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小学生如何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活动

2022-03-17甘肃省张掖市综合实践学校刘建龙

天津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劳动小学生学校

■甘肃省张掖市综合实践学校 刘建龙

本文从新时代中小学生劳动教育要求出发,分析劳动教育策略,即转变教育理念,把握新劳动教育方向;挖掘劳动资源,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丰富劳动形式,对学生全面培养;创新劳动教育方式,提高劳动教育效果;重视价值渗透,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完善保障措施,促使劳动教育常态化发展。

2020年3月,人民出版社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在新时代背景下,针对中小学生加强劳动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意义,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形成敢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劳动精神;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劳动技能,提升劳动能力,为参与家庭劳动以及未来参与社会劳动奠定基础。但是,近年来,在中小学生教育中,由于片面注重知识教育的倾向,存在劳动教育正在被淡化、弱化的现象。针对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应积极贯彻落实《意见》的要求,推动劳动实践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一、劳动教育的价值和现状

(一)劳动教育的价值

劳动教育对中小学生的成长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其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加强学生的体魄,树立良好心态。适度劳动就如同运动一样,对人体的锻炼有着很好的效果,坚持劳动不仅可以拥有健壮的身体,让学生精力旺盛,还能培养学生以劳动唯美的精神、艰苦奋斗的作风以及永不放弃的精神,让学生的身心健康都能获得全方面的发展。

2.劳动教育可以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劳动为光荣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这也是当今社会的道德准则之一,只有让学生拥有优良的劳动习惯,在学生心中建立起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自觉且认真地参与到各种劳动活动中去,这不仅能让学生在劳动中获得友情和快乐,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魅力,从而把不屈不挠的劳动精神带到未来的学习中去。

3.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念。概括来说,劳动对学生健康奋斗的精神以及集体合作意识的培养是非常有效的,同时还会塑造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劳动中获取更崇高的价值理念,并且还能有效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目标,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精神基础,确保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劳动教育的价值

大部分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不足,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普遍出现以下几种问题:

1.浮于表面。大多数学校开展劳动活动流于形式,没有让学生获得实质性锻炼,只是简单开展大扫除,组织学生打扫卫生,并不能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获得更多的认识,学生劳动积极性不强。

2.忽视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由于大多数学校的劳动教育浮于表面,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的教育,学生在劳动中并没有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精神涵养,仅仅是学到了劳动技术,没有发挥出劳动教育的德育效益。

3.不重视对劳动教育的有效投入。由于当前学校对劳动教育并不重视,因此并没有学校对劳动教育队伍进行建设,基本都是由其他科任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劳动,并不能让学生获得思想和道德上的提升。同时大部分学校为劳动教育投入的资金和时间不足,并不能让劳动教育展现其应有的成果。

二、转变教育理念,把握劳动教育方向

在《意见》的指导下,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内涵,以及其中蕴涵的育人价值,把握新时代教育方向,推动劳动实践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第一,明确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劳动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从劳动与教育关系的立场来看,劳动教育不仅具有普通教育的属性,还具有特殊的教化价值属性。对于小学生来说,教育体现在其综合性的能力上,包括智力、体力与劳动的教育。教育是要与劳动以及智育、体育一起,构成一种相对完整的体系。因此,劳动教育也就具备了普通教育的特征。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进步,以脑力劳动为核心的劳动形态作用日益增强,因此,劳动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仅在于引发学生身体上的变化,更要使小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心灵以及精神上得到满足。

第二,科学构建劳动教育课程。课程是学生正式接受劳动知识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形式,不仅保障了小学劳动教育知识在教学中的系统性和综合性,也有利于推动实践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在小学劳动课程体系建设中,学校要落实国家劳动教育要求,合理安排课程内容、课程形式,保证劳动课程时间。此外,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也必须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因地取材,开发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让劳动教育与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自然和社会实践中感触语文、科学、自然等多种学科的知识,综合提高小学生的劳动素养。

第三,坚持与时俱进,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劳动方式的组织与实施,不仅需要结合小学生的成长特点,同时也要紧靠时代发展的脚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小学生也成为了互联网中的一员。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应该创新教育方式,以更新颖、更易于小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以期切实提高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效果;同时,加强新媒体网络的宣传力度,发挥网络的积极导向功能。这样,利用现代化手段营造热爱劳动、诚实劳动、辛勤劳动的良好风尚,让劳动教育与时俱进发展。

三、积极挖掘劳动资源,开展实践教育活动

目前,劳动教育正处于推进落实的关键时期,而丰富的教育资源则是确保劳动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基本前提。在《意见》的指导下,学校应充分挖掘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润物无声地开展劳动教育,以突显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教育意蕴。

首先,学校要明确自身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积极挖掘校内教育资源。学校应根据相关教育要求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合理安排劳动实践时间,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劳动机会,同时注重对各学科中劳动教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凸显新时期劳动教育的特色;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劳动,依托校园环境获取劳动教育资源。其次,学校应重视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加强家校合作,获取劳动教育资源。在家庭环境中,衣、食、住、行、学等日常活动中都蕴涵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引导家长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价值,扭转家长对孩子溺爱的心理,鼓励家长放手让孩子自觉参与家庭劳动,服务自己、服务家人,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最后,学校应重视社会的支持作用,组织校外劳动,拓宽劳动教育资源的获取范围。学校应加强与当地的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的沟通与合作,利用其开放的实践场所,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以及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初步接触信息时代的新的劳动方式提供支持,让学生回归社会,在社会劳动教育中实现全面发展。

四、丰富劳动形式,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新时代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应该融入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劳动教育内容也不断扩充,方式不断更新。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学校、教师应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的劳动教育形式,让学生在劳动中实现全面发展。

常见的劳动教育形式包括:第一,自我劳动。这是劳动教育中最基本的形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劳动教育一般是从自我服务开始,而且日后不管每个人从事何种生产劳动,自我服务都将成为他的义务和习惯。”因此,在中小学教育中,学校、教师应组织学生自我劳动,让学生先从服务自我开始,进而逐渐养成尊敬他人、自觉动手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第二,家庭劳动。家庭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应指导孩子参与到家庭劳动中来,在教育中增进感情,树立起对家庭的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第三,学校劳动。在校园内,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日常劳动以及学校专门开展的劳动实践活动,例如,打扫卫生、整理课桌、浇花打水、植树、社区帮扶等专门的实践活动。在劳动中渗透责任与义务,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自我生存打下基础。第四,生产劳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入社会生产情境中,指导学生学习简单的生产知识、进行简单的生产劳动,体会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向田间、走进工厂,指导学生使用简单的生产工具,体验劳动的艰辛,进而在劳动中得到身心的锤炼。第五,创新劳动。上述四种劳动形式都是传统教育中的表现。如今一些新型的劳动形式逐渐被纳入劳动教育范围,例如,公益劳动、学习劳动、体育劳动、工艺劳动等。学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加强教学研究,引导学生参与并适应各种新型劳动形式。

五、重视价值渗透,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劳动教育的价值属性决定了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功用。但是在当前的劳动教育中,小学生存在着劳动思想认识不清、劳动行为懈怠散漫等现象,这些需要引起教育者的重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小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都与小学生不当的劳动价值观念有关,因此,提高小学生的思想价值认识是实施好劳动教育的第一步。

第一,在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应该向小学生弘扬优秀的文化价值观。相较于语言劝导,小学生对事物的直观感受更为强烈。因此,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的劳动渗透价值观念,让小学生在思想意识上重视劳动,并通过实践引导提高小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进一步增强小学生的劳动认知和情感认同,在自身实践中感受劳动之美,激发他们内在的劳动生长力。

第二,重新塑造新时代的劳动精神。劳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实现个人利益价值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劳动能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培养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在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中,小学生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感受劳作的艰苦,在此过程中,他们的心性和意志都会得到磨炼;学生在劳动中将收获丰收的喜悦,感受社会与自然的发展与运行,真正理解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真谛;在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树立诚实劳动、勇于开拓的劳动观,理解劳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让他们能热爱劳动、真诚奉献,提高劳动对自身及对社会产生效用的能力,感受劳动给自身带来的充实感和满足感,塑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劳动价值观念。

六、完善劳动教育保障,促使劳动教育常态化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应形成常态化发展机制,确保学生在劳动中逐渐成长,为学生未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劳动技能是每个人都应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劳动意识也是新时代学生需要具备的思想观念,完善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对提高劳动教育质量,促使学生全面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常态化劳动教育发展要求来看,学校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搭建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平台,满足学生多样化劳动需要。学校一方面要开发校内资源,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基地;另一方面加强与家庭、社会的合作,打造综合实践基地,为学生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动实践场所。第二,注重教师培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学校应聘用专任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打造教育团队,促使教师之间的协调配合,指导跨学科的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吸收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参与教师团队,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劳动教育指导。第三,完善安全保障措施,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提高风险预防能力,促使劳动教育的安全有效开展。

七、加强劳动课教学研究,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劳动教育已成为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重要教育内容,劳动教育早已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实施劳动教育,让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通过劳动实现德、智、体等多方面和谐发展。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并且也要注意劳动教育的趣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既要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又能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其次,明确劳动教育的任务和目标。从思想品德教育的角度来说,劳动是中小学阶段教育中必不可缺的,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学生劳动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道理,让学生热爱劳动并且珍惜劳动人民的成果。最后,也要对学生进行劳动知识的教育,使中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学会使用劳动工具。最后,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让学生能通过劳动来提高动手能力,并且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不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在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中,学校、家庭、社会应通力合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拓宽劳动教育渠道和手段,让劳动观念进脑、劳动智慧化行,从而真正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劳动小学生学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我是小学生
奇妙学校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