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方法
2022-03-17天津市蓟州区燕山中学李国旺
■天津市蓟州区燕山中学 李国旺
数学是一门重要学科,贯穿于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数学学科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改进教学理念,将核心素养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探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
一、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今,大多数初中数学课堂仍以教师为中心,采取讲授式教学方法,学生只需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学生缺乏一定的思考,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足。核心素养作为一个新名词,教师对核心素养的了解程度不足,不敢轻易尝试,害怕影响课堂进度以及影响学生成绩。因此,大多教师只是心里认可核心素养,却并未将核心素养加入课堂教学中,所以,初中的数学教学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没有将教学环境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已经运用于多个行业。互联网技术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可以将抽象思维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因此,教师要善于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将教学内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展现,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除此之外,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改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教师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空间几何的知识,学生学习困难,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方法
在初中数学学习阶段,数学思想的学习对学生在今后的各种学习显现出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对初中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其中学习数学的知识结构、数学精神、思想方法三个方面的内容,是真正学好数学的关键。在初中数学学习阶段常常伴随着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学习数学中的思想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创造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在初中数学学习阶段,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将数学方法有意识地渗透在课堂中。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数学思想方法传授给学生,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有非常大的帮助,为以后学习数学奠定一定的基础。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符合我国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也符合我国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与要求。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地位,强调教师的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今,新课改提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情境教学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情境的吸引下,学生会自主地投入学习的氛围中,进而有助于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创设不同的情景,可以使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氛围中,便于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拓展思维,想出更多的解题思路,而学生在这一思考过程中,不仅可以形成数学构思,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具体应用。而教师在创设情境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从而积极地融入课堂活动中。比如,在学习“正数和负数”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游戏情境,选择“照镜子”或者“正话反说”等游戏将学生吸引到教学中,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会随之变得活跃,从而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事半功倍,同时,这样的游戏情境,还可以改善数学课堂的枯燥氛围与数学知识的单调和抽象,另外,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更加深刻地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也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帮助学生掌握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为数学学习保驾护航
数学高效课程的构建需要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通过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的搭配全面提高课程教学效率,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授课时引导学生掌握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针对不同的数学知识点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合理地对学习方法进行灵活的变通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比如,在学习“函数”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在对“函数”的性质进行学习时可以通过分析“函数”图像的变化加深对函数的印象。在学习“三角形”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实际操作,采取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同的学习方法都会有一定的利弊,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不同学习方法的优势与劣势,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扬长避短。灵活地对学习方法进行改变不仅可以促进课堂学习效率提高,还可以对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进行有效的锻炼。
(三)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
新课改提倡合作探究的教育模式。小组合作探究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提高学生的交流水平以及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是非常值得推广的一种教学方式。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平台,使学生相互交流、互相启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初中学生思维活跃,同一个问题其思考角度、解决方法不甚相同,因此,通过合作探讨学生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意见,这对拓展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能有很大的帮助,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容易提高。而且学生通过讨论集思广益,可以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学习“圆与圆的位置”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各个小组自主选出小组长,由组长对组员进行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内讨论出一个结果,由组长汇总,教师随机抽查小组讨论结果,待小组长发言完毕后,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补充。这一方法非常受学生欢迎,能够让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建立自信心。自信心对数学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一直都觉得数学是一个抽象的学科,在学习中自发性地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这对学生学习数学是很不利的,我们要采取措施改变这种现象。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通过多种资源来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等,这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
(四)“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应用
学生在探索任何问题的时候,都会涉及有关学程的问题,有效学程的长短与学生的学习成效成正比例关联。而关于学程的重生成,就是促进学生在自学与深度思考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的过程。在课堂初,教师需要先抛出一个复杂性适度的预设问题,然后让学生依据问题先开展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完成之后,教师便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对自己的思考结果进行验证。由于预设问题的难易程度适中,很容易给学生留出探索的空间,所以学生在进行讨论时就会产生新的疑问,从而再次进行自主思考学习。在讨论一段时间之后,教师便可结束讨论时间,听取学生讨论结果,最后再加上适当的引导完善学生的自主思考。这便是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方法的模式,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不仅可以提升学生思维活跃度及创造力,还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形成全面理解。具体可以通过敦促教师发掘现有教学资源中的情感要素,基于此设置课程兴趣点,并合理设置讨论情景,以强大的带动力,引领所有学生都自觉地投入群组的讨论中,完成对学生交涉讨论技能的全面提升。通过上述对自学与议论的方法应用,许多置身其中的学生都会感到收获颇丰,但这并不意味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中,我们将忽略教师的存在度。事实上,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依旧担当着重任,那便是引导。初中生的思维虽然活跃,但也难有定性,这就会导致他们在学习到新知识后,满心欢喜却使用无门。在这时,教师便要以循循善诱的态度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学习素质,在这一过程中解决学生的困惑,释放学生的创造天性,并给予学生以态度上的鼓励,以使学生能够时刻以信心满怀的精神状态面对未来的学习。
(五)优化课后作业设计
1.使课后作业多元化。课后作业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学生巩固知识有很大的帮助。然而传统的单一作业形式未必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用,所以我们应该要注重作业的多样化。多样化的作业要求摒弃传统的作业形式,将作业的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也要与初中阶段学生的兴趣联系起来,这样学生才会更加认真地对待课后作业。比如,在学习“随机事件”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自习课留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组队,以摸球、扔硬币、抽扑克等形式探索和体会这一知识点,巩固课程学习,提升数学学习效果。
2.作业内容应全面、适量。当前阶段初中大多面临小升初的压力,同时由于部分教师对数学能力培养方法认知较为浅薄,认为单纯的题海战术,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部分教师布置的数学作业题量较大。大量的练习题非但无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与理解能力,甚至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思想固化,在面对同类型数学题目时,只想套用相应公式而缺乏相应的思考,在长远看来,这会对学生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对此数学教师应该更新数学教学观念,降低对题海战术的依赖,在为学生布置作业时,应该注重知识的全面性与技巧性,通过作业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并且应该遵循双减政策要求,减少学生作业量,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挑选较为典型的例题进行联系,而不是盲目增加作业量。
3.数学作业应具有针对性。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前,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布置针对性的作业。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有所不同,因此不同学生在学习相同章节时,所遇到的难点也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对学生有足够了解,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出发布置作业,提升数学作业的针对性,充分发挥作业的作用。
4.作业应该具有趣味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该根据作业类型,融合一些趣味性较高的内容,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初中生正处于发展阶段,自我控制能力较低,一旦学生对作业内容产生厌倦心理,那么学生就很难正常地完成作业,长久以往甚至会产生厌学心理。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适当地增加一些具有实践性质的作业,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完“函数”这一章节后,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让学生先完成理论性作业,然后寻找生活中存在函数关系的事物,对其存在的函数关系进行具体分析。这样不仅会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函数”的理解,还可以有效地降低数学作业的枯燥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六)提升课堂的趣味性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智不完全成熟,对世界的认知少,所以会对许多事情产生好奇心,喜欢玩耍,而枯燥无味的讲堂不会让学生产生兴趣和好奇,甚至会导致学生关注度不够,不能专心听课,学习效率下降,学习进度缓慢。同时教师也不应该一味追求教学速度而忽略了学生的吸收程度,教师教学速度应和学生的吸收程度齐头并进,而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就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吸收程度。所以教师应该迎合初中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和兴趣爱好,创造一个有趣的课堂环境,使学生的注意力从外界的身上转移到课堂中,让学生认为课堂比外界其他事物更加有趣,并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开展一个探究游戏,让学生参与游戏,从而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例如,在进行“视图与映像”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携带专业的摄像设备,并且准备一些建筑模型或者积木玩具,在进行“物体三视图”授课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从不同的角度拍摄相同的物体,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讨论。教师在此阶段还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为什么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相同的物体,会看到不同的形状?”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以探究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学习。
三、结语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育现阶段存在诸多问题,仍需广大教育工作者及专家、学者共同努力探讨有效解决方案。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育,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