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病原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2022-03-17丁莹莹李翔宇陈辉莹刘星光赵春燕海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上海200433通讯作者
丁莹莹,白 洁,芮 冰,李翔宇,陈辉莹,刘星光,赵春燕 (海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上海200433; 通讯作者)
病原生物学是医学高等院校具有奠基性质的基础医学课程,主要研究与疾病有关的病毒、细菌、原虫、真菌、蠕虫等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及其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1]。该课程是连接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桥梁,且与临床感染性疾病密切相关,对于医学生建立临床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知识点繁杂、结构较松散和缺乏逻辑性等,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很难提起学习兴趣。如何优化和改进现有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更主动、全面地获取知识是教师进行病原生物学授课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病原生物学的学科性质和教学特点,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对病原生物学教学方法的优化进行探讨。
1 讲好病原生物学绪论和总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绪论是一门课程的开端,绪论讲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病原生物学这门课程能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2]。总论是对后续各论内容提纲挈领的介绍。在病原生物学绪论和总论中有许多名词概念,如病原生物、科赫法则、转导、正常菌群和灭菌等。这些概念相对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讲清这些基本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这门课程学习的关键。对于较难理解的概念,教师可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类比,使学生较轻松地接受。比如在讲授正常菌群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其类比为热带雨林天然的生态环境,热带雨林生态环境的平衡被破坏会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正常菌群则是宿主体内一个微观的生态环境,一旦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平衡被打破,正常菌群会转化为条件致病菌,引起机会性感染。另外,教师在总论中讲授病原体种类的时候,可以引入新发和再发的病原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近几年流行的寨卡病毒、禽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以及学生比较熟悉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病原体,使学生对后续的课程内容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2 运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病原生物学各论的病原体种类较多,知识点繁杂,较难学习和记忆。讲授过程中若方法不得当,会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失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将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案例分析引入课堂教学中,可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更愿意主动参与教学过程[3]。例如,在讲授金黄色葡萄球菌之前,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因食用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饭菜而引起食物中毒的新闻事件,继而提出问题:“你认为是何种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如何进行病原学检查?如何进行治疗和预防?”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病原体各论球菌的学习,在学习中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升了自身边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在讲授病原体重难点内容时也可在课前引入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程的学习。例如在讲解乙型肝炎病毒这一章节时,由于乙肝病毒的实验室诊断是本次课的重难点,因此可在课程开始向学生展示临床上乙肝五项的检验结果,向同学们提出问题:“何为乙肝五项?不同的结果代表机体处于何种感染状态?若是感染乙肝如何进行治疗?我们生活中如何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投入乙肝病毒的课程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极大改善教学效果。
3 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病原生物学课堂教学效率
病原生物学研究范围广,既包括病原生物的形态结构及致病机能,又涉及与人体的相互作用,并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紧密联系,内容繁多,难度较大,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多媒体教学是将文字、图片、动画和微视频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在病原生物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使课堂展示内容更加清晰、直观,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4]。例如,教师在讲授细菌、病毒形态结构等抽象知识时,可使用图片展示和动画演示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使这些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枯燥内容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讲授人体寄生虫如华支睾吸虫、布氏姜片吸虫、肺吸虫、血吸虫和疟原虫等生活史时,可通过动画和微视频资料逐步展示虫体生长发育的动态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生活史的具体阶段,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使病原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真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微课和慕课也是近年来被广泛使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5]。作为一种网络课程资源,微课和慕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补充[6]。病原生物学是发展较快的一门学科,新的病原体不断被发现,相关病原生物学理论知识不断更新,但教材内容更新较慢。学生无法及时从教材中获得最新的病原体知识。我们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实效性,为病原生物学教学补充新鲜血液。如近几年新出现的对人类有致病性的病原生物如禽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和SARS-COV2等,它们在病原生物学教材中还未及时更新。我们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已有的微课或慕课资源将这些学习资料及时讲授、传递给学生,开阔学生的视野,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另外,微课和慕课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和交互性,可突破时间和空间对课堂教学的限制,在特殊时期用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4 采用归纳比较教学方法,提高病原生物学课程的逻辑记忆性
病原生物学各论的学习中,内容繁杂枯燥而且容易混淆,而且其逻辑性相对其他基础医学课程较差,是教师最难讲解、学生最难理解和记忆的部分。讲授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比较知识点之间的异同点,帮助学生归纳梳理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和逻辑归纳能力[7]。例如,医学微生物学部分各论的教学中,可将各种病原体的学习内容总结为“三性三法”,即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病原生物学检查方法、预防方法和治疗方法,这样可以使得主干突出、枝蔓有序,便于学习和记忆。对于同一大类相似的病原体,教师通过对比分析他们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等,可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如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特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致病物质及其所致疾病、内外毒素的比较、几种肝炎病毒的比较等均可采用归纳比较法来进行讲授和学习。
在医学寄生虫学各论部分,多种寄生虫除有其共同点外,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张冠李戴,混淆模糊。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将形态教学与归纳比较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学得生动、形象。如吸虫的生活史基本都可以总结归纳为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成虫,形态与结构如背腹、系统组成等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教师可在课上将这些零散的知识归纳总结,从而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课程的逻辑性。
5 加强与临床进展的联系,提高病原生物学教学的临床应用意义
病原生物学既是基础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临床各学科如内科学、外科学和传染病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还与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密切相关。因此在病原生物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讲授病原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外,还要找出与临床学科密切联系的知识点,避免医学生在学习病原生物学时与临床实际脱节[8]。例如,教师在讲解细菌和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时,应结合临床上目前常用的方法,向学生展示临床上这些病原体最新的检查方法,如现在临床上采用自动化的细菌生化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能够提高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实效性等;在讲解细菌的消毒和灭菌时,除了介绍重要的概念外,还应注重介绍这些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在讲解细菌耐药性时,除了讲解耐药的基本机制,还应向学生讲解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耐药菌和一些超级耐药细菌,进一步向学生讲授临床上如何采用规范的细菌感染治疗方法,以防止或减缓细菌耐药的发生;在讲解肝炎病毒和HIV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时,可向学生介绍肝炎病毒和HIV病毒国内外流行的最新情况以及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教师通过加强与临床进展的联系,在巩固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临床的实际情况,突出了病原生物学教学的临床应用意义。
总之,病原生物学是医学相关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但其教学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如许多寄生虫感染目前在国内属于罕见病,导致标本逐年减少及获取困难和学员学习兴趣不高。因此,病原生物学教学工作者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病原生物学教学质量,为后续医学有关课程的学习及从事病原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