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语文课程资源 丰富国学教育活动

2022-03-17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瑞英小学郑梅芳

天津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古诗文国学语文课程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瑞英小学 郑梅芳

国学经典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具有修身立德和陶冶性情的功能,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师要从现有的语文课程资源着手,深入挖掘那些经典的国学篇目,以及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的经典诗文,为育人所用,再结合实践开展丰富的国学教育活动,使传统文化得以弘扬,美德得以传承,师生素养得以提升。

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作出具体规划。《语文课程标准》也在“总目标”中提出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优秀诗文,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大力倡导经典诗文的背诵和积累,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就是国学经典。

“国学”普遍是指以儒家学派为主要的传统的文化与学术,也包含中医戏剧、书法、绘画、天文、农学、数术等。“国学经典”则指国学中的圣贤经典。它们是华夏儿女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它们是经过时间淘滤和历史积淀的文化精品,包含的道德和哲理在教育中占据特别重要的位置,其价值历久弥新。

如果这些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中华传统被丢失和遗忘了,那我们的文化和教育就失去了根本,道德秩序也就会因此而混乱。目前,很多学校的国学教育方法普遍单一,内容比较单薄,一味要求学生诵读、重复地读,忽视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传统文化缺失所带来的危害,国学经典的传承也越来越受重视。所以,现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国学热”,很多地方开设了国学课堂,使国学又回归了教育。新编的统编教材里增加了很多国学经典篇章,现有的语文课程资源里也蕴含着丰富的国学经典素材。如何巧妙地利用好这些现有的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课堂与国学经典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教育活动,需要语文教师深入研究。笔者认为,应从语文课程资源着手,深入挖掘教材内外那些经典的国学篇目,以及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的经典诗文,为育人所用,再结合实践开展丰富的活动,使传统文化得以弘扬,美德得以传承。

一、创建国学经典课程,让国学教育常态化

要确保国学经典教育落到实处和取得实效,学校领导必须注重将国学经典课程的打造列入学校的议事日程,把国学教育活动纳入每个学期学校的工作计划;学校还要成立专门的国学经典课程小组,选取一些国学兴趣浓厚和知识比较丰富的骨干教师参加,安排专门的领导主抓,提供专项经费给予经济保障。教导处也要将国学经典课程列入学校的课程表,并统筹安排好课务,还要制定了相应的评价考核制度,对课程中学生学业能力和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评价考核,确保国学教育的常态化。

开展国学教育必须要大力提倡经典诵读,开设经典诵读课程,一定要分年级定好诵读的国学经典内容,让诵读有内容可依。如:

小学一、二年级:《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小学生必备古诗75首》等;

小学三、四年级:《论语》《孟子》《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大学》《中庸》《西游记》、唐诗宋词等;

小学五、六年级:《庄子》《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古文观止》《楚辞》、宋词、元曲等。

二、巧用语文国学素材,开设国学教育课堂

语文教材中含有许多经典的古诗词、古人名言、对联警句、谚语俗语、名著名篇等国学素材,教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以此为契机,开设丰富多彩的国学教育课堂,让语文课成为国学教育的主阵地,让语文教师成为国学教育的主力军。

(一)古诗学习多渗透,经典诵读强内化

新编的语文统编教材里编入了很多经典古诗文,这些古诗文是弘扬中华文化最传统的教育载体,语文课堂就要充分地利用这些古诗文,通过读诗、诵诗、画诗、演诗、唱诗、写诗等方式带领学生去领略诗中的意境和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他们对古诗文的兴趣与热爱。尤其是对年龄较小的小学生来说,从情趣活泼、注重意象、意境营造的古诗文入手进行国学经典的熏陶,能更容易走进我国博大精深的诗文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读诗、悟诗、赏诗、背诗,让他们感受到诗的魅力,从而愿意走进古诗词,愿意投入身心去学习它们。小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中推荐了很多优美的经典诗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是对学生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好素材。教师可以利用早读、课前三分钟、课后让学生每天坚持诵读,让学生入情入境,或吟或诵、或背或唱,轻松愉悦学习古诗词。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积累更多的国学知识,激发学生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还能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让国学的儒雅恬淡、坚韧含蓄走进学生的心灵,内化为高贵的气质。

(二)语文资源巧利用,国学素材深挖掘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了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而以国学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也得到了应有的体现,包括经典名著、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绘画、谚语、成语、风俗节日等。这些国学内容分布面比较广,大都分布于课文及课文后的“日积月累”部分,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璀璨以及中华文明的优秀精神风貌。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和挖掘这些与国学有关的素材,尤其是语文教材中一些意境优美、情感浓郁的篇章,更要引导学生反复吟咏,反复感悟,让学生在品悟文意的同时体会其内涵,感悟其意境。美文诵读,余音袅袅,诗词吟罢,口留清香,整个校园将诗韵融融,充满了诗香雅韵。国学经典地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学生的语文学习中,能浸润其心灵,规范其言行。

(三)教学活动多样化,育人无声细熏陶

国学经典教育切忌简单地以诵读为目的,这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从而失去了学习兴趣。学校开展国学教育活动一定要多形式、多途径渗透,要巧妙利用语文教材中相应的国学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教育活动,如古诗朗诵或吟诵比赛、古诗文配画、小品表演、课文剧、古诗擂台赛、国学知识竞赛、墨海飘香写字比赛、手抄报比赛、唱诗或奏诗比赛、故事会等;还可以根据素材特点形成作文训练点,指导学生仿写古诗词;同时巧妙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国学经典的动画故事、专家解说视频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能让国学经典学习不再单调乏味,让学生不再畏惧经典,真正释放出学习热情。这样国学经典中所蕴涵的传统美德才能真正浸润学生的心灵,内化为学生的言行,学生的美德才会在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中逐渐形成,实现育人细无声。

三、妙用“传统节日”篇目,开设民俗文化课堂

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它们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我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都有重大意义。为此,教师可以巧用语文教材中涉及“传统节日”的诗文篇章,以庆祝传统节日为契机,将国学教育与各个传统节日有机结合,开设节日氛围浓厚的传统民俗文化课堂,举办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系列国学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了解佳节,感受国学、学习国学,从而形成重视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如可以结合语文课程里有关元宵节的篇章,让学生收集元宵节的知识及相关的古诗词,带着他们反复诵读积累;还通过收集元宵节的资料、观看视频,让学生了解元宵节;然后以“元宵节”为主题开展摄影比赛、做元宵、吃元宵、写调查报告、做灯笼、猜谜语等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了元宵节的传统文化。又如,结合清明节,可利用班会课时间让学生诵读描写清明节的古诗词,然后组织他们在清明节去祭扫烈士墓、在网上祭奠英烈、讲清明节见闻、仿写清明节古诗词等活动,让学生不仅了解到清明节的意义,也能借此表达自己对祖先和英烈的敬畏、怀念之情。

再如,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解端午节,可以让学生学习和诵读教材中关于端午节的古诗文,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故事;还可以开展说端午、写端午、话端午、诵端午、演端午、看龙舟、做粽子等活动,充分了解和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端午节文化。而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可以结合《古朗月行》《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静夜思》等古诗,教师集体开设中秋节班会课堂,向大家介绍中秋,然后让学生再诵读有关中秋的古诗文、赏月、分享月饼和创意摆月饼盒等活动中,了解中秋,传承传统。此外,在重阳节,教师可以用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发学生对重阳节的好奇心,再结合学校德育主题日,开展学生诵读古诗文、去敬老院慰问老人、周末陪爷爷奶奶登山等活动,让学生既学会尊老孝亲,也传承了重阳节文化。

春节返校后,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收集与春节有关的诗词、对联、谚语俗语、成语故事等,开展讲故事、颂春节、春节汇演、春节诗词大会等活动,让学生了解春节的历史与民俗;在学生学了《乞巧》后,可以组织他们了解《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观看电影《牛郎织女》;也可以观看介绍七夕视频、诵读名篇《乞巧》《鹊桥仙》《关雎》等名篇和仿写古诗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了解七夕节。

四、活用国学经典题材,开展美德主题活动

国学经典中蕴含的传统美德,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百善孝为先”“孝”在古人的道德培养中居于首要地位。关于“孝”的国学经典和语句还有很多,如《孝经》和《二十四孝》就是两本著名的有关孝道的小册子。另外,《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三字经》里“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都大力提倡“孝”道……以孝为根本,通过孝的教育,可培养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美好德行。所以,让学生经常诵读关于“孝亲敬长”的国学篇章,能让他们渐渐懂得感恩,懂得“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懂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道理。教师还可以将课程资源和班会课结合,开展感恩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在妇女节、母亲节、重阳节等特殊节日里,举办感恩实践活动,让学生制作感恩卡、写感恩信、说感恩的话、做感恩的事,来表达对长辈的孝敬、感恩之心。或者开展“感恩”为主题的家长开放日,课堂上,让父母倾听孩子的感恩话语,也向孩子表达关爱之情,亲子互动,使感恩之情更浓郁。

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国学经典中的“仁、智、勇、真、善、美”的传统美德,结合生活实际开展诚信教育和献爱心慈善义卖活动。如拍卖前,要学生为拍品写说明文,要求“诚实介绍”;拍卖会中,要求“讲礼仪,有秩序,懂谦让”;拍卖成交后,要“守信用”,不能随便反悔……这样,就又一次利用国学,把传统美德的种子播种在了学生的心田。或是将《三字经》中的“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弟子规》中的“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等国学经典中关于言行仪表的语句梳理出来,让学生诵读。然后结合大队部工作,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雏鹰争章”“瑞英文明少年评选”等活动,实现德育目标。

五、借用“阅读节”的平台,放飞灵性展示自我

学校可以结合“4·23世界读书日”或“9·28孔子诞辰日”设立“阅读节”。可以在阅读节里安排异彩纷呈的国学教育活动,让更多师生参与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也能让他们感受到国学经典的熏陶,激发热爱国学的兴趣,在活动中放飞自己的灵性,展示自己的才情。

如在阅读节启动仪式上,可以先发倡议书,组织演讲诵读,号召学生积极投入国学经典阅读活动中;可以开展“书香家庭”“亲子阅读比赛”评比活动,对积极阅读国学书籍和阅读面广、爱好读书的家庭给予表彰,辐射学校国学教育的影响,让更多的家庭参与亲子共读,以此提升家长的素质,增进家长和孩子的感情,并促进家校的和谐。或者可以开展“书香少年”的评比,让更多学生投入丰富多彩的国学活动中,对国学产生喜爱之情,从而培养更多优秀的国学爱好者。还可以举行“阅读考级”活动:分年级定好国学经典阅读书目,鼓励学生积极阅读,阅读完必读书目后,还要多阅读其他课外书,然后在阅读节闭幕前举行阅读考级,并对考过级的学生颁发奖状。除此之外,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段特点分年级在阅读节开展诗配画、手抄报、书签、撰写古诗词、书画国学等多种活动,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心灵得到国学经典的浸润。

六、结语

总之,浓郁的国学文化氛围活动在无形中浸润了学生稚嫩的童心,而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国学教育活动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对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巧用语文课程资源,不仅能丰富学校的国学教育活动,还能让更多学生爱上国学经典。

猜你喜欢

古诗文国学语文课程
“垂”改成“掉”,好不好?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