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江流域民间文献融入语言学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2-03-17李城宗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西江流域语言学民间

李城宗

(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引言

互联网时代伴生的信息爆炸不可避免地冲击着传统教育模式,导致如今中国社会对传统文化的群体性缺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艰巨的挑战。大学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力量。作为高校中文专业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好学生汉语的各类课程,才可能使他们胜任传承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进而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而学好语言学课程是认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和工具。

当前汉语言文学等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下的专业语言学类课程主要开设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学科基础课,开设专业必修或选修课有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地方文献整理、语法研究专题、语言调查、语言学名著导读、词汇学等课程。在遵循专业建设发展规律的同时,高校应利用好地理位置上的地方文化优势资源特别是民间文献辅助教学,实现专业内涵式建设和特色发展。

吸收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融入语言学课程教学的研究目前在学界研究成果较少,已有地方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教学的成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二是地方文化资源应用到旅游、历史、大学英语类等课程。而语言学课程吸收地方语言文化资源仅有少数成果,如吕嵩崧探讨桂西南语言资源用于语音特点的判断与教学[1];加晓昕利用巴山作家作品进行语言学教学研究及语料库建设[2];唐七元认为现代汉语语法教学应重视运用方言语料[3]。地方民间文献融入语言学课程的研究目前未发现学界有研究。

一、语言学课程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

在新升本科高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背景下,在专业课程向应用型转型的过程中,文科类课程的实用与应用对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对于汉语语言学课程来说,学生学习目标模糊、能力获得环节较为隐性、学生自学能力较弱、生源整体上参差不齐等问题仍然存在,人文学科在综合性高校中逐渐被边缘化,这就需要高校从认清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生层次水平、拓展教师知识面、端正学生学习思想态度出发,借助明确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手段等,较好地体现汉语言教学的工具性,提升语言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更好地还原其在中文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基础作用。

首先,就中国语言文学课程内部来说,相较于文学,学生对语言学课程有枯燥、晦涩难懂、单一的刻板印象,特别是大一新生经历了中学文言文的考试,对文字学、音韵学等课程有畏难情绪,进而直接影响他们对大学语言课程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效果。

其次,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大学专业学习乃高深学问的艰苦探索过程,语言学曾被比喻为“文科中的理工科”,不踏踏实实沉下心去学一回,恐怕难以成为合格的学生。由于地方本科高校生源素养整体低于重点大学,而学生对填鸭式的教学和学理性不强的讲课提不起兴趣,接受新知识过程慢,容易丧失学习信心,降低学习期望和标准,故在继承传统学习方式和标准的情况下,语言学课程也要多方面多渠道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方能达到教学目的。

再次,第二课堂教学资源开发不足。中文专业课程教学多放在教室中进行,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环节中教师很少或不知道如何有效开发课外资源。如西江流域反映两广地区的商品经济联系、人民生产生活的民间文献散落于各处,搜集、整理文献应成为开展课外教学实践、专业教育的重要手段。然而,教师时常感觉课程实践环节出现难点,不懂如何安排;另外,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同时也是民间文献的研究人员,但从事搜集整理工作的教师力量有限,单份或多份文献,并不像正统文献保存于名楼、名馆、名校那样较为容易获得,民间文献一般为私人所藏或散见于市场,从各地搜集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如文献发现后要及时购买、扫描、拍摄、复印,否则可能面临被他人购走而失去珍稀文本的窘境;文献收购回来后,面临着清点、修复、扫描、录入等大量基础工作,才能用于研究。

最后,汉语语言学课程思政元素渗入路径探索不平衡。在推进高校专业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许多课程还未形成成熟的教学渗入路径。自媒体时代,相较于汉语专业知识的深奥难懂,年轻人更倾向于浏览短视频、网络游戏产品,而且学生独立自学的定力、韧劲参差不齐,学习目的不明确,以致丧失学习兴趣,难以掌握扎实的汉语专业知识,育人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西江流域民间文献融入语言学课程的路径

地方本科高校搜集的西江流域民间文献是应用于语言学课程教学的可行性资源。地处西江流域的梧州学院,拥有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江流域民间文献研究中心。西江流域民间文献研究中心研究团队收集和整理了西江流域上城市、乡镇、乡村的各类民间文献,数量可观,主要有四类:一是实用纸质文本,包括碑刻、契约、蒙学读物、宗教经文、账本、票据、信札;二是文化娱乐纸质文本,主要有民歌唱本、木鱼书、牛哥戏、牛娘戏、小说;三是健康养生类纸质文本,有医药书、性理书;四是说史牒谱,有地方志、族谱。整理收集杂字文献,公开出版了《清至民国岭南杂字文献集刊》(15册),寻访拓印、整理了两广交界地区的存世碑刻,出版《粤桂毗连地区传世碑铭汇集初编》(2卷)等成果,并依托建成西江流域民间文献特藏馆和西江商贸文化博物馆。深挖这些存量丰富的民间文献中文字使用、语言接触、语音演变、借词、汉语演变、方言词汇、俗字应用等语言文字规律现象,将可以为区域语言学、民俗学、历史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提供研究材料,同时也为大学本科语言学教学提供资源融入课堂的可能。

诚然,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必须以正统文献编写的教材为主,西江流域民间文献仅作为辅助学习材料。专业深入学习过程是难以做到轻松省力的,很多学生初时接触兴趣十足,而后遇难则放弃钻研。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经过坚持、扎实学习登堂入室,故而“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民间文献的教学价值在于激发学习动力,是课堂教学和学以致用、课后训练的第二课堂专业学习资源,使用得好可以实现课堂知识学习与课外实践训练相结合,更好地让学生学好语言学类课程。以下谈谈用西江流域民间文献融入语言学课程教学的若干思考和实践途径。

(一)因地制宜开发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要素。如何提升学生对语言学课程的兴趣和热情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开发好第二课堂,激发学习动机,布置学生游历文化设施,关注语言文化,由感性认识到解释文献现象,促使学生自行寻求答案,逐步引人入胜。

以两广毗连地区为例,梧州及其周边现已发掘保护的文献资源,这些遗迹载体上的民间文献有俗字、繁体字、方言词、杂字、讹误字等汉语在民间中多种多样的语音、文字、词汇使用现象,可引导学生扫除语言文字障碍,去读懂文献,深入了解西江历史文化。就梧州来说,有梧州历史文化长廊、骑楼城戏台“粤韵风华”、龙母庙中的《总府题名记》,白鹤观的龟驮石碑文字、碑石牌匾题字;珠山博物馆上的《重建吕仙亭记》及散落几处的对联石制牌匾文字;中山公园晨钟亭旁的《重建冰井禅寺记》《合建双贤祠》《奉督宪印府宪出示严行求远禁革纤夫等务碑记》;允升塔所在锦屏山上的碑林,有清代阮元所作“云山郁蒸,江水澄凝。得此高塔,势欲上腾。梧冈吉士,从此其兴”,题有匾额“秀发梧江”;圣文园的记述孔门七十二弟子事迹的碑文;白云山上的古墓碑铭;龙圩区粤东会馆的《避水楼碑记》《鼎建通埠行宫碑记》。还有梧州各县乡镇的古墓、文化遗迹等载体记录的各类文字,如苍梧县京南镇江边的“尚书义学”、石桥镇天后宫庙内石碑文字等;毗邻周边有封开博物馆存的碑石拓片、古封州城墙上矗立石碑的《肇庆府封川县修城碑记》,云浮市兰寨古建筑群中的对联等文化记载。利用好这些记录着文字、历史文献的载体,任课教师可安排带队集体游览,或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结伴游玩,拍摄、抄录文字成集,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实践检验课上所学,寓教于乐,定会获得良好的效果。

(二)融入教学设计,导入课程练习,加强专业训练

大学本科的语言学课程教学多以教材为主,采取课堂讲授的方式开展教学。由于语言学课程学科比较严密,讲授需严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内容深奥而吸引力不强,以致学习动力缺乏,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更遑论今后深造。

为做出改变,可修订汉语言文学培养方案,在设计教学大纲时,把契约文书中方言词、杂字文献的押韵用字、木鱼书剧本,民间文献手写体中内含繁简字、异体字等用字现象,碑刻词汇掺杂梧州白话用词等融入教案。在学生课前游历了相关历史文化遗迹的基础上,融入知识点的讲授,进而在教学中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还可尝试科研反哺教学,将教师科研项目已有的研究成果放入课堂进行讲解,以图片、论文、故事等形式嵌入课堂,内容以浸入式为主,不用太难,以免在本科阶段就打击年轻学生的积极性和信心。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区别于科研,介绍性的、浅显的、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更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他们投入更多精力,就会学有所得。课后,布置民间文献作业,要求学生练习,可以是文献中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汉语字句,做好句子中字词的解释,还可以是文献蕴含的时代故事、背景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衔接关系;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布置他们翻译契约文书、杂字文献,通过识别手写体文本,整理出现代汉语文本,达到锻炼他们阅读古代汉语文献的能力。

(三)吸纳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加强搜集民间文献的力量

当前,西江流域民间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力量还比较单薄,拓展区域文献搜集、整理的力度、范围、效率有待提高。西江流域民间文献研究团队成员基本都主持在研有省部级及以上项目,这些项目基本都是主持人根据专业出身选取题目,成果产出情况不理想。为此,可以谋划教学与科研相向同行,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待大二学期学生掌握一定语言文字专业能力后,吸收优秀学生加入教师的科研项目,帮助老师完成一些基础工作。如整理篇目、扫描等工作,把从事研究的教师从繁复的基础整理工作中解放出来,扩大视野,提高文献搜集、整理、研究的效率,更好地实现科研成果的产出。

自2017年暑假开始,梧州学院已经组织多批学生深入广东和广西毗连地区拓印传世碑铭。学生通过学习拓碑、读碑、登记等工作,耳濡目染,锻炼了耐性和掌握了拓碑技能,语言文字功底打下了扎实基础。目前已有多位参与拓碑的学生选取碑刻铭文的整理为毕业论文选题、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考取语言文字专业研究生,实践成果初显效应。未来,梧州学院将继续选拔学习好、对语言文字感兴趣、基础好的学生深度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指导学生进行扫描、转写、录入和整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学术论文,提升语言学人才培养质量,为今后西江流域民间文献研究储备好继承力量,形成持续传承培养梯队、后继有人的教学培养长效机制。

(四)探索发挥民间文献在课程思政中的作用

民间文献对提升语言学课程教学效果,推动课程思政深度融合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20〕30号)指出,语言文字事业“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要达到引导学生爱国、爱社会、爱校、爱家,教会他们责任与担当、做人与做事的良好效果,让学生自然接受,产生感情共鸣,激发学习内驱力。丰富生动的文献展示实物材料,比空洞说教更具有吸引力和黏着力,进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碑刻、契约、蒙学读物、民歌唱本、木鱼书、牛哥戏、牛娘戏、医药书、性理书、地方志、族谱等大量民间文献,是展现璀璨的岭南文化的极为宝贵的纸质材料。民间文献不仅可应用于语言学课程,还可探索融入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发挥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润物细无声的重要作用,将其内涵落实到课堂教学,真正实现教书育人。

民间文献不仅可用于教学科研,还应发挥其教育功能。通过打造平台载体,向更多学生和社会大众展览,吸引社会关心、关注西江流域民间文献的挖掘、传承、保护、研究。当前梧州学院建设开放有西江商贸文化博物馆、西江流域民间文献陈列馆、西江流域传世碑铭展示博物馆,精心设计了展示和解说,适当融入体验测试等趣味环节,提高全体学生的人文素养。此外,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或其他专业学生通过参观体验、参与发掘等形式,传承、学习西江流域的民间文献等亲近地方文化文献资源,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达到爱梧州、爱广西、爱祖国的良好愿景。

三、民间文献融入语言学课程教学举隅

西江流域的民间文献,以使用需要而产生、存在,应用性极强。其使用对象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所以,使用的叙述文字简单易懂,方便使用;许多词汇饱含着岭南语言文化特色的浓厚色彩;编排体例文字对仗工整,文采斐然而不落俗套;字里行间教化人们要勤劳、向善,透露着西江流域人民的智慧光芒。如蒙学读物,其具备文化知识教育作用,又兼具诗歌的韵律美,读来朗朗上口,用词富于趣味性,也方便孩童初学识字。由此可延伸到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地方文献整理等语言学课程教学中,民间文献可为学生学习教材的汉语专业知识提供参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和兴趣。

(一)学通杂字文献

如玉林的《四言杂字》一书,篇目有天文类、地舆类、人品类、官品类、农夫类、客商类、器用类、衣服类、谷果两类、虫/蛇类、渔事类、花草/竹木两类、药材类等等,该本子可用于词类、方言文献的材料印证。从《四言杂字》可得出词汇研究的启示——属性相同或相近归为一类。这对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特别是名词的划分有直接启发作用。在讲授现代汉语语法章节时,可以把《四言杂字》放入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词类与词性的区别。《四言杂字》对事物的分类描写,是典型的语言本体描写,在讲授理论语言学、语言学史时,可用此材料作为中国传统描写语言学的举例,以此对比西欧语言学偏重于理论总结的不同。此外,该书具有岭南语言文化特色的浓厚色彩,特别是玉林地区方言词汇,如“岭、岭光”“墟场”“溷水”“塘几”“坭尘”“腩坭”“禾塘”“亚公、亚婆、亚爸、亚嬭、舅婆、姑隆”“斩竹”“割禾”“看鸡晒谷”“绩/缉蔴”“破篾”“滑贼”等等。《四言杂字》还体现了古代汉语的演变轨迹,如单音节向双音节演变的特点,“宫—室”“禽—兽”“园—圃”;同偏旁的方言同类字,如地舆类里的“埉垻塝垌墩㘭埠埓墈埂塖埈”,农夫类里的“批挖挿擔摥搲抔揤撥扌毛挌扼拺扌翁”。

文言文向白话文演变,带来人们在词汇使用习惯的改变,某种程度也反映了词汇使用的规律。词汇的文言用法,逐步演变为白话文口语称法,从某种角度可以发现地区方言词汇进入普通话词汇的痕迹和趋向。

(二)读懂契约文书,了解文书的用字体例

首先,需具备句读能力,理出通顺的句子。其次,扫清字词理解障碍。在此过程中可实际运用古代汉语通论对汉字字形的认识,了解汉字字体在民间手写的多种形式,解析字义。如“住”,可理解为某村某自然村屯人;“商议”在行文中手写为“谪议”;“中”即“中人”。在读契约文书时,要不断归纳、认识其中繁体字简体字混用现象,整理常写的方言俗字、错别字、同音字、讹误字,教导学生要遵守现代汉字的使用规范,从而提高年轻一代大学生的汉字规范使用意识。

四、结语

西江流域民间文献的搜集、整理在数量上逐步丰富,研究经验不断成熟,成果不断产生,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支持。通过时间和实践检验,西江流域民间文献融入语言学课程教学,必将改进和提升语言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力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树立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高校语言学课程教师必须努力提高文字学、训诂学、语音学方面的知识修养[4],读懂文献,加深对汉字字音、字形、字义的理解,将西江流域民间文献有效融入语言学各门课程中去。

猜你喜欢

西江流域语言学民间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西江流域跨域航道行政执法合作研究
体验经济视角下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广西西江流域生态补偿问题与对策研究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清代前中期广东罗定州的开发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