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思考①
2022-03-17张春辉
张春辉
(延边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1)
新发展阶段,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相继推进了系列改革措施,由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就业,离不开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新时期,很多职业院校教学理念没有紧跟时代步伐,只注重专业课程建设,基础公共课程如大学语文的建设被弱化,忽视了它对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意义,很多职业院校学生认为大学语文只是专升本时要考试的科目而已,对于毕业后选择就业的学生没有什么作用,无需认真学习,而事实上,大学语文是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载体,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德育素养、心理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必然要求,立身须以技,化人须以文,浓厚的人文素养是提升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基石。基于现状,作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大学语文课堂应该怎么教”“教什么”等诸多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课题,现就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谈几点认识。
一、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意义
人才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和重要支撑。全国政协委员、吉大党委书记杨振斌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大部分人才还需要当地高校培养。多数民族地区地处于边陲区域,受地域交通等因素制约,城市发展相对缓慢,更突显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要聚焦本地区产业发展需要,坚持专业建设服务经济发展,承担着为地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重要课程,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人格养成有着重要作用,更是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基础课程,但随着就业形势的发展转变,专业课程在职业院校更受学生的青睐,而大学语文课程的意义和重要性却逐渐被淡化。
1.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是沟通力养成的重要途径
新时代新发展时期,社会不仅仅重视人才的技术技能,对人才的语言表现力也是非常看重的,不论是那个学习阶段的语文课程都是语言表达力养成的重要途径,尤其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学生更多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厚实的语文素养和内涵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表现力及沟通力,可以更好地理解工作内容,逻辑思维清晰,更有助于就业及岗位的晋升,这也契合了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行人才的教学目标,更体现了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大学语文课程的时代重要性。
2.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是提升学生的礼仪和品质修养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作为中华儿女,发扬传承优秀的文化,是每位中华儿女的责任与义务,通过大学语文的授课,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感悟并传承,提升学生的品质素养,尤其是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以延边为例,素有“礼仪之乡”“教育之乡”等美誉,地处于这样一个民族地区,同学们更需要大学语文这一课程的文化熏陶,在学习中提升礼仪品质修养,并体现在生活中,做让父母、学校骄傲的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学子,更体现了大学语文对于传承的意义。
3.大学语文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品格的灯塔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很多新鲜事物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职业院校学生的思维意识还未完全成熟,价值观与是非观还需引导,受些许外在因素影响,做出一些错误的行为举止,而大学语文的目标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也不是简单的思维演绎,更不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应用的规律,而是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得到升华,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和提升语文素养[1],塑造健全的品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避免其误入歧途,更加体现了大学语文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树立优秀品格的引导意义。
4.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是民族文化传播的有力助手
延边是中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这片丰腴而富饶的土地,孕育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朵绚丽奇葩。朝鲜族与延边各族人民和而不同的民族风俗,顺天应人的岁时遗风,其乐陶陶的节庆礼仪,美轮美奂的朝鲜族歌舞、独树一帜的饮食文化等等,都是生命的智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的优秀民族地区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鲜为人知。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堂是特色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载体,让五湖四海的学子在学习中感受延边文化的魅力,推动延边民族文化的传播,更有利于地区的发展,更加体现出大学语文对于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传播弘扬的推动促进意义。
二、对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应该如何开展,怎样能体现出民族地区特色,又怎么才能区别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怎样能提高大学语文课程的实效性,增强学生的兴趣,切实让职业院校学生在语文就学进程中提升语文内涵、职业道德修养、品德情怀,经过多年的职业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岗位实践、思考及大量研究文献材料的阅读,笔者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探讨。即民族区域职业院校大学语文创新教育教学的“一二三四”策略。
1.一——树立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明确大学语文的重要作用
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要贴合学校实际,区别于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和理念,要由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要从教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化,注重由学会向会学转化[2],注重由传统教学向创新教育转化,注重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化。大学语文课程以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紧跟时代,旨在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表达、理解、书写等能力,同时,贴近学生就业岗位人文素质需求,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真正承担起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2.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要持续推进两个转变
一是从“应试性学习”到“养成性学习”的转变,二是从“传统知识性讲授”到“创新式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既需要学生在“学”上的转变,也需要教师在“教”上的转变。为将大学语文育人功能更好地呈现,只有学生在“学”上,教师在“教”上都转变传统观念,紧跟时代需求,才能更好地提升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的语文素养。
(1)从“应试性学习”到“养成性学习”的转变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多则开设一学年(比较少见),少则开设一学期(比较普遍),开课对象基本是大学一年级新生,多数学生没有及时调整好角色的转变,仍以应试教育阶段的学习方法方式学习大学语文课程,认为考试取得好成绩就是把这一学科学好了,往往以记忆教材提供的常识以及教师讲授的内容为学习目的[3],忽略了对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思辨,体悟,并应用于生活的实践性,忽略了大学语文对专业素养养成的重要意义,故而职业院校学生要及时在学上进行转变,要重在养成性学习,将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展现,并不是一味地背诵课本内容。
(2)从“知识性讲授”到“以学生为主体”转变
职业院校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对学习兴趣淡化,结合实际状况,语文教师若再一味地讲解课本内容,以应试式教学方法教课,只能让情况越来越糟糕,导致学生不愿学,教师没积极性的状况,因此,教师要在“教”上做出转变,推进课堂向医学生为主体转变,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参与性,通过大学语文丰富的内涵教学,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更好地就业奠定基础,锻炼学生独立的思辨能力。
3.三——大学语文课程要促进三个相适应
(1)与专业相适应,为更好地适应专业的发展需求,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就要因材施教,找到更适合此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并深度挖掘其教学资源,如民族区域职业院校的语言类或旅游类专业,大学语文可以将民俗风情等特有教学资源融入其中,食品专业的大学语文可以融入本地区饮食文化、饮食典籍、相关节日风俗等内容,诸如此类,找到大学语文与专业的共通点,促进两者的相适应性,使学生通过语文更好的理解专业内容,又可通过专业知识更好的读懂语文,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也可提升教师对于课程融合渗透的能力。
(2)与职场相适应,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少数学生专升本,继续求学,多数学生选择进入职场求职工作,有效的沟通可以使工作更加有效率,更好的贴合企业的发展步伐,因此语文素养也是企业非常看重的内容,将职业院校大学语文学科与职场相适应,针对性设计教学内容,将模拟面试,演讲稿、主持词、工作总结、简报等内容巧妙融合到大学语文课程中,使学生在校便可以感受到职场的魅力,增强职场生存技能,为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可以更好地发展奠定基础。
(3)与生活相适应。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很多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说过职业院校学生只注重专业课的学习,轻视语文的学习,是因为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了专业课的作用却没感觉到大学语文他们带来的帮助。这要求我们必须让大语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适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大学语文在求职、就业和生活其他方面带来的积极作用[4]。而且大学语文对生活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它可以提升生活的品质,塑造人格,提升学生的生活修养,让学生更好地获得生活的幸福感,将生活与大学语文相融合,精心选编教学内容及更新教学方式,在世俗中学习大学语文,在大学语文中读懂世俗,提升学生的生活力。
4.四——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要进行四项改革
包括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材改革,课堂授课方式改革,课堂实践改革。本着“与职业能力挂钩,为专业学习奠基,为就业创业铺路,为个人发展服务”的理念实施教学改革[5]。从课堂教材内容,授课方式,课堂延展,实践等多角度更新教学理念,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将学生实际需要的,适应岗位的,未来发展需要的内容融进课堂,将民族地区特有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与课程相结合,将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传播民族地区文化的媒介,在文化的熏陶中建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养语文课堂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要紧跟时代需求,以学生易接受的,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打造体验式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文化素养。大学语文之所以逐渐边缘化,与其脱离实践应用有着内在联系,要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将语文课堂延展,有针对性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举办主持稿撰写比赛,诗词大赛,读书文化节等活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应用力,提升学生对语言学问的敏感度等,更可以增加职业院校学生对优秀文化内涵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学习活力,增加学生文化厚重感,为学生全面的素质养成夯实基础。
身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的历史任务更加重大,要办人民满意,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撑的学校,就要满足时代需求,不断革新,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有正确价值观,有素质的专业型人才,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更应该重视其学科的发展[6],正视其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纠正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增加语文教学的创新性、趣味性,注重语文课程的特色化发展及时效性的提升,打造学生更热爱的大学语文课堂,从而提升学生的工作、生活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