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动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2022-03-17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浪平镇浪平村小学王纯标

天津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互动式法治道德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浪平镇浪平村小学 王纯标

互动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融合与渗透,可以为师生、生生、生本交互提供铺垫,使学生在多边、高效、深入互动中充分理解不同教学内容的内涵,获得认知需要的满足与综合能力的提升。

互动式教学是以学生、教师之间的一对一、一对多交互为主的教学策略,其旨在借助互动作用的发挥,为学生提供更多表达自己思想认识,交流自身情感体验,分享自身认知需要的机会,让学生在与教材会话、与同学交流、与教师对话中更好领悟教学内涵,获得认知能力的提升与发展需要的满足。同时,互动教学切实凸显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师生之间的地位更加平等,让学生由教学活动的接受者转变为课堂的参与者,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认知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而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源自学生认知领域的诸多困惑、问题、不足等,也会随着师生交互得更加充分而得到有效化解,更利于学生思想认识的提升与发展需要的满足。因此,结合小学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措施融合、教学路径延展时,应加强对各类互动资源、素材、案例、热点等开掘与借助,设计出更为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互动活动,并组织学生在互动中进行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来实现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完备意识的建立。

一、围绕教学目标,科学设计互动情境

精准且有效的教学目标,是确保教学质量得以提升的关键,更是互动式教学有效实施的根本铺垫。因此,教师在设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时,应充分关联不同学生的认知需要,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基于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设计辅助性互动活动。为师生平等、有效、充分对话提供铺垫,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在精细化、精准性教学目标引领下的教学互动构建中,教师还需要充分考量其必要性与现实性,以通过对互动式教学的渗透,来促进学生的认知迁移,让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真正为学生认知发展而服务。例如,在开展“我爱家乡的山和水”教学中,为了实现对学生热爱家乡情感的培养,教师可以在课堂内即时引入有关家乡山水图片以及视频,组织学生在观摩的基础上设问:大家热爱自己的家乡吗?你的家乡有哪些美好风光?特色习俗?历史文化?能不能将其讲出来和我们一起分享。以引领学生在互动与交流中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学习,进行互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研讨,来提升学生对家乡自豪感,在互动式教学中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浓郁、和谐、鲜活的互动情境驱使下,源自学生内心深处的诸多积极态度、良好认识也会慢慢被触发,更利于教学效能的提升与增强,为学生自我提升与实现提供坚实保证。

二、创设教学情境,适时搭建互动平台

小学生普遍思维比较活跃,且好奇心、求知欲很强。而互动式教学的应用,则切实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对互动式情境的创设,来促进师生、生生多边互动,进而在宽松、和谐、欢悦的认识视域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至教学内涵的探究与感知,来强化教学效能。同时,在平等性、多元化、丰富性互动情境的驱使下,学生的认知潜能势必会得到充分激活,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也会获得充分发展,源自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领域的诸多问题、困惑自会慢慢得到充分化解。例如,在开展“大家排好队”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模拟超市排队结款情境的方式,来设计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有序排队的意义、要求等践行至现实生活领域,以促使其在互动中获得认知发展。在互动式情境扮演中,由教师扮演插队者,其他学生分别扮演排队的顾客等。待到教师“插队”时,根据学生的提醒、警示等开展互动,以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在完成情境展演后,教师可顺势引入一系列互动式、开放式问题:生活中在哪些地方需要排队?为什么要排队?对于不排队的人我们该怎么办?借助这一系列问题的引导,来组织学生进行互动、研讨、探究,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借助辅助案例,切实拓宽互动路径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可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领域借助的代表性、丰富性教学案例、生活现象、社会热点、典型问题等十分丰富,这不仅从不同层面来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且为互动式教学的开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更利于对课堂教学路径的拓展与学生认知需要的满足。并且,由于不同案例、问题的侧重点、切入点不同,以致其对学生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等领域的引导与感召作用发挥也会出现差异。因此,为了切实促进互动式教学的实施与开展,教师应加强对辅助性教学案例、素材、问题的设计与借助,并以此为载体,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在互动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由其他同学予以解答、分析,再由教师进行点拨。以通过辅助案例引领下的互动式教学的落实,来拓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例如,在开展“我们小点声”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引入图书馆、医院等必须保持安静的案例素材,然后设问:大家知道生活中的哪些地方需要保持安静?我们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保持安静呢?此时,便会有学生提出:医院之所以要保持安静,是因为病人需要休息;而在图书馆中大声喧哗会影响到他人阅读。接着,教师继续追问:这两个地方有什么共同点呢?以促使学生在分析与研讨中切实认识到这些场所都是公共场合,进而建立起在公共场合要保持安静的良好意识,使学生在互动中获得核心素养的塑造。

四、依托丰富故事,逐步提升互动效能

互动教学的有效应用,必然更易促使学生在互动与协作中获得认知蜕变,更易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认知潜能。而且,由于教学内容不同,丰富的互动故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更具现实意义。那些源自学生生活,更为直观、具体、生动的故事,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效能提高也会产生积极影响。因此,为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要点,教师要让学生在故事的驱使下,积极融入课堂,并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开展交流、互动、研讨,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命力与互动性。教师除了要不断强化对故事的开发、利用、构建、整合外,还应多为学生提供一些表达、分享、互动的机会与空间,让其在讲述故事中理解教学内容,实现认知蜕变,例如,在开展“家人的爱”教学中,教师可以“爱”为主题,组织学生来分享发生在自己与家人之间的一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故事,来提升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于是,有的学生讲述了父母为我过生日的时候给予的爱,有的学生则讲述分享生病的时候父母在身边照顾的故事。在积极主动的分享与互动过程,在一个个故事的感召下,学生逐步体会到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有效性互动故事的驱使下,助推课堂教学效能强化,使学生的积极人生态度、良好思想认识得以充分提升。

五、利用合作学习,全面优化教学模式

道德与法治学科所独具的德育功能,使其教与学的实施重点,更应建立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使教学定位与导向向着发展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而靠近。因此,为了确保学生在充分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来获得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以慢慢克服在日常生活中不善合作、自私冷漠、不懂分享等不良习惯。教师可以以合作学习为载体,通过对合作活动的开展、合作问题的设计、合作资源的借助,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领学生在合作中感受分享、互助、协作的快乐,获得健全人格。例如,在开展“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合作学习,将班级学生合理划分为三个小组,并即时分配合作任务:由第一小组来根据教材内容分析环境污染的概念和主要表现;由第二小组来分析出现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影响;由第三小组来探索环境污染和人类生活之间的各项关系,分析通过哪些方式可以合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积极探索,亲身体验,交流资料。并将本组的合作学习成果即时分享至课堂,供全班学生了解与评价。以实现对学生合作意识、互助能力,团结精神、良好习惯的培养。使建立在互动式教学引领下的合作学习开展,更利于全新教学模式的构建,为确保预设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学生的认知提升而做好铺垫。

六、借助观察社会,丰富学生认知体验

互动式教学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开展,必然应在回归生活本真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生动、鲜活、真实、直观的生活场景中去了解社会、观察社会、感知社会,从社会生活的美好中形成认同感、获得归属感,来实现对学生感恩社会、拥抱生活的意识培养。因此,为了强化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认识培养,教师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应以互动式教学为途径,以学生实际生活为载体,多创设一些真实直观的情境,让学生在近距离体验中感知自己成长、生活、学习领域所受到的源自生活的恩惠,帮助学生迁移至认知与成长领域,获得情感与思想的共鸣,以提升对学习内容的认同感与感恩行动的紧迫感。形成用实际行动来回馈社会、报答社会的意识,在切实践行自身应承担的责任与使命中获得感恩之情的释放。

例如,在开展“有多少人为了我”教学时,教师可以及时引入问题情境:同学们,你平时的吃、穿、住、用、行、学习与娱乐等基本保障与哪些人有关呢?能将你的切身体验通过绘画的方式展示出来吗?然后结合不同学生所绘制的图画,组织其进行分享交流,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觉来展示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充分激发学生感恩之情,以促使感恩社会教育效能的提升。如此一来,通过互动教学的作用发挥、功能彰显,确保预设教学目标的达成,将新时代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推向全新高度与纵深领域。

七、利用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互动教学模式下,生活化教学的开展能够有效提起学生的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好的理解。而生活化教学就是利用了学生的心理状态这一点,教师一定要有平等的心态,深入了解学生的爱好和兴趣,捕捉学生的思想,以学生能理解的方式把知识融入课堂,让知识贴近生活、在生活中有所展现。例如,对自然环保为主题的课程进行教育时,可以先带领学生感受自然的魅力,或是以出行的方式,或是以标本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自然的美,并且引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同时让学生进行思考与反思,让学生自行思考问题、感悟问题,确保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让学生直观面对问题,更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同时提升教育质量。

开展生活化的互动教学,教师还需要将知识具体化,让学生能应用到生活中,因为具体的生活体验远远要比抽象的思考和书面化的表达更能深入人心。例如,在家庭用电安全的教学中,利用动画技术或者游戏的方式说明电带来的危害,并且教给学生相关家用电器应该如何安全用电,让学生对安全用电的方法进行合理选择和实施,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下互动游戏,深刻体会到安全用电的重要性。一定要把知识具体化,而不是抽象地讲述知识。因此教师一定要把需要教授的知识进行生活具象化处理,让学生能更直观地获取知识。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视频、图片资料对学生的吸引力要远远强于文字和叙述式教学。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授课前准备好相应的学习资料,确保学习资料的正确性和直观性,最好以动画的方式向学生展现生活化内容,这样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有关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小游戏,例如,问答游戏等,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让知识更深入学生的内心,同时让学生爱上学习。

八、结语

总之,新课改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开展,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并让学生在多边、高效、深入互动中更好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获得认知的深化。而且,随着互动式教学作用的发挥,源自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领域的很多问题也会得到充分解决,预期教学效果也会更为理想。因此,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特性,教师在落实教学指导时,应加强对互动式教学的应用与践行,并切实构建互动生态、合理设定互动活动、积极落实互动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互动、交流、协作、分享的机会,让学生在互动中开展对不同教学内容的学习,来实现对学生认知潜能的开掘。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互动式教学作用的发挥,不同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也会得到充分弥补,学生也更喜欢在思想交融、相互交流的情感碰撞中来领悟道德与法治的内涵,保证核心素养的培养。除此之外,在互动式教学的助力与驱使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积极性、存在感将得以强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方式、手段、途径也将更宽泛、多元、丰富,课堂教学效能也能得到充分保证,这更利于每一个学生认知需要的满足。

猜你喜欢

互动式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摭谈初中英语课堂互动式教学策略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如何打造自主互动式高中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