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研究
2022-03-17孙尤建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洋北中心小学
孙尤建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洋北中心小学
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而承担这项任务的专属科目就是道德与法治。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是其核心教学目标。基于此,小学教师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融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本文将针对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论述,提出几点浅薄的建议,以供广大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者借鉴。
一、挖掘教材内容,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的很多内容,在道德与法治的文本教材中都有所体现,而教材是教师设计教案的原始依据,对教师教学起着引导性和规范化的作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首先要注意平时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然后在忠于教材的基础上不拘泥于教材,进行大胆联想和拓展,深度挖掘教材中隐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理解教材内容,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
例如,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小学四年级下册第6 课“有多少浪费可以避免”。教材从现代生活的视角出发,教育学生要勤俭节约,避免生活中的浪费现象,节约粮食、节约水电等。实际上,勤俭节约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道德层面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这一思想内容的解读,建立起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联系,让学生意识到“避免浪费”不仅符合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理念,更是一种自古以来的高尚品德。在教材中,对于“浩浩将半瓶矿泉水扔进垃圾筐”这个案例,课本本身给出的评价是“一瓶水凝聚了成百上千人的劳动,浪费行为就是对劳动者劳动成果的不尊重”。对于这个解释,很多学生并不能十分赞同,依旧认为一瓶矿泉水不值几个钱,对背后的劳动者付出的艰辛更是缺乏同理心。为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引入古代经典名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并告诉学生这是古代著名的治家格言,深刻诠释浪费可耻的道理,并联系“俭以养德”等名言,将其上升到德育层面。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在日常教学中的渗透,也拓展了文章深度,提升了德育效果。
二、联系现实生活,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对于“道德”和“法治”两个相对抽象的概念认识不清,对教材的某些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老师只有把相关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更易于掌握和接受教材知识,从而对“道德”和“法治”两个概念的认识更为透彻。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小学道德和法治教育应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把学生的学习视角由课内转向课外,帮助其建立起生活化的学习思路,以此加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与法治的熏陶。而在联系现实生活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建立起教材知识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联系,因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归根结底就是几千年来人们生活经验的积累。
例如,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在传统节日方面,教材主要介绍了中秋节,但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传统节日。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哪些习俗?”这样,学生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和端午节等的情景,联想到“看花灯”“猜灯谜”“吃饺子”“吃汤圆”“吃粽子”“划龙舟”等习俗。然后,教师向学生讲述这些节日的历史起源和习俗变迁,如此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更加深刻,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用一些和节日相关的经典古诗词,组织学生进行猜谜活动。具体来说,就是教师说出一句和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诗词的理解,猜测诗词中描述的是哪一传统节日和哪一习俗。如教师说出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学生一般可以猜出节日为“春节”,涉及的习俗是“放鞭炮”,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拓展“饮屠苏酒”这一个古代春节习俗。如此一来,教师就以生活为纽带,在道德与法治教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构建了一座桥梁,不仅拓宽了教材内容,拓宽了学生视野,又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三、活用多媒体资源,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生,尤其是一至三年级的小学生,他们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学习文化知识时主要依靠具象思维。正因为这样,单纯使用抽象的语言和文字,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都比较低。基于此,在课堂上,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发挥其在影像和视听方面的优势,让学生在欣赏图片、视频、动画和音乐的同时,汲取文化知识,并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教师在选择道德与法治相关多媒体资源时,要遵循“丰富课本内容,降低教学难度,提升课堂趣味,优化学生体验”的原则,同时在其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13 课“我爱家乡山和水”。教材通过介绍家乡的山和水及风土人情等,让学生更全面认识自己的家乡,产生作为家乡一分子的自豪感,激发起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需要为学生讲述家乡的故事,让学生切身感受家乡的历史厚重感。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体验家乡的美丽和温暖。湖北武汉的学校可以为学生播放央视纪录片《黄鹤楼》,让学生了解武汉的知名标志物黄鹤楼的前世今生,感受其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让学生对于黄鹤楼的历史沿革和建筑格局有全面的了解,也优化了学生的课堂体验,激发了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如此一来,教师不仅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了教学方式,也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上的渗透。而对于山东临沂的学生来说,教师一开始就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经典民歌《沂蒙山小调》,这一首民歌源于沂蒙山区的花鼓调,既有着较高的传唱度,也是歌颂家乡的经典歌曲,大部分学生对它都比较熟悉。再加上这首歌旋律明快,几乎每一位学生都能哼上几句,在悠扬的歌声中,学生可以深切感受到沂蒙山作为革命老区的质朴大气,爱国情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同理,江苏的教师在讲解本课内容时,可以播放《茉莉花》这一传统民歌。
四、组织课堂活动,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是活泼好动,同时在认知领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求知欲。因此,小学生是乐于主动学习文化知识的。但传统的灌输式课堂,因为形式枯燥,不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所以教学效果较差。面对这种状况,在实际教学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优化教学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具有趣味性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6 课“探访古代文明”。在讲解本课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古代中国早期文明故事会”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学生能够了解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和黄河流域半坡文化的文明概况,初步认识地域环境对文明发展造成的影响。同时,学生也能够了解原始人诸多的生活习惯和习俗,认识劳动在人类进化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增加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原始居民日常生活小短剧”活动,让学生将自己学习到的原始人生活习惯以短剧的形式表演出来。如此一来,学生通过代入古人角色的形式再现了原始人打猎、取火、盖房等生产生活场景,获得了“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与古代文化融为一体,切实感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悠久与厚重。很明显,通过讲故事和演话剧两种课堂活动,教师既优化了教学手段,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也渗透了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了教学的质量。
五、布置实践作业,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简而言之,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应立足于社会实际,学生需要通过实践培养道德与法治意识。为此,教师应该多布置一些实践活动类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道德意识,形成法治观念,最终形成规范化的道德习惯和守法行为。在设计实践作业内容时,为了突出德育效果,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从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8课“科技发展造福人类”。本课内容主要以西方科技为主,介绍了科学家对世界的不断探索及一些改变世界的科技发明。但实际上,在中国古代也有许多震惊世界的科技成就。为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的实践任务:首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选择一个不同的朝代,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去图书馆翻阅书籍等方式搜集古代科技的相关信息,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去当地博物馆验证实物。然后将搜集到的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整理记录下来,形成小型的“古代科技展”。在完成实践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要注重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合作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和去博物馆验证实物,可以锻炼去伪存真的信息采集能力,培养科学探究意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实践作业,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科技蕴含着先人智慧的结晶,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由此可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实践作业中,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六、推进课外阅读,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常言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籍对于提高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且思维比较活跃,在这一阶段适合进行大量阅读,这样不仅可以拓宽视野和知识面,还可以从中汲取社会经验,为以后的人生做好铺垫。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负担,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知识容量相对有限,在闲暇之余,小学生应该去多多阅读相关书籍。为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并在其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获取丰富的精神食粮的同时,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
例如,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这一单元前几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对我国曲折的近代史进行了解,进而使其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和革命先烈的不畏牺牲。而为了更有效地让学生受到更深层次的教育,使得其对我国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是一段不折不挠的抗争史产生一个深刻的认识,教师除了应该在课堂上适度拓展教学内容,还应该向学生推荐相应的课外读物,以此让其对我国近代史的历程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陈天华集》,陈天华是中国近代有名的民主革命家。《陈天华集》中很多作品都充满着反帝反封建思想,以《狮子吼》《猛回头》《警世钟》最为出名,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中国人民在近代遭受的惨烈压榨,燃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励自己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长大后为祖国的伟大复兴出一份力。
七、利用地缘优势,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具有地域性。为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上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时,要注重发挥地域文化对于学生思想与道德的熏陶,这样既能丰富教学资源,也能起到德育效果。
例如,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11 课“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风筝”是山东潍坊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的民间艺术形式,潍坊也被称为“鸢都”。那么在学习本课内容时,潍坊的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这一地域性文化优势,带领学生参观世界风筝博物馆,见识各种各样的风筝,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学习自己制作风筝,并组织放风筝大赛。这样一来,教师通过引入风筝这一优势性地域文化,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渗透了优秀传统文化,让民间艺术得到了传承。同理,广东的教师可以将舞狮带到课堂中。
综上所述,为了培养小学生国家意识、文化自信、政治认同和法治观念等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老师要充分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并将之渗透到品德教育和法治课堂的教学中去。唯有如此,才能充实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加强对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影响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未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