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文化研究力作
——《石家庄文化通史》评介

2022-03-17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通史石家庄史料

王 丹

(河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石家庄地处华北平原腹地,古为冀州地,战国时期为赵国、中山国之地,今为河北省会、京畿重地,素有“南北通衢,燕晋咽喉”之称。石家庄在文化上也是独具特色的区域,“慷慨悲歌”“豪杰侠义气”的文化底蕴对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关于石家庄文化此前没有专门系统的学术研究,近日,随着《石家庄文化通史》(明清卷)的正式出版发行,多卷本的《石家庄文化通史》(以下简称《通史》)出版发行全部完成。《通史》由王俊华教授、贾丽英教授担任主编,石家庄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组建的12 人专业团队承担编撰任务,是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重大课题、石家庄学院历史学重点学科建设成果。按时代分为《先秦秦汉卷》《魏晋北朝隋唐五代卷》《宋金元卷》《明清卷》《近代卷》5 卷本,共计 192 万字,是一项大型的学术工程。《通史》的问世,填补了系统研究石家庄文化的空白,为研究区域文化提供了范例。同时,也体现了石家庄学院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学术热情。

一、内容全面,结构清晰,突出地方特色

《通史》以教育、思想、艺术、宗教、风俗等方面为主线,对石家庄辖区内各时代的典型文化进行梳理,全面展示了石家庄地区精神文明的历史。并且在论述石家庄文化、主流文化和其他地区特色文化的同时,突出石家庄社会文化和生产生活独有特色,做到了“求大同、存小异”。通过对不同文化现象的分析,探索了石家庄历史文化的精神。先秦秦汉卷中,先秦篇主要突出的是中山国文化特色;秦汉帝国时期,大一统的思想逐渐渗透,文化也发生了变化,出现关中文化元素。魏晋北朝隋唐五代卷中,士族文化是当时的特色文化,政权的更替也造成了文化发展与衰落的循环。宋金元卷中,石家庄地区处于两个政权的交界,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是其特色。明清卷中,石家庄地区由原来的边地变成了京畿重地,其文化地位上升,文化成就空前发展。近代卷中,石家庄文化因为铁路的修建而与其他文化发生碰撞,又与悠久的本土文化结合形成了“敦厚包容、热情直爽”的新文化。

《通史》按时代分为5 卷,每卷以篇章节进行安排,内容多以教育、思想、艺术、宗教、风俗、思想等为主,但每卷内容又因各时期的特色和史料的类型而定。例如,先秦秦汉卷中的先秦篇部分,因传世文献的短缺而多用考古材料,多研究的是历史文化遗址以及从遗址中所反映的风俗习惯和民族信仰。而明清卷中,因为史料相对丰富,书中对社会思潮、学校教育、宗教文化、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民风民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二、史料翔实,论证有据,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通史》穷尽一切与石家庄文化相关的史料,整套书中不仅运用了大量的传世文献,史书、类书、地方志、笔记小说、诗文集等都纳入了研究视野,而且也高度重视考古和碑刻、图像等资料,简牍、汉画像石、墓志等在书中的运用也十分普遍。例如在先秦秦汉卷当中,作者大量运用简牍、汉画像等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时代越久远史料越不足的问题。这些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使丛书的研究对象石家庄文化变得更加真实且充实。另外,《通史》灵活运用了其他时段和其他地域的文化材料,在扩大史料来源的同时,能以大证小,既更加全面地塑造了石家庄文化,又体现了石家庄文化的延续性和与其他文化的统一性。

二重证据法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通史》穷尽了与石家庄文化相关的文献材料和考古学材料,呈现出了源远流长的石家庄文化。作为历史学方面的学术著作,《通史》也运用了计量史学的方法,书中整理了大量的表格和数据,例如宋金元卷中将各政权对真定府赵州的政治文化控制、教育与人才培养、宋元时期的碑刻、寺院、道观、祠庙等方面都进行了细致的统计,反映出石家庄文化的繁荣程度。

图文并茂是《通史》的另一个特色,每一卷书前都附有相应时代的典型文化代表。直观地表现了各个时期石家庄的文化元素,也证明了石家庄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例如近代卷中,石家庄的近代化得益于铁路的修建与开通,卷中的彩图和正文都展示了若干与铁路相关的图片,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铁路给石家庄各方面带来的新变化。对于石家庄文化而言,正如书中所说的,“石家庄处于京汉铁路与正太铁路的交汇处,这种交汇也形成了文化的碰撞,中外文化、南北文化、东西文化在这里融合,农耕与商业、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体现。从而形成了‘敦厚包容、热情直爽’的石家庄文化新内涵”。

《通史》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为研究区域文化提供了范例,这也说明了石家庄学院学术团队为厘清石家庄文化发展脉络、突出石家庄文化特色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三、学术价值与现实价值并存

《通史》的学术价值在于对石家庄文化进行了一些创新性研究。丛书在关注石家庄文化史的同时也注重与其他方面的历史,例如魏晋北朝隋唐五代卷中,作者提出“本书刻意凸显的一大特色是文化史与环境史两种史学研究取向的交叠,笔者将突破传统的见人不见环境的纯文化视角,将较多的运用环境史的理念和方法,考察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彼此因应。凸显‘自然进入历史,历史回归自然’的学术取向。”人物是文化史研究的重点,对于石家庄文化有重要作为的人物,《通史》中坚持两个原则,一个是“以地系人”的原则,即从石家庄地区走出去的杰出人物,这样的人物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石家庄文化的特点,以及石家庄文化对其他文化产生的作用。一个是“以事系人”的原则,即在石家庄地区任官、传道、游历的重要人物,这样的人物对于塑造石家庄文化具有建设性的作用。另外,在研究石家庄区域文化的同时,《通史》也注重处理本区域与邻近区域的同质关系以及区域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统一关系,这种方法不仅弥补了史料的不足,也反映了石家庄文化与邻近文化、主流文化的统一性。

《通史》的编撰是一项大型的学术工程,正如孙继民先生在序中所讲的那样:“《通史》是《石家庄通史》在文化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反映了河北省学术界在地方史尤其是城市史研究领域向更高的阶段发展和更深层次的推进,也预示着石家庄新一轮城市史其他专门领域迈向更高阶段的新方向。”除了学术意义外,《通史》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区域文化不仅彰显了所在区域的精神面貌,也是推动区域经济的隐形财产。《通史》对石家庄地区的文化进行了长时段、全方位的研究,总结了各个时段石家庄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也证明了石家庄文化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从未间断过的文化。丛书中介绍和研究了石家庄地区的文化遗产,这对于石家庄地区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有积极意义。《通史》一方面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对象,另一方面也为其在可信度、认可度上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通读丛书,可以看出石家庄学院各级领导、石家庄市乃至河北省各方都给予了《通史》大力的支持,这也体现了各方对于石家庄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提高石家庄文化地位所作出的共同努力。

金无足赤,《通史》的编撰也存在些许不足。首先就是史料运用方面,丛书中多次提到史料不足的问题,虽然运用了各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来论证石家庄文化,间接史料的运用也足见编撰者的学术功底,但是不免会有难以使人信服之处。其次,《通史》是团队合作的成果,但是团队成员的学术见识、专长各有不同,各卷中体现出的创新点、写作风格也不一致,书中的小部分章节对文化只是简单的介绍,研究相对较浅,所以深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史料不足造成的。再次,石家庄文化历史悠久,但因编撰者所负责的领域不同,造成各个时段的文化联系不紧密,虽突出了各个时段文化的特点,但是对于文化的延续性则较少关注。另外,在一些具体问题和整体结构上还有进一步改进的地方,这就需要有志之士再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总之,《石家庄文化通史》是区域文化研究方面的一部力作,也是提高石家庄文化自信、发展石家庄地区文化产业的学术指南。

猜你喜欢

通史石家庄史料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石家庄晓进机械制造科技有限公司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梁丛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人民币缘何诞生在石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