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沂蒙精神传承研究述略

2022-03-17邵艳梅刘晓宇

铜仁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沂蒙精神文化

邵艳梅,刘晓宇

【马克思主义理论】

新时代沂蒙精神传承研究述略

邵艳梅,刘晓宇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沂蒙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精神支撑。学术界围绕沂蒙精神的内涵、形成、特征、价值、传承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成果颇多,视角多样,但学术界的研究也存在着实证性不足、时代性不强、实效性不高等问题。因此,通过对沂蒙精神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以期为相关革命精神的研究提供参考。

沂蒙精神; 传承; 新时代;

一、沂蒙精神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沂蒙精神的相关理论是研究沂蒙精神传承的基础。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可以为新时代沂蒙精神的传承提供理论支撑。

(一)国外相关研究

通过查阅国外相关资料发现,鲜有国外学者直接对沂蒙精神进行研究。但是,国外学者关于中国革命精神或中国革命的研究可以为沂蒙精神的相关研究提供思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高度赞扬了中国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2]。这不仅体现了国外学者对中国革命精神的认同,还使其在国外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播。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指出,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逐渐僵化的儒家思想等因素导致了中国革命的漫长和复杂,体现出中国革命的伟大[3]。总的来说,外国学者虽未对沂蒙精神进行直接研究,但他们对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精神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为沂蒙精神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二)国内相关研究

“沂蒙精神”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李祥栋发表的《发挥老区优势,弘扬沂蒙精神》[4]的文章中。自陈建光发表《弘扬“沂蒙精神”的历史必然性》[5]后,学术界逐渐开始系统化地研究沂蒙精神。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沂蒙精神,学术界对沂蒙精神的研究也高度重视,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主要在内涵、形成、特征和价值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为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奠定良好理论基础。截至2021年12月,在中国知网以“沂蒙精神”为主题检索显示,期刊论文642篇,硕士论文28篇,相关研究归纳如下。

1.沂蒙精神内涵的研究

关于沂蒙精神的内涵,学术界的解读较多。有的学者将沂蒙精神内涵概括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李纪言认为,爱党爱军体现了沂蒙人民坚定的政治立场,开拓奋进概括了沂蒙人民积极的思想意识,艰苦创业展现了沂蒙人民的坚强意志,无私奉献表达了沂蒙人民公而忘私的价值取向[6]。有些学者从党政军和人民群众的关系角度对沂蒙精神内涵进行了解读。李高东认为,沂蒙精神的内涵是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忠于人民,把革命进行到底;人民群众信任党,跟随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7]。刘占全将沂蒙精神的内涵概括为爱党爱军、无限忠诚的坚定信仰,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政治担当[8]。李艳斌认为,沂蒙精神的内涵是八路军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谊、血肉联系,党政军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9]。韩延明从党与群众、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中,分析得出沂蒙精神的内涵是战时军民同生共死,平时党群水乳交融[10]。

由此可见,学术界对沂蒙精神内涵的解读,从“人民群众”单主体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逐步深化到“党政军与人民群众”双主体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充分挖掘了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为传承沂蒙精神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但是,沂蒙精神的具体内涵怎样阐述更为准确,还需要学术界继续研究。

老人显得很瘦,那双曾患过白内障的眼睛,越发比先前呆滞。一见面,我有点惶恐,他看了看我,就放下小女儿,指着我让叫爸爸。小女儿斜头看我,怯怯地刚走到我面前,突然转身又扑到父亲的怀里,父亲就笑了,说:“你瞧瞧,她真生疏了,我能不来吗?”

2.沂蒙精神形成的研究

沂蒙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形成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革命实践基础。从理论基础来看,苑朋欣认为沂蒙精神根植于沂蒙大地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沂蒙人民优秀传统文化品格的升华[11]。吕砚川和金静认为,马克思主义开启了近代以来沂蒙人民的思想启蒙,为沂蒙精神的萌芽奠定了思想基础[12]。何中华认为,中国革命的红色文化为沂蒙精神提供了新的内涵[13]。从革命实践基础看,李浩源认为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沂蒙革命根据地是沂蒙精神形成的物质载体,人民军队开展的武装斗争和沂蒙人民的支前运动是沂蒙精神形成的重要实践基础[14]。邹焕梅和时新华认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党领导群众发动的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是沂蒙精神生成的重要因素[15]。

总体而言,学者们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沂蒙精神的形成,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沂蒙精神形成的文化根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沂蒙精神形成的理论来源,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武装斗争的开展是沂蒙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但是,学者们在沂蒙精神形成研究的深度上稍显不足,还需对沂蒙精神形成的基础进行深入地挖掘和整理。

3.沂蒙精神特征的研究

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性。吴永生认为,与其他革命精神相比,沂蒙精神是一种自觉的内生的红色文化,具有大众性、平民性、基层性的特点[16]。丁凤云认为,沂蒙精神最显著的特点是创造者的人民性,其他革命精神的主要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而沂蒙精神的创造者是沂蒙人民,这是沂蒙精神与别的红色革命精神最显著区别。[17]沂蒙精神诞生于革命战争时期,发展、完善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既是时代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张静和唐棣宣认为,沂蒙精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实践中产生,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具有时代性[18]。王友认为,沂蒙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体现了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和理论品格[19]。

总之,学者们结合沂蒙精神形成的历史基础以及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对沂蒙精神的特征进行深入挖掘,表达出不同看法。但沂蒙精神所具有的时代性、人民性等特征是学界一致认可的,为人们真正了解沂蒙精神,助力新时代沂蒙精神的传承起到重要作用。

4.沂蒙精神价值的研究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考察时,高度肯定了沂蒙精神的价值,为学术界在新时代开展沂蒙精神的价值研究指明了方向。第一,沂蒙精神的党建价值研究。徐莹认为,沂蒙精神所蕴含的崇高信念和红色基因,对党的建设具有很强的精神价值与启示意义[20]。袁桂海认为,沂蒙精神作为一种崇高的政治信仰,在思想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为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重要素材。[21]第二,沂蒙精神的经济价值研究。有的学者认为,沂蒙精神极大地促进了当地企业文化的建设,为当地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精神支撑。孔丽娟指出在企业发展中,要吸收本土文化的力量,大力弘扬临沂本土文化精髓,即沂蒙精神,确保企业文化在本土文化滋养下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鲜明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22]还有学者认为,沂蒙精神是临沂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源泉。车德志指出,沂蒙人民把沂蒙精神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争先争优、艰苦奋斗,使得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23]第三,沂蒙精神的育人价值研究。王春梅和方艳从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角度指出,沂蒙精神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质和崇高价值,能够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精神导向、精神凝聚和精神创造,具有宝贵的教育价值[24]。寻芬和马晓兰认为,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注入到大学生党员教育成长的全过程,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他们对党性的认识和修养[25]。

总的来说,学术界比较重视沂蒙精神价值的研究,从党的建设、社会经济建设、学校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研究,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价值主体较为全面。从学者们对沂蒙精神价值的重视程度可以看出,新时代进一步传承沂蒙精神的重要性。

二、新时代沂蒙精神传承现状研究

(一)沂蒙精神传承的成效性研究

沂蒙精神作为山东省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传承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方面是对沂蒙精神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有关沂蒙精神的宣传和研究活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学校等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沂蒙精神宣传教育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沂蒙精神的传承。学术界也对沂蒙精神的相关资料做了较为完善的整理和研究,出版了《沂蒙精神学习读本》《沂蒙精神研究》等书籍,许许多多沂蒙精神的历史文化故事被挖掘和整理出来,初步形成了比较丰富的沂蒙精神传承内容,为沂蒙精神的传承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是新媒体在传播沂蒙精神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弥补了传统媒体在互动性、时效性等方面的不足。李欣雅和连丽君认为,新媒体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便捷而丰富的反馈平台,使公众能够以多种方式参与到沂蒙精神传播中来,提高了公众参与的程度,激发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26]。

(二)沂蒙精神传承存在的问题研究

沂蒙精神的传承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沂蒙精神的传承内容有待丰富。李军红认为,有关沂蒙精神的宣传资料、书籍等很多,但是内容存在政治理论性较强的问题[27]。孙宝华认为,沂蒙精神的传承内容缺乏理论创新,在新时代传承沂蒙精神,需要既保留原有的优秀精神品质,又吸收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切文明成果[28]。第二,沂蒙精神的传播途径有待拓展。左守兵认为在新时代传播沂蒙精神,要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让沂蒙人民用自己的语言来传播沂蒙精神[29]。魏慧指出,利用新媒体进行沂蒙精神的传播还缺乏较为成熟和成功的经验,缺乏媒体功能的创新,从而导致沂蒙精神的传播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新要求[30]。第三,沂蒙精神的传承效果有待增强。在面向社会大众宣传沂蒙精神时,单向度号召的特征比较明显,很容易变成向人民群众“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单向教化,导致人民群众对沂蒙精神的认识不够深刻和全面。在大学生的沂蒙精神教育方面,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落实到位。陈永莲曾指出,临沂大学开展的沂蒙精神实践教学由于时间、经费、学生人数众多等原因,无法覆盖所有学生,从而影响了沂蒙精神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际效果[31]。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沂蒙精神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其中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也基本达成了共识。比如,沂蒙精神传承的内容有待丰富、沂蒙精神的传播需要借助新媒体等。由于沂蒙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当今学术界的研究更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只有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进一步提升,才能更加有效地传承沂蒙精神。

(三)沂蒙精神传承存在问题的原因研究

首先,沂蒙精神传承受到多种文化并存的文化生态环境的影响。这其中,不良网络文化、历史虚无主义是典型的代表。近些年来,革命精神受到不良网络文化的冲击,面临着严峻挑战和被消解的风险。许多包含精神内涵的文艺作品深受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使其本身的认识价值和教育价值弱化。董希文认为,许多的文艺作品沦为商品,其内容充斥着低级趣味、毫无思想的“文化垃圾”[32]。与此同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学术研究”的名义出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革命精神的学术化、学理化研究。龚云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已经逐步渗透到教科书和专业著作等学术研究方面,影响到革命精神研究的正确方向[33]。

其次,新媒体的开发和应用不充分,使沂蒙精神在传播方面大打折扣。魏冠明认为,沂蒙精神的传播渠道虽然呈现多元化,但仍以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为主,依旧是典型的单向传播,宣传方式过于陈旧,没有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34]。同时,缺乏对新媒体人才培育的重视力度,也影响了沂蒙精神的传播。胡晨晨认为,在公共传播的新时代,需要培养沂蒙文化传播的相关技术专业人才,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新媒体传播的应用知识,更好地为传播沂蒙红色文化服务[35]。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不足和新媒体人才的缺乏,使得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缺乏影响力和号召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沂蒙精神的传承。

最后,传承沂蒙精神的机制不健全,影响了沂蒙精神的传承。有学者认为,就沂蒙精神传承而言,存在沂蒙精神总体认知度不高的突出问题,教育机制不健全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唐勇指出,革命精神的传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生代尤其是“零零后”的年轻一代,但是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对革命精神有一种疏离和陌生的感觉[36]。与此同时,传承对象思想观念的转变也对传承的机制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徐东升和颜枫认为,伴随人们的主体性意识不断提高,一味灌输达不到好的效果,需要通过主客体的良性互动,使客体的感受引起主体的共鸣[37]。

传承就其整体而言,是由传承的内容、方式以及效果等一系列要素构成的行为,也就是说,传承过程中所涉及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均会对传承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加强对传承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准确把握传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对传承沂蒙精神意义重大。但是,学术界对沂蒙精神传承存在问题的原因研究较少,专门对其进行探讨的文章并不多,大多数学者在研究沂蒙精神传承路径时会简单地加以论述,存在实证性不足的问题。因此,学术界需进一步加强关于沂蒙精神传承存在问题的原因研究。

三、新时代沂蒙精神传承的具体路径研究

(一)坚定沂蒙精神的传承方向

沂蒙精神蕴含着对革命理想的坚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高度一致。在新时代,学者们认为面对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对沂蒙精神的冲击,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坚定正确方向是传承沂蒙精神的重中之重。马静认为必须具有阵地意识,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红色文化中的指导地位,自觉地运用各种方式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蚀,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服务于人的目的[38]。张志丹认为面对历史虚无主义,要始终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积极开展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史等方面的研究,普及正确的历史知识,不断挤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蔓延的存在空间[39]。

(二)丰富沂蒙精神的传承内容

针对如何丰富沂蒙精神的传承内容,学术界主要从追求沂蒙精神内容的多元性、加强沂蒙精神内容的学术化研究、坚持沂蒙精神的群众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新时代,文化多样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多种文化并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为丰富沂蒙精神的传承内容提供了条件。赵焱岩认为,沂蒙精神的传承内容要追求多元性和融合性,在坚持主流地位不动摇的同时,与时俱进,整合多种文化资源,使沂蒙精神更具包容性和丰富性。[40]谢爱良认为,需要对沂蒙精神的内容进行学理化、学术化研究,形成沂蒙精神研究独有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41]。还有学者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文化的创造者,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丰富沂蒙精神的传承内容。曲艺、汲广运认为,正确传承沂蒙精神,要坚持把沂蒙精神交给群众,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沂蒙精神的群众化[42]。

(三)发挥新媒体优势,拓展沂蒙精神的传播渠道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只有建立起强大的传播阵地,才能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发挥新媒体优势,拓展沂蒙精神的传播渠道,提升沂蒙精神的影响力,对沂蒙精神的传承十分必要。一是要加强对新媒体的开发和运用,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刘慧认为,沂蒙精神的全媒体传播应依托互联网,运用新技术,创新模式、搭建平台,注重内容、氛围、平台、形式等传播机制的优化[43]。胡虹洁指出,要使用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微媒体,以及红色短信、红色电影、红色动漫、手机软件等传播渠道,向受众传播沂蒙精神,可以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共鸣,受到沂蒙精神的影响,从而增强其传播效果[44]。二是要注重培养沂蒙精神传播的新媒体人才。地方政府要对新媒体人才的培养加大支持力度,在政策、时间、精力保障等方面予以一定照顾和倾斜,如定期举行新媒体技术研讨会、加大对沂蒙精神研究院和沂蒙精神研究基地的资金投入等。

(四)建立健全传承沂蒙精神的机制

沂蒙精神的传承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真正使沂蒙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需要在机制上下功夫。首先,构建沂蒙精神传承的协同性教育机制。徐东升、孙海英认为,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企事业和社会组织的实践活动、党政领导干部的引领垂范作用,构建起沂蒙精神的协同性教育机制,提升人民对沂蒙精神的认同[4]。其次,创新沂蒙精神传承的反馈机制。何华征认为,在新媒体时代,实效的反馈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口头反馈和行为反馈,还有媒介化的反馈。同时,反馈机制的人工方法也需要不断创新[45]。最后,健全沂蒙精神传承对象的细分机制。新媒体时代,受众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更细致的受众划分才能获得更好的传承效果。董爱玲提出沂蒙精神传承应细分受众,提高接受的分层效益,创新形式,加强互动[46]。面对受众人数多且差异大的情况,传承者可以从年龄、地域、兴趣爱好、文化程度和宗教信仰等多个角度对受众进行细致的分类,为其提供合适的内容。受众也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主动选择相应的内容,传承者需要尽量提供多个类别的内容,在受众选择后严格按照受众个性化的选择推送内容。李爱娟针对青少年群体指出,近年来,革命题材的网络游戏开始出现,将红色文化融入网络游戏,避免简单地说教和灌输教育,可以激发青少年玩家的兴趣和求知欲,在高度娱乐化的基础上融入爱国主义主题和价值观,使青少年在红色网络游戏中的身份与现实世界中的身份相一致[47]。徐木兴针对党员群体认为,要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引导党员对沂蒙精神的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转化为政治意识、思想意识和行动意识,形成党员个人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提高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实效性[48]。

新时代,学术界从多个视角对沂蒙精神的传承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学者们针对传承路径的可行性、实效性研究仍然不够,还需进一步提升,不断推动沂蒙精神传承研究取得新进展。

四、结语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沂蒙精神是一种坚定的理想信仰、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对于树立文化自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新时代以来,学术界日益重视对沂蒙精神的研究,并且呈现出如下的特点:第一,研究成果丰硕。学术界对沂蒙精神内涵、形成、特征、价值、传承等方面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为之后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学者们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其他理论或学科知识对沂蒙精神进行了跨学科、多元化地探究,主要涉及教育学、传播学、政治学等领域,成果较为丰硕。第二,研究角度多样。学者们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角度对沂蒙精神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涉及的问题较多、范围较广,为沂蒙精神的传承提供了极大帮助。

学术界关于沂蒙精神的研究仍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证性不足。有关沂蒙精神的大多数研究都侧重理论,还停留在就沂蒙精神论沂蒙精神的阶段,缺乏真实的调查研究,从而使得理论解释的说服力不足。第二,时代性不强。学者们的研究背景多数立足于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缺乏对沂蒙精神当代价值的深入研究。应立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对沂蒙精神时代价值的探讨。第三,实效性不高。学术界的多数研究侧重沂蒙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对沂蒙精神传承现状和路径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针对沂蒙精神传承活动流于形式、传承效果不足的原因研究较少。需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强沂蒙精神的传承研究,更好地发挥沂蒙精神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主义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进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

根据现阶段沂蒙精神传承研究存在的不足,学术界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沂蒙精神传承内容的学术化、学理化研究。学术界需进一步加强对沂蒙精神的理论品格、精神特质、精神价值等的研究,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沂蒙精神研究体系。第二,沂蒙精神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学术界需加强对山东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沂蒙歌谣、沂蒙戏剧、沂蒙文学等革命文化的挖掘和整理,进行山东地方志修编、山东革命根据地文化编纂工作等,进一步丰富沂蒙精神的传承内容。第三,沂蒙精神比较研究。学者们需提高合作意识,加强不同精神研究的团队合作,在传承经验总结、案例剖析等方面进行沂蒙精神和其他革命精神的比较研究。第四,沂蒙精神跨学科交叉研究。沂蒙精神的传承涉及到传播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因此,学术界应开展沂蒙精神的跨学科交流学习,以此来拓展沂蒙精神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1]王炳林,初心.重读革命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83.

[2]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M].董乐山,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18:183-201.

[3]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M].刘尊棋,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152-177.

[4]徐东升,孙海英.沂蒙精神大学生读本[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183.

[5]陈建光.弘扬“沂蒙精神”的历史必然性[J].临沂师专学报,1990(3):27-29.

[6]李纪岩.沂蒙精神的内涵体系、生成基础与弘扬路径[J].临沂大学学报,2015,37(6):13-17.

[7]李高东.沂蒙精神内涵新解读[J].临沂大学学报,2009,41(2):1-11.

[8]刘占全.沂蒙精神基本内涵的历史考察[J].公关世界,2020(17):22-25.

[9]李艳斌.沂蒙精神融入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运动,2018(24):67-68.

[10]韩延明.摭论沂蒙精神的本源、本质、本色与本分——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沂蒙精神的重要论述[J].理论学刊,2019(1):48-55.

[11]苑朋欣.沂蒙人民的文化品格:沂蒙精神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J].临沂大学学报,2018,40(5):20-29.

[12]吕砚川,金静.沂蒙精神的传统文化底色及思想渊源初探[J].现代交际,2020(23):204-206.

[13]何中华.沂蒙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临沂大学学报,2014,36(1):4-6.

[14]李浩源.沂蒙精神形成基础研究[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19.

[15]邹焕梅,时新华.群众路线视阈中沂蒙精神生成动力机制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29(4):12-15.

[16]吴永生.权力功能视角下的沂蒙精神论析[J].临沂大学学报,2018,40(5):10-19.

[17]丁凤云.红色文化传承创新与中国梦的实现——以沂蒙精神为例[J].临沂大学学报,2013,35(4):1-3.

[18]张静,唐棣宣.党的十八大以来沂蒙精神研究述评[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20,6(1):208-217.

[19]王友.与时俱进:沂蒙精神的理论品格[J].理论学习,2006(2):29-30.

[20]徐莹.沂蒙精神的价值纬度研究[J].临沂大学学报,2015,37(4):15-18.

[21]袁桂海.弘扬沂蒙精神与推动党建工作创新发展[N].山东党校报,2021-03-16(06).

[22]孔丽娟.基于临沂地方文化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

[23]车德志.在大力弘扬沂蒙精神中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N].学习时报,2020-11-02(08).

[24]王春梅,方艳.沂蒙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引领与塑造[J].临沂大学学报,2020,42(5):23-29.

[25]寻芬,马晓兰.“沂蒙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意义和路径[J].高校后勤研究,2020(11):76-77,80.

[26]李欣雅,连丽君.新媒体时代沂蒙精神发展的SWOT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9,5(24):26-28.

[27]李军红.新时代沂蒙精神传播的优化路径[J].青年记者,2020(35):50-51.

[28] 孙宝华.新时代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党政论坛,2018(3):28-32.

[29] 左守兵.弘扬沂蒙精神 赓续精神血脉[J].党史博采(下),2021(6):32-33,48.

[30]魏慧.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高校沂蒙精神传播路径探究[J].传播力研究,2019,3(4):150-151.

[31]陈永莲,孙海英.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以沂蒙精神为例[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9,5(2):96-102,143.

[32]董希文.文艺精品:精神引领与文化传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5-22(04).

[33]龚云.历史虚无主义的迷惑性和欺骗性[J].人民论坛,2017(1):42-43.

[34]魏冠明.新媒体环境下沂蒙精神传播研究[J].青年记者,2020(20):87-88.

[35]胡晨晨,邵珠春.多元化传播模式下沂蒙精神的传播策略研究[J].文化与传播,2019,8(1):9-13.

[36]唐勇.捍卫与传承:英雄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实现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9(2):101-105.

[37] 徐东升,颜枫.新时期沂蒙精神的传承与弘扬[J].临沂大学学报,2016,38(5):1-4.

[38]马静.红色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180.

[39]张志丹.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及其治理[J].党史文汇,2014(11):4-9.

[40]赵焱岩.临沂红色文化的传承研究[D].济南:齐鲁工业大学,2020.

[41] 谢爱良.知识图谱视角下沂蒙精神研究进展与趋势述评[J].临沂大学学报,2020,42(3):1-15.

[42]曲艺,汲广运.沂蒙精神的时代内涵与新使命——山东社科专题论坛:沂蒙精神理论研讨会综述[J].临沂大学学报,2012,34(1):5-9.

[43]刘慧,王发龙.全媒体视阈下沂蒙精神传播的路径优化[J].临沂大学学报,2018,40(5):97-106.

[44]胡虹洁.全媒体时代沂蒙精神传播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青年记者,2019(14):26-27.

[45]何华征.论新媒体时代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评估及反馈机制[J].福州党校学报,2018,4(1):22-26,39.

[46]董爱玲.“受众理论”视阈下沂蒙精神传播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8(1):28-35.

[47]李爱娟.基于网络创新环境的沂蒙红色文化传播及路径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12(6):154-156.

[48]徐木兴,夏侯文鑫.新媒体时代沂蒙精神政治传播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8.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f Yimeng Spirit Inheritance in the New Era

SHAO Yanmei, LIU Xiaoyu

( School of Marxism,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 China )

Yimeng spirit is the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provides important spiritual support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carried out in-depth studies on the connotation,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value and inheritance of Yimeng spirit, with many achievements and various perspectives. However,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evidence, weak timeliness and low effectiveness. Therefore,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Yimeng spirit are systematically sorted out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related revolutionary spirit.

Yimeng spirit, inheritance, the new era

D642

A

1673-9639 (2022) 02-0031-08

2021-12-08

河北省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中国革命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HB19MK023)。

邵艳梅(1972-),女,满族,河北青龙人,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刘晓宇(1996-),女,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责任编辑 薛 娇)(责任校对 李昌礼)(英文编辑 田兴斌)

猜你喜欢

沂蒙精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韩国汉诗中的沂蒙历史名人形象研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谁远谁近?
拿出精神
描绘红色沂蒙新画卷
沂蒙妈妈与八路儿子的母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