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医学生生命教育模式探讨①
2022-03-17魏祥林孙晨嘉尹华玲
魏祥林 孙晨嘉 尹华玲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曲靖 655000)
生命教育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是围绕人生问题的一种教育,是教会人们认知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探索生命意义,体现生命价值的实践活动。对于医学生来说,他们肩负着关爱生命、挽救生命的重要责任,对他们实施系统化的生命教育是医学教育的主要职责和任务。中国传统文化中“珍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思想,能加强医学生生命观的教育。但有关调查显示,当前很多医学生都存在着生命意识淡薄、生命责任心不强、生命观偏离等问题,再加上医学生生命教育有别于其他专业教育,因此,怎样开展科学高效的生命教育,是目前医学教育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面向医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一般是以认可人的尊严、价值、理想、意义及发展要求的一种价值判断和取向,是人最为基本的自我关怀方式。医学领域中的人文精神注重的是理性自觉、道德涵养、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医学生生命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热爱生命、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思想。由此能够看出,生命教育不只能让医学生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体现在医疗服务中,即医者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关怀和尊重。
2.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指的是在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与病患之间所形成的特殊社会关系,是治疗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近些年来,随着恶性事件不断上升,医患关系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并成为人们热议话题。根据有关调查报告结果显示,七千名医护人员当中半年内在工作期间遭受暴力事件的高达1700 名。导致这些暴力事件频发的主要因素之一便是医患之间的不和谐关系,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医患之间存在信任危机。详细来说,医患信任包含患者对医生的专业能力和行为素养的信任,如果缺少信任将会让患者感到不安,进而对医生产生怀疑甚至排斥,使得医患关系紧张。想要从根本上避免这种情况,就需要强化所有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培训,同时还要对医学生加大职业道德与生命教育力度。只有医学生具备强烈的生命意识,真正了解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才能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履行职责,主动钻研最新的医学技术,努力为广大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从而构建长期牢固和谐的医患关系。
3.有利于深化学生对生命的认知
深化医学生的生命认知,实际上就是强化他们的生命意义感,也就是对生命存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深刻理解和体会。医学生对生命的认知格外重要,因为只有当他们真正意识和体会到生命存在及其意义,才会在日后工作实践中体谅患者,才会积极努力挽救每个生命。调查得知,生命教育课程可极大程度地深化医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强化他们的生命意义感,能让医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思考生存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使其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自身职业的崇高性。此外,生命教育还可以引领医学生站在生命的终极角度思考生存的意义,感受生命、尊重生命。同时还能帮助医学生树立神圣与平等的生命观,坚定其理想信念。从中能够看出,引领医学生科学认知生命特质、探索生存意义和价值,是强化他们生命意义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当前以学生生命教育面临的困境
1.传统文化对死亡的排斥
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贵生轻死”的思想观念,对死亡存在明显的禁忌、回避。当不得不提及死亡时,人们的表情往往都格外严肃、沉痛。对年长者而言,随着死亡的临近,心理上更加抗拒,更加逃避这个话题,对年轻人而言,则认为死亡过于遥远,还不到思考和面对的时候。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超过50%的医学生都从未探讨或是深入思考过死亡的问题。
2.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视不足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接受和认同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是培养医学生高尚医德的前提。但目前的医学教育体系,无论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很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临床技能的训练,没有提高对医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视,尚未将其融入院校育人目标体系中,严重忽视了职业道德精神的构成及发展,自然也就未制定相应的对策来指导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开展。
3.生命教育师资短缺
目前,医学人文学科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医学人文学科教师来源于两种渠道,多数是由学政治、文史和哲学的教师来充当的,他们文、哲、史理论功底好,但不懂医,不能从医学角度来认识生命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学医的,虽然懂医,但他们的传统文化功底不厚。医学人文学科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缺少打通医学史、医学哲学和医学社会学的通才,更没有多少教师会引导学生对生命进行深刻思考,也未对伦理给予更多的关注。
4.学生自身认知有待加强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学生在当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自身生命情感日益淡薄,涌现了生存意志力较弱、生命责任意识不强、生命价值观偏离等各种问题,不仅影响了医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对其家庭和社会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如2016 年,在某省一所高职院校中,选取了一千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最终结果表明,大多数医学生目前并不了解自身所肩负的责任,也并未意识到医学学术的专业性、严谨性以及崇高性。其中少数医学生自身的生命观存在较大偏差,以自杀行为来说,医学生对其的态度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更加冷漠、淡然。由此可见,医学院校加强医学生生命教育是极其必要和迫切的,应积极帮助广大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死亡观、健康观,除了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外,关键要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他们对生命的重视,懂得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三、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医学生生命教育模式构建
1.教育目标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医学教育而言,不但要进行专业教育,也要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让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医学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居于科学与人文之间,是最科学的人文,最人文的科学。医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需要以科学精神为先导,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医学本身就包含了两个最主要的内容:一是医术,指专业水平;二是仁术,指职业道德。我国古代的“医圣”孙思邈指出:要成为“大医”,不光要医术精湛,还要医德高尚。现代医院也提出了“技术硬如钢,服务柔似水”的口号。重视生命教育,尊重生命尊严,才能“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2.教育原则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教育共有三条原则,即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原则包括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来启发学生尊重生命。如读杜甫的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启发学生“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也可以利用热点社会问题来启发学生珍爱生命,比如2020 年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医护人员被称为“最美逆行者”,他们救死扶伤,无怨无悔,以巨大的付出换回了更多生命,受到了全国人民甚至是世界人民的称赞。因材施教的原则就是要结合学生自身的性格、所在年级,有针对性地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医学生,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基础的临床实践知识,重点是要树立医学生自己的生命观;而对于高年级的医学生来说,则要以临床实践为主,重点是要引导他们自觉主动地践行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就是要将生命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利用实验、实训来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如解剖课上,可通过讲述那些为了医学事业进步无私贡献生命行为的真实案例,来增强医学生的敬畏感,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
3.教育内容
医学生生命教育课程包括显性与隐性两种课程,除了医学专业课外,《中国传统文化》《大学语文》在医学生生命教育中都可以是显性课程,也可设置《医学哲学》《社会学》与医学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课程。还可开设一些《艺术赏析》《书法》等选修隐性课程,再辅之以社团活动、技能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全面加强医学生的生命观教育。内容上要包含生命教育的各个方面,不仅要含有认知生命方面的,还要有培育和体现正确价值观、人生观行为的内容,同时也要增加一些人际关系方面的课程,如《医患沟通》《医学人文素养》等,多角度改变医学教育纯生物医学的理念,全方位地参与医学生生命教育工作。还可以充分发挥《思想品德修养》等课程的思政作用,以大量“大医”“国医”的典型事迹和普通医护人员的感人事迹作案例,培养医学生的高尚医德,唤起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
4.教育方法
抓住“互联网+”机遇,大力开展信息化教学,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模式,淘汰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低阶性“水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要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团队相互交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等主动教学法,打造高阶性的“金课”,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广泛使用。
教师还要逐步确立“理工—人文—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医学生的医学知识、理工知识、人文知识合理均衡,在人文知识中突出传统文化中生命意义教育,从而为将来从事医疗服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考试模式与内容上要增加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强调作为一名合格的执业医师应具有的职业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知识及临床技能。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养“浩然之气”,注重精神境界的追求。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强调“杀身成仁”的生命价值追求。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舍生取义”的生命价值追求,这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操,表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价值远高于其本身的存在。这种价值观对医学生生命教育来说,有特殊意义。一方面能有效帮助医学生树立崇高的生命观,坚定人生的奋斗目标,促使其实现个人价值。另一方面有助于医学生认识到救死扶伤的重要意义,在医学的无奈与生命的尊严中,把病人的生命尊严摆到更重要的位置。
总之,医学生对生命要有一个清醒而高贵的认识,敬畏生命,珍惜生命,让病人不仅活得有尊严,死也有尊严。即所谓“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