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喜看稻菽千重浪》人物形象的深层解读

2022-03-17史俊峰

语文天地 2022年4期
关键词:试验田袁隆平语句

史俊峰

《喜看稻菽千重浪》是沈英甲创作的一篇人物通讯,其主人公是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在这篇人物通讯中,沈英甲形象、有趣、科学、完美地还原了袁隆平先生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成为我们深度解读袁隆平人物形象的重要依据和线索。

人物形象之所以让人感受到生动与真实,正因为其所采用的语言与词汇具有恰当的描绘性作用,将人物形象的多面性与直接特征进行呈现,由此达到了立体化效果。正如同在《喜看稻菽千重浪》中,作者不需要处处强调袁隆平农业研究科学家的身份,而透过“稻菽、淤泥、分蘖、讲义、选育”等词汇,自然而然地塑造出农民科学家的形象,这种语言与词汇既展现了他工作的环境,又体现了他科研的精神,由此才能达到完善人物形象的作用和效果。

当然,袁隆平的形象是多元而复杂的,作者在词汇的运用上也是丰富而多变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等称谓既形象又贴切,将袁隆平先生亲民接地气的科研精神进行了充分体现,他让每一个读者都能放进心中,并深刻认识到,他并非一个高高在上的大人物,而是一个朴实无华但又无比热爱土地的农民科学家。又如“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这些词汇,看似不像形容一位伟大科学家的词,但如假包换地展现了袁隆平先生曾经寻求目标植株的形象特点。而“三个有余,三个不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力排众议,力挽狂澜”等词语,又分别展现了袁隆平谦虚谨慎、理想远大、有责任心的品格特征。这样的词汇还有很多,只要我们阅读时对这些词有一个简单的认识,袁隆平先生的形象就会油然树立于我们心中,他有着坚定的杂交水稻梦想,在工作中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能吃苦受累,不畏惧艰难;在生活中他又温润如水,平和近人,既能登上世界舞台,也能脚踩泥土大地;在品格上他坚持科学精神,既强调创新,又要求脚踏实地。如此一来,一个身体有些瘦弱、脸庞略显黝黑的农业科学家形象就此形成,这就是语言积累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表现。

当然,词汇是组成语句的基本单位。而透过词汇所展现的人物形象,同样在语句的描绘和表现下更为圆润丰满。比如在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回忆中,作者用“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这样一句话,简单而形象地呈现了袁隆平当时的工作状态,“拍去灰尘”说明他刚刚结束课程,“掖着讲义夹”说明他并没有休息就来到了试验田,而这也充分印证了他不辞辛劳决心战胜饥饿的理想,一瞬间整个人物形象就立了起来。又比如在反驳报纸提出的“三不稻”说法时,作者将袁隆平的原话放在文章之中,“果真是这样吗?我想用事实来回答”,这一句话听起来语气平和,展现了袁隆平平易近人的生活态度,但“用事实回答”几个字就直接否决了“三不稻”说法,并用公开可查的明确数据进行反驳,这正是袁隆平端正科研态度与温和性格的直接体现,也是使其人物形象更加完整的重要信息。

通过这些语句可以看出,袁隆平的品格高尚、科研精神纯粹,但每每让人感受到距离感时,作者就会通过一些侧面形象的烘托,将其拉近与普通人的距离。比如在主持人的提问中,作者用“他高兴地回答:他曾经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一句话就将袁隆平院士与我们普通人放在了一起,原来他也会因为梦而高兴,也会做夸张的美梦,由此一句话就避免了人物形象的“神化”,而真正体现了人情味与人性化。

在语句的基础之上,就构成了段落关系。而透过段落可以发现人物形象内部的差异与对照,进而更加全面地理解人物形象下的行为动作、心理神态、语言表达等内容,找到人物自身存在的矛盾与逻辑,让人感受到形象本身的气质与本质。比如在第一节的第一段中,作者先交代了时间地点,时间为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地点在湖南长沙马坡岭,天气为薄雾有小雨。这段一开始看似与人物形象的塑造并无关系,但结合后续的写作内容就会发现,袁隆平即使在春节期间,即使在第二天就要领取国家最高科技奖,即使天气下着雨,但他仍然坚持亲自下地查看试验田,上面的时间地点信息就成为关键的要素。一方面为作者创造了反差,通过一个亲自翻看土壤的“泥腿子专家”与领取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之间的形象对比,展现了袁隆平先生的两个具有矛盾性的形象。另一方面,通过展现袁隆平走进泥土地中工作的情况,也能进一步突出他“农民科学家”的形象,让人们相信他是真正依靠自己的双手双脚,成为了“杂交水稻之父”,让人感受到了亲切感与真实感。

又比如在第三节的第三段中,作者用一句话就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这句话直接为每一个读者添加了一份厌恶情绪,甚至会与大部分“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一样在心头蒙上阴影。但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往往也会同时产生一种猜想,袁隆平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或许我们会以为他对此谣言痛骂一番,或许我们以为他也可能对这种凭空出现的谣言不闻不问,但事实上他却通过一封信解决了问题,文章中提到“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这一句话既解答了我们心中的猜疑,又巧妙地展现了袁隆平注重科学、品性温和、以理服人的形象,让人对他产生一种由心的赞美与感叹。

在段落之上,则会形成文章框架与结构。作为一篇人物通讯,作者设计的文章结构非常鲜明,每一小节都用一个核心语句引起,这既是对章节内容的总结,又是对袁隆平人物形象的概述。比如在第一节中,主题句为“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而在这一节中,全篇都在围绕袁隆平的实践过程进行叙述,他领奖前冒雨查看试验田,下课未曾休息就带着讲义夹走进试验田,一代代的选育过程等,这些内容都围绕着“实践”二字。在第二节中,主题句为“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由此在本节中也展现了他不断创新的过程,在未知其他国家失败经历的基础上他义无反顾地展开探索,在理论与事实冲突时他不迷信权威,而是用实践找出一条新的道路,而最终发表了自己的论文,真正实现了创新目标。在第三节中,主题句为“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而这一节的内容中,也通过袁隆平反驳“三不稻”说法的信件内容以及他对“遗传工程稻”的谨慎态度展现了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第四节中,主题句为“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作者则用袁隆平的梦、科研成果以及伟大成就进行总结,将他的梦与梦想建立了连接。而通过这四个小节的联系,可以让读者将袁隆平的人物形象用“实践、创新、实事求是、心愿”四个词语概括,实现对人物形象精髓的浓缩。

由此来看,《喜看稻菽千重浪》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极其成功的,无论是词汇还是语句,亦或者段落与结构,都在为人物形象的多元化与立体化服务,这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人物形象鉴赏能力,而且还能让我们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真正认识到文章元素中的人物重要性。

猜你喜欢

试验田袁隆平语句
喂饱全世界:袁隆平5月22日逝世
“袁隆平中队”重名不重样
重点:语句衔接
袁隆平 56年的“师生恋”
耕好外汇先行先试的“试验田” 助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最高法巡回法庭实实在在搞改革——司法改革“试验田”精耕一年硕果累累
如何搞定语句衔接题
快大茂镇玉米试验田获高产
向袁隆平致敬
作文语句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