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基因滋养立德树人教育研究①

2022-03-17谢聪敏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树人立德红色

谢聪敏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财经商贸学院,福建 龙岩 364021)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应当进一步认清立德树人所处的新形势.以红色基因滋养立德树人,着眼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扬好红色传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注入正能量,切实探索大学生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的新路径。

红色基因作为我党的精神核心,英勇拼搏、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丰富内容。红色基因是信仰,是忠诚,是追求,是忘我。红色基因不仅发挥正向引导,把我们党建立、发展、壮大过程中形成的品格风范和价值共识与新时代融合,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而且,其彰显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把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锐意进取的鲜明品质与学生融合,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发展趋势,认识时代所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一、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学生立德树人中存在的问题

(一)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搅乱了大学生的信仰价值

1.西方敌对势力恶意攻击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

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非政府组织企图实现西方资本对某些国家媒体的渗透,通过捏造不实或煽动敏感话题,利用网络等便利,伺机抹黑、诋毁革命领袖和人民英雄,甚至割裂中国历史,削弱大学生红色情结和红色信仰,瓦解大学生红色基因。部分高校教师被西方敌对势力鼓吹的虚假民主、虚假平等所蛊惑,成为西方意识形态的说客帮凶,在教学过程中向大学生传授一些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价值观念。

2.部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不强

在社会观念和时代的变迁的影响下,泛娱乐化使青年学生陷入了网瘾的病态,多元的文化搅乱了青年学生的信仰价值。部分大学生在价值观、理想、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方面出现了生活依赖性较强,独立意识弱化、铺张浪费明显、追求奢华品牌、缺乏社会责任感等问题。其次,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各类文化碰撞日益频繁、思想交锋日益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年学生思维的混乱和价值选择的困难。敌对势力利用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通过大学生娱乐休闲生活领域同化大学生意识形态,致使个别政治敏锐性差、政治觉悟低的大学生,偏离主流文化,为西方文化侵略帮腔,与红色文化教育唱反调;削弱大学生本土文化自信,甚至导致大学生对又“专”又“红”的红色文化产生排斥心理。

(二)高校教育功利主义导向影响立德树人的最终结果

1.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的偏移

高校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心理,强调学术能力、知识储备、研究成果,对德行的培养不够重视,而且高校评价更多涉及的是科研实力、办学规模、办学条件,技能比赛等易于量化的指标,忽视了以立德树人为标尺的育人过程评价,也导致了高校的德育探索得不到根本性的体现和重视。

2.功利主义倾向侵蚀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环境

功利主义对环境的影响也体现为家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物质化导向。追求物质享受,追求单纯的高分的校园的氛围、家庭的价值判断和社会的整体风气势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影响高校立德树人的最终结果。

(三)高校教学载体创新不足削弱了立德树人的落实成效

1.部分大学生红色文化课堂抬头率不高

一方面,部分大学生本身对红色文化理论知识缺乏兴趣,学习主动性差,课堂参与度低。另一方面,高校红色文化理论课程枯燥乏味且与实践脱轨。一些高校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多数是采用召开班会、听报告会、讲座等方式,学生也是敷衍性地参加上述活动,红色教育氛围不浓厚,容易把活动变成组织者的“独角戏”,未能激发学生运用红色文化相关理论联系实际、探索解决现实问题的兴趣,拉大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裂隙。

2.大学生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没能充分发挥出来

高校基本上都比较重视专业课,大部分高校没有单独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师资团队建设上也缺乏有红色教育经验的专业人才,学生接受红色教育大多只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进行,不能坚持知行合一。其他课程未从多方位、多角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再者,组织红色教育类实践课堂活动未能跟踪教育实际效果,无法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感受红色基因文化的核心内容,无法内化为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追求。

(四)立德树人长效协作及追踪工作机制不足

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一个多方面,全方位的综合作用的过程,并不是由一个老师,一个部门就能独立完成的,高校全体教职员工都肩负着立德树人的责任,都应将育人职能贯穿其工作的始终。然而高校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往往缺乏通力合作,仅仅是“就事论事”,没有从“条块分割”转向“协同配合”。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成果也没有形成完整有效的考核体系,学生思想生活有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价值导向有没有发生偏移,学校的追踪工作机制尚未来建立。学校、学生、家庭配合力度不够,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不够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尚不完善。

二、红色基因深深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策略

(一)重塑理论课堂

将红色基因融入理论课堂教育,首先要把牢主流意识形态阵地。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不断渗透,教师应当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提升红色文化涵养,坚持自我更新、进行自我激励,自觉与西方意识形态划清界限,植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大地,及时为学生解疑释惑,利用史实、文献资料等还原历史真相,避免错误思潮误导学生。其次,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将红色资源的相关内容融入其中。通过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近现代国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勇事迹等向学生传授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时要把时事政治、社会热点作为切入口,灵活掌握学生关注点、兴趣点,针砭时弊、旁征博引,以及辩证看待社会热点、时事政治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觉追寻红色记忆,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最后,要大力挖掘和宣传本土红色文化。例如:上杭才溪是中央苏区的模范乡;永定伯公凹是中央红色交通线入闽第一站;陈客嬷、范达春等百姓为了革命胜利宁死不屈……可以将具有本土特色和本校风格的红色故事和人物甚至学校当中自强不息、素质品德高尚的优秀学生典范编成红色教材,让红色革命教材有颜色、有温度,变得有趣味性和新颖性。

(二)重塑实践课堂

1.丰富校园红色文化主题活动

通过入学教育、征文比赛、红歌竞唱、话剧表演、团日活动、党日活动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显性教育,唱响红色主旋律,加深大学生红色情结,将活动传递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化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指南。

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创建红色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参观革命教育基地、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地考察、红色之旅、拜访革命英雄等活动开展隐性教育,激活、强化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情感。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在红色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交流。如:喜欢历史的学生分享红色精典故事、红色革命史;喜欢外语的学生可以些翻译外国红色著作,学导游的学生可以模拟红色故事,建设红色人物模型、红色场景,把红色文学人物模型、场景引入教学基地,让学生们自行仿造,更生动地加深对红色故事的感触,营造良好的红色氛围。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充当小讲解员,也可以在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红色文学作品创新大赛。

(三)重塑网络课堂

1.建立红色校园网站

高校在建设校园红色网站时,网页设计尽量突出趣味性和活泼型,可以放一些经典影视作品和学生关注的时事要闻到网站上,还可以开设互动专栏,学生在参加一些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后,也可以把自己的所想、所感、所获发表到校园红色网站上,跟大家共同探讨心得体会,把红色文化网站建设成为集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最权威最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

2.开通红色微博或微信公众号

开设红色抖音账号和微信公众平台,探索网络媒体新途径,引进并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人性化红色虚拟旅游,开设模块化红色虚拟课程。将革命根据地、文献史料、文物实体等客观存在真实地呈现在大学生面前,通过人性化的人机操作交互界面,大学生可自主选择“菜单”浏览观赏;将红色课程内容“量体裁衣”,并合理分析解构,进行模块化设计,最终形成一个集趣味性和科学性,系统化和人性化的VR 交互式虚拟仿真课件。

(四)重塑考核评估课堂

科学的考核评估机制应该坚持可行性、全面性、动态性等原则。考核评估要包括对学校工作过程和对大学生接受红色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工作过程主要围绕对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队伍建设、条件保障、日常管理等方面进行评估,评价目标是否明确、组织领导是否健全、任务是否落实到位、队伍能力水平是否胜任、保障是否有力等。红色教育的效果,主要是对其思想道德、理想信念、爱国情感、精神面貌等进行评估。对比接受教育前后的思想变化。完成一个阶段的评估后,学校应及时通报反馈考核评估的情况,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运作模式真正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作为高校教育者,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要在立德树人过程中把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的精神血脉,大学生要直面红色基因传承的现实挑战,深入挖掘红色基因里所蕴涵着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思想观念和道德诉求,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使之成为新时代大学生信仰、忠诚、追求、忘我的动力之源,让红色的基因在大学校园里燃烧成“星星的火焰”。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红色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红色是什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红色在哪里?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追忆红色浪漫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