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与机制探析
2022-03-17严金莉
严 金 莉
(湖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中国精神在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方面具有凝聚民心的重要作用,“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2]中国精神引领着全国人民共同奋斗,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精神动力。高校思政课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课程之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把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发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作用。大学是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把培育和践行中国精神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其中应有之义和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举措。
一、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意蕴
将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首先要阐述清楚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中国精神是在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实践中产生的,体现着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将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思政课是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
以高校思政课为载体,让中国精神走近大学生生活,走进大学生心中;将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弘扬中国精神。习近平在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上讲话中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3]中国精神的核心要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对高校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追求有着重要引导作用。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一方面,学生通过高校思政课深入学习中国精神的内涵,领悟中国精神的核心要义。中国精神有丰富的内涵,对中国精神的详细了解,需要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高校教师通过高校思政课为学生梳理中国精神的核心要义。通过对中国精神的系统学习,学生从理论上理解中国精神的内涵,从行动上成为中国精神的弘扬者和践行者。另一方面,中国精神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引导作用。学生在对中国精神内涵的学习中领悟中国精神的核心要义,继承和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行动指南,把中国精神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中国精神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丰富教学资源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教学资源。“中国精神具有核心的内涵,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既是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讲话作的明确界定,也是理解中国精神的基本点。”[4]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供了素材来源。“中国精神的价值在于通过民族精神培育给人的精神生活的发展提供内在长远的价值导向”[5],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核心的内容,民族精神是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行动指南,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爱国是亘古不变的话题。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用生命来阐释爱国主义。比如,有“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司马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让大学生感受伟大的民族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高校思政课堂上,教师在理论上为学生阐述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在深刻理解爱国主义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争做中国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培育大学生的时代担当树立了方向标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反映中国人民在伟大时代的全新精神面貌和优良品格。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可以增加教材的丰富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材中适当增加时代楷模等英雄事迹。时代楷模是时代精神的优秀践行者,为培育青年的时代担当树立榜样和方向标杆。建国初期,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精神鼓舞着全国人民为国争光;在科学界,以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为代表的“两弹一星”精神激励着青年为祖国努力奋斗;在新时代,有一辈子深藏功与名,不忘初心继续为人民服务的张富清、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不计回报,只为一片绿色的家园而奋斗……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岗位,每一位时代楷模都用行动来阐释时代精神;时代楷模为时代树立了榜样,让时代楷模的影响深入课堂,从而真正做到让中国精神入耳、入脑、入心,培育大学生的时代担当。
二、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选择
从理论上论证了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有重要的意义,也需要探索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路径,以此确保中国精神真正融入高校思政课。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在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重要课程之一,要提升高校思政课的质量,需要整合教师资源、优化教学载体以及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一)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广大教师讲授中国精神的能力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教师是上好思政课的重要因素,是中国精神能否很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因素。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需要整合高校师资力量,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整合专任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资源,两者相互协调,提升广大教师讲授中国精神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常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专任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教师的工作可能存在重合的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如何更好地让教师资源合理分配给每位学生,这需要学校整合师资力量。专任思政课教师,顾名思义,是为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师队伍;专任思政课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6]思政教师不能仅仅是中国精神的传播者更是中国精神的践行者,时刻以“自律严、人格正”来严格要求自己,从教案的设计、课堂的讲授、讨论、课后作业的评估以及整个教学的全过程等等各方面要始终严格要求自己。辅导员是在高校行政岗位中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老师之一;辅导员教师也是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的重要教师群体。辅导员老师面对的学生个体各不相同,需要对每个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主动与学生交心,了解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困惑,尽己所能去帮助学生成长,辅导员老师更需要去深入了解学生,努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从而才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各方面问题。辅导员不仅要做学生的引路人、更要做学生的知心人。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优化中国精神教学载体资源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6]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优秀的教学方法是促使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关键环节。教学方法种类数量之多,在此,着重分析网络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的使用是如何促使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
网络资源在思政课堂中的恰当使用不仅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而且为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便捷性;网络资源在思政课堂中的恰当使用可以激起学生探究中国精神的学习兴趣;网络资源在课堂上的使用需要借助多媒体等教学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多媒体,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比如,课前,教师可通过一段反映中国精神的视频引入所讲的主题或者通过网络资源来帮助学生去理解中国精神,视频等能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弥补语言描述的空洞。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知识只能给学生以引导,要真正让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课后需要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用课余时间去不断充实自己的思想库,从而激起学生探究中国精神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成为中国精神的学习者和践行者。
网络资源的共享性拓宽了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精神的学习途径。网络学习资源的丰富性为大学生学习中国精神提供了便利。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可以在课前通过网络查阅关于中国精神的资料,做好课前准备;课后,也可以通过网络优质课程对自己学习进行查漏补缺,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学生可以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网络资源上搜索名师课堂。网络资源的共享性让学生能够聆听到不同教师对中国精神的解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面对面的教室授课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时间和地点,而网络资源的广泛使用让学生在有网络情况下,上课时间和地点都不受限制。
将网络学习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两者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学生可以用网络学习资源强化自己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网络资源便于学生理解中国精神,比如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这门课中,老师在国家图书馆查找一些近代史的纪录片,给学生更为直观的视觉感受。教学媒介的广泛使用也能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让学生明白思想理论课上所学习的理论也能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不是空中楼阁,真正能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抬头率。
(三)丰富实践教学形式,以弘扬中国精神为价值旨归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理论的学习最终的价值旨归都在于指导实践。“高度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有效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性课程的作用,使思政课有‘虚’有‘实’、有滋有味。”[7]为了使得中国精神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整合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课资源来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发挥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弘扬中国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教育载体之一,应充分发挥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仅可以弘扬当地的红色文化,也可以让大学生深入了解革命先烈为新中国奋斗的光辉事迹。同时,可以支持大学生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博物馆等重要场所做义务讲解员,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中国精神,成为中国精神的践行者。让学生深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在实践中感受伟大的中国精神的魅力。
开展以中国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学校开展以中国精神为主题的主旨演讲,实践活动形式多样,老师组织学生创建小组,鼓励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鼓励学生将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去,学生是高校最重要的一部分,学生为积极构建校园文化建言献策,让校园文化更贴近学生生活;暑期社会实践是目前各大高校鼓励学生去接触社会的重要方法之一,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宣讲中国精神、践行中国精神。实践不仅是对学生掌握中国精神的检验也是学生践行中国精神的重要方式之一,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理论储备的不足,从而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高校可以根据当地的教学资源开展各种有利于弘扬中国精神的实践教学,整合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课资源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三、构建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长效机制
构建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长效机制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从研学制度机制、协同育人机制及完善评价机制为着力点,让中国精神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研学制度机制:高校重视弘扬中国精神,建设中国精神研学平台
“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6]中国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重要的部分。高校领导集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领导应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中国精神的弘扬。
1.优化资源,为师生建设优质教研学平台。高校领导要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多措并举,建设教学研平台。为师生建设优质教研学平台,必须正确认识到优质教研学平台对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优化智慧图书馆。高校领导要关心、大力支持学校图书馆的发展,尤其要注重将图书馆的发展与网络相结合,打造“云上”图书馆,为师生教研学提供便利;同时,图书馆的书籍要定期购入,确保师生能在图书馆查阅纸质版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适当扩大图书馆容量,为教师、学生讨论、阅读提供场所。另一方面,优化教学设备。学校有专项资金购置教学设备,定期更换、维修教学设备。教学设备在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恰当地使用教学设备能够使一堂好课锦上添花。同时,学校领导应关心思政课教师,参与到中国精神的备课、讲授等重要教学环节,倾听学生的意见,为教师教学提供建议,共同建设优质教研学平台。
2.构建文化氛围,把中国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高校的一张名片,高校领导积极支持中国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这为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文化氛围。首先,强化宣传力度。要把中国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学校主流媒体需要发声,学校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媒体要大力推送中国精神相关知识,扩大学生学习的覆盖面;其次,引导师生挖掘校内蕴涵的中国精神资源。高校是一个文化场所,许多高校内的古建筑也是文化的一种体现,师生对高校自身蕴涵文化的深入了解也是对中国精神深入了解的过程,让师生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继承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二)协同育人机制:加强高校合作,推动育人资源协同
为了让中国精神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课,各高校之间教学资源共享,共同打造更多中国精神的思政“金课”,受益于广大师生。
1.教学资源共享,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6]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有着重要影响,也是推动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因素。“为了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要求,高校和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重新正确认识思政课改革和思政课教师评价。”[8]一方面,各高校教师共同进行备课环节,相互交流,共同研讨如何让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各高校的思政课教师教学经验、教学方式各不相同,相互交流、启发,努力让每一位教师的思政课堂都是思政“金课”;另一方面,加强对优秀教师的课堂的学习,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中国精神走近大学生的主要方式,优秀的教学课堂更能吸引学生,不同高校思政“金课”各有特色,教师们加强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共享实践育人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共享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普及中国精神知识。各个高校的暑期社会实践是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国国情。不同的实践基地会让学生了解不同风俗习惯,这也为普及中国精神知识提供了不同场所,更加强了高校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另一方面,创新实践形式,共同组建理论宣讲团,加强中国精神宣传。学校组建本、硕、博不同阶段的学生成立理论宣讲团,加强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也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
(三)优化评价机制:以中国精神为重点,完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1.丰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教学能力评价不仅仅依靠学生的分数,更多倾向于教师的教导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推动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健全和完善教师业务能力评价体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课时的多少通常会成为高校教师工作量衡量标准之一,在推动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过程中,可以健全和完善多种形式的评价体系,不单纯地以关于中国精神课时的多少来衡量。各大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从教师业务能力评价体系方面积极推动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如:第一,鼓励老师开展以“中国精神”为主题形式多样的思政课堂。要真正做到使“中国精神”入耳、入脑、入心,需要老师为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研学,鼓励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立足于实践不断更新理论,不断提升自身理论境界。课堂形式的丰富,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中去,从而使中国精神融入学生内心,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二,鼓励老师打造关于中国精神的精品课程。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打造精品课程,精品课程既是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的一个过程,也是提高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一个过程;精品课程可以使更多学生受益,学生能在网络上获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
2.建立激励机制。“激励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人的动机引发和推动的,人的动机又是由需要所激发和强化的,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最直接、最持久和最根本的动力源。”[9]建立激励机制,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打造以中国精神为主题的优质课程。如何建立激励机制确保中国精神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以比赛促教学。高校通过组织不同层次的教学比赛来提升思政课的质量,通过比赛来激励教师对自己课堂的完善。从学院、学校到省级等设置不同比赛级别,以中国精神为主题,不同名师之间同课异构;教师在参赛活动中找差距,总结经验,在比赛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切磋教学经验;其次,以奖励促科研。要想中国精神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让广大青年真正做到内化于心,需要为广大青年把中国精神讲透彻,这离不开教师对中国精神的研究。为此学校可以奖励为弘扬中国精神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以奖励促科研,夯实教师的理论基础,更好地提高教师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