、若隐若现,意境优雅而空灵。舞蹈与书法相同,二者更为注重神韵,天地融合、天人合一的儒家比德观思想包含其中,其创作过程便是编导和书法家抒发情感的过程,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具体化。观者可以通过观摩作品来探寻作者的心境变化,以此来达到自我觉悟,修身养性。

(三)草木花卉——《爱莲说》

古典舞《爱莲说》的灵感来自于北宋学者周敦颐的散文诗。赞莲花之性,传君子之志,文章以莲花喻君子品格,古典舞《爱莲说》的舞蹈编创过程中,亦是运用儒家比德观的手法对山水草木进行呈现,以圣洁的莲花形象作为美的化身,歌颂中国传统女性一尘不染、与世无争的高雅品格。从话花转移到拟人,舞蹈编导选取舞者双腿盘坐,后腿勾翘,手作小五花手势在胸前绽放的舞姿为舞蹈主体动作,呈现出一朵肆意盛开的莲花造型,舞蹈动作延展之美的特性体现在“言有尽而意无穷”,舞蹈编导还运用大幅度的流动变化,展现莲花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具有一种“行云流水、刚柔相济”的审美精神。清雅脱俗的莲花形态通过舞蹈形体语言,不仅体现清廉、正直、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道德风范,也诠释出了东方女性的古典之美:含蓄内敛、坚韧乐观的精神品格。

(四)山水画卷——《只此青绿》

2022年虎年春晚舞台上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引用了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色彩元素,在舞蹈设计中凸显出沉稳和内敛的格调,贯穿着气势如虹的傲骨。舞者独具一格的高耸发髻,运用触摸天空、身处云海的拟人手法,还原展开画卷时山峰直插云霄、巍然屹立的构图意境;舞蹈动作走势,仿佛从观者视角看山峦稠密、丘陵连绵,或是远处湖水浩浩汤汤、烟波浩渺,亦或卸下风尘回归自然,顺着清风明月,偎一座小桥,傍一湾清水的清净无忧;领舞孟庆旸长袖一挥便落款江山千里,似瀑布溪流、回转小桥,又如白衣隐者在心中修篱种菊,找寻一份宁静与淡定,一笑一颦、一步一促膝,使山水画卷和舞蹈诗剧相得益彰。《只此青绿》运用古典舞的体态身韵表达人文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与统一,融合艺术创造力与中华美学精神,在符合当代审美追求的基础上还原中华文化、激活山水画卷,使山水古画的山川秀美与中国古典舞的含蓄神韵互相映衬,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完美诠释,展现了我们对“低碳承诺”的大国担当,激发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念。

四、结语

比德观作为儒家重要美学观点之一,揭示了先贤对自然美的理解,教导我们要坚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塑造民族性格、铸就民族灵魂、培养审美心理、创造艺术传统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使得舞蹈编创过程得以升华,产生深远而不可估量的影响。扬雄《法言·问神》曰:“诗文书画,俱以精神为主”,舞蹈艺术将思想道德境界进行感性的外化处理,移情于物,使自然景致的客观描摹和重实传情的感性抒写融为一体,发扬儒家思想中具有传承性的崇高追求。在文化多样性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情况下,舞蹈艺术的发展方向、表现形式和艺术成就将在儒家比德观的引领下,呈现出多样化的表达形式。舞蹈作品注入中华传统内涵与中国元素,不仅对当代舞蹈编创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也为当代中国舞蹈的艺术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大的展示平台。

猜你喜欢

比德儒家舞蹈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季后赛高光时刻乔尔·恩比德没有遗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过程
大帝重生 乔尔·恩比德
慈善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