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黎世大学国际化建设探究
2022-03-17吴迪
吴 迪
苏黎世大学国际化建设探究
吴 迪
(中国海洋大学 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
苏黎世大学是瑞士最大的州立综合性大学,国际化建设成效显著。苏黎世大学将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国际化建设作为战略原则之一,并在此倡导下围绕管理与服务国际化、教师与学生国际化、学术与科研国际化方面开展了实践活动。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的经验为:明确各机构职责,提供全面支持与精细化服务;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拓宽资金支持渠道;承担全球责任,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借鉴苏黎世大学有益经验,能够助力我国高校国际化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发展。
苏黎世大学;国际化战略;国际化实践;高等教育;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需要全球创新型人才的支持,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越来越受重视。2019年英国教育组织Quacquarelli Symonds(QS)发布的最新年度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及学科排名中,瑞士仅次于美国和英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三大强国[1],其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成就显著。在瑞士,成功跻身“全球最国际化大学”前列的大学除了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和洛桑联邦理工学院(É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以外,瑞士最大的州立综合性大学——苏黎世大学在国际化建设方面表现也较为出色。近年来,泰晤士报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关注度不断提高,“全球最国际化大学(The World’s Mos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排名数据主要来源于“世界大学”排名中的“国际视野(international outlook)”支柱,其具体考察指标为国际学生比例、国际职工比例、国际合著、国际声誉四个方面。在2020年共有170所高校入围的“全球最国际化大学”排名中,苏黎世大学位居20[2]。由此可见,对始建于1833年且诺贝尔奖得主已有十余位的苏黎世大学国际化建设进行探究,能够为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1 苏黎世大学国际化建设背景
1.1 政府的指导与支持
教育、研究与创新领域的发展为瑞士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效益,因此,联邦政府等极其重视。比如,联邦委员会每四年会向联邦议会提交包含促进教育、研究与创新发展的财务决策与通过的法律决定等,并确立新时期的发展目标与实际举措,为各高校开展国际化建设工作提供了政策、法律支持以及资金的保障。此外,在联邦政府国际教育合作与流动法律的保障下,瑞士政府为了增强教育领域的国际流动性,一方面积极响应号召并参加了Erasmus和Comett计划以及终身学习和青年行动计划,推动人员的国际流动;另一方面,联邦政府面向不同学历层次的高校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学术活动支持(比如鼓励支持本科学生参加国际科学竞赛等),并由专门的基金会或者研究所等机构负责,对年轻研究人员的支持也是联邦政府2017—2020年在教育、研究和创新领域发展的重中之重[3]。除了促进师生国际交流外,瑞士联邦政府也致力于实现不同国家高等教育学历互认。在政府的指导与支持下,苏黎世大学鼓励师生流动,积极为学术研究人员提供支持,为国际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1.2 各州自治与大学高度自治的结合
瑞士是联邦制国家,没有设立中央教育部,由各州管理相应的教育系统[4]。瑞士政府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给予支持,提供瑞士政府卓越奖学金(Swiss Government Excellence Scholarships)以鼓励世界各地学术研究人员前来深造,奖学金可以授予所有学科,并在所有瑞士州立大学、应用科学大学和两个联邦理工学院均有效,但申请者必须至少具有硕士学位[5]。瑞士的高校享有高度自治权,体现为多个方面,其中财力方面的自治能够为学校提供充分的资金支配空间,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自治对于国际化人才的引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欧洲,瑞士高校在高级学术人员的聘任、薪酬以及晋升方面的自治权位居第一[6],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对于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自治的支持大大促进了高水平、国际化人才的引进与发展,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保障。
苏黎世大学是瑞士的州立综合性大学,主要由苏黎世州进行管理,同时苏黎世大学具有高度的自治权,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并结合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策略,进行相应建设,从而推动国际化进程。
1.3 苏黎世大学使命宣言的倡导
苏黎世大学将努力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发展使命,其使命宣言中定义了大学在学术界和社会中的身份、目标和作用,并且在“苏黎世大学与社会”中关于“国际性(International Character)”提到,“苏黎世大学是一所在国际上享有卓越声誉的大学,招募来自世界各地的杰出研究人员,促进研究与教学方面的国际合作,并促进学生交流[7]”。与此同时,苏黎世大学将国际化发展理念与使命结合,从战略角度提出了国际化建设的倡导,由此可以看出,苏黎世大学格外重视其国际声誉,将国际化作为发展使命足以表明其进行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的决心。
2 苏黎世大学国际化战略与实践
苏黎世大学是国际知名的研究和教学机构,是动态全球环境的一部分。为了应对当今时代的挑战,学校将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国际化建设作为战略原则之一,在此倡导下提出了战略目标及举措,具体包含管理与服务国际化、教师与学生国际化、学术与科研国际化3个方面,相关内容如下[8]:
2.1 管理与服务国际化
2.1.1 由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国际化事务
苏黎世大学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设置了专门的机构,由其负责管理国际化事务,提供相应的支持服务与帮助。国际关系委员会(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ission)于2003年由大学扩展执行委员会首次召集,委员会由大学扩展执行委员会中各院系和机构的代表组成,其起草的《苏黎世大学国际化战略2014—2020》,在经过教务委员会(faculty councils)和大学扩展执行委员会(Extended Executive Board of the University)代表机构全面的磋商后,先后分别获得了大学执行委员会(Executive Board of the University)和大学扩展执行委员会的批准[9]。此外,国际关系委员会推动成立了国际关系办公室(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fice),负责业务管理,其使命是提高苏黎世大学的国际地位,在苏黎世大学国际化建设进程中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明确各学院需求并定期进行信息交流;明确有关教学、研究和流动性方面的战略重点以及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并向大学执行委员会提交申请[10]。除了以上行政机构,苏黎世大学还成立了“国际之家”“国际学者中心”等负责为国际师生的生活等提供咨询服务与帮助的机构,为国际化事务处理提供保障。
2.1.2 为国际师生提供全方位的帮助与服务
在国际化建设过程中,除了国际化整体性工作部署以外,苏黎世大学还会为国际研究人员提供全方位的帮助与服务。学校为了能够实现为国际学生和员工提供从学士学位课程到教授职位方面全面支持的目标,成立了“国际之家(International House)”,该机构负责提供大学主要的非学术咨询服务,包括进入瑞士、居留许可、保险、住宿、家庭事务等。除此以外,国际学者中心(International Scholars Center)也为来自国外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学术访问人员以及行政人员提供涵盖生活、学习以及就业等方面的帮助与服务,体现出学校对其无微不至的关心。比如,为前来苏黎世大学的学者们提供了抵达苏黎世前后需要考虑的重要事项清单,内容涵盖从瑞士入境法规到在苏黎世相应地区办事处注册等多个方面,并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说明。针对来自国外的研究生、博士后研究员、访问学者等不同群体的特点,苏黎世大学还会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比如,为国际硕士生提供了涉及从抵达瑞士到在瑞士的生活、校园学习等许多方面的综合信息服务,其中包括学校提供的13种不同语言的课程和心理咨询、就业帮助等咨询信息,有利于国际硕士生更好地融入校园学习和当地的生活。
除了提供有关信息服务之外,苏黎世大学为了鼓励、帮助移居瑞士的新国际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的配偶探索新的职业网络,在2016年加入了“国际双重职业网络”(International Dual Career Network),它是由国际公司、大学和非政府组织组成的协会,目的是支持协会成员的新国际职员的配偶融入当地就业市场。自2012年以来,IDCN一直活跃在苏黎世地区。
2.1.3 努力促进双语交流
为了更好地营造环境,学校积极采用德语和英语交流。比如,有关行政和学习程序的信息以德语和英语发布,招生、预约模块、发展策略等基本流程均考虑双语沟通,并且最重要的大学规章制度是用英语制定的。苏黎世大学鼓励各学院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也注重双语环境的营造,除医学院外,其他学院的硕士与博士学位课程越来越多地以英语来讲授。
2.2 教师与学生国际化
苏黎世大学最新年度报告显示,2019年学生总数为26 438人,其中留学生占总数的20%;博士研究生共5517人,其中留学生占44%;非专业学术人员共5612人,国际人员占54%;教授共705人,国际人员占54%;此外,2016年以来前来苏黎世大学学习的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苏黎世大学学生走向国外的趋势大体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11]。苏黎世大学同样致力于实现招募优秀的国际研究人员、支持其年轻学者努力获取国际经验并与国外同事建立专业关系的目标。为了推动教师与学生国际化,采取了以下措施:
2.2.1 签订协议,提供资金等支持
在促进教师与学生流动方面,苏黎世大学广泛开展合作,针对不同地域的大学分别签订了交换协议。比如,苏黎世大学在前身为Erasmus的“瑞士-欧洲流动计划”(Europe Swiss-European Mobility Programme)的推动下,与全欧洲200多所合作大学签订了460项交换协议[12]。而针对欧洲以外的区域,苏黎世大学主要采用两种交流方式,分别是非特定学科领域的交流和特定学科领域的交流,前者顺利进行的前提是苏黎世大学或者合作大学能够提供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学习机会,后者只针对某些相关学科领域的学生开放。在签订协议的同时,苏黎世大学根据国际化战略采取了提供资金等相应的措施。例如,为了推动教师流动,自2016年以来,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法学院以及神学院一直资助短期留在国外的年轻研究人员。在为学生提供资金支持方面,学校考虑与瑞士联邦赠款办事处(grant offices of the Swiss Confederation)进行更紧密的合作,为优秀国际学生提供助学金,同时学校还为前往国外高校参加暑期或冬季学校的本校生提供资助。
2.2.2 开设短期学校,提供实习职位以及访问项目
为了吸引全世界学生前来学习,苏黎世大学还开设了国际暑期学校与研究生暑期学校。其中国际暑期学校是由国际关系办公室与不同学院合作开展的,针对所有学科领域的学士和硕士生提供多种课程;研究生暑期学校是由个别教授以及研究所开设的针对硕士、博士生的暑期班。当然,苏黎世大学的学生同样可以参加国外合作大学的暑期学校或者冬季学校。除此之外,国际实习也是苏黎世大学国际化实践的具体体现之一。比如,在“学生研究流动计划”(Student Research Mobility Programme)中,苏黎世大学会为部分欧洲大学某些学科领域的相应年级学生提供实习职位,这些大学包括荷兰莱顿大学、瑞典隆德大学、法国巴黎南大学、瑞士日内瓦大学等等[13]。同时,苏黎世大学也致力于为本校学生提供国外实习的体验机会,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在苏黎世大学进行学习的途径除了以上方式,还包括访问学习项目,学生可以进行定期的访学,即在规定的学期期间进行课程的学习,也可以作为受邀学生进行项目研究等。无论是哪种学习交流方式,都为全球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苏黎世、走进苏黎世大学学习的机会。
在促进教师流动方面,苏黎世大学提供了工作见习、短期工作或研讨会等培训活动,并且为参加培训的教师等提供路途和生活补贴等资金支持。
2.3 学术与科研国际化
苏黎世大学在学术科研与创新方面,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伙伴,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已与6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330多家机构合作进行研究和教学[14]。
2.3.1 开设国际化课程,实施区域计划
苏黎世大学鼓励在所有学位课程中融入国际因素。具体来说,各学院会结合国际环境需求判定学生所需技能并适当对课程进行更改,鼓励师生提高跨文化合作的认识;学校还鼓励所有学院与国外合作大学提供联合或者双学位课程学习。除了国际化课程的开设,苏黎世大学积极实施区域计划,比如,南北合作计划促进了与非洲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知识交流和跨文化的相互学习,为研究和教学以及能力开发中的可持续项目提供了支持,并且此计划正努力惠及更多发展中国家[15]。此外,苏黎世大学与瑞士墨卡托基金会联合开展的、致力于促进与伊朗科学机构的知识交流和跨文化对话的伊朗计划也是苏黎世大学区域计划的重要部分,该计划支持研究、教学以及机构能力方面的可持续项目发展[16]。
2.3.2 与瑞士海外科学网络(swissnex network)合作
瑞士海外科学网络(swissnex network)目前由5个分部、前哨基地和20个由瑞士大使馆推动成立的科技办公室及其顾问组成,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平台,有利于瑞士发展国际网络关系,并在教育、研究和创新方面赢得全球认可,能够推动大学建立从学术领域延伸到行业、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网络。苏黎世大学与swissnex的5个分部所在地(分别是上海、波士顿、旧金山、里约热内卢、班加罗尔)签订了授权协议,为合作奠定了基础,比如为苏黎世大学的学生和研究人员等提供学习和工作机会;与苏黎世大学的代表一起组织公共活动、研讨会等等[17]。苏黎世大学与瑞士海外科学网络的合作有利于促进学校研究与创新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国际知名度。
2.3.3 组织相关活动,出席国际会议、研讨会等
苏黎世大学除了与瑞士海外科学网络合作开展的常规项目外,还出席国际会议与论坛等,例如在汉诺威举行的CeBIT2016(消费电子、通信及信息技术博览会)、在奥斯丁举行的SXSW会议、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年会(AAAS)以及世界经济论坛[18]。除此之外,苏黎世大学会定期组织“员工周”(Staff Week)活动,以欢迎其他大学的同事进一步了解苏黎世大学,并与他们的同事一起度过宝贵的时间,分享他们在工作领域的最佳实践,该活动对于欧洲大学员工是免费的。
2.3.4 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成为国际大学网络成员
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是大学执行委员会在UZH国际化战略中优先考虑的措施之一,核心工作为开展联合研究项目、培养年轻研究人员以及开设一系列吸引学生的课程。其中战略伙伴有捷克查尔斯大学、柏林洪堡大学、京都大学、日内瓦大学、昆士兰大学等。苏黎世大学的国际关系办公室代表大学执行委员会,与选定的国际合作大学组织研讨会和会议,例如京都-瑞士研讨会等,这些活动旨在探索与特定地区以及合作伙伴合作的潜力,使研究人员能够进行初步接触,并促进开展UZH具有特殊战略意义的主题活动。
除此之外,苏黎世大学积极参与国际型大学网络。比如在2017年就加入了Universitas 21(简称U21),它由27所研究型大学组成,成立目的是促进其成员之间的合作、促进教育的国际化以及经验的交流,并且教育创新、研究人员参与以及学生经历是该组织活动的重点领域[19]。同时,苏黎世大学是欧洲研究大学联盟(The League of European Research Universities)成员之一,还加入了欧洲大学协会、欧洲大学基金会、国际大学协会等众多协会组织,苏黎世大学不仅仅加入大型网络,还与柏林洪堡大学、维也纳大学结成了小范围的战略联盟。
2.3.5 响应联合国倡议,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苏黎世大学一直致力于通过多方面努力来减少全球不平等现象和应对全球性挑战,体现高校的担当。比如,苏黎世大学积极响应“联合国学术影响力(United Nations Academic Impact)”倡议,该倡议由联合国发起,目的是联合高等教育机构一起支持和促进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并且苏黎世大学是2018—2021年气候行动方面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践中心,为实现此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项目。为了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苏黎世大学还积极推动大学全球联盟(University Global Coalition)的成立,并响应号召以实际行动支持联盟的活动。该联盟的理念是建立一个致力于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网络等相关组织合作的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组织的全球平台,并且通过教育、研究和服务来支持当地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苏黎世大学努力为保障难民权益贡献力量,其国际关系办公室和学生协会联合开展了难民发现计划,使先前具有学术经验的难民能够以客席审核员的身份参加德语课程和讲座,并在苏黎世大学体验学生生活[20]。这些行动体现了苏黎世大学响应联合国倡议,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担当。
3 借鉴经验
3.1 明确各机构职责,提供全面支持与精细化服务
苏黎世大学设有国际关系委员会来专门负责制定国际化战略与实施行动,并且与各学院保持密切的联系以便了解和满足其国际化进程中的需求,同时由国际关系办公室负责管理业务。此外,苏黎世大学的国际学者中心致力于为前来学习深造的研究生、学者以及行政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涉及学习、注册、居住、交通等多个方面,甚至涵盖配偶工作以及子女教育方面的协助,如此精细化的服务体现出苏黎世大学对国际人员的人文关怀。我国高校在国际化建设中要积极设置相应的机构,并且明确各机构部门的相应职责,尽其所能地为来华留学生、教职员工等国际人员提供全方面的支持与精细化的服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其更好地融入校园学习、工作与生活中。
3.2 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拓宽资金支持渠道
结合苏黎世大学吸引国际学生的办学经验来看,我国高校可以根据办学情况灵活开展学习活动,不再只局限于单一的学期交流形式,还可以利用寒暑假适当开展暑期学校或者冬季学校,为国际学生提供更多走进中国高校学习的机会,比如北京大学国际暑期学校自2009年开办以来赢得了国际学生的青睐,不仅为国际学生提供了学术研究的高质量平台,还通过各种游览活动丰富其了解中国文化的经历,这种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值得我国其他高校借鉴。此外我国高校也可以联合企业等为合作大学的学生提供在中国境内实习的机会,同时也要积极鼓励我国学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资金方面,可以积极争取基金会等组织的支持,拓宽资金渠道,促进师生交流。
3.3 承担全球责任,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苏黎世大学勇于承担全球责任,积极响应联合国倡议,不断开展合作研究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体现了其培具有养全球意识、负责任的全球公民的担当,而这也是全球化发展赋予公民教育的新使命[21]。我国高校也应将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响应联合国的倡议,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开展相关领域合作,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勇于承担全球责任,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1] 骆毅.试论瑞士教育的国际化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125-134.
[2] Times Higher Education. Mos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EB/OL].(2020-03-12)[2020-04-16].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student/best-universities/most-international-universities-world.
[3] State Secretariat for Education,Research and Innovation.Support for Young Researchers[EB/OL].(2020-08-15)[2020-11-20].https://www.sbfi.admin.ch/sbfi/en/home/education/international-cooperation-in-education/foerderung-des-wissenschaftlichen-nachwuchses.html.
[4] 祖洁.瑞士高等教育体制特色借鉴[J].教育与职业,2014(34):102-103.
[5] University of Zurich.Swiss Government Excellence Scholarships[EB/OL].(2019-11-18)[2020-02-21].https://www.isc.uzh.ch/en/uzh-for-new-international-scholars/Swiss-Government-Excellence-Scholarships.html#Information_for_Supervising_Professors.
[6] 梁会青,魏红.瑞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路径探析[J].江苏高教,2018(3):101-107.
[7] University of Zurich.The University of Zurich Mission Statement[EB/OL].(2019-04-03)[2020-02-16].https://www.uzh.ch/cmsssl/en/about/basics/mission.html#5._The_University_of_Zurich_and_society.
[8] University of Zurich.UZH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2014-2020[EB/OL].(2020-01-13)[2020-02-18].https://www.int.uzh.ch/dam/jcr:00000000-703c-3763-ffff-ffffb5681513/150807_UZH_Internationalization_Strategy_2014_2020.pdf.
[9] University of Zurich.Unanimous Decision[EB/OL].(2019-08-20)[2020-02-20].https://www.int.uzh.ch/en/international/strategy.html.
[10] University of Zurich.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ission[EB/OL].(2019-12-10)[2020-02-23].https://www.int.uzh.ch/en/international/comission.html.
[11] University of Zurich.Annual Report 2019 of UZH[EB/OL].(2021-01-08)[2021-02-16].https://www.uzh.ch/cmsssl/en/about/portrait/annualreport.html#0-0.
[12] University of Zurich.In Europe[EB/OL].(2020-09-16)[2020-12-21].https://www.int.uzh.ch/en/in/program/erasmus.html.
[13] University of Zurich.Traineeships at UZH[EB/OL].(2020-06-11)[2020-12-21].https://www.int.uzh.ch/en/in/traineeships_STREAM.html.
[14] University of Zurich.Agreements with Other Universities[EB/OL].(2019-09-27)[2020-02-22].https://www.int.uzh.ch/en/international/Key-Figures.html.
[15] University of Zurich.North-South Cooperation[EB/OL].(2019-11-19)[2020-02-23].https://www.int.uzh.ch/en/regcoop/northsouth.html.
[16] University of Zurich.Iran Program[EB/OL].(2019-12-03)[2020-02-23].https://www.int.uzh.ch/en/regcoop/iran.html.
[17] University of Zurich.Science Diplomacy Cooperation between UZH and the Swiss Science Network Abroad[EB/OL].(2019-09-16)[2020-02-21].https://www.int.uzh.ch/en/international/network.html.
[18] University of Zurich.International Initiatives: Creating Networking Platforms for UZH[EB/OL].(2019-08-05)[2020-02-22].https://www.int.uzh.ch/en/international/International-Initiative.html.
[19] University of Zurich.Universitas 21 Membership[EB/OL].(2020-05-22)[2020-12-22].https://www.uzh.ch/cmsssl/en/about/global/partnerships/networks/universitas21.html.
[20] University of Zurich.Global Responsibility[EB/OL].(2021-01-07)[2021-02-25].https://www.uzh.ch/cmsssl/en/about/global/responsibility.html.
[21] 邱雯婕.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国际化战略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8,36(2):42-46.
Research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University of Zurich
WU D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Shandong 266000, China)
University of Zurich is the largest state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in Switzerland, and its internationalization construction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University of Zurich takes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s one of its strategic principles, and under this initiative, it has carried out practical activities arou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management and servic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cademic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Chinese universities can learn from it the experience, such as clarifying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each institution and providing comprehensive support and refined services; providing diversified learning methods and broadening funding channels; assuming global responsibilities and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Learning the useful experience of University of Zurich can help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Zurich;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internationalization practice;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10.3969/j.issn.1673-2065.2022.01.018
吴 迪(1995—),女,河北衡水人,在读硕士。
G649.3.7
A
1673-2065(2022)01-0087-06
2021-03-08
(责任编校:李建明 英文校对:李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