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思政的“电视摄像”教学实践探索

2022-03-17伊力亚尔麦提尼亚孜

喀什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思政大学生课程

伊力亚尔·麦提尼亚孜

(新疆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守渠”与“种田”任务和协同育人理念为高校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行动指南。基于笔者对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类课程多年的教学经验,通过挖掘“电视摄像”课的思政教育价值,充分认识了“电视摄像”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并进行了基于课程思政的“电视摄像”教学方法和实践路径探索。

一、“电视摄像”课程的思政教育价值

“电视摄像”作为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其他课程思政相比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一)课程定位方面

新闻专业内许多课程具有天然政治属性,在教学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执行政治教育功能,运用隐含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专业人才建立正确职业价值观。[2]“电视摄像”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一门实践类课程,是“新闻采访”“纪录片创作”“微电影创作制作”和“影视广告制作”等多门专业课程的先行基础课。目前在高校中依旧存在重技术教学、轻育人教育的现象。在短视频崛起的当今社会,作为互联网平台的最多使用者,高校大学生每天在观看和拍摄各类短视频,接受各种网络信息的洗礼。所以必须要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在头脑中筑起防护墙,让他们能正确对待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和言论。笔者认为“电视摄像”课程思政的教育价值,体现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树立理想信念,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顽强拼搏的创新精神。

(二)就业岗位和人才培养

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大多数以电视台、电台、报社、广告公司等媒体单位为主。这些媒体单位的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觉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对事物的理解能力,直接体现在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和作品上。他们的思想和观点通过新闻报道、新闻评论、网络广告、电台广播、报纸或者新媒体的形式,通过所从事的工作平台传播给广大群众,影响大众的意识形态。所以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传媒行业时,要时刻牢记必须成为党的喉舌,传播正能力,弘扬主旋律。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新闻传播学教师要“种好责任田”,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提升道德修养,以为党和国家培养出政治素质高、品德高尚、三观正确、业务能力强,以及有爱心的媒体工作人为己任。

二、“电视摄像”课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

课程思政是指依托课程这一载体,以隐性教育的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要求和内容与课程设计、教材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3]高校作为人才培育和文化传承场域,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巩固和拓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成效,善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让广大学生始终凝聚在党的旗帜下,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目前高校开设的思政课主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和各学院的副书记、辅导员老师在全校范围内以通识课的形式授课。通过一门思政课,教育好新时代的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大学所有的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所以必须整合全校的力量,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方针,让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齐头并进,形成系统化的“立德树人”教育体系。“电视摄像”课的授课教师应强化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让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将摄像机基本操作,构图、用光、景别的选择,运动画面和同期声等理论知识和课程思政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结合短视频、图片、动画、音乐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围绕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等方面,系统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电视摄像”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的深刻认识。

(二)是提升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媒介素养有效途径

微时代,随着“把关人”作用的缺失,微文化的传播出现了“时间无屏障”“空间无屏障”和“资讯无屏障”的状态。复杂的海量信息汹涌而至,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和文化,甚至是包含了暴力、色情等的消极价值观念的内容也夹杂其中,给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带来现实冲击,腐蚀其心灵,动摇其信仰,混淆其观念,削弱其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为大学生的教育带来诸多问题。[4]所以高校教师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目前,“电视摄像”实践课程很少谈到媒介素养教育。当代大学生每天都收到来自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影响。很多自媒体平台因为信息把控机制不完善,导致很多不良信息、造假视频和低俗内容流入到互联网平台。高校教师有责任通过课程思政帮助学生了解媒介,识别媒介信息,用批判性的思维评价各类信息,养成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课程思政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在互联网上言行,提高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

2.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制作、发布和接受短视频信息的自由度高,但其三观尚未形成,法律意识和网络安全意识欠缺,容易引发认知偏差,甚至影响其正确的三观的形成。“电视摄像”授课教师应该通过课程思政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加强媒介道德素养和媒介法治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教育他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传播正能量。“电视摄像”授课教学要充分认识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扣好大一学生的第一粒扣子,点燃他们人生的启航灯,当好大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三、基于课程思政的“电视摄像”教学探索

(一)“电视摄像”教学设计中融入思政元素

1.观赏红色影视作品,加强红色文化教育

红色电影,是指代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以反映各族人民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的历程和精神为题材的电影作品。[5]“电视摄像”课程的开学第一课,通过观赏《建党伟业》《南征北战》和《英雄儿女》等红色电影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后感,相互交流,教师进行总结发言,传递红色文化精神。教育大学生牢记革命烈士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自强不息,用青春为梦想拼搏努力,书写出当代大学生的华丽篇章。在后期课程授课中将红色电影片段和红色文化内容不断交叉体现到“电视摄像”课程实践中,分析画面拍摄技巧的同时,传播主旋律,实现“红色精神”的时代传承。

2.提高拍摄技巧,融入思政因子

“电视摄像”授课教师在传授摄像机基本操作、光源的使用、不同景别之间的画面构图和运动画面拍摄等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时,可以通过典型案例,比如《建国大业》《井冈山》《离开雷锋的日子》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榜样篇)等视频内容,结合课程知识点,分解镜头的拍摄要领,通过示范教学、学生实训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拍摄技巧,达到既传授专业知识,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效果。

3.撰写分镜头脚本,提升学生创作能力

为了更好地学习“电视摄像”这门课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公益等主题,学生自拟题目,撰写拍摄脚本。自编自导自演的拍摄模式,更符合当代年轻人的自主学习习惯。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增加大学生对“电视摄像”课学习的热情,而且还可以激发他们创作潜能,在校园内传播正能量,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

(二)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式

1.融合线上线下思政教育资源

“电视摄像”授课教师要充分挖掘线上线下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做好课程设计,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认真收集查阅具有思政教育价值的网络教育资源,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备课,授课内容与网络教育资源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利用网络资源授课的更多方式和和可行性方案,完善教学设计,为思政内容融入“电视摄像”的实际教学提供有益的设计框架。

目前很多教育平台提供了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智慧树”“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学堂在线”“网易公开课”等教育平台,为广大学子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要引导学生获取这些资源,把它们纳入到拍摄视角、拍摄内容的确立和脚本撰写过程中,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思政素养,同时也推动了网络教育资源的纵深发展,促进了“电视摄像”教学工作迈向了新的台阶。除此之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革命烈士纪念馆和博物馆等场所,通过红色文化教育,让大学生牢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全方位提升自己,报效祖国。

2.利用翻转课堂,讲好身边的感人故事

教师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聚焦一个知识点,提前准备3分钟演讲材料,讲述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分享自己拍摄微视频心得。视频主题可以围绕校园公益、民族团结和疫情防控措施等方面的感人故事,让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运用以赛代练的教学方式

“电视摄像”专业课教师可以将课程思政和专业知识融入到一起,将“大学生微电影大赛”“广告创意大赛”和“短视频大赛”引入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明确教学任务和思政目标,将大赛各类命题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开展教学活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元素融入到参赛作品当中,弘扬主旋律,唱响时代主题。通过以赛代练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巩固教学内容,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授课教师不仅要对参赛作品的质量把关,更重要的是要对作品的政治方向进行严格把关。对可能涉及政治违规的的内容需要严格处理。对于培养全媒体人才的高校来说,有必要做好内容风控。以引导甚至强干预避免走向负面倾向,防止传播失范,以优质内容传递主流价值,确保政治方向,以正能量传播来给大学生前进提供动力源,达到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实践体验和内容安全的和谐平衡。

(三)结合课程思政教育,布置课后实训

1.拍摄校园“最美时刻”短视频,弘扬主旋律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让学生结合“电视摄像”专业知识,用手机拍摄校园里面看到的最美时刻短视频,可选题目有:最美教师、最美学生、最美辅导员、最美运动员、最美快递员、最美环卫工人、最美小动物、最美风景、最美教室、最美图书馆、最美自习室、最美食堂或自拟。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拍摄短视频,在翻转课堂环节中,聚焦课堂知识点,分享自己拍摄的短视频,分析要传达的正能量,弘扬时代精神。

2.挖掘校园公益元素,拍摄公益类短视频,维护校园文明建设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让学生关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并参与其中。围绕校院公益内容,诸如道德、环保、健康、卫生、安全维护等方面,以《做文明大学生》《节约用水》《杜绝浪费》《禁毒》《防艾滋病》《疫情防控》或其它校院公益类主题中,找出最为感兴趣的主题,以小组的形式制作公益短视频,为校院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3.挖掘24节气节日元素,拍摄主题活动微视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以学校的“三进两联一交友”平台为基础,在中国传统24节气节日中,开展各族师生共同参与的主题活动,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拍摄微视频,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在端午节,开展“粽叶飘香迎端午,师生共话团结情”,在冬至开展“温暖冬至包饺子”等一系列的“三进两联一交友”主题活动。“电视摄像”课任课教师通过组织学生拍摄活动的微视频,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提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工作,达到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目的。

四、结 语

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高校“电视摄像”课任课教师要加强课程思政实践探索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灵活运用互联网教学资源,创新性教学手段,钻研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内容有机融合的路径和方法。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要时刻牢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的三个问题。让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三全育人”的氛围,形成系统化的育人体系。培养高校学子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提升政治思想觉悟,认清自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使命。

猜你喜欢

思政大学生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