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殊老年人社会支持状况与需求研究
——基于对H市9个县(区)的田野调查

2022-03-17张晓燕韩梅晓赵雅涵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养老老年人

张晓燕 韩梅晓 赵雅涵

(1.邯郸学院特殊教育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2.玉田县郭家桥乡政府,河北 唐山 064106)

一、前言

根据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60岁以上人口264018766人,占18.70%,其中65岁以上人口190635280 人,占13.50%。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相比,十年内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65 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4.63 个百分点[1]。老龄化已成为我国人口结构变化的显著特征,随之而来的社会养老问题愈加严峻,相应的社会支持需求也日渐增加。

为进一步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与支持系统,国家不断完善有关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法律和政策,推动养老体制机制改革。在优化普适性养老质量保障的同时,特殊老年人的适应性养老问题也成为社会公共服务新的重要课题。因老年人类别和处境的差异,以及各地经济、社会等具体情况的不同,目前特殊老年人群体的社会关注和社会支持体系仍较薄弱,社会扶助实践成效有待提高,特性支持尤为不足。本研究以社会支持理论为指导,着眼于特殊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现状和需求,从微观角度对特殊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感受进行调研,剖析该群体的社会支持现状及需求特征,以期为政府养老公共服务政策优化和服务品质提升给予参考,为完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社会支持生态提供研究支持。

二、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

(一)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理论源于社区心理学领域对有关健康问题的社会关系分析。20 世纪60 年代被引入研究社会弱势群体,成为社会问题研究的重要理论[2]。从内涵上看,社会支持是指使个体认为自己归属于相互承担责任之社交网络的信息[3],具有在社会互动关系中进行人际资源交换的特点[4],反映个体通过其社会网络获得社会关系帮助的可能性[5],是社会支持网络运用一定物质和精神手段对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行为的总和[6]。

根据这一共识,本研究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人或群体所获得的来自不同层次社会网络,有助于解决困境,维持正常生活运行的各种无偿帮助的总称,支持形式包括正式支持、准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支持内容包括一般支持和专业技术支持。不同层次的社会支持结构相互交叉、互有补充,共同构成社会支持系统的基本架构。

(二)老年人社会支持研究现状

1.社会支持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特殊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现状有待改进。

老年人的生活与发展存在生理机能下降、疾病问题显著、处理家务的能力不足、情感需求满足程度较低、子女照料与陪伴有限、心理负担沉重、经济支持不足等共性问题[7],其获得的社会支持水平一般,近身陪护、经济水平、情感满足、医疗保险是社会支持的主要影响因素[8]。人口社会学变量、健康状况和生活满意度对老年人社会支持的主观感受、客观获取和利用度的影响存在差异[9]。老年人群体的养护现状不容乐观,照料方式单一,服务专业化水平较低,养老体系困境明显,难以满足不同类型老年人的差异化需求[10]。

2.不同地域、不同类型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现状既有共性也有差异。

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在规模、互动、人际范围等方面均与普通人有很大不同。社会支持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甚至死亡率有关,且对总体的“积极老龄化”有显著预测作用[11]。研究显示,失独老人在经济、医疗、社区三方面的支持均存在不足[12],农村失独老人的困境更为突出,存在严重的经济拮据、精神紧张、社会排斥、隔亲赡养等困境[13]。空巢老人和留守老人在生活起居、精神慰藉、经济条件、医疗服务、信息获取、他人陪护等方面亟需社会支持[14][15]。失能老人的经济支持政策存在区域差异,缺乏专业护理人员,老人的社会参与度低[16],农村失能老人面临工具性支持不足和表达性支持缺失的双重困境[17]。失智老人的认知康复、生活自理、心理健康、家庭复原等都与社会支持有着密切关系[18],其所受社会支持来源以亲属和高校志愿者居多,社区、政府、专业机构给予的社会支持较少,社会支持程度能够改善失智老人的自理能力和情绪变化[19]。

3.特殊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社会支持获得感和期望之间差距明显。

社会支持程度与特殊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健康管理、主观幸福感之间有着显著关系,精神支持在其中的作用尤为明显。精神支持的资源越丰富,老年人越倾向于表现出积极的精神状态[20]。社会支持对不同类型特殊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显示,农村丧偶老人的社会支持、特质应对方式与其抑郁状况有紧密联系,消极应对显著影响其抑郁状况,家庭外支持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21]。随迁老人对社会支持的领悟通过心理弹性对其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和预测[22]。空巢老人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与其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正相关,与人格特征呈负相关,且在人格特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中介效应[23];社会支持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孤独感具有抑制作用[24]。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程度与抑郁情绪和特质应对方式存在相关,社会支持不仅直接影响农村留守老人的抑郁检出率,而且可以通过不同应对方式(积极/消极)的中介作用对其产生影响[25];贫困留守老人的焦虑感、失落感明显高于非贫困留守老人[26]。在社会支持需求方面,老年人有较高的心理社会支持服务需求,需求类型主要表现为心理抚慰、支持保障、互助参与三个方面[27]。

综上,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影响因素方面,揭示了老年人群体的共性问题与应对弱能的现实境况,从不同侧面证实了社会支持对其生活品质提升的重要意义。研究对象上,关于特殊老年人社会支持状况和需求的研究仍有待充实;研究视角上,已有研究缺乏聚焦特殊老年人实际生活体验的微观研究;研究类别上,以单独某类特殊老人为主,综合几类特殊老人的研究较少;研究方法上,以问卷调查为主,采用田野调查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将四类特殊老年人归于一个研究体系下,通过微观调研展现他们的生活细节和心理动态,从而为特殊老年人群体的社会支持保障建设提供支撑。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此次调查针对残障、失独、独居、空巢四类特殊老年人进行,共选取被试30 名,其中,残障老人6名,失独老人8 名,独居老人6 名,空巢老人10 名。调查范围涉及H 市HS、CT、FX、JK、FFK、YN、WA、S、GT 等9 个县(区)。各类老人的具体界定如下:

1.残障老人:年龄在60岁以上,身体或心理等方面存在残疾,导致身心发展、生活自理、社会参与等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需要依赖他人支持的老年人。这类老人存在老龄和残障的双重影响,是特殊老年人中的双重弱势人群。

2.失独老人:年龄在55岁以上,其独生子女因故早逝,且没有再生育或领养其他子女的老人。这类老人的心理困境非常突出,加之逐渐年迈导致的病痛使得他们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3.独居老人:年龄在60岁以上,无子女或子女离家,且没有配偶,独自生活的老人。

4.空巢老人:年龄在60岁以上,与子女长期异地而居,日常生活得不到子女近身照料的老年人。

(二)田野调查实践方法

1.实地观察

社会支持是特殊老年人群体生态系统的样貌表达。本研究深入特殊老年人的生活场域,采用实地观察的方法收集他们生活状态及社会互动方面的资料。交流中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心理贴近被访者的状态,在其同意的情况下对重要场景进行拍摄,直观捕捉特殊老年人的真实生活,感知他们所获社会支持形态与需求的具体表现,进而分析表层现象之下的深层意义。

2.深度访谈

为深入了解特殊老年人目前接受社会支持的具体形态,以及他们对于社会支持的感受程度和需求,采用半结构访谈的方式对四类特殊老年人被试进行深度访谈。访谈提纲借鉴《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肖水源,1986)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姜乾金,1999)编制,共14个开放式题目,内容涉及特殊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基本生活水平、主要照料人、日常社交范围、支持来源、支持方式、支持内容、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等。访谈在被访者家中以面谈的方式一对一进行,部分老人因身体原因由一名亲属陪同。为避免被访者的紧张情绪,访谈过程在形式上相对松散,由被访者选择坐下来聊天或边做日常事务边聊。访谈资料的记录在征得被访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了录音,后转化为逐字稿。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特殊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现状

1.社会支持来源

社会支持来源涉及四类特殊老年人日常接受社会支持的提供方、具体形式、频率和互动形态。调查结果显示,四类特殊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来源按照频率高低依次是人际支持、政府支持、社会服务支持,其中,人际支持的主要来源是亲戚、邻居、朋友、同事,来自社区工作者、社会志愿者的支持十分有限;政府支持的主要形式是低保、五保、失独家庭补贴等,其他形式的支持较少;社会服务支持是特殊老年人支持中最为薄弱的部分,仅有市区的个别失独老人接受过专项社会工作服务。

2.社会支持方式

从社会支持的方式上看,四类特殊老年人收到最多的是物质支持和经济支持,其次是政策支持和医疗支持,最弱的是情感支持、服务支持和信息支持。老人们接受支持的状态较为被动,缺乏选择性。他们对于自己老年逐渐失能的状态普遍存在不甘心,但特殊处境产生的独特困难和需求使得他们的内心矛盾比普通老年人更明显,且自我效能感更低。社会对比使他们产生了更多的心理失衡,既希望得到更多更有效的社会支持,又希望自己能够接受现状更好地适应生活。

访谈记录:

“人老了对生活条件的要求其实没有那么多,怎么都是够用够活的,就是总想孩子们能多回来住住,让我们多看见他们,不过他们也很忙,小家也是有事的,难免顾不上,我也能理解,没办法,能理解,是吧。”(空巢老人K‐02)

“什么时候想起我孩儿都想哭,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根本不能出门,想想邻居朋友都是一家欢乐的,而我们再也不可能了。大伙儿倒是也来看我们,也打电话,送东西啥的,但我们需要的还是不可能得到嘞。”(失独老人S‐01)

3.社会支持内容

特殊老年人社会支持的内容与社会支持方式紧密关联,主要支持内容为生活用品、衣物、药品,其次为金钱、探访、兴趣活动,义诊等方面的支持较少。不同类别的特殊老人是否有子女在社会支持内容上没有显著差异。老人们在言语表述上对于社会支持的直接要求似乎不高,但他们的神态、表情、语气语调无不反映出他们对于精神关怀和更多分享互动的渴望,对情感支持的期盼大过于经济。

访谈记录:

“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国家会有失独家庭补贴,民政部门的一些工作人员也会在过年过节的时候给我们送米面油什么的,生活能过,就是只剩下我们俩了,这没办法,尤其过年的时候,会很难受的。”(失独老人S‐03)

“我这自己一个人就是这么个情况,觉得无依无靠也没办法,亲戚们也会来,关系不错的邻居都会帮忙,但再来也是一会儿,走了之后还是我自己,有的时候就说他们别来了。”(独居老人D‐02)

4.社会支持领悟程度

社会支持程度是事实性表现,而被支持者对社会支持的领悟程度则是心理性表现。调查显示,四类特殊老年人在出行、就医等社会技能方面需要不同程度的支持,残障老人的生活适应状况最弱,失独老人则在社会互动方面感受到的支持最弱。四类老人在搬动、整理、清洁等需要较大体力和精力的居家事务上均存在较大的困难,且对网络系统下的信息查询和自助服务设施的使用存在困扰。为了保障生活,大部分老年人都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补贴生活。在健康方面,四类特殊老年人普遍存在慢性病痛,需要长期服药,拖病情况较多。

事实上,特殊老年人们对现有社会支持的感受和满意度回应较隐晦,且意味深长,言语表达上的满意往往透露出诸多无奈,他们不愿意在这类带有社会倾向的问题上有直接的抱怨,但从他们的笑声、神态、慨叹语、反问等行为和表达上,可以看出他们内心对于这个问题的复杂评判。

(二)特殊老年人的社会支持需求

1.经济支持需求

四类特殊老年人现接受的经济支持程度都是最高的,但来源方面受是否有子女、是否有工作、是否符合资助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而各不相同。对于未来所需的经济支持,四类特殊老年人均希望政府资助的部分能够提高,比起减免费用的形式,他们更希望得到更多的直接补贴。这与他们年龄日增导致身体机能下降,需要更多的医疗投入有密切关系;另外老人们也认为目前的物价比从前高了很多,日常生活的开销相比有限的收入增加了不少。

2.情感支持需求

情感支持需求是四类特殊老年人较为强烈的表达,这一点几乎不受年龄和类别差异的影响,年龄更大的老人对情感支持的需求不会降低,甚至更高。从情感支持的性质上看,四类特殊老年人对深刻感情的需求多于普通的关心,他们希望得到更加诚恳的理解、体谅和信任,也更期待情感支持的互动性和稳定性。

3.医疗支持需求

四类特殊老年人对医疗支持方面的需求不仅表现在数量和频率上,更表现在质量和适应性上。在希望增加定期义诊频率的同时,他们更希望在医疗支持获得的便捷程度、适用程度、专业程度、可信程度上有实质性的提高。有老人反映也接受过几次义诊,但对于病症诊断的准确度并不高,有的甚至以推销药品为目的,这让老人们对免费医疗支持的接受存在疑虑。去医院就诊方面,四类特殊老年人希望得到更有耐心、更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态度和更加清晰便捷的就诊流程。

4.信息支持需求

信息支持主要包括四类特殊老年人对于相关补贴政策、医疗救治信息、日常事务咨询、网络化和自动化资源应用等方面的获取、明晰和使用。老人们认为,虽然年纪大了,又有特殊的境遇,但不能因此“糊里糊涂、求助无门”。他们也需要了解社会动态,发展信息化社会的适应技能,期待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区亲朋都能对他们有及时全面的信息告知,也能有更多机会帮助他们适应信息化的生活。

5.服务支持需求

服务支持主要是指针对四类特殊老年人的专项或特性帮扶,如法律援助、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等。目前四类特殊老年人受到的此类支持较少,持续性、适用性和实质性也有待提高,老人们希望能够有更多元、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支持,支持者的专业性和工作素养也有待提高。

五、讨论

(一)特殊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来源较窄,方式和内容较为局限

经调查,特殊老年人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是亲戚、朋友、邻居等个人微环境中的力量,来自中环境和大环境的支持较少,且缺乏持续性。社会支持的主要方式是物质和经济支持,而例行给付的方式容易加剧特殊老年人的无助感和挫败感。具体而言,目前特殊老年人的经济支持主要来自于子女、亲戚给付,存在不稳定性;政府补贴较为单薄,部分老人需要继续打工来赚取生活费,但能够支持特殊老年人再就业的渠道非常狭窄。受物价上涨、医疗支出增加的影响,特殊老年人衣食住行的品质相对较低,农村情况尤甚。相关医疗资源不足导致特殊老年人普遍有“拖病”心理,病症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进而导致他们失能程度不断加剧。此外,特殊老年人现有的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服务支持也相对匮乏,导致他们的人际互动体验欠佳,自我效能感较低。

(二)特殊老年人对社会支持的领悟和体验单薄

现有的社会支持对于特殊老年人而言缺乏充分性、针对性和适用性,他们一方面希望自己可以接受目前的处境,另一方面也期待能有更多的支持。从时间向度的对比看,特殊老年人认为现在比过去所能得到的社会支持好了很多,但从当下的具体感受上看,他们的言行神态显示出目前所受的社会支持仍然不足。

(三)特殊老年人的社会支持需求呈多元化

受其自身特性的影响,特殊老年人的社会支持需求的内容和力度均呈现出多元倾向。四类老人在社会支持需求的具体表现上也存在差别,失独老人更期待能够保障自己老年生活的政策、医疗和服务等来自大环境的支持;空巢老人则更希望增加来自小环境的支持质量,如子女多回家陪伴、配偶更加体谅呵护、亲戚朋友和睦相处互帮互助;残障老人和独居老人则更期待中环境的支持质量提升,如社区康复、社区照料等。

六、建议

(一)完善特殊老年人财政支持与社会福利政策

在既有经济补贴政策的基础上,提高特殊老年人最低生活保障补贴幅度,扩大特困供养的范围,建立健全针对残障老人、失独老人、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的专项补贴机制,在日常生活、医疗、住房方面补齐财政支持政策,建立以困境和需求等级为参照的特殊老年人财政补助制度,提高财政支持的精准性。同时,完善对社会服务组织和养老机构的运行补贴,加强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和适应性;提高社会敬老志愿服务补贴,为特殊老年人的社会支持质量提升提供经济保障。

(二)健全特殊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及运行机制

建立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分级调研与监管机制,将特殊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工作纳入区(县)级民政系统服务项目,联合高等院校、社会服务组织、残疾人联合会等单位开展特殊老年群体的特性需求调查,健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公益慈善、健康养护等社会支持制度。根据特殊老年人的微观生态开展专项照顾服务项目,发挥社会组织在特殊老年人社会支持服务方面的灵活性和深入性,完善以民政系统为核心,医疗、教育、企业等系统为支撑的特殊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推动传媒、金融、信息等系统参与特殊老年人社会支持,优化专项募捐、网络信息支持、养老信托等多元社会保障形态。

(三)构建“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

“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是特殊老年人群体社会支持的重要保障途径。首先,夯实居家养老的基础地位,通过扩大减免个税、特殊补贴的惠及范围,提高财政支持力度,强化家庭养老责任与义务的法治监督,通过弘扬“敬老孝亲”传统美德等方式,提高近亲属赡养特殊老年人的履责度,推动家庭充分发挥高质量照养和陪伴特殊老年人的基底作用。其次,改革社区工作制度,整合社区卫生、居家照料、精神赡养等方面的资源,保障特殊老年人养老服务社会支持质量的“最后一公里”。再次,提高对养老机构的支持和监管,加快构建集生活照料、情绪支持、预防保健、休闲娱乐、康复护理为一体的医养服务体系,补充中观和宏观系统在精神养老方面支持力度的不足,发挥机构养老在资源配置和专业服务方面的支撑作用。

(四)推动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特殊老年人养护与医疗支持

将农村特殊老年人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建立农村集体养老服务体系和社会工作者在地培养机制,提高对农村特殊老年人的探访频率和形式,关注特殊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需求,提升居家养老满意度,提升农村特殊老年人养老服务社会支持实践效果。完善适应农村生活习惯的特殊老年人住宅修建、居家陈设、辅具配备等工作,建立农村集中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呼叫服务系统、巡回支持和应急救援服务机制,提高农村特殊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人际互动、医疗诊治、社区应用等方面的便捷性和有效性。

人口老龄化的不可逆转已成为社会现实,特殊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已成为政府社会服务与治理方面的重大民生课题。完善特殊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政策,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及运行机制建设,加强社会倡导和社会服务,提升社会支持与服务质量,是实现所有老年人享有高质量、有尊严生活的必要条件。

猜你喜欢

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老年人噎食的预防、互救和自救
老年人崴脚之后该怎么办?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