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立德树人”推动思政一体化建设

2022-03-17魏国力李铁铮

关键词:树人立德立德树人

魏国力,王 娜,李铁铮

(1.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2.沈阳工程学院 医院,辽宁 沈阳 110136)

一、“立德树人”是思政一体化的核心

2019 年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思政课要在大中小学形成一个有效衔接、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精准定位的一体化体系。[1]这个《意见》虽然是明确针对学校领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出的要求,但它的意义不仅仅限于教育界的思政课,它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它是为了提升中国的教育质量,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了人民全面深刻的幸福生活。2015 年2 月2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亲切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要使全民族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就要从娃娃抓起,从学生的思政课抓起。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两个文明”比翼双飞,改革与发展才能行稳致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早日实现。[2]2020 年9 月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的“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是这几年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原因。[3]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正本清源”最好的对象是新一代的未长成和正在长成的学生们,守正创新未来的主体也正是这些新生力量。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学果之硕源于徳,徳行之厚基于教。《意见》“完善思政课课程教材体系”中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见,立德树人是培育学生成才的关键,也是思政一体化体系中的核心。

思政一体化建设的纵向度和横向度都是围绕着立德树人的。首先看纵的向度:《意见》要求小中大学三个阶段的思政教育要有纵向的螺旋上升,彼此之间有效衔接,定位精准,应该符合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规律,从小学时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规范培养到中学的道德认知思维,再到高中的深度思考与政治素养,最后到大学的价值观成熟与责任担当的过程。这个纵的过程基本是围绕着学生道德品行的发展来进行,这里关涉的是如何对大中小学生进行立德教育,即立德树人的程序和方式。其次看横的向度:要体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主智教育带来的畸形发展,尤其要重视德的教育。我们需要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不是自私自利的人,也不是无法进行生活自理和人际交往互动的人,应该是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勤劳肯干、勇于奉献,具有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的人,具有生活品味和高尚情趣的人,这是关涉立德树人的内容和要求。

二、思政课一体化核心标的“立德树人”的分层解析

对思政课一体化核心标的“立德树人”进行解析,可以本着如下的思路:明晰问题,开拓思想,各方荟萃,务实有效。具体的解析可以按照逻辑分为三个层面,即“为什么要立德树人”“立什么样的徳,树什么样的人”“如何立德树人”。

1、立德树人的必要性

徳,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生存无时无刻不得不面对和表现的东西。在现实的意义上,人们的道德性大多表现为遵守道德规范,这是他律发挥的作用;人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也有因为道德教化内化而形成的自律自管;同时,我们还应该了解的是,每个人内心中本有的道德本性叫良知或良心,内在道德本性的开发和展现,这是一个人德性发展的最大最坚固的源泉。一个人是否成功,是否成为一个真正令人尊重和敬仰的人,是否能够一生无悔,徳性和德行是重要的决定性要素之一。所以,立德与树人是一个紧密的因果逻辑关系,立得了徳,才能树得了人。

立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要求。在古代中国,孔子提出了仁徳是做人的根本,在《论语·学而》篇中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4]他主张先做好日常生活中的德行之事,行有余力再学文,徳性赫然是排在做人的第一位的。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5]几希是什么?“仁义而已”。徳,是一个人真正成功的基础。在中国一直流传着著名的人生处世“三立”,其出于《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6]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为人处事,德性是最重要的,一个人首先要做的是要培养自己的德性,树立自己的道德风范,并因为风范而能够使人跟着你向善。然后才是立功,立功并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而是在德性和抱负的基础上,能够救国家民族于危难。最后才是立言,立言即言说和写作,要讲自己的心得理论,写自己对事情的理解,从而能够借此教化民众,这样才是真正的不朽。明朝的心学大师王阳明,就很好地树立了“三立”的典范。他以“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修自己的心性和德性,以善心和智慧完成平定民乱和宁王谋反的胜利之举,创立心学和书院。在西方,这个道理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卡耐基是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被誉为是20 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他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仅仅靠其专业技术就可以的,相反,恰恰是主要靠他的人际关系和为人处事的能力。人际关系和为人处世的能力,并不仅仅是外在的交际技巧和圆滑的说话技术,它真正的依靠是对人性的真正理解、对人的善意和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品德之光。

徳不济则行之不远,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是如此。管子在《管子·牧民》中曾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7]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徳的重大作用。如此重要的徳,却是当代学生非常缺失的东西。学生德性的缺失和品德教育的不足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学校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弊病。有计划不等于实际安排课时,有教材不等于实际上课,上了课不等于落实真正的思政目标。思政一体化体现出了国家对思政课的重视,而务实、有趣、有效的思政课也是学生们内心的呼吁和渴望。为什么思政教育在中小学是比较缺失的?为什么思政课在大学里,虽然安排了很多科目和课时,但未必取得理想的效果?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不外乎三点:一个是人们在改革开放这几十年里,大部分身心放在追逐财富和改善物质生活上;一个是升学压力和应试教育造成的畸形发展;还有一个就是人们对徳的认知太过肤浅,没有看到和懂得徳对人类生活所有方面的重要作用与影响力。

物质至上、分数至上、压力至上、智力至上、虚荣至上,这些“至上”导致学生们心灵的空虚、思想的迷茫、情感的匮乏、信仰的缺位、价值的虚无,缺少责任感,缺少担当的力量,缺少前进的目标和勇气。这样的学生,其实是用一条腿走路,因为他的精神和心灵是跛的。为什么沉迷于游戏和早恋?枯燥的生活、枯萎的心灵、单薄的道德、迷茫的未来、混沌的人生,只好选择在游戏中用刺激的快乐来隐瞒和淹没痛苦。所以,“立德”“树人”也是学生们自身发出的呐喊和需求。

德是规范和引领。德需要舞台和展现,德具有境界和成就。德的规范是规律、社会、国家和人性共同形成的。德的境界是个体和外力共同努力作用的结果。

2、立三达徳,树全面人

既然立德树人是为人之根本,是成功的前提,是学生生命状态的需求,那么立德树人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细细对这个问题追究下去,它的真实本质很简单:让学生们先能够做自己,然后做个社会生活中合格的人,再然后做个对社会国家有用有意义的人。用更简洁的话语来表达立德树人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们能够做到:第一是尽材,第二是符合社会德法,第三是价值性实现。再具体追问下去,我们应该立什么样的徳,树什么样的人——立智仁勇三达徳,树全面发展的人。

智仁勇三达德,出于孔子的《论语》,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后来,子思在《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智慧的人不会困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困惑和迷惑,忧虑和焦灼,畏怕和恐惧,这几点不正是人类最大的通病吗。如果我们能够智慧到通透地看世界,能够仁爱到以天下为己任,能够勇敢到无所畏惧地前行,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如果我们的学生奔着这样的目标来培养,奔着这样的德性来发展,中国社会的未来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智德,它更多的是指面对真实、真心和真相,而不仅仅是一个智力因素、一个学习知识的聪明度。西方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用一句“认识你自己”征服了后世的多少人,中国的老子亦有一句名言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面对真实,才能产生真正的智慧,从而运作出更大的智力,这对需要时时刻刻来保护自己的人们来说,很有挑战性,无论是对于老师与家长,还是学生。然而,只有在真实和真诚的情况下,才可能产生真正的仁善而不是伪善。故此,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真实地做自己,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情感,真实地反思行为的后果,才能培养发自内心的仁。带着智慧和仁爱之心,会给人无上的勇气,给人坚定的意志力,因为你知道——你在做正确的事,你在做造福他人的事,你在做有意义的事。反过来,我们追求智徳和仁德也是需要勇徳即勇气和意志的,这三者是彼此成就、相互紧密联系的。

智仁勇三达徳,可以让学生成为具有真善美的全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智,帮助学生去达到真——你是什么样的人,可以在未来做什么样的事,了解真实的人性、社会和世界。善,不是道德灌输,而是对人的尊重,对内心的感动,对奉献的感悟,从细节,从真实,从身边做起。“每个人本能地需要关怀,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学业进步,更是培养能够关怀他人、有能力、有爱心同时也值得别人爱的人。”这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关怀理论代表人内尔·诺丁斯在《培养有道德的人》一书中提出的道德教育观点。在社会中生活,没有德法的制约,没有爱的滋润,你很难获得社会环境的支持,很难收获真正的爱与情谊,那么美就会离你很远。真善带来美,美同样会激发对真和善的追求。美好和快乐能够给予人面对真的力量和道德的勇气。[8]我们的思政课教育有两个比较明确的任务指向,即价值指向和政治指向,我们希望通过思政课的教育要完成学生的价值观树立目标和政治素养培养目标。然而,我们通常会忽略掉的是:一个人的价值观首先取决于你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然后你要了解这个社会,如何在这个社会中来进行定位,这需要智慧的德性和求真的品质。你的价值实现需要一个舞台,你的舞台在哪里?如果你的价值舞台在祖国、在民族、在你所生活的家园,在这个人们共同居住的世界,那么你就得拥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和眼光,你要学会立足和做选择,要能够不动摇,能够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去奉献,去创造。这是智徳、善徳和勇徳共同来完成的任务。

立住智仁勇三达徳,才可能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之人,才能成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合格的祖国建设的接班人。

3、立德树人需要资源整合,中西合璧

立德树人如何进行才能更有实效?理论基础方面,它需要哲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各个学科的综合的理论知识。态度支撑上,它需要更新的观念、投入的责任心和真挚的爱心。实际操作中,它还需要多样的途径和方法及授课的技巧,需要理论和实践活动的配合,需要校内、家庭及社会三方的联动支持。

在理论支撑上,学校的思政教育大多以教材为主,并且人们很容易把思政教育等同于政治灌输。今天的思政教育,既然是立德树人,要培育学生的价值观和政治素养,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就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禁锢在政治灌输的观念里,它是丰富的、理想与现实结合的、宏观与微观融合的、立体的、多面向的。[9]所以,古今中外的杰出思想理论都可以纳入并作为资源库,我们要学会开拓思维,整合资源,去粗取精,提取最适合的内容来教育学生。哲学,它不仅提供思维的深度和高度,还提供伦理的深刻视角;政治学,它会从历史演变和宏观管理的视角来讲述人类社会的管理制度和理念;心理学,它是真正打开和疗愈人们心灵的理论钥匙;社会学教会师生如何将视野投向真实的世界,投向复杂多变的社会现状;教育学,提供教学的框架模式和教学规律;艺术学,帮助孩子们放飞心灵,增加灵感和创造力,也是提升道德境界的重要方法。这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提出了挑战,挑战同时也是机遇,是充实和完善的机遇。教学相长,在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们接受挑战,致力于这项伟大工程的时候,也是他们突破自我和完善自我的时候。

在进行思政教育的态度上,老师们也有改进的余地和必要性。我们作为思政老师要有爱心和责任心,而不是大家通常认为的一副“政治面孔”和“无情批评”的气质风格,那样,会让学生们敬而远之,言不由衷。

立德树人不能是空中楼阁般的存在,它的实操需要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立德树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道德发展规律,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忽略不理。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理性思维还不够发达,更偏重情感,所以,道德情感教育更重要,那么采取的方式可能以故事、表演和社会实践为主要方式。中学的学生抽象思维开始发展起来,他们更愿意分析事情,那么历史规律和案例分析、事件总结和理论演绎就成为对他们进行思政教育的主导模式。大学生们的道德素质大体开始定型,世界观和价值观也逐步走向成熟,那么对世界的深刻了解、人生理想和责任担当就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面。西方对道德发展阶段规律的研究更为细致和体系化。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创设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人的道德发展规律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10]在前道德水平,有两个阶段,孩子们对于惩罚和服从的定向,以及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作为本然自我的人,他们首先要做的是能够保护自己生存下去。第二个水平是在习俗角色遵从的道德水平上,体现为好孩子定向,孩子们从被动的他律走向主动的他律,希望借道德评价获得价值认可,这个水平还有维护权威的定向,愿意维护现有的法律和社会秩序,这是一个好公民的素质。最后是自我接受道德准则的水平,这个水平已经开始主动走向自律,并且分为两个阶段:即墨守社会价值、社会法规和契约的定向,法律意识、契约意识、公正意识已经成为他们坚持的生活信念。还有个人的良心和原则的定向阶段。道德发展规律是一个由他律走向自律的道德发展阶段,由被动遵从到走向自我思考和自我设定的道德发展阶段。在一定程度上,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他们的自我需求,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培育他们的道德认知,让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不断进行道德成长,这可能更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阶段规律。

教育的方法要灵活多样,唯其打动内心,才能促进孩子的成长。道德是属人的,它的内生性只能从心而发。教训、惩罚、规约,这些只是秩序和纪律的必须,是他律,它们能够起到作用,但过分的管束和惩治也会压抑孩子的自由和创造性。那么,采用更真挚更有趣的方式,采用艺术的和生活场景的方式,更能够促发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靠学校独自完成,它应该蕴含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知道,家庭和家长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和教育老师不是来自学校,而是来自家庭。即使入学后,每天学生们也会有大量的时间和生活事件来自于家庭,还有一部分通过网络和社会活动来自于社会。所以,家庭和社会也要为思政一体化工程负起他们应该担负的责任。家长的品德教育能力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比如学校的家校联合培训活动和实践活动,社区组织的培训活动,社会自发组织的培训活动,单位组织的培训活动等,只要家长树立了这样的意识,都可以从各种途径进行道德品性培养的再教育,学会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社会和政府部门的力量也不可忽视。社会风尚和信息传播网络就像人们穿的看不见的精神衣服,这些衣服如果是脏的、被污染的,那么里面的生命体就容易被染脏、破坏甚至解体。政府部门的作用就更大了,各种监管政策、制度监控、资源整合、风气倡导,都需要其主导和压阵。所以,思政课一体化是一个横向纵向都比较庞大复杂的工程体系,要真正落实落地,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考量和力度的。

三、思政课一体化“立德树人”的落地要旨

思政课一体化工程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徳,难以像考试分数一样清晰地量化,人们德性的多变、深刻、内隐和长期性使得它不可能像答标准试卷一样显明的、不可作假的。如果把德性量化,它就比较容易变质,变成另一种谋求利益的工具。所以,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主要靠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过程的真实性、丰富性、有效性。要警惕在风潮和口号下,它被官僚主义、形式化、政治化、命令化、应试化、教条主义和僵化主义所控制。

对思政课立德树人效果的检验方法,也是倒逼思政课一体化工程落地的关键环节。这个检验的标准要符合这样几个条件:真实性、客观性、成果性、长效性。真实性是指德性和德行培养的真情实意;客观性是指评价的多方性、多面性和公正性;[11]成果性是指品德教育的结果有了显性的表达,人际关系、情商指数、人格完善、人生价值观和各科的综合成绩都有明显提升;长效性,是指思政教育的评价不能仅仅是短视的、当下的、应付的,而是建立相对长期的考验机制。

目前很多中小学校对于思政课的上课、考核都还没有纳入比较严格的轨道中来,对学生思政课的考核,象征性的背题考试和教师评语大概是主要的考核方式。而对中小学思政教师和思政课效果的考核还没有充分地发展起来。大学思政课程比较多,但是上课的内容和方式如果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仅仅作为考试的政治课,那么其能够起到的“立德树人”作用将非常有限。其实,考试并不是唯一的方式,网上调查调研(调研对象可以是各个年级的学生、家长,包括毕业学生及其家长、教师群体、学生实习和工作单位。调研可以根据情况采取匿名或者实名的方式,匿名更利于说真话,实名利于有的放矢了解情况),抽查(抽查教师的教案、教学记录,学生感受等),考察(实地入校听课,访谈等),每一阶段的入学问卷(用以衡量和把握之前的教育阶段效果,也用于对本阶段教育结束后的对比等)和各种品德实践活动检验的后期和长期考核等方式,会让思政课的实施更加务实落地。

思政课一体化的工程任重道远,立德树人的任务重要而艰巨,它关系着中国的教育事业,关系着中国的未来,关系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关系着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更关系着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们要拿出全部的诚心和精神,付出百倍的努力和奋斗,来实现“立德”和“树人”的教育理想,完成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新人的任务。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立德树人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