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党精神融入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改研究

2022-03-17王进明龙娟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建党文学精神

王进明 龙娟

(贵州民族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中国现当代文学从1919 年五四文学产生至今,在党的领导下取得辉煌成就。1919 年,五四文学革命标志中国文学全面步入现代化历程,一批接受马克思主义、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原则运用到文学创作中。1927年,郭沫若、成仿吾、彭康、蒋光慈等共同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冯雪峰、田汉等成立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相关成员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鲁迅、瞿秋白、茅盾、冯雪峰、周扬等人重视翻译、介绍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1942 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第一个指导文艺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号召作家、艺术家和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工农兵,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进入当代文学时期,并结出累累硕果。

2021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这句话精准概括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从产生到现在在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性为核心走过的不平凡历程。一代代优秀作家在党的文艺路线指引下,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立足人民,以多种文学体裁表达着对理想社会与人生的追求,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不负于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如《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万岁》《青春之歌》《平凡的世界》《梁家河》《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积极反映不同时期的国家发展、展示中国特色的社会进步、讴歌勤劳勇敢的人民创造,从而形成丰富的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的建党精神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存在紧密的契合点,将其融入教学改革对培养大学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建党精神融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重大意义

1.用伟大建党精神激励感召大学生成为党的坚定信仰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百年的发展历史证实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伟大建党精神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代表,已经深深融入全体中国人民的血脉和灵魂之中,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伟大建党精神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教学资源,也是最好的教学内容。将伟大的建党精神融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激励感召大学生成为党的坚定信仰者。

2.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体系改革要求,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

2021 年3 月,教育部发布推动新文科改革的相关文件,旨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夯实基础学科,推进文史哲之间、文史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打破原有以固化学科专业培养人的传统模式,探索学科交叉融通的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加快培养既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的新时代文史哲人才。将伟大的建党精神融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体系改革要求,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

3.用建党精神与人文素养结合培养伟大建党精神的忠诚传承者

一百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优秀作家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立足人民,服务大局,文学创作取得丰硕成果。新民主主义时期创作无产阶级领导的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迫的文学;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创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文学;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热情讴歌改革创新取得的巨大成就。教师要将中国现当代文学诸多经典作品的精彩篇章,以简明、精当的文学史知识的概述作为历史教育的基础,结合时代特点挖掘作品中伟大建党精神,吸收深厚养分,汲取砥砺奋进力量,用建党精神与人文素养结合培养伟大建党精神的忠诚传承者。

二、建党精神融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伟大建党精神是通过一系列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表现出来的。2021 年9 月30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人民日报》公布了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根据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文献将百年历程划分为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贯穿于四个发展时期之中。

1.新民主主义时期

《人民日报》将这一时期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概括为:“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伟大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照金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南泥湾精神、太行精神、大别山精神、沂蒙精神、老区精神、张思德精神。”与此相关的作品很多,文学作品如《地球的红飘带》《林海雪原》《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烈火金钢》《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八一”的枪声》等,有关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品包括谭政《三湾改编》、赖毅的《毛委员在连队建党》、何长工的《伟大的会师》、刘伯承元帅的《回顾长征》、张南生将军的《遵义会议的光芒》等等;中小学课本中的《星火燎原》中的《朱德的扁担》《我跟父亲当红军》《老山界》《冲破天险乌江》《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红色娘子军》《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七律·长征》等,相关影视剧包括《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长征》《觉醒年代》等等。

2.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

《人民日报》将这一时期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概括为:“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塞罕坝精神、‘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西迁精神、王杰精神。”相关文学与影视作品包括《长津湖》《谁是最可爱的人》《上甘岭》《英雄儿女》《雷锋日记》《青春万岁》《中国红旗渠》《西迁人》《焦裕禄》《焦裕禄家风》《北大荒文学作品选》等等。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人民日报》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概括为:“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女排精神。”与此相关的文学、影视作品包括《平凡的世界》《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困难的日子里》《人生》《中国姑娘》《钟南山:生命的卫士》《攀登者》《中国医生》《山海情》《大江大河》《鸡毛飞上天》《我和我的祖国》系列三部曲等。

4.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人民日报》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概括为:“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三牛’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丝路精神。”相关作品包括国家教材委员会关于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乡村国是》《梁家河》《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等等。

伟大建党精神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信仰理念、牺牲精神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各个方面无所不包,集中表达了党的先驱者们的伟大政治品格,充分展现了党的先驱者们的崇高信仰、使命担当、精神风骨和道义情怀。伟大的建党精神更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可宝贵的资源,也是最深刻的教学内容。建党精神为现当代文学作家与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渊源、精神动力、深刻内涵、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民族气质、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立足新时代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更要汲取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精神力量。

三、建党精神融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具体举措

1.立足新学科多元融合,开展建党精神融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建设

立足新文科的建设要求,分析教师教学发展建设现状与问题,完善文科教师教学发展机制,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指导,整合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政治学、哲学等多门学科,结合“四史”学习进行有效融合,挖掘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功能、引领功能、育人功能,在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内容建设方面设置具体要求和着力点,不断增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构建跨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编写新文科视域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积极开展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主流价值等主题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劳动模范”“共和国勋章”“道德模范”“人民英雄”“七一勋章”“八一勋章”等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和重大庆祝活动节点,注重融入影像资料、题材电影等现代元素,实现教材内容和建党精神史料相结合,增强课堂内容的感染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时代性、有效性和针对性。

2.教师要创设情境用多种方法做到以史感人、以情动人、以文育人

由于文学作品的历史环境与当代大学生时代经历、体验有跨越时空的陌生感,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大学生回归历史语境,放在大历史大格局中解读作品,以伟大建党精神感知文学作品文本的生命感受、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用经典塑造大学生的人格、涤荡大学生的灵魂,用伟大建党精神教育感化激励大学生,引导大学生胸怀家国天下的情怀,从党的伟大历史中汲取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自觉肩负起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使命。

红色经典记录着党的光辉历史、承载着红色革命传统,立足历史语境发掘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真情,继承革命先烈遗志,让爱国与奋斗成为大学生青春最厚重的底色。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与陈毅的《梅岭三章》就是苏区精神的重要表现。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方志敏身处危境,时刻准备为信仰而献身,一个铮铮铁骨、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共产党员形象巍然屹立在读者的面前。陈毅的《梅岭三章》表现了革命者坚定信仰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936 年冬,敌人疯狂地烧山、搜洞20 余天,并悬赏3 万元要他的脑袋。而此时,陈毅受伤的大腿骨还未痊愈,伤口又被感染化脓,步履艰难。他在丛林、山洞间跟敌人迂回周旋,深知自己随时都有遇敌牺牲的危险。一腔热血沸腾于胸,一身浩然正气更坚定了他与敌人殊死搏斗的决心,他挥笔写下《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正是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支撑和对革命必胜信念的坚守,陈毅和他的战友们走过了艰苦卓绝的赣南游击岁月。赣南游击队日后壮大成为威震敌胆的新四军,驰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场上,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没有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是做不到的。诗人不仅视死如归,而且还用诗句去勉励活着的战友继续完成未竟的事业,其精神真是可歌可泣。诗人用笔自然,用词精湛,比兴手法十分到位,此诗是一首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典范。

优秀作家总是将作品、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表现个人情感,使之更具普遍意义和认识价值,反映伟大抗战精神的作品更是如此,如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吹号者》《他死在第二次》,田间的《给战斗者》《她也要杀人》(后改名《她底歌》)等等。教师要正确引导大学生解读发掘文本中的真情实感。抗战爆发后,艾青在战乱中从东部到中原,到北方,后来到了延安。在流徙中,他更多地接触到遭受侵略的民族的苦难。那满目疮痍的国土,那在灾难中挣扎的人民,以及他们对外敌侵略的反抗,都给艾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写了一组以北方生活为题材的优秀诗篇,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乞丐》《手推车》《补衣妇》《我爱这土地》《旷野》等北方组诗。最有代表性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诗以雪天、寒冷来比喻、象征我们面临的民族危机。1937年,日寇入侵,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年代,面对着苦难和斗争,诗人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将自己的命运、感情与人民大众和祖国联系在一起,写下了这首感情真挚、意境沉郁的诗。《乞丐》《手推车》等写流亡的难民,表现了人民遭受的沉重的苦难。一方面,这些诗饱含对祖国的深挚之情,另一方面,看到祖国的深重灾难,感情变得深沉。如《我爱这土地》,诗人写道: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在描写苦难的同时,也表现在苦难中顽强挣扎、坚韧奋斗的民族精神。诗的首句集中展现了作者对祖国热土的一片赤诚之爱。在个体生命的短暂、渺小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最深沉的爱,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全诗表现出一种“忧郁”的感情特色。诗人为民族的命运而担忧,为人民的痛苦而悲愤,力图用自己那支饱蘸感情的笔,给祖国些许温暖,爱国深情渗透于字里行间。

3.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指引,指导大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用文学方式记录讲好中国故事

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许多表现建党精神的优秀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深入生活、扎根生活、立足人民进行现实调查并融入个人创作的结果,魏巍创作反映抗美援朝精神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代表。魏巍曾于1950 年和1952 年两次赴朝,同中国人民志愿军生活战斗在一起。1953 年,将第一次赴朝时所写的十篇作品编集出版《谁是最可爱的人》,他以饱含深情和诗意般的笔触报道了抗美援朝战场上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鼓舞了几代人。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成就,他说:“我能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基本的原因,是我们的战士的英雄气魄、英雄事迹,是这样的伟大,这样的感人;而这一切,把我完全感动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主题,是我很久以来就在脑子里翻腾着的一个主题。也就是说,是我内心感情的长期积累。我在部队里时间比较长,对战士有这样一种感情,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每当我和他们坐在一起,不知道为什么,我就觉得满心眼儿地高兴。”

2017 年党的十八大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篇章,教师要鼓励指导大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深入社区、单位、工厂、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农村一线,掌握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投身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让大学生亲身感受祖国百年的沧桑巨变;同时结合“四史”教育引导大学生走访抗击疫情走在一线的钟南山、扎根山区的优秀教师张桂梅、“当代愚公”黄大发等英雄人物,尤其是身边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迹的英雄,并以先进人物为榜样,用伟大建党精神滋养做到知行合一,用多种文学体裁更好地赓续宝贵精神,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综上,教师要在新文科视域下将伟大的建党精神融入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成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坚定信仰者、忠诚传承者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赓续红色基因,使伟大建党精神世代相传。

猜你喜欢

建党文学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我们需要文学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拿出精神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