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朴融通 延展乡情
——刘沅声泥塑作品特色初探
2022-03-17侯海冰
侯海冰
(广东开放大学,广州 510091)
文化是民族之根,艺术是民族之魂。泥塑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艺术之一,即用粘土塑制而成各种形象的民间手工技艺。刘沅声作为我国梅州市非遗代表性传人,他是客家泥塑艺术的主要传承者、代表者。刘沅声的泥塑作品创作早期主要以讲述客家文化故事为主题,依据着客家文化线索,展开一系列的泥塑作品创作,如《客家风情》的系列作品。后来,随着我国泥塑工艺品市场的不断发展,刘沅声的泥塑作品创作在客家文化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创作了许多具有现代文化气息、现实主义的泥塑作品,如《新路》《土地母亲》等作品。刘沅声的泥塑作品不仅促进了客家文化的传播,更推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泥塑艺术的发展。正如中国著名雕塑大师潘鹤对刘沅声作品评价:“泥土凝固客家风情,留下千秋万代。”本文以客家泥塑艺术分析视角,探析刘沅声的泥塑作品特色,从而促进我国泥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一、刘沅声泥塑作品概况
刘沅声的泥塑作品主要有《客家泥塑》系列,该系列泥塑作品主要是围绕着客家文化进行设计制作,具有很强的民族性特点,通过泥塑作品能够感受到质朴、淳厚的客家文化气息。其中,刘沅声创作的《客家风情》系列的泥塑作品,不仅获得了广东省文艺界最高奖项,更获取了泥塑艺术界诸多专家、学者、传承人的认可与肯定,如《客家风情》系列中的“家教篇:阿公讲古”、“劳作篇:踏板”、“土方篇:童子尿”、“休闲篇:对歌”、“童趣篇:山外”等,以及2008 年入选“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 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的作品《新路》等作品,该系列作品均是刘沅声的主要代表作,是他用泥土凝固对传统文化热爱的表现。[1]目前,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虽然泥塑作品被社会大众所喜爱,但是泥塑工艺品的市场却一直在大幅缩减,中国民间泥塑艺术作品面临着严峻考验。而作为客家泥塑艺术的主要代表刘沅声先生,他的泥塑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其作品造型与泥塑材感更显质朴融通,泥塑作品中深深传播着客家文化与乡土人情。进一步研究刘沅声的泥塑作品特色与技艺,是深入了解我国客家泥塑艺术的重要举措,更对传承与发扬我国泥塑艺术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刘沅声的泥塑作品主要特色及其表现
(一)民族时代特色
刘沅声的泥塑作品主要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以中国民间文化、传统文化汲取灵感与启发,从而投入到泥塑作品创作之中。因此,研究分析刘沅声的泥塑作品可以发现,他的泥塑作品大多具有极强的民族性特点、时代性特点。民族特色方面,他的泥塑作品大多立足于客家历史文化为背景进行创作,心怀对客家传统文化的热爱,将客家文化元素融入到泥塑作品之中,通过泥塑作品来传递客家的传统风俗人情,以独特的方式传承发扬客家文化。[2]例如,曾在河南开封举办的第27 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上展示的优秀泥塑作品《围龙屋》,该作品不仅是刘沅声的主要代表作,更深深地体现出民族特色,他在打磨粘土的过程中,对土质进行推敲与细磨,使得表层的土质处于一个粗糙与细腻相融的状态,以极具客家风格的造型艺术,再现了客家民居经典的三大样式之一,通过泥塑作品展现了客家围龙屋的特点,彰显了汉族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此外,刘沅声的泥塑作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特色,通过泥塑作品能够展现出一个时代的面貌及客家人对未来时代 的憧憬,如泥塑作品《客家大迁徙》《土地母亲》等,此类作品取材于客家历史,形象的展现了客家过去时代的发展史、变迁史,反映了客家人从北方到南方、从中原到边陲、从故国到异域,无论是颠沛流离,还是刀光剑影,始终顽强不息,以“客”地为家,开辟家园的历史。泥塑作品《新路》,则立足于客家乡村人民对未来新时代发展的崇敬与渴望,通过老人、孩子、中年人等形象的打造,以泥土的方 式塑造了一家人围绕着一台电脑讨论农产品的故事,以泥塑作品展现着对中国未来农业、农村生活、农民生活的憧憬。[3]
(二)客家文化特色
客家是汉族民系之一,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刘沅声作为客家泥塑艺术的主要传承者与创作者,他的泥塑作品大多体现在客家文化与客家历史,具有很强的客家文化特点。例如:刘沅声创作的《客家风情》系列的泥塑作品,《客家风情》系列中的“家教篇:阿公讲古”、“劳作篇:踏板”、“土方篇:童子尿”、“休闲篇:对歌”、“童趣篇:山外”、“美食篇:灸酒”等,这些作品内容均形象地展现了客家农村的生活面貌与民情,力求用一把把泥土,记录渐渐远去的客家传统民俗风情,以泥塑的方式传承发扬客家乡土文化,通过泥塑可以深深感受到客家的文化气息。同时,他在《客家风情》系列中各种泥人的塑造时,坚持泥人与泥人之间的情感连接,从而使得泥塑作品整体看上去既形象又传神,观赏者通过对泥塑作品的推敲,便容易被作品本身引入到一个以客家文化为主的艺术空间中,从而形象地感知客家民情、客家人的思想情感,且讲述着客家人文故事、传统的生产生活和民风民俗故事。[4]除此之外,刘沅声的泥塑作品的客家文化特色也体现在泥塑素材的选择上,研究分析刘沅声的泥塑作品素材可以发现,他的作品大多从客家乡村生活中寻找素材,很多作品的内容均在表达客家的乡土生活面貌与乡村人的思想情感。
(三)乡土民风特色
刘沅声的泥塑作品具有明显的乡土文化、民风民情的特色与设计特点。一方面,刘沅声的泥塑作品设计风格与他本人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刘沅声上小学时,与其父亲一起到别人家做客,小小年纪的刘沅声在别人家做客时并不是对主人家的糖果感兴趣,而是对挂在墙壁上的字画感兴趣,他从小就形成了一种对中国历史、文化热爱的习惯,以至于和朋友一起玩泥巴时,他总会想象着历史人物进行具体形象的泥人塑造。刘沅声走上泥塑从艺的道路,来源于父亲对他的启蒙与引导,刘沅声的父亲虽然是一个裁缝人,没有什么文化,但是他却能够看得出孩子对泥塑的热爱与天赋。也正是由于成长经历的影响,刘沅声在制作泥塑作品时,大多习惯于植根于乡土民风,力求将客家的民风民俗、乡村最底层的生活面貌通过泥塑展现出来。因此,他的作品在全国多地展览时,只要是客家人,都不需要解说,因为他的泥塑作品本身就是对客家乡土民风的真实展现,每一位客家人都能够与他的作品产生情感共鸣,泥塑作品所展现的故事,也都是每一位客家人曾经历过的场景,例如《客家风情》系列、《客家大喜》等。此外,他的作品极具客家民风特征,能够通过泥塑造型延伸客家乡情,在客家山村“男读女耕”古风的熏陶下,刘沅声自幼便与泥塑结下不解之缘。几十年来,他甘于坐泥塑的冷板凳,甘于过窘迫的草根生活,一往情深地撷取生活滋养,倾注艺术情感,运用洗练活泼的手法,糅合客家文化与传统民间泥塑技艺,通过一组组活灵活现的立体圆雕,尽塑客家人的家风家教、民俗风情。[5]
三、刘沅声泥塑作品对客家泥塑传承发展的启示
(一)植根于本土民族文化,注重地域文化特色展现
通过对刘沅声的泥塑作品特色分析可知,优秀的泥塑作品必然要深深植根于本土民族文化之上,使泥塑作品扎根于乡村土壤,以民间文化来滋养泥塑作品,通过泥塑作品来展现一个民族、一个地方的文化风貌,体现出我国乡土民情。因此,我国客家泥塑艺术的未来传承与发展,以及中国其它地方的泥塑艺术发展,应从刘沅声泥塑作品特色中获取启示与感悟,坚持秉承着泥塑材料从民间来、到民间去,泥塑作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则与思路。例如:客家泥塑作品或其它地方的泥塑作品创作时,创作者深入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历史,使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与泥塑作品相结合,赋予泥塑作品文化特色,彰显民族艺术魅力。创作者对泥塑作品创作时,更可以深入本民族的乡村生活中,坚持从乡村生活中寻找泥塑作品素材,通过泥塑造型与乡村生活面貌的契合,来彰显泥塑作品的民间艺术特色,通过泥塑作品来还原与展示乡村质朴风貌,延展乡情[6]。
(二)创新与转变保守观念,泥塑作品融入新时代元素
通过对刘沅声的泥塑作品特色与设计特点分析可知,泥塑艺术本身是一种大众艺术,并非是一种高高在上的产物,优秀的泥塑作品必然要服务于人民,能够真实、形象地展现生活面貌、传递人类情感。而纵观我国的泥塑作品创作现状,很多创作者大多掉入到一个怪圈,如泥塑造型一味地追求高大上、精美,忽略了泥塑作品本身要接地气、接近民风民情与社会真实生活。这一问题的出现,必然导致泥塑作品成为一种高不可攀、触不可及的产物,反而影响着泥塑作品本身的性质。因此,我国客家泥塑艺术的发展需要秉承着文化初衷与艺术初心,坚持泥塑作品接近乡土民情,创作社会大众乐于接受、能够理解的作品。并且,刘沅声的泥塑作品特色告诉人们,泥塑艺术一方面要注重传统文化传承,另一方面要注重新时代元素的融入,如《新路》便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体现。因此,我国泥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坚持新时代元素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赋予泥塑作品生命力。[7]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刘沅声作为我国客家泥塑艺术的传承者,他的泥塑作品不仅展现了客家人文风貌,更传播了客家乡土人情、民风民俗,传播着中华民间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客家文化性、乡土性、民风性等特色。通过对刘沅声泥塑作品特色的分析可知,无论是客家泥塑艺术的传承,还是中国其他泥塑艺术的发展,都需要植根于本土文化之上,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泥塑作品之中,赋予泥塑作品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彰显着时代的活力,并通过植根于本土民族文化、泥塑设计结合文化历史、泥塑作品融入新时代元素等路径,更好地促进中国泥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