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深”阅读之教学策略

2022-03-17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县闫家乡中心小学马建荣

天津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小女孩深度文本

■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县闫家乡中心小学 马建荣

深度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学习的本质层面进行深入的探究,也能让学生由浅入深地触摸文本的内核,真正延伸对文本内涵的思维深度,探究其中所包含的人文价值。因此,实现语文阅读的深度学习,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文本、解读内涵、形成个性化判断思维,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成为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对文本充分地读,整体感知文本,从中有所感有所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浸染。语文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三方的一个对话过程,教师应通过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以及语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观念逐步被更多语文教师所接受,并教师采取先进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中,提高了教学效率。然而,在一些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仍然有部分教师还未能转变,教学观念依然以自我为中心进行阅读教学,导致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被调动起来,学生阅读兴趣不大。也有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充分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合理运用一些新型的教学手段,学生阅读兴趣没有得到充分激发,阅读热情没有点燃,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而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应围绕学生这一中心开展教学,但也有教师过于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以及阅读分析能力的培养。此外,由于一些阅读教学的模式较为单一、呆板,教学内容未与生活有机融合,利用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没有实施,学生难以进一步对文本的进行深入的理解,阅读教学的效率较低,而学习效果也不佳。此外,从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看,学生在阅读方面通常停留在生字词、重点段落的认知与浅层理解的学习上,语文系统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处于横向,未对其学习的本质层面纵向进行深入探究,导致学生批判性思维、合作精神、交往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都存在“断层”的问题。

二、小学语文阅读深度教学策略

(一)融合生活进行“深”阅读

语文知识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文本,实际上都是对生活的一种提炼,是作者基于生活的体验与感悟,通过文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自身的一种情感。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生活经验来学习文本中的知识,有利于学生从浅阅读进入“深”阅读。巧妙地将文本中的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进行有效联系,把简单的死记硬背以及机械记忆转变为理解知识,能让学生在文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经验的转化融合中,不断深刻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本都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而且,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或现象都有关系,是学生所熟悉的内容。因此,进行这部分文本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生活现象的引入,进一步使课文的情境与生活情节相融,促使学生对生活与经验进行有效的转化。教师也可以在文本的恰当环节中补充与教学相关的生活资料,不断开阔视野,促进知识与生活的有效联系,引发学生进入“深”阅读中,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在补充资料的认知中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更为通透地理解文本。如,在《珍珠鸟》这一新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引入了大家生活中所熟悉的忠犬八公的视频片段,以此引出新课要学习的内容,是人与动物之间所发生的各种事情。忠犬八公的故事赞扬了人与动物的美好情感,在这一情感的基调展现下,学生自然而然地对新课产生了阅读期待,这样不仅为后续教学打好伏笔,而且拓展了课程空间,让学生不仅仅是认识到文本中的“珍珠鸟”与作者的关系,还延伸到生活中人与动物之间的感人事例,由此,学生更易理解文本,触摸文本内核。

(二)“深”阅读,带来深思考

当教师引领学生通过表层的知识符号来逐步深入挖掘文本知识的内涵及其人文价值,实际上是完成了学生深度学习的目的,通过“深”阅读使知识、技能有用武之地,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技能,形成思维方式,有助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围绕文本的特点以及风格、内容、特色等进入深度分析,整合以及提炼形成学生的思维,从而通过阅读实践行动进一步增强和加深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力、感悟力,也引发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与反思,在文本内涵熏陶下,获得情感的升华、思想的启迪,从而享受阅读所带来的审美乐趣,并将所掌握的阅读技能与技巧运用到自身的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爱上阅读,通过深度学习,帮助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和提升语文素养。

(三)“深”阅读,找准切入点

引导学生进入“深”阅读,需要找准切入点。教师在精研教材时,要对文本本质进行探究挖掘以及展现,对学习内容进行灵活的整合,为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整合学习内容,也就意味着对同一题材或同一主题,又或者对同一写作特点的文本进行整合,这样,学生所阅读的内容更丰富,所建立起来的这一知识架构也更多元,他们在同一主题的不同文章中能进一步感受到不同文本的展现风格,以及所表达的方式不同。阅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引发学生深度学习,必然需要建立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好奇点上,教师需要结合自己对文本的内容挖掘,为学生提供深度学习的切入点,从而不断实现文本的拓展与延伸,这样也避免学生只停留在浅层的了解,学习才会具有一定的广度、深度。比如,在教授《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文时,为了引发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关注点放在小女孩“擦亮火柴”这一重点环节上,让学生通过文本中的情节进行讨论与交流,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每一次小女孩儿点亮火柴看到的幻景,最后都一一破灭,但是为何小女孩在离开人世的时候,嘴角露出了微笑,让学生结合全文所表达的意思,进一步探寻内涵。有学生认为当时的这一残酷社会是造成小女孩悲剧的根源,小女孩又冷又饿,感受不到欢乐,无人疼爱,对整个“微笑”觉得不可思议;有的学生认为,尽管小女孩缺少太多的温暖,但是当擦亮火柴看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一一出现眼前,愿望得以实现,所以发出了“微笑”。小女孩的憧憬的未来世界是美好的,因此也让大家看到,在这一故事背后,是作者独具匠心的一种思维和精神理念的表达,追求更为理想的世界,在这一理想世界中,人们的希望会得到满足。命运悲惨的小女孩从幻想最后走向幻想,也是作者以文字形式深刻流露,尽管身处一个黑暗的社会中,但心中仍保有乐观向上以及对这一世界的挚爱的情感。安徒生所创作的这一童话,实际上既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折射,也是对理想生活的一种向往,由此也让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微笑”的含义。可以说,找准切入点对擦火柴出现的幻景一一进行深层解读,可以让学生不断走向更广阔的一种思维空间,让他们通过精彩而细腻的描写,深刻体会这一小女孩形象,感悟文本蕴涵的情感内涵。

(四)“深”阅读,搭建真情境

为了引发学生进入“深”阅读的状态,需要设计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为学生创设深度学习的情境,由此为学生搭建由浅入深、思维下潜的桥梁。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在参与体验,将所学的知识由内化,再外化为自己的思想语言以及具体行动。比如,结合《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童话故事,教师可以创设舞台表演情境,让学生选择角色,通过对角色的反复揣摩,与角色情感发生共鸣。为了将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演到位,把文本的其他人物演到位,参演学生一起交流讨论,相互提示,哪个动作,哪个表情,怎样表达会更贴切,学生积极对话,相互交流观点,进行讨论。学生将个人的个性体验与情感附着于这一文本中,使这一文本更为丰富,而多元内涵不断闪现。大家在讨论中,智慧与智慧、思维与思维不断碰撞,不断激发创新的火花。在这样的一种阅读活动中,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知、理解会越来越强、越来越深入,个性化的解读,加深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对文本进行挖掘的探究欲望。在学生之间搭建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围绕具体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最终阐述想法,由此产生思想与思想碰撞出的智慧火花,还能引发与文本的情感共鸣。通过合作学习情境的搭建,可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使学生在小组的这一合作学习过程中,一方面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另一方面则加强合作学习,在零距离的交流探讨中,不断实现从浅入深的学习,将新知的习得映入脑海,构建自我的知识体系。在合作交流的情境中,学生将能更深入地体会文章情感,理解文章内涵,可以更好地开展“深”阅读。

(五)“深”阅读,设计精问题

教师的所搭建的平台、创建的氛围以及其所设计的问题,都能帮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而此时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是否精当,是否切实,是否可以成为学生“深”阅读的一个引子,则考验的是教师智慧。精准问题能进一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进入深度学习状态。教师要立足文本以及学生认识实际,不断从具体阅读文本所包含的内涵和思维价值中进行抽象的提炼与转化,做到点面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以问题为引子,给予学生思考方向、思维空间以及发展的机会,学生在问题的激发下思想就会变得更为开阔,对文本的解读就会有多种多样的方法,而不仅仅受制于标准答案的约束。比如,在教授《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时,基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基础,教师设计了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从这一文章就能看出作者尤安·艾肯酷爱读书,让学生认识到会读书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当学生读完文章后,教师可以问:“当你读完了这篇文章后,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和触动?你是如何理解‘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这句话的?作者告诉我们他的一些读书方法,不知道大家还知道哪些名人的读书方法……”经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可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不由自主地结合教学文本内容进行一种深度的思考与体会。在问题的激发下,学生会认真地思考作者对图书的热爱,以及他所运用的反复读书的方法。教师通过这一文本的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让学生在对文本内容进行探索与思考,可进一步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推进小学阅读的深度开展。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还在于教师要激发起学生充分地调动自我的阅读经验,通过正迁移,完成新知识的阅读,并建构新的知识框架。深度阅读的提问还要从课上延伸到课下,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技巧以及鉴赏能力、思维发展能力,引领学生学会“深”阅读,全面客观掌握知识。

(六)“深”阅读,养成好习惯

在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主要是要求学生具有认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评价感悟能力,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认读和理解能力尤为重要,只有确保学生认读和理解能力得到提升,才能确保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了加强学生阅读能力,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不断提升。而阅读习惯的培养一定要从四个方面来展开:朗读、默读、精读、略读。

首先是朗读,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联系之一,也是让学生体会思想感情、理解文章内容的最好方式之一。在朗读的锻炼上,教师应当让学生先简单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情感,进而让学生带着感情进行朗读,并且从朗读中学会精准认识文章内容、融入文章感情。

而在默读的教学中,主要是帮助学生练习阅读速度,并且从默读中找到一些问题,同时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能够静下心去阅读、思考,并且对文章中的内容进行想象。

精读则应当建立在默读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在展开精读教学时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能够细致地对文章内容展开阅读,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在精度中发现自己不会的字词、句子等等,让学生在读完后能够回答教师的问题,还能提出一定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问题进行思考并解决。同时精度还需要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积累,让学生能够发现并且感悟文章中优美或者精妙的字词和语句,以便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储备。

而略读则是要让学生能够抓住阅读的重点,让学生能够利用重点来了解文章的内涵和大意,同时还能提高阅读速度,主要以快速阅读和理解文章脉络为主。

在对学生进行这四种阅读方式训练之后,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让学生能够更快速、更精准地展开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效率。

三、结语

教师应不断创新形式,积极探索语文阅读的深度学习的教学方法,从而传授给学生有用、有效的阅读方法,让他们掌握方法并运用于实践之中,最终将所学知识的精髓深层次内化到自我认知与思想中,让学生学会“深”阅读,从而阅读悦心、阅读悦性,获益终生。

猜你喜欢

小女孩深度文本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爱掐人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可爱的小女孩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爱哭的小女孩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