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育人导向下五育并举在劳动教育中的实践
2022-03-17江苏省南通市鹤涛小学
■江苏省南通市鹤涛小学 汪 丹
众所周知,劳动教育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教育内容,承担着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劳动技能的任务,更是五育并举实施的良好载体,将五育并举在劳动教育中实践,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更大的积极作用。因此,文章将对全面育人与五育并举进行简要阐述,并提出全面育人导向下五育并举在劳动教育中的实践策略,旨在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快乐成长。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全面育人观念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而劳动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基本内容,更是全面育人观念在教育活动中得以实践的良好载体。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劳动教育不被教育工作者重视,存在学校弱化、家庭软化和社会淡化的现象,不仅影响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的形式,而且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将会对学生的成长带来消极作用,阻碍了全面育人教育目标的实现。如今,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和潮流,劳动过程需要劳动者手、脚、眼睛等多种器官的参与,五育并举在劳动教育中的实践营造了良好的条件,更有利于达到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
一、全面育人与五育并举概述
小学教育隶属于大众教育服务的范畴,并不是“精英教育”,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体现教育的全面性、全员性,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营造出良好的条件。“全面”二字是全面育人的核心,也就是在全面育人的观念下,需要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情况。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特别关注班级内的学优生,对学困生重视不足,显然不符合全面育人的观念,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全面育人观念不仅强调学生的全面性,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而且需要关注学生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综合素养。全面育人中的“全面”是指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成长为一名素养全面发展的人。另外,评价有很强的导向性作用,在全面育人观念不断得到实施的形势下,新时期的教师要优化评价机制,勇于走出“唯分数”的评价误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特点,为学生的潜力释放营造条件。
五育并举理念来源于教育思想家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力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从“五育”失衡到“五育”并举,其主旨就是要回归教育的本质规律,回答教育究竟“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相对于最早提出“五育并举”的旧时代背景,新时期的五育并举有更独特的内涵,注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能力,给新时代带来“教育新体系”,也就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育工作者需要将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渗透教学实践活动。当前,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存在劳动意识薄弱的现象,没有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甚至出现了劳动能力日益弱化的问题,制约了劳以养德、劳以增智、劳以强体、劳以育美、劳以创新的育人实效发挥。在五育并举理念的影响下,教师要加强劳动教育,促使学生在劳动活动中培养自身品德、发展自身智力、强健自身躯体、提升自身审美和增强自身创新意识,将劳动教育活动作为五育并举的良好载体,实现五育并举的教学目标。
二、全面育人向导下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一)为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念
从根本上来讲,教育是为学生服务,但其目的还是为国家输送人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全面培养学生素质,不断挖掘学生潜能,塑造学生独立完整的人格。劳动教育更是从小就要开展,在家庭中,家长应注意教育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可以试着让其参与到家庭劳动中,体会到劳动的不易与收获成果的喜悦感,这样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明确劳动的意义以及劳动的重要性,树立起科学的劳动观念。当其升入小学后,教师在学生劳动观念教育方面就会更加高效,对于室内外的值日劳动,教师可划定区域并且指定人选,让学生共同为班集体劳动,从而更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念。此外,对孩子的劳动素养的教育,应该是一环紧扣一环的,家长以及校方应共同努力,打造科学的劳动素养教育体系,为学生日后的发展与成长奠定基础。
(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好习惯的养成会使学生终生受益,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二十一天就可以让人养成一个习惯,但对于此阶段的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对其劳动习惯的培养,还要从长计议。因此在劳动教育的深入过程中要注意对其劳动意识的培养,在日后步入更高年级的学习中,深入锻炼其劳动能力。此种培养模式仍讲究循序渐进,上文中讲到家庭教育与校园教育相衔接,那么在校园内对于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也要分环节分步骤,有组织有计划地为学生开展实训活动,在进行课堂教育以及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劳动习惯。
(三)磨炼学生坚强的意志
劳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综合素质,而且劳动类型的活动还可以磨练学生意志。本质上来看,意志行为属于人类特有的,我们可以自由地调节自身行为以及锻炼自身意志力,因此,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锻炼学生的劳动意识,帮助其日后更好地克服困难。例如,在日常布置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设置家庭劳动作业内容,让学生帮父母做家务,此种方式不仅拉近了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距离,还有利于学生劳动意识、服务意识的养成,对其日后的成长十分有利。在此种模式下,教师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还贴合了新课程教学标准要求,可谓一举两得。
三、全面育人导向下五育并举在劳动教育中的实践策略
(一)以劳育德
“立德树人”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德育成了一种必然要求,而且德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渗透,也就是将德育融入学科教学活动中,方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劳动是非常重要的民间教育活动,可以给人们提供新的教育途径和选择。相对于书本理论性的教育模式,劳动教育活动更有实践性和体验性,人们的智慧需要通过劳动的形式得到显现和升华。道德是国家昌盛的基础,是民族发展的前提,更是个人进步的灵魂,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是一种趋势,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养料”。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是一项长期性和系统性的工作,劳技教师需要统筹设计劳动课程,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感受到劳动的意义、体验劳动的成果,形成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促进学生珍爱劳动果实、尊重劳动成果等良好品质的形成,使学生萌发热爱劳动的意识。在日常的劳动教学实践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班级大扫除”活动,在向学生传授“班级大扫除”技巧后,引导学生清理班级的地面、整理自己的书桌、清洗班级的玻璃,当学生看到整齐、干净的教室,就会产生劳动的成就感,并加深对劳动活动的认识,潜移默化地形成热爱劳动的品质。
(二)以劳培智
劳动创造智慧,智慧创造未来。培养学生的智力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学校内的教学活动都是以启发智力、发展能力、开阔视野为目的,特别是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奠定了良好的条件。劳动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活动,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让学生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成果。智力的发育同样离不开劳动活动的支持,组织丰富多彩的劳动活动,能为学生智力的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纵观人类的进化历程,劳动始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人体器官的发展和进化离不开劳动活动支撑,劳动更是促进大脑发育和进化的基础。
在具体的劳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劳动与区角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学校的区角开展劳动活动,如在户外区角向学生提供小桶、铲子、沙漏、勺子等玩沙的工具,再投放一些沙子,同时还要向学生投放水管、竹筒、奶粉罐、积木等材料。在丰富材料的支持下,有的学生探索出了建长城、建碉堡等技能;有的学生利用水管、竹筒、奶粉罐等材料搭建水渠,并成功地将水引到沙地里……将劳动活动与智力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在丰富材料的支持下,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劳动,释放自己的天性,在享受实践活动带来的愉悦感的同时促进了智力的发展。另外,在春节到来时,可以组织“趣探剪纸,共迎春节”劳动活动,向学生提供红纸、剪刀等工具和材料,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剪纸图案,促使学生在进行剪纸的过程中发散自身的思维,潜移默化地促进自身智力的发展。
(三)以劳强体
小学生正处于动作发展的敏感时期,具有新陈代谢旺盛、肌肉与骨骼生长显著的特征,体育作为幼儿园不可或缺的教学活动,是增强幼儿体质、发展幼儿动作的良好载体。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开展体育活动、参与体育活动逐步成为一种潮流和日常。从对身体发育的作用上看,体育活动与劳动教育都是以身体运动为基础的活动形式,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体力,为更好地进行劳动活动奠定基础;劳动是完善人类身体器官的主要途径,适当地参与劳动活动也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身体协调性,促进学生的体力发展。以劳强体、以体育劳的方式,将会促进学生劳动素质、体育素质的共同发展。
劳动能力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技能,是人类特有的价值创造活动,体育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极为紧密的关系,劳动活动有利于学生体质的发展。不可否认,劳动教育的一些形式和活动都需要围绕“身体”展开,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劳动活动,将在增强学生身体机能的同时,促使学生成长为一名热爱劳动、个性自由的“完整的人”。劳技教师可以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箐箐校园,我做主人”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轮流担任班级的劳作小主人,完成班级负责区域的劳动工作,保证负责区域卫生的干净。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形成积极了主动的劳动习惯,既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又培养了学生的劳动兴趣,逐步形成了坚强的意志品质。在实际的家庭生活中,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进行家庭大扫除劳动活动,一起收拾屋子、扫地、拖地、洗衣服,通过劳动营造出干净、整洁的家庭环境。在家长的影响下,孩子也会形成劳动意识,并在实际劳动的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体力和身体协调性的发展。
(四)以劳育美
美是人类阳光生活的重要体现,能使人在社会实践与探索世间万物过程中引起的愉悦情感。美育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方式,培养个体对美的形态、结构的感受与鉴赏能力,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美学教育是启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在五育并举理念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文化世界,促使人们涵盖审美在内的一切情感的形成。
劳技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搜索有代表性的建筑,并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展示,常见的有东方明珠、故宫等,当学生发出感叹时,劳技教师需要告诉学生劳动是创造美的秘诀,强化学生劳动创造美的意识。另外,劳技教师也可以组织“以劳育美”实践活动,将芦苇作为“以劳育美”的素材。在实践活动中,有的学生将芦苇编织成了自己喜爱的花篮,并涂上了自己喜欢的颜色;有的学生不仅画出了芦苇生长的模样,而且增添了芦苇随风摇曳的画面。通过劳动创造了美妙的图画和作品,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美学素养,也促进了他们劳动素质的提升和发展。在人们生活品质不断得到改善的背景下,饮食也成为了一种艺术和文化,为了丰富幼学生的劳动形式,可以建立幼儿厨房,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美食的制作和品尝,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将促使学生感受到食物的美感,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五育并举”教育理念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应用和体现,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容易忽视的一部分,而小学生劳动能力与劳动习惯的形成,直接影响他们以后的学习与生活,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今,劳动教育存在“校园里弱化、家庭中软化”的问题,部分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在生活中有不会劳动、轻视劳动的现象,不符合全面育人的理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实施的良好载体,劳技教师要在认识到五育并举内涵和重要性的基础上,注重以劳育德、以劳培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保证学生得到全面健康成长,从而实现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