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林大圩古镇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2022-03-17李本建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古镇旅游建筑

李本建,谭 阳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引言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由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从2003年至今,已有31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收录在内。这些都是具有重大价值或意义、完整反映了某一时期的历史风貌、文化精神和民族特色的古镇,然而在新型城镇化、旅游业开发的浪潮中,一些名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荒置,因此,传统古镇、古村的保护和发展,成为了各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大圩古镇为研究对象,基于实地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从大圩古镇的建筑空间形态和历史文化背景入手,针对大圩古镇的选址布局、民居建筑、历史沿革和传统文化作主要梳理和分析,并尝试找到大圩古镇居民日常生产生活与其传统民俗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大圩古镇在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古镇职能地位降低、古镇旅游设施滞后、建筑保护与开发失衡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总结出古镇可持续保护与发展的可行性策略,对我国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发展与更新的具体落实起到指导作用。

一、大圩古镇的概况

“圩”是古代部分省份地区对集市的简称,大圩古镇离桂林近郊约17水里,距灵川县城约32水里的路程[1]。古镇周围河网密布、溪流纵横,除主要河流漓江过境之外,还有潮田新河、福利马河、相思河与涧沙河等支流,故大圩古镇是明清至民国时期的水运交通枢纽。大圩古镇属于丘陵地形,周围群山环绕,古镇依山而建。中部是肥沃的平原,种植了各种农作物和蔬菜水果。同时,古镇还拥有铁、锌、大理石和分解石等优质的矿产资源。年无霜期320天以上。古镇境内的植被覆盖率高,北部的植物资源丰富,其中林地占地142510亩,森林覆盖率达35.2%。大圩古镇是广西四大名镇之一,它是广西桂北地区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典型建筑群。2005年大圩古镇成为广西地区首个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单的古镇,并获得“中国农村改革典型镇”的荣誉称号,2018年大圩古镇被列入广西地区首批45个特色小镇的名单,获评“漓江文化小镇”。

二、大圩古镇的建筑空间形态

(一)选址布局

大圩古镇的空间格局深受平原地形和滨水的地理位置影响,以交叉纵横的河流为发展中心,街道码头、重要建筑和民间商铺交错分布在河流两侧。明清以来大圩以水运和商业立市,以街道、雨亭和各大会馆作为商品贸易往来和日常娱乐生活的中心,以沿江的13个码头作为货品物流集散之地[2]。古镇内部街巷建造与漓江江岸平行,先后形成8条主要街道作为人车通行和商品交易的场所,街巷中间又铺设各条小路连通各个街头与码头。古镇公共空间呈梳型空间并向漓江延伸,街巷与码头共同组成了古镇的排水系统。镇上的民居建筑、商铺商行沿着主街林立。同时,大圩圩场为了适应水运和贸易的需要不断迁移,纵观圩场的发展史,圩场的地理位置不断从东向西往漓江沿岸迁移靠近[3]。

(二)民居建筑

大圩古镇内民居建筑的墙壁通常刷成素白色,屋顶为青灰色。普通民居的装潢较为简洁,朴素淡雅[4]。大户人家的房屋则装饰精致细腻,民居房间的大门、格扇、窗棂等部位都雕刻了大量纹样,题材丰富,生动有趣。如几何纹就包括了万字纹、回纹、拐子纹、六角纹、八角纹、井字纹等棂花图案,蝙蝠、牛、兔、鹿、鱼等寓意吉祥的动物纹样,以及梅、兰、竹、莲等植物花卉纹样[5]。明末清初时,大圩古镇已形成四大家、八中家和二十四小家,他们的资本占全镇商业资本总额的约82%,掌控着大圩商业经济的命脉。由于家境显赫,四大家的宅邸建筑建造历史悠久,空间营造合理,内部装潢精致,富有极高的艺术气息和考古价值,体现着当地居民的生活哲学和乡土人情,代表着大圩古镇民居建筑技艺和审美的最高水平[6]。

三、大圩古镇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历史沿革

早在秦朝以前就已有人定居在桂林一带,当时的大圩归零龄始安郡管辖。秦汉时期,大圩形成了稳定的居民聚居地,古镇也成为始安郡的货运码头。宋代时大圩立市,北宋时期大圩成为广西桂北地区的货品集散中心,并开始设定固定圩期,还设立务税使一职[7]。明清时期,古镇正式取名大圩,又因古镇长约五华里,因此又被称为“五里古镇”。此时,大圩商行应有尽有、五花八门,大圩已经成为广西四大圩镇之一[8]。开始建街设坊,商业逐步繁荣兴盛,明朝时各地设立巡检司专门管理大圩及其周边地区。明清时由于岭南地区的开发,湖南、广东、江西和贵州的商人不断涌入广西。清代,他们在大圩建立了各自相应的会馆,各地方言和习俗的交流与碰撞形成了大圩“粤东楚尾”的独特文化。民国初期,大圩本地及周边地区生产的特产和农副产品,大部分都通过大圩运往省外或出口海外。鸦片战争爆发后,大圩作为桂北水陆交通要塞,成为桂林东北部和东南部的经济枢纽。民国后期,由于现代内陆交通的快速发展,大圩的水运枢纽地位慢慢被替代,古镇的经济中心逐渐由水运移向圩场。桂海铁路的建设削弱了古镇的交通地位,但好处是使得大圩古镇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没有受到太多影响,仍然保留了古镇内部许多的历史遗存和传统风貌。

(二)传统文化

首先,是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古镇内的道观和庙宇遍布全境、数量众多,历史上大圩的宗教建筑就有将近20座。大圩主要有儒家文化、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也有供人们瞻仰和跪拜的宗教建筑。其中古镇内的熊氏、李氏和黄氏等三座宗祠就带有浓重的儒家文化色彩;建立了伊斯兰教清真寺;圣天寺和寿隆寺传播的是佛教文化思想;道教的主要建筑形式有圣母公和虎岩观。宗教建筑和宗教文化的作用,不仅在于满足居民的精神信仰和心灵寄托,还体现在规范居民行为、维系成员内部关系、增强居民凝聚力上,从某种意义上充当了村规民约的角色。

其次,是民俗节庆的独特性。大圩古镇的商贾们在圩期时,会沿街吆喝叫卖与组织文艺演出活动,这是由于圩期的圩市热闹非凡、人声鼎沸,商人们为了招揽客人,售卖商品,便会手持小鼓敲敲打打,走街串巷,久而久之形成的独特商业文化活动。另外,行商之人对代表财富和利益的神仙非常重视,大圩商人就十分尊敬河神和财神,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上香祭拜,以佑生意兴隆、财运亨通。同时,商人还讲究做生意时的诚信和守义,故通常祭拜关公等代表财气和义气的神仙,以求交易的公正。在古镇浓厚的商业氛围的熏陶下,祭河神、拜关公、信财神等这类民俗活动便逐步演化和传承下来,拉动了当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反过来助推传统文化的丰富与进步。

再其次,是民间艺术的丰富性。大圩古镇最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当属唱彩调和演桂剧,其他的主要有唱文场、划龙舟和舞龙灯等。彩调源自广西的农村地区,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以边说唱对子边歌舞为表现形式。桂剧以历史故事为题材,戏曲内容广泛。除了正式的舞台表演外,演出人员还经常受邀参加各家的红白喜事,为事主人家增添欢乐或悲伤的气氛。文场流行于广西桂北的官话地区,是广西十八个著名剧本之一。目前大圩文场传统剧目已位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圩地区从清代开始就盛行划龙舟比赛,每逢三至五年举办一次小型龙舟比赛,每逢十年举行一次大型龙舟比赛。通过大圩对“龙舟文化”的传播,加强了大圩与周遭地区的经济联系与文化交流,促进了圩镇的繁荣稳定。

最后,是饮食文化的吸引力。大圩的美食朴实无华却颇具特色。著名的有肘子皮米粉、刘余亮馄饨、李姑娘牛血、廖就利鸡蛋面、杨姑娘粽子、黄广源千层糕、周叫鸟甜酒、忙大嫂米豆腐、冯日困碗糕、白悦来龙须糖、狮子响糖等,还有马蹄、板栗、白果等大量土特产,并出现了一些较大的餐馆。古镇饮食糅合了不同地区的饮食特点,迎合各地游客、商人的口味,还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自产自销的发展模式与渠道,为大圩今后餐饮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四、大圩古镇在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古镇职能地位降低

民国中期之前,大圩古镇都是桂北几个县份与周遭村落的商业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和运输中心。从民国后期开始,现代内陆交通的高速发展,不再过度地依赖大圩的水运交通。桂北地区的各类物资和毗邻农村的瓜果粮食等农产品,都能通过四通八达的铁路和公路运往桂林市,或转移到新的圩市。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不但古镇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的职能下降,古镇原有的水运枢纽地位也被替代[9]。过往热闹辉煌、经济文化昌盛的古镇已成历史,现有的码头街巷、传统建筑和地面清冷的青石板,已经丧失了原先的生命力。

(二)古镇旅游设施滞后

虽然大圩古镇位于景色秀丽的漓江一岸,蕴含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历史资源,但其旅游项目却一直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古镇沿江而建,但关于漓江的游览项目少之又少,未能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理优势。同时,游客无法进入内部仔细观赏,未能深入体验大圩当地的深厚文化和风土人情。古镇内欠缺环卫设施,卫生环境与其他村镇景区相比还有很大的上提空间。居住条件堪忧,很多村民自发将自己的民居建筑改建成简陋的家庭旅馆,未能达到景区接待旅客住宿的一般条件。在旅游开发方面,大圩没能赋予游客参与感和沉浸式的古镇旅游项目,因此,缺乏长久的吸引游客消费或再次游览古镇的能力。

(三)建筑保护与开发的失衡

首先,是传统建筑疏于修缮和管理。古镇内许多木砖结构的建筑,由于长时间无人居住,疏于修缮和管理,一些历史建筑和碑刻甚至遭遇火灾而倒塌或残破。其次,是居民和商人对建筑的无序建设。为了改善居住条件,许多居民从上世纪末开始,在原有的传统建筑基础上加建多层砖混结构的现代建筑,同时,原先的许多大户人家解放后都各自迁往别处生活,其旧屋几经转手到新的屋主手里,因为古镇的管理工作不到位,旧宅被后人拆除、改建为多层的现代建筑,被用作客栈或商铺,历史民居建筑的复杂构件和精致装饰消失不见,只剩下可随意复制的钢筋水泥建筑。这些后起的建筑没有考虑到古镇的原有风貌,没有控制新建楼层的高度,导致漓江沿岸原本和谐有序的建筑风景变得别扭和突兀。再其次,是古镇的建筑风格同质化严重。大圩古镇在发展过程和自我定位中有着自己的连续性和特殊性,它是由原本典型的商业型古镇逐步演变为现在的历史文化古镇。除了大部分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还有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筑,以及上世纪初期的牌匾、海报和标语。实际上,大圩古镇是以明清的历史风貌为主,以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风貌为辅。目前大圩仅以明清时期的历史文化作为重点,而忽略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所产生的文化,这也引发其他景区相互模仿,旅游产品和文化风貌同质化程度严重。

五、大圩古镇传承与发展的策略

(一)整治古镇环境风貌

面对大圩古镇现有的乱拆乱建乱象,应先对生态环境和建筑风貌加以整治。在生态环境方面,注重大圩及周边村落的自然环境保护,古镇与周围村落是互为关联、互相补充的关系,因此,大圩的自身发展离不开周遭地区的支持。大圩是属于河流沿线文明的产物,运河的发展与大圩当地的社会经济息息相关,因此,要重视漓江和其他流经河流的发展治理,将河道自然环境和周围人文环境融为和谐的整体,对河道周围的人居环境进行保护和修缮[10]。同时,还要帮扶生活在河道两岸的居民,尽可能使他们在保持原有生活方式的同时保证现有的生活质量,以保护大圩的运河文化。在古镇街区建筑方面,应引进专业的建筑师、技术顾问或相关人才,参与古镇内建筑物和空间的拆除、改造、加建、修葺等活动,调节好历史风貌整治、生态环境改善和居民住宅改造这三者的矛盾。以古镇内各条街道为单位,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保护的重要程度和建筑物的使用、所有权,对街道上的建筑物进行分区分类,重点保护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和传统街道的空间形态和周边环境,根据不同建筑的损毁情况和建筑特点进行保护、恢复和改造。

(二)实施科学旅游规划

在打造大圩古镇旅游品牌时,应当在保护大圩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实行保护性旅游开发,明确传统村镇适度发展旅游业是为传承当地特色文化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而服务的,其次才是通过旅游业为村镇创造经济价值。因此,在秉持适度发展旅游业的根本原则下,还要兼顾传承保护历史文化、保证居民生活质量和增加古镇经济收入这三者的关系,才能实现大圩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第一,重点保护大圩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健全大圩珍贵建筑和文物的保护与管理机制,在建筑内部和街道上方安装摄像头,从根源上阻止损坏建筑或盗窃文物现象的发生[11]。第二,限制游客的活动范围。旅游开发时需要划分居民生活区和游客活动区,规划游客在古镇内具体的活动区域和旅游路线,将旅游开发给大圩古镇带来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12]。第三,在古镇景区内兴建和升级基础设施,满足游客“吃住行游娱”等基本需求。

(三)开发旅游体验产品

打造大圩古镇旅游的特色品牌和文化标识,最重要的就是最大化地挖掘大圩古镇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使其充分发挥其旅游价值,采取符合当地实际的旅游形式,设计富有特色的旅游体验产品,将古镇的传统历史文化发扬光大。第一,传统文化是旅游产品的创作源泉,保证和尊重当地历史史实和传统文化的原真性是旅游开发的先决条件。特色旅游项目的开发必须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中,否则其旅游形式只是流于形式和表面的简单符号。第二,在具体的旅游体验产品上,应注意产品的主题鲜明性和游客的互动参与性。比如,利用传统街巷和明清、民国时期的传统建筑,设置游客体验明清文化、民国风情的主题项目,帮助外来游客对古镇的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设计生产出富有大圩当地特色文化的旅游纪念品。利用江西会馆、雨亭等娱乐文化场所,让游客学习体验唱彩调、唱文场和演桂剧等民俗文化。通过种植大圩特有的植物和蔬果,既能帮助游客学习和感受耕种的乐趣,体验当地居民的生产农作方式,古镇也能发展自产自销的农业经营模式。

六、结语

基于对大圩古镇建筑空间和历史背景的了解,探析大圩古镇的现存问题和发展策略,可以归纳总结当下历史文化名镇和传统古村落保护的通病与不足,有利于拓宽特色历史古镇建设新思路,合理平衡地处理好保护建筑空间的完整性、原真性与当地居民安居乐业的矛盾。在逐步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使大圩古镇得到长足的发展,使大圩文化内涵得到进一步弘扬与传播,为古镇今后一系列更深入的保护开发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猜你喜欢

古镇旅游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古镇之旅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旅游
千年古镇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