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策略

2022-03-17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市东华镇学区王军祎

天津教育 2022年21期
关键词:思政素养语文

■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市东华镇学区 王军祎

当前“课程思政”和“思政教育”已经成为各阶段教学机构教育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思政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语文教学课堂,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内容。小学阶段作为心智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思政教育在整个思政教育体系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时代青年具有重要作用。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阵地,不仅要完成自然学科的教学,还应该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课程思政教学作为培养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目前仍面临不同程度的困境,本文主要讨论了有关小学语文教学与思政教学有机融合的意义、困境以及教改方式。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将思政启蒙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十分重要,语文教师要注重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在课堂教育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精神、思想品德教育及社会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思政品质。小学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萌发的时期,是理想信念培育的关键时期。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培养学生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理念,小学语文教育承担着极大的责任,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小学语文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手段

(一)将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作为教育载体,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随着信息时代与人类生活的有机结合,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五花八门,信息沟通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再加上全球化,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学生难免会通过一些渠道了解到来自多元文化、多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冲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宝贵、璀璨的历史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认同感。

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悠久的汉语言文字作为文化渗透载体,在语文生词教育过程中,一边补充汉字读音书写知识,一边拓展课外汉语言文化历史,从仓颉造字的古神话传说到甲骨文、金书、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文字传承演变,汉字是世界上一直在演变传承创新的文字形式之一。汉语言文化的魅力和人类智慧结晶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民族语言的自信理应让学生感同身受,增强其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让汉语言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古诗词、古文言文教学作为小学语文课本知识中的重要内容,理应被得到重视和开发,教师不必囿于传统的古诗词、文言文教学方式,可以利用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特点,通过课前布置的趣味性探究活动。例如,在学习《静夜思》《咏鹅》等古诗词时,可以提前布置课前预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各种信息获取渠道,了解关于诗词背后的典故、诗人的生平,并整理在笔记本上,课堂上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课外知识。教师也可以通过教授一些关于二十四气节、传统节日的诗歌内容,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魅力,借此方式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来由和其寄托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故事,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二)将革命历史题材内容为教学载体,培养和坚定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信念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象征,是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的核心力量,是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的活力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内核,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理应学习、发扬的优秀民族品质。而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后备军、新生力量、后起之秀,更应接受这份崇高的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内容理应贯穿小、初、高三个学习阶段的学习内容,小学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负责人,更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度,有意识地将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内容融入有关语文课堂教学过程。

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青山处处埋忠骨》《七律·长征》等爱国主义故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为学生播放一些有关文章内容的视频素材,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更为直观地感受到革命烈士当年所处的恶劣环境,让学生感受到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是用革命先烈的生命换来的,深化民族英雄主义教育,深入人民作为历史创造者的本质,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爱国主义信念,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

语文教学课堂为国家红军革命历史的传承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生在感受红色文化、红色革命故事、红色精神的过程中,继承革命先辈为大家的无私革命精神,树立保家卫国、坚定为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

(三)利用大数据技术,发掘教材和网络的思政素材

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理解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课堂。主动融入大数据发展的潮流,借助智能信息技术的发展创新语文的教学方式,丰富语文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为思政教育的开展创造空间。教师可以在学校的帮助下,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录制上传有关思想品德教育的网络课程,推出网络在线教学的网站,创办“云课堂”,丰富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性,线上、线下双线为学校语文课程思政的渗透和发展做贡献。利用多媒体教学,寻找网络思政教学资源。

例如,在语文课堂中不仅可以讲授传统的课本思政,也可以为学生播放《时间的答卷》《敢叫日月换新天》等思政类节目,新颖的思政教学模式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学生能提高专注度,认真观看视频的同时,既涨了见识,也成功实现了有关语文和课程思政的融合渗透发展,深刻理解其中蕴涵的思政教育,不断提高思政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渗透程度,实现语文素养和思政教育的共同提升。

(四)提升教师队伍思想认识和教学技能

新形势新背景下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教育是培养有专业、有道德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新课改的重要路径。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拓宽思政渗透的空间;需要学校为语文教师提供宽阔的平台,创新教师考核的内容和方式,提高思政教育在考核中的比例,为教师开展思政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提供充足的空间。

语文是除思政教育以外的主要思政教育战场,语文教师又是教学课程的第一负责人,优化教师队伍的质量是落实思政核心素养建设的关键,教师的思政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小学思政教学中思政核心素养渗透程度的高低。因此,学校、社会以及相关部门要注重提高小学语文教师队伍的思政素养,强化教师的思政意识,使教师能在教学中起到引领作用。教师也要注重自身思想政治专业素质的进步,给予学生更多人性化的关怀,教学内容也要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真正落实生本教育理念,制定具有生活气息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的整体目标;更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学习,积极开发教学中与思政核心素养建设紧密融合的新路径、新模式。另外,要充分认识到生本教育理念的真谛,在进行情境创设和材料选取时,要注重与生活的联系,要根据学生感兴趣的时政热点和国际热点进行选题,同时要考虑学生群体的学习基础差异,因材施教,增加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满足不同特点、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全面、综合地提高学生的思政核心素养。

(五)借助行为品德教育教学内容为载体,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本质,教育没有要求一个人将来会做出多么壮烈的丰功伟绩,但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一个有道德、有思想、有善良品质的好学生。集天下英才而育之,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度,礼仪之邦早已成了民族的精神象征,从小时候开始就会诵读《三字经》《道德经》,孔融让梨的故事也早已是家喻户晓,深植在每个中国人的文化记忆里,无论是家长、学校还是社会都在教育学生做一个正义善良礼貌的人。一个人高尚道德品质的培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作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主要促成工具,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的树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在传授语文书本知识和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敏锐捕捉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培养正直、善良、阳光的时代青年。

例如,在学习《芦花荡》这篇课文的时候,课文素材取自白洋淀上发生的真实故事,展现了当时农村妇女的刚柔并济的特点,对爱情坚贞至上、家国情怀的品质体现得淋漓尽致,崇高的品格就像白洋淀那盛开的荷花一样绚丽灿烂。通过教师讲解文章内容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感情观、家国观。在民族大义面前,应有“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在《将相和》课文的学习中,通过讨论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故事,传授处事为人的方法,明白大局为重的道理,对学生的大局观、处世观都有很大的帮助,也很好地发挥了课程思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在梁晓声《慈母情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为妈妈倒一杯热水”的课外小活动,在学生与父母的互动中,促进父母与孩子的情感,让学生感受父爱母爱的伟大,此种教育方式都是课程思政应该涉足的领域,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精神养料。通过语文课堂的教学学习,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疼爱父母、热爱生活、乐于助人的时代好青年。

(六)借助理想信念教育教学内容为载体,助力小学生树立远大人生理想

青年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主要生力军,应该从小就树立远大、坚定的理想信念,奋发向上,全面发展各项素质,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而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其他自然学科的基础教育,更是培养学生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目标的重要教育资源,在课程思政和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课程思政对学生人生目标的正确指引和导向,打好人生大厦的地基。

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总理的著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坚定爱国主义理念,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不管国情如何变化,不管未来会发生什么,作为学生,都应该努力学好书本内容和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成为合格的共和国接班人。又如,在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教师可以同学生一起朗读全文,在充满情感的朗读氛围里,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远大爱国主义理想。小学作为学生人生成长的奠基阶段,语文课程教学内容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其在“课程思政”视角上既有责任,也有学科优势,应该重视关于理想信念的价值指引工作。

(七)借助“活动型教学”作为载体,于巧处润泽思政教育

活动型教学作为一种能提高学生专注度和参与度的新型教学模式,更适用于小学生群体教学过程中。小学阶段为学生释放天性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群体更热衷于尝试生活中的新鲜事物,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活动目的和活动任务,通过极具生活气息的活动教学,在过程中渗透课程思政教育。结合前文提到的网络思政教学,在学生观看完《大国崛起》纪录片后,可以利用当地的红色教育基地,如烈士陵园、抗战纪念馆等,安排“向烈士陵园纪念碑献花”“观览红色抗战历史”等活动任务,在现实活动中感受红色革命文化的熏陶,结合语文教材中的红色经典课文,如《小英雄雨来》等,能提高学生对革命战争的认识和敬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提高小学生的整体思政教育效果。

二、结语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成了新议题,思政教育是关乎学生理想信念、培养正确三观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教学手段,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将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建设工作,需要不断在语文课堂中渗透、调整,为培养时代新青年持续供能。

猜你喜欢

思政素养语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