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扣单元要素 实现长文短教
——以《父爱之舟》为例

2022-03-17范丽君

语文天地 2022年9期
关键词:预学父爱课文

范丽君

部编版教材为了能让学生尽享文化盛宴,在课文编排上吸纳了众多的名家名篇。这些名篇中有短小精悍的,有洋洋千言的;有的语句精美,有的文字质朴。教学中老师们更善于选择那些文辞精美、篇幅不长的文章,在慢品细吟、一咏三叹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对于那些文字质朴、不见崎岖的长文,老师们总是避而远之。也有教师为求面面俱到,会在过度解读中肢解文本,使本该熠熠生辉的文本丧失原有的价值,变得黯淡无光。可见,长文不宜长教,而应遵循课程要求、契合学生学情精选精教,既高屋建瓴、关照整体,又有明确的目标精准引路,加上充分的预学、阅读方法的正确使用,长文的阅读教学将是一次美妙的精神之旅。接下来,文章就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父爱之舟》为例谈谈如何通过长文短教的策略实现长篇幅文本的有效教学。

一、通览单元定目标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突出单元整体编排,每个单元都有各自的教学主题和知识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心中有教材、脑中有规划,既关注单元教学主题和知识内容,又要把握住教学的重难点,构建高效课堂。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之情”。整个单元的三篇文章都是反映父母之爱的。本单元的两个训练要素中的其中一点是指向阅读的,即“注意体会场景和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可见本单元的阅读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文中“场景和细节的描写”来体会蕴含在文中的“舐犊之情”。三篇文章中的第一篇《慈母情深》和第三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有较为生动的场面描写或细节描写,读者一望便知。而《父爱之舟》这篇课文,没有波澜壮阔的场景,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整篇文章叙述的事件细小琐碎,文字质朴平实,乍读像记流水账。对于生活经历和阅读经验都尚浅的小学生来说,阅读这篇文章还是有点难度的,尤其是散落在字里行间的“细小事件”更是学生阅读的盲区。教学《父爱之舟》若是仅仅着眼于单篇,学生是无从下手的,若是着眼整个单元的训练要素制定目标,学生就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教学和学习就都变得可行可感了。教学《父爱之舟》之前,老师可以先制作一节五分钟左右的单元导读微课,帮助学生整体通览单元编排结构。导读可从第六单元第一页表现“舐犊情深”的插图开始,引导学生思考:“这幅图给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画面,你从图中感受到什么?”老师根据图意引导学生理解“舐犊情深”,并揭示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接着老师结合“语文园地六”的交流平台,启发学生深思:“‘父母爱子,非为报也’,因此父母对子女的爱总是悄无声息地流淌在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若不去细细体会总会在不经意间被我们忽视和遗忘。《父爱之舟》里的‘舐犊之情’都藏在哪里呢?”这时候,老师再带领学生关注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注意体会场景和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有了这样的导读,学生接下来的自主阅读就有迹可循了。至此,本课的阅读目标便显而易见了,即“抓住文中的场景和细节描写体会流淌在血液里的舐犊之情”。

通览单元定目标,巧用教材“单元整合”的特点,这不仅为学生的阅读巧妙导航,同时也通过方法迁移实现了阅读教学的“举一反三”,既尊重了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又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二、充分预学识文脉

预学就是在老师讲课之前自己先阅读新课内容,并在预先阅读中自主扫清阅读障碍,初步感知、理解阅读内容,厘清文章脉络,做好上课学习新知的准备,这是阅读学习的预热环节。充分预学之后的课堂,学生能够很快进入积极的课堂状态,并把握学习思考的主动权,提高阅读课的课堂效率。

《父爱之舟》这篇课文十个自然段一千五百多字,或详或略总共写了七八个场景、十多件琐事,每一个场景、每一件琐事都没有多余,皆细腻含蓄地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教学这篇课文若是每一个场景、每一件琐事都要拿出来细细梳理,不仅费时费力,拖沓的课堂节奏也会耗光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导致学生进入被动散漫的学习状态,文本的魅力也将荡然无存。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自主阅读提取相关信息。因此,教学中老师应该适当让学。考虑到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在教这篇课文之前老师设计了预学单让学生自己预学。预学单的第一条,要求学生先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词,并通过联系课文理解“卖茧子、卖猪、粜稻、冤枉钱”这几个词语,了解父亲的职业及当时的家庭状况。接着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思考:“在父亲心里,花什么样的钱才不算冤枉钱呢?课文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父爱的呢?”请用简单的文字概括记载下来。通过初读,学生知道,父亲只是个普通的教员兼农民,靠种田、养猪、养蚕养活一大家子人,收入不高开销却很大,所以父亲是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可是从父亲的行动可以看出,但凡花在儿子身上的钱在他看来都不算冤枉钱。有了以上的阅读认知,学生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就不会浮于文字的浅表,要深入到字里行间细读慢品了。于是,学生在预习单上细细整理了如下事件:给我买枇杷吃,摇船送我去报考,想为我换房间,给我买豆腐脑吃,为我做万花筒,雨雪天背我去上学,凑钱送我去学校,摇船送我去无锡师范,为我铺床,为我缝补棉被……文中但凡能够表现父爱的场景和事情几乎都被提取概括出来。有了这样的阅读和提炼,文章的脉络就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了。

充分的预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充分的预学不是随意地漫读,而是带着任务、有目的的,带着思考的预学。预学之前,老师须根据单元要素制定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制定适合学生学情的预学单。学生只有根据预学单进行有目标的预学才能保证预学的有效性。

三、精选内容习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语文不仅要获得知识的积累,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也要习得方法与技能。温儒敏教授也强调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的重要性。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语文教材中长篇幅的文本教学适宜以某一段为例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再把这样的阅读方法运用到别的段落中去。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真正达成了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

仍以教学《父爱之舟》为例。在引导学生梳理完课文的脉络之后,老师可以直接出示文中“逛庙会”的片段,先引导学生找出这个自然段总共写了父亲和我的哪几件事。通过梳理可知,这个自然段总共写了三件事,即:吃凉粽子,给我买豆腐脑吃,为我做万花筒。接着老师再引导学生细品:“这三件事中,父亲的哪些做法里蕴藏着浓浓的父爱?读完你有什么感受?”老师通过引导把学生的目光一步步聚焦,从盛大的场景聚焦到我和父亲身上,从我和父亲发生的三件事聚焦到父亲的行为细节上。这样,学生观察的范围缩小了,目标更集中了,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点燃了。学生很快发现,父亲为了呵护我的自尊,带我到偏僻的地方吃凉粽子;父亲怕我委屈,独独为我一个人买了豆腐脑;父亲理解我对庙会上那些玩意儿的恋恋不舍,特意为我做了万花筒。父亲对我的爱不仅仅停留在物质上,还深入到我的心灵深处。这时候老师带着学生总结:“我们是怎样在字里行间读到父爱的呢?”通过总结可知:关注父亲为我做的事情,关注父亲的行为细节,结合当时的场景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联想,做到这三点就能够品悟出文字里的情意了。最后,老师放手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课文的其他自然段,通过列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分别从“事件”“细节”“感受”三个方面去提取、筛选、记录、品味,文章的意蕴也就一步步彰显无遗了。

需要说明的是,教学中精选教学内容作为学生习得学习方法的示例,精选的内容一定要在本篇文本中是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只有在这种示例下习得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学以致用,轻松运用到别的段落的阅读中去。教学中老师不能急于求成,应该从扶到放慢慢引导,慢慢促成。

四、点拨提升品真味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而长篇幅文本的教学,为了避免教学的拖沓,防止冗长的教学过程给学生带去审美疲劳,造成阅读的负担,教学中总是提取、筛选那些经典的片段、场景、细节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虽然使得教学的内容更集中、目标更明确,但同时也产生了负面的效应——一个完整的、连贯的文本在提取、筛选中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失去了整体的风貌和美感。为了维护作品的整体风貌,课堂上少不了老师的点拨提升。

《父爱之舟》是一篇叙事性散文,作者吴冠中通过“梦境”的手法回忆了父亲那些年为了“培养”我,倾注了全部的爱与心血的一些细微片段。教学中老师这样质疑:“从小到大,父亲关爱儿子的事情千千万,何以吴冠中偏要抓住文中这些片段来写呢?”在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碰撞之后,老师出示吴冠中的这样一段话:“下海了,从此沉浮于漫无边际的艺术的苦海。去挣扎吧,去喝那一口一口失业和穷困的苦水吧!我不怕,只是不愿父亲和母亲看着儿子落魄和潦倒。”至此,老师进一步质疑:“为什么吴冠中连失业、穷困都不怕,却不愿让父母看到自己的落魄和潦倒呢?再次结合课文读一读、想一想。”学生再次纵观全文,在阅读对比中可以看出“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吴冠中的父母为了儿子将来有个稳定的、美好的前程,把所有的资源都倾注在他身上了。虽然吃了许多苦,但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儿子总算考上了师范。可是如今,吴冠中却舍弃父母为之吃尽苦头的职业,走上了伴随着失业和穷困的艺术之路。读到这里,有的同学说:“吴冠中最终‘辜负’了父母的期待,当年父母养蚕、卖茧子,养猪、卖猪,种田、粜稻,他们吃尽的这许多苦在吴冠中这里都‘白费’了。许多年过去,当吴冠中在艺海中拼搏、奋斗,受尽了生活的艰辛之后,想想曾经摇船送‘我’上学,为我铺床、缝被,为‘我’买豆腐脑、做万花筒的父亲,心里除了感激更是满满的愧疚。”经过老师的点评提升,那些在精读课文时被切割的场景和细节又被牵连起来,同时引发了学生更深的思考,品悟到作者写作的真意。

部编版教材“长文名篇”的引入,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也对教师解读文本、把握教材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中老师要紧扣单元要素,精准设定目标,精选学习内容,优化教学策略,采取“长文短教”的教学方式,在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的同时,改变原本枯燥的语文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猜你喜欢

预学父爱课文
明确预学起点 构建教学基点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不要让父爱成为等待
背课文的小偷
父爱如山
背课文
预学——在中低段语文课堂绽放别样美丽
小学数学有效预学策略探索
目标导向的高中英语课前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